文章吧手机版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5-17 23: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读后感1000字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是一本由路遥著作,中国文出版公司出版的47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本3.35元 精装本4.95元,页数:1986-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平凡世界 第一部》精选点评

  ●POV写法啊……

  ●大概是最深切感受那个年代的一次

  ●合上书刚好凌晨四点半。

  ●被亲情感动

  ●辛苦庄稼人守护着那个时代人际关系规则

  ●很“平凡”

  ●太好看了,简直放不下

  ●一直想去陕北去黄土高原,听扎着白羊毛巾男人原汁原味天游。听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也终于了对那片土地及那里的人在想象之上有了生动幻想

  ●好就好在那种纯净美丽乡村风景,已经变成所有过的人心净土,能带来慰藉地方

  ●8.5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读后感(一):读这书读得累但我要给黄土高原点

  老实说,读这书我着实是花了些力气硬着头皮才看下去的,看到一半了才开始越来越入戏。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概因为我是个南方人,在小城长大,又是个90后,基本没吃过苦,所以《平凡的世界》里的故事离我实在是太遥远了,没有代入感,而且本书格局上很大气,不是花前月下谈恋爱的无脑故事,人物还很多,读起来也是烧脑的。

  但是读完了,就不得不佩服路遥,太厉害了,能架住这么大一个故事。我想他一定出生长大在黄土高原,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生动形象的高原村落呢?那黄土的一纵一壑他似乎都了然。从前我对黄土高原只有地理课学的“水土流失严重概念,并没有细细想过那里也住着人家,更没想过这片干涸的土地竟然栖息着众多的村庄。这些农民们的生活是多么困难,吃穿不饱,永远走不出贫穷的怪圈子孩子们早早辍学帮忙干活。这是一个黄土高原的小村庄,但也可能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缩影

  但这些农民身上又有着一些韧性。生活再苦痛,他们依旧咬牙坚持着,他们一声不吭承受着生活一次又一次残酷打击,只要脚下有地,他们就永远不会停止耕种,不会向生活投降。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读后感(二):第一部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讲述

  没接触过多现实文学,但这种文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苦难二字,仿佛现实就是以苦难为表象的。而主角的苦难衬托的是周围次要角色幸福,并且但凡是与主角关联的,对主角倾心关注的,都没有好下场,不然怎么维持这种苦难的氛围呢?

  这并不是对这本书的讽刺,而是一种无奈

  书中的环境下,为何有人穷有人富?抛去出身官职,其实在于一人际关系网官员群体和他们的裙带关系是有体面工作富裕的,而土里刨食的乡下农民是无奈只有接受命运摆弄的。

  善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要去织就、去跻身这样一张网中。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

  就书论事,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什么启迪和体会,唯能感受到的就是当时各级执政者的扭曲嘴脸,而对这些自古以来的肉食者,确实没什么好议论的,政治没有对错,这种博弈我不感兴趣。

  这本书结构松垮垮的,可能是为了沾满笔墨描写时代大潮的原因吧,主角孙少平的成长描述的并不多,而我对他是感兴趣的,因为同是年轻人,命运可能有更多的共同之处。

  在物质生活的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精神上的慰藉,这不是与时下的捌零九零一样么?这到也是一个指引了。

  总之,我觉得这本书言过其实了,不错,生活本就是如此的,但是艺术创作上会使它更加震撼人心,产生对生活新的感悟与指引吧。

  它,没有做到。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读后感(三):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短书评)

  第一次看这部书大概是2018年的1月,看了一点点,发觉看不下去,就没有继续看下去。大概是那时候心浮气躁看不下去把。

  工作后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多看书,因为不喜欢看电子书,便开始了听书,听的是李野默读的,虽然比起看书,听书会遗失一些小细节,但是还是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书,丝毫不妨碍我对于它的喜。听了差不多一个月,终于听完了第一部,很喜欢孙少平这个少年,兴许是他的大气兴许是他的仗义兴许是他的文质彬彬又兴许是他与田晓霞的爱情;相比于孙少安,孙少平对于郝红梅的拒绝显得更加大气,在对待红梅的偷盗事件上他选择去维护她的前程,而不是看她笑话;另外,我也很喜欢田润叶以及田福军这两个人,润叶爱孙少安爱得勇敢、又为了二爸的前途决定嫁给李向前,虽然最终是强扭的瓜不甜,也没有好的结局;说到田福军,这个正直又有自己远见的人,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于润叶的帮助,在知道润叶婚姻不幸福的情况下,他是希望润叶离婚的,他的出发点永远是为了润叶的个人幸福,从来不添加任何的旁人利益。

  最不喜欢的应该是孙少安,不喜欢他对待润叶示爱的不干脆,如若不爱,就直接告诉她,也好让她死心做下一步打算,不再傻傻地等。在漫长的等待下她只等来少安的结婚喜讯,如果少安明事理,他应该先郑重地告诉她,两家人的家庭境遇不同,在当时的社会阶级下并不适合在一起,而不是为了逃避直接带回了贺秀莲,有点像现代的典型渣男。

  整篇文章都很平淡,正符合了平凡二字。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读后感(四):故事也是历史

  “没有参与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一个90后,对书中的时代背景不能感同身受,那些“批斗”、“公社”、“集体化”等字眼最早是在历史书上接触到,历史书上客观的摆出新中国发展经历的各个时期,而我们记住的就是时间、主要领导人、内容、意义等,考完试后甚至连这些皮毛都还给了历史老师。

  我的父母都是六几年生人,他们真真切切地从那个时代走来,不同于黄原的黄土地,我们的家乡土地颜色是黑的。记得爸爸说,那时候自行车就是家里的最大件、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也就20几块;作为家里老大的爸爸,没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里帮着爷爷奶奶干活。妈妈也说过,以前姥姥姥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才搬到了现在的地方,妈妈说,年轻时二姨学习特别好,但是因为是女的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家里实在供不起,只能让二姨回家下地干活,那时,因为这事儿二姨哭了好久。作为那个时代的证物,我见过的应该是粮票和布票了吧,小时候在姥姥家翻箱倒柜地找宝贝曾看见过。这些就是我对那个时代的一点儿了解。

  如果你也爱听长辈们讲这一段段往事,但又觉得不够过瘾,那去看看《平凡的世界》吧,我才看完了第一部,打算着趁热打铁,写下点儿文字再接着看后两部。第一部的文字朴实的就像孙少平那样的人在讲1975--1978年他身边的人和事,学生在学校的事儿、农民在土地上的事儿、干部在会议上的事儿、父母所操持的家事儿、男男女女的事儿.....所有这些事儿的大背景是文革末、“四人帮”的鼓动与倒台、周总理和毛主席相继去世、农村集体劳动等,而书中不变的是穷,孙家穷就是普通农民穷,他们穷的没有自尊没有希望。好在少平高中毕业当了老师,为家里增加了点儿收入,好在少安有了儿子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但最后少安为了摆脱贫困试图土地承包的想法却遭到政治上的打压,那个年代最怕的就是扣帽子,资本主义倾向就是天大的问题,但就像文中那个糊涂人田二常念叨的“时代要变了”,人们在一些风吹草动中似乎察觉了一些变化......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读后感(五):《平凡的世界》 :饥荒而又强韧的中国

  我们读历史,知道中国有文化大革命,有三年饥荒,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邓小平,有周恩来,有毛泽东。但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的一日三餐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工作、教育、政治生活是怎样的?当时的领导人在他们心里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为什么到现在很多老人的家里还有毛泽东同志的画像?表层的愿意吱唔得上来,深层的感情一无所知。《平凡的世界》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本书能把我们带入一个世界,至少使我欲罢不能,无法脱身了。有时缓过神来,联想到当代的我们,又觉得他对其间人物的描写似乎彰示着大多数的青少年目前的精神状态,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和突破。它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却总是给我们一种灰蒙蒙,土灰灰的色彩,大概和内容的大环境有关。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期间,政治压力大。而且人们都挤在公社,没有独立的劳动自主性,尽管整年都老老实实耕作,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们还是缺衣少吃,面黄肌瘦。在那里,我们可以跟着孙玉厚一家七口人人从稍宽裕到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维持的过程,再追溯着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的成长历程。其中,孙少平的从情窦初开的敏感到开始关注和讨论国家大事的变化最令我影响深刻。因为他似乎也在另一个角度为我们的内心世界作画,为所有青少年的内心作画,而且,毫无疑问,这个引导和解读是正面的,也是积极和有益的。通过孙少平,青春期躁动可以自然化解。而孙玉厚对其弟弟孙玉亭及三个孩子的教育观也令我耳目一新。他把一个具有较为广阔眼界的庄稼人对教育的看法热烘烘的,贴心窝的托出来,并附着在这个庄稼人的身体力行上。尽管花了相当于全部的积蓄和心血,但对没有成为内心期望的一个多多少少算作一个人物的弟弟孙玉亭,孙玉厚的做法是宽容,这是可能是对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最好的终极态度。但到底,还是该为孙玉厚感到庆幸,他的教育观使他尽管已经家徒四壁但仍然咬牙供他的儿女上学,而他的儿女聪慧过人,假以时日势必扬起命运的帆船,干一番大事业。

  除了描写庄稼人的辛劳和生活琐事,文章还有另一主线。各个村、镇、县的一把手及其他官员,由于对中央路线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他们对所属地区人民的管理不仅不同,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有时也有重大的分歧。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这些都可能成为理解重要文件的不可控因素,而学习大会等等就是要把中央的意思更有力、准确地下达到各官员。他们是一把手,如果他们方向错了,那下面便要遭殃了。当然,座谈会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路线的实施关键还是要看领导的风格。我欣赏忧心忡忡于国家,感同身受与农民疾苦的田福军、张有智、白明川,厌恶被中央命令蒙蔽头脑而漠视人民苦痛的周文龙、冯世宽,马国雄,但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保持清醒又是多么不容易!

  家事和国事是书中的两条主线,期间还有关于婚恋的小波浪花。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城市派的天润叶和农民孙少安尽管相爱,但不能在一起。由于思想不成熟,天润叶在两家人的夹击、失恋的苦痛及老头的闲言碎语中嫁给了并不相爱的向前。婚后生活荒唐、不美满。书中对润叶思想的描写是思想仍不成熟和明朗,故做了错误的决定。对比于孙少平的经历,他看书,如饥似渴地摄入知识,让俄国文学和中国时闻在脑海里生根发芽,因此逐渐萌发自我意识,产生朦胧的而独立的批判他人甚至亲人的眼光。天润叶尽管有高中文凭,但文化课极少,课外阅读少,同缺乏多种多样的经历和历练,因此思想尚未开化,导致婚姻悲剧。它教会我们关于拥有独立的思想的一种方式,朦胧中教给我们如何面对婚姻的抉择以及一个女人如何勇敢表达不爱。

  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学,中国成立后的历程算是体验了一把,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又深厚了一层。现在,看着家乡的街道、老宅不仅有年轻人的眼光,也多了一些历经沧桑、满腹深情的感情。

  突然想到了文中一句很经典的观点:现在的人们总是喜欢关注明星们吃喝玩乐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忽视漠视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着力于普通人,才能撞击普通人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