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过又忘记》是一本由余秀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完余秀华的这本《我们爱过又忘记》,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代后记中的那一句“诗歌有什么用?诗歌一无是处,但是诗歌通向灵魂,而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在读诗歌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灵魂的交流,从而在诗歌中找到一些共鸣! 在本书中,一共有五辑。从中可以看到余秀华对季节,对生活,对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身的经历,我偶尔也会写点,但自认为文笔不行,写出来仅是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感,记录自己的生活以及经历。在辑一“你在水面下看到我的脸”这一篇里说到“我不敢靠近你,我怕一靠近你,我就成了灰烬,但我又是那么的固执,非得去看你在人世又东风的样子,哪怕伤痕累累”,这使我想起身边一些人的爱情,一些同学明知道会受伤害,但是还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爱情,即使后面还是要分开,即使爱的死去活来,还是去爱。往往爱的是过程,享受爱情的美好,即使不能共度余生,但此时此刻有你,真好!看啊,多么固执的人;看啊,在被灼伤时,后面都会远远的离开,但是伤痛过后,又奋不顾身。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魅力,这是一种瘾,就像《我们爱过又忘记》,忘记伤痛! 辑二讲的是一座城,一盏灯,我们可以看到余秀华对于人生中的旅程,居住过的城市,或者是旅游过的城市,以及在火车上,路途中,也发生那么有意思的事。也许在火车中,陌生的人,仅是萍水相逢,但是却让你有跳车的感觉,以后不会再遇到,仅仅是路过而已。只能用来怀念,怀念曾经!在辑三中,讲到了医院,讲到了生命。就如开头说的,即使一无是处,但我还是死皮赖脸的活着!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还有机会去经历世间的美好!而在辑四中,开始讲到了树木、虫鸣、还有那雨。比如“雨下着下着就是秋天了”这篇,人走着走着就是黄昏了,雨下着下着就是秋天了。时间,稍纵即逝,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原来过了这么久。辑五中,我们感受到了爱,但是仅仅是我自己而已,因为“你”离我远远的。远的并不是距离,而是灵魂! 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歌者,因为诗歌通向灵魂,而灵魂只能我们自己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诗歌!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二):以疼痛取悦人世
说到诗人,我们可能不会把诗人和农村妇女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把一个患有脑瘫的农村妇女联系在一起,而恰恰是这么一位被伤残苦难折磨的农村妇女凭借着诗歌创作在网络上走红,她用文字抒写自己的人生境遇,以疼痛来取悦人世,她就是余秀华。
余秀华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农村中,父亲母亲都是勤劳善良的人,如果不是出生时脑缺氧造成脑瘫,她应该会和村中其他女孩儿一样,读书、结婚、生子,按部就班地过着平淡如水,只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我们其实也可以想象得到,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会遭到怎样的流言嘲讽,以及同辈之间的嘲笑。于是,她选择离开了校园,听从父母的安排,早早成了家,那时候的余秀华,十九岁。也正是这个时候,余秀华开始了她的诗歌创作。
《我们爱过又忘记》是余秀华的第三本诗集,这本诗集和她前两本诗集一样,同样充满着疼痛与苦难。“能被掠夺的,一样不剩/能够侵略的,焚烧干净”,这也许是余秀华对她过去生活的一个认知,亦或是一种直抵内心深处的呼喊。她自身的残缺会让她对人生和世界产生不同的看法,苦难恰是使一个诗人发奋著书的动力之一,越是在逆境之中,越是能够写出引起共鸣的作品。
诗歌成了余秀华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支撑她精神世界的脊梁。她说:“只有诗歌和我互不掩饰/不会担心被谁剥夺了自由和尊严”。她的生活的确是摇摇晃晃的,身体上的残缺,让她饱尝世间冷暖,那种苦难意识已经融入到诗歌当中。除此之外,余秀华的婚姻生活也是她诗歌创作的来源,在《我们爱过又忘记》中,有几篇诗歌暗含着余秀华对婚姻生活的不满与厌倦,她试图逃离这样的困境,她的诗中也反映了她对婚姻问题的思考。脑瘫和婚姻生活促使余秀华通过诗歌来抒发苦闷心情,同时,我们能够看到,这些苦闷和不幸促使余秀华变得更坚不可摧,她敢于直面命运的苦难,用一颗诗心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苦难摧毁不了她,只会让她变成更好的自己。
或许,余秀华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那种英雄吧,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用疼痛取悦人世,像一棵白杨一样坚忍不拔地活着。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三):苦瓜花,孤芳自赏
余秀华,我只是闻其名,未曾看过他的文字。偶然一次机会,何其幸运,遇上她的文字。抛开思想政治或者道德伦理之类的不说,她的文字还是给我一种惊艳的感觉。不是多么华丽的词藻,也不是大段大段连续的排比,就是简简单单朴素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堆砌,却有些意想不到的震惊。 就像是《花生》里那句“谁在红纱帐里枯坐了一个冬天,爱情敲了一下门,你一个惊喜就粉身碎骨。”都说诗是最能够表现诗人的情怀的,也是最蕴含深刻的。诗的具体意象都是有些象征意义的,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天马行空的瞎想。她自己的爱情可能就像一个花生,先是无人问津,接着是被外力强有力的破壳,一个农村姑娘,由于出生的磨难有了残疾,在父母逼迫下的爱情就是这样了吧!想说话,想发声,也想要自由。 本书主要分为5个部分,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不能具体到每一个部分具体讲了什么。有关于自己的,有关于亲情的,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友情的,有关于生活的。 关于自己。她出生时饱受磨难落下脑瘫,生活艰难,也正是那个时候的经历为她之后的写作生涯打下了基础,毕竟社会教给了她很多很多。苦难是一个人的老师。经历了苦难才能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按她的情况,她本应该痛恨这个世界,痛恨父母,可是她没有。“人间有许多悲伤,我承担的不是全部,这样就很好。”“我没有奢望这个世界活得完整,而它却给了我那么多意外。”但凡不能摧毁你的终将使你成长。 关于爱情。她的爱情自不必说,父母的强力压迫下的一场“父母”爱情。没有两个人相处的时间,没有充分去了解对方,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在一起了。可她却也是好好经营着这一份感情。“时光有序,而生活总是把好的一面给人看。另一方面,是要爱的。”生活是美好的,那些不美好的也需要自己去克服。她用一个美好的词汇来描述不太美好的自己——风花雪月。冷风,残花,月的话圆的是她,缺的也是她。她就是这样一个寂寞的人,像江南的桂花,孤芳自赏。正如标题一样,那些年我们爱过,那些年你不在了,那些年的爱情忘掉了。 关于生活。一开始生活就是困难的,对她而言。后来,对她而言,美好的生活是坐下来把字打上去。生活的丰盈排挤着她。她坐上火车的那一刻,感觉到铁轨在不断地生锈,把昨夜坍塌的月光碾得吱吱作响。而所有生活的磨难,都让她的身体破碎与愈合,越发拔尖。苦难没有打败我,她就像母亲一样,教会她如何在逆境中求生。 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她的一生,苦瓜花再恰当不过了。没有开花之前,一直在酝酿,开花了之后,还是一包苦果。她饱含着苦涩,时间一长却越觉得唇齿清甜。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四):爱是我心灵的唯一残疾
有一次跟同事提起余秀华,她一脸困惑,不知道余秀华是谁。我说就是那个脑瘫诗人啊?她仍旧摇头,我只得说就是那个写了“穿过半个中国来睡你”的脑瘫女诗人啊。同事终于作恍然状,说好像听过这句诗,有点印象。
我想,可能很多人都跟我的同事一样知道余秀华,就是源于她那首有点惊世骇俗的诗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吧。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图片来自网络在我们这种提到性,最多隐秘地止于《金瓶梅》的含蓄文化氛围里,“睡你”这样一个非常粗鄙的,带着恶狠狠的情绪,赤裸裸发泄生理需求般的词语,就如同烧熟的油里落入的一滴水,四处爆溅,令人闪躲不及。
我当年初遇这首诗的时候也是被这份直白的大胆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2014年余秀华在《诗刊》上发表她的第一首诗开始,她分别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各处了一本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正是她2016年出版的第三本诗集。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爱过又忘记》里很多诗意是对生活状态的一些抱怨,比如《美好的生活是坐下来,把字打上去》里春风又绿江南岸般爱的一期一会----“生活的丰盈推挤着我,如同大地,从内心发出的潮汐,那时候,人适时苍翠一次”;《告白,或一个脑瘫者的自言自语》里和富裕的秋天遇见,却已是该凋零的开始的感慨“从河边走过,我是怀抱云影和石头的人。我在水里的影子被风吹乱,也被风合拢。你知道的,有多少温暖的事情啊:存在,生长。病了,复原。和富裕的秋天遇见。甚至,爱”。也有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的无病呻吟:《桃花又要开了》“何妨这人世,薄了又薄”;《异乡》“枯黄的,向日葵,河流,太阳.天空也是黄的.我要在这里安身立命,安身立命啊!谁让我典当了故乡,祠堂,坟墓?......一个人浩荡的哭泣最后是粉尘,在这绝望的渺小和轻薄里,我想多死一次,多死一次啊,再死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作为一个脑瘫诗人余秀华,可能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才华与脑瘫二选一的话,她会选哪个?2015年在《鲁豫有约》里,余秀华毫不犹豫地说想做一个正常人,但到2017年的《朗读者》时,她犹豫之后说,她还是选择现在的境况。三年间,她经历了很多,内心折射出来的诗句自有不同。
当董卿在《朗读者》里问她为什么写这么多爱情诗时,她毫不避讳地说“缺什么补什么呀。”的确,她的爱情诗是她所有幻想结出的累累硕果,沉甸甸地结在她摇摇晃晃,并不结实的身体之上。她必须把它们采摘下来,用文字记录,用诗歌纾解,用发表宣泄。
经历过从无名村妇到爆红诗人,从婚姻围城里走到城外,母亲患病至离世,《我们爱过又忘记》虽然重点还是“爱情”,但字里行间相较前两本诗集感觉收敛许多,有了很多隐秘的抒情。
图片来自网络从未消失过的强烈自卑心理,让她像《点种》的那颗花生米,总是怀揣卑微的爱情。
“一颗花生不经意碎在手心了
我被一句哭喊惊得乱了步伐
谁在红纱帐里枯坐了一个冬天
爱情敲了一下门
你一个惊喜,就粉身碎骨”
《给你》是在《朗读者》里献给那些爱过和即将走进她生命里的人的诗
“我爱你。我想抱着你
抱你在人世里被销蚀的肉体
我原谅你为了她们一次次伤害我
因为我爱你
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
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
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尽管这样,并不是为了见到你”
经过枯坐红纱帐后的反省,卑微而无奈的余秀华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等待爱人的暮年到来。
“遇见你以后,你不停地爱别人,一个接一个
我没有资格吃醋,只能一次次逃亡
所以一直活着,是为等你年暮
等人群散尽,等你灵魂的火焰变为灰烬”
她在《晚秋》里用你孕育的果实的核是我爱你的全部秘密喊出’所以我愿意在与你相遇的路上奔波,并以此,耗尽我的后半生”“能够盯着你看就是快乐,仿佛垂下去的果实凝视大地。现在,还不能把一颗果实的核说出来。如同神谕,如同箴言,等你暮年的到来”;在《阿乐,你又不幸地被我想起》里说“我要下了你的暮年,从现在开始酿酒”;在《火车是在通向你的路上》写下“我希望慢些,再慢些
再一次深入万物内部
抚摸光明,黑暗。山脊,河流
慢些,再慢些
已经用惯的爱的次序
要重新组合
慢些,再慢些
哪怕抵达你的时候已经暮年”
这些在《我们爱过又忘记》里,频繁出现的“暮年”,是否表示着诗人日渐疲惫,不再蛮横地使出全力地去争取,从而改为与自己妥协并自我抚慰呢?从“跨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的豪气,到“我的身体里有暮色升起”,即使是再有激情的人总也会有火苗微弱的时刻吧。就像她一首名叫《在阳光下点一支蜡烛》“那些在阳光里扑腾的小火苗,本身就是熄灭。”
写作中的余秀华(图片来自网络)我认为诗歌就是某个思想火花的瞬间爆发。我年轻时写的诗,现在再读,我往往记不得是什么事件激发了这种情绪。诗句蕴藏的诗意就像一颗流星划过脑际,如果自我捕捉都有难度,更何况读者呢?读诗,也许更多的是需要有过同样心灵颤抖过的碰撞,才会像一首歌唱到你心里,表达出了你心底的某种情绪。
余秀华用几千首诗来呐喊心底对爱的渴望对正常身体的向往。读整本《我们爱过又忘记》,它的重心就只在于《我什么都不缺我只缺爱》,因为对她而言“爱是我心灵的唯一残疾。”她的诗歌真的只写自己。但是她说“诗歌通向灵魂。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诗歌不写自己能写谁?”
“我幻想尘世里一百个男人都是你的分身
一个弃我而去
我仅有百分之一的疼
我有耐心疼一百次
直到所有的疼骄傲地站进夜晚,把月光返回半空”
《何须多言》呢?
虽然我已不读爱情诗,但至少在余秀华密集的反复吟唱的爱情渴望里,或许能给那些在爱情里挣扎与迷惘中等待的人,找到缓解疼痛与自愈的能量吧。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五):余秀华:不虚伪是我唯一的好处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诗刊》编辑 刘年 五年前,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余秀华这个名字,随着“农妇”、“脑瘫女诗人”等标签闯入了公众视野。
“所有的标签都是错误的,带着一种歧视。”"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慕名而来的看客们,在这句引起无数争议的标题底下发现了诗意,发现了诗人——余秀华。
如歌手李健所说,余秀华的诗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有机的诗歌。她的诗,带有村庄、土地的朴实气息,混合着女性丰富、敏锐的情感神经。
那一整年,她几乎拿遍了整个诗歌界、出版圈的重要奖项:先后获得《诗刊》“年度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年度诗人”、中国作家榜“年度诗人”,深圳读书月“年度作者”、《出版人》杂志“年度作者”。甚至,网易评选的年度“十大女人”,她位列第一。
繁体版的《月光照在左手上》,获入选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10大好书,并被豆瓣读书推荐为该年度中国文学榜第一位。 2015年,余秀华和张靓颖、李冰冰、吴晓波等一起获腾讯新闻网主办的腾讯“真我人物奖”。2016年,《南方都市报》副刊将余秀华与刘慈欣、罗振宇、冯唐等人评为2015年影响中国文化圈的八张面孔。
她的走红,不但引起日韩出版家的关注,日本《朝日新闻》两度报道了她的事迹,瑞典方面,有人邀约她去做诗歌分享会。
她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诗人。
出生时因倒产导致脑瘫,6岁才学会走路,在那以前,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行走对于幼年时代的她非常困难,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后来又换成拐棍,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19岁嫁人,那是一段让她极为痛苦的婚姻,她不顾世人的眼光,走向法院,勇敢地离了婚,重获自由。第一本诗集出版后不久,六十岁的母亲就被查出肺癌晚期,余秀华从未在母亲面前哭过,因为她从来不相信母亲会这样死去……
余秀华的这些经历被导演范俭拍成了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作品在素有“纪录片奥斯卡”之称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中获得了相当于榜眼的评委会特别奖。
关于这部纪录片,有人如此评价,“余秀华怕风怕水,怕六十岁还没跟尹世平离婚,怕被命运甩下来粉身碎骨;她又不怕脑瘫不怕蜚语,不怕被说成荡妇,不怕背负义无反顾凋残的孤独。她是渔网网住的小鱼,婚姻是网兜,困住她扯淡的人生;她是荷叶的一尾游鱼,诗歌是空气,让她不至于窒息。她臭骂我草破鸡,却有着给范俭念诗的孤高浪漫的灵魂。”
也有人形容她是山沟沟里飞出的一只高唱“女权”的凤凰,先天残疾没有削减她的锐气,反而给了她执着追求爱和性的胆气。她值得我们认识与称道,因为她敢于跟桎梏中国五千年的旧思想抗衡,因为她敢于坚持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呼唤。
她的诗歌,被诸多歌手谱曲,争相吟唱。其中,最著名的是,她的名篇《我爱你》被民谣歌手钟立风谱曲制作,收入专辑。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余秀华 《我爱你》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的陆续出版,使余秀华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唯一一个诗集超过10万册销量的现象级诗人,海子去世后,再也没有一位诗人进入大众视野,诗歌作为一种小众题材,越来越边缘,越来越圈子化。诗人们往往自费出版诗集,一般印刷500册,送送诗友。
余秀华的走红,让冷寂了多年的诗歌,终于又一次被大家关注,唤起了国内诸多读者的读诗热情。据统计,2015年,国内出版了诗集达几千种。
“我的那些爱情诗,都是在我很痛的时候写出来的。我想,真正能够得到爱情的人,是写不出诗歌来的。我因为爱而不得,所以写了这么多。” 《我们爱过又忘记》是余秀华的第三部诗集,书名取自香港诗人廖伟棠名诗《来生书》中的一句。
为什么要用这句诗做书名?余秀华说:“谁不是这样呢,爱过,又忘记。人们最擅长的就是喜新厌旧,每个人都会被人忘记也会忘记别人。可我还是希望,有的人,不止是爱过,而且不会忘记。”
《我们爱过又忘记》全新珍藏版这部诗集收录了余秀华成熟期的经典诗作150余首,既有对爱情、亲情、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感悟,也有成名后,对新的生活经验的理解、表达。
这些诗作见证了她从无名到爆红的命运转折,丈量着她从乡村走向广阔天地的蹒跚步履,记录了她婚姻巨变、母亲患癌的内心动荡……遍历人世风景,从喧嚣回归内心,令她的诗更臻成熟、丰沛,饱含生命的张力与能量。
该来的都会来
你我在一个温暖的流域老去了
鱼群从身边流过,我们不认识,却互相知道
它们的身体折射出光芒,如同我们的过去
噢,我们的过去
春天一次次来临我们的身上
嘬出浅浅的窝,埋下的种子没有等到夏天
就被鸟雀翻了出来
但是你一次次原谅这样的意外
并当之以常态来爱
连同这个春天
包裹的悲悯
至于我们的相遇,我有多种比喻
比如大火席卷麦田
—我把所有收成抵挡给一场虚妄
此刻,一对瓷鹤审视着我:这从我身体出逃的
它们背道而驰
这异乡的夜晚,只有你的名字砸了我的脚跟
我幻想和你重逢,幻想你抱我
却不愿在你的怀抱里重塑金身
我幻想尘世里一百个男人都是你的分身
一个弃我而去我仅有百分之一的疼
我有耐心疼一百次
直到所有的疼骄傲地站进夜晚,把月光返回半空
你看,我对这虚妄都极尽热爱
对你的爱,何须多言
此刻,窗外蛙声一片仿
佛人间又一个不会欠收之年
一家朴素的茶馆,面前目光朴素的你皆为我喜欢
你的胡子,昨夜辗转的面色让我忧伤
我想带给你的,一路已经丢失得差不多
除了窗外凋谢的春色
遇见你以后,你不停地爱别人,一个接一个
我没有资格吃醋,只能一次次逃亡
所以一直活着,是为等你年暮
等人群散尽,等你灵魂的火焰变为灰烬
我爱你。我想抱着你
抱你在人世里被销蚀的肉体
我原谅你为了她们一次次伤害
我因为我爱你
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
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
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尽管这样,并不是为了见到你
在余秀华登上《朗读者》节目时,主持人董卿以这样一段话作为开场:
“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诗歌是一件极其雅致的事情,甚至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但是,就有这样一位农村女性,长期生活在乡间,身体带有残疾。她却把那泥土中的生长,门墩上的期望,化作了最有力量的诗句。很多人把她比作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但她却说,狄金森是独一无二的,我余秀华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不知道上天为何厚待于我,我如何有被如此礼遇的资本?我没有。我只是耐心地活着,不健康,不快乐。唯一的好处,不虚伪。
有时候非常累,但是说不出累从何来。有时候很倦怠,又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
其实,此刻若死,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