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华录》是一本由苏泓月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来翻越,偶然一味。很美的旧时成都。大学毕业那年曾去过成都旅游,真是美好的城市。
● 以诗文来考证历史文物与艺术价值,亦实亦虚的动静结合,很震撼读者,也很考验读者!
● “旧时衣服尽云霞,不到迎仙不是家。今日楼台浑不识,只馀古木记宣华。”宫词中并无多少悲喜情感,只是记录下那些年宣华苑中,花开月升的种种旧事。文本精读很细腻,古画、文物图片的穿插加强了可读性。书壳的朱红色设计仿若宫墙,挺喜欢这本的纸张,四百多页但却一点也不重。 19.16✔ 谢兔叔@zkidult 借阅~
●拿到这本书大概有2个多月了,每晚都放在床边,睡前会细品一会儿。花蕊夫人所作的词每首的画面我能想象出来,她的词并没有故作扭捏或无病呻吟之态。相反处在至尊之位的她将宫人们的刻画得入木三分。“春风一面晓妆成,偷折花枝傍水行。却被内监遥觑见,故将红豆打黄莺。”她很难得的赋予同理心,仿佛她只是这个繁华池苑的一位旁观者。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聪慧如花蕊夫人,她深知此理——人生不过如此,珍惜现在,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她用她的通透记录了宣华苑中的美好时光,也用她满腹的惊才绝艳惊艳了岁月。
●这本书以前蜀花蕊夫人的宫词为主体,分门别类,每一首写一篇“赏析加名物介绍”的文章,总体来说是很好的一部书。首先,是一本《花蕊夫人宫词注释》,对百首宫词进行文字上的赏析、讲解,并勾连古代笔记里的轶闻,可供触类旁通的诗词;第二,为了更好的还原花蕊夫人的历史语境,重点对相关的古代文物、绘画、文史背景知识做了引述、介绍。这里需要指出,与扬之水的名物新证不同,本书作者对名物主要是介绍、解释功用,而不是考证。第三,与其他此类赏析作品刻意追求戏剧效果,大谈作者的感悟,用词追求华丽不同,本书作者能够收的住,文笔质朴,有一说一,不矫饰夸张,不多做引申,这一点是我最赞赏的。这一个多月,我每个工作日翻上若干首,感觉不错。
●…我怎么以为这只是花蕊夫人的诗集。大概更适合不是想读词但对当时历史事实社会环境有兴趣探索的读者。
●有时候觉得泓月是通灵仙子,这样的书,不是天赋灵性可以概括得了,是几年如一日昼夜颠倒的勤勉所得,考证史实,比研究作者重要,作为读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化下去的。“今日楼台浑不识,只余古木记宣华。愿遇有所经历者,与其共话往昔。”
《宣华录》读后感(一):谁此时在,谁永远在?
宣华录是通过对花蕊夫人()的诗词解析,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当时宫廷生活画卷。
下面是一些摘录笔记:
花蕊夫人名号,追根溯源指海棠花蕊.始用此名者,并非本书的花蕊夫人,而是前蜀潘炕之妾,赵解愁.
赵解愁的母亲曾梦里吞食海棠花蕊,不久生下通音律,工小词的美人,得花蕊之名.王建多次索要入宫,潘炕宁死不从。 王建由于得不到,硬让当年徐贵妃用花蕊之名,填补内心遗憾。
花蕊不当蜀宫妃,蜀宫妃从此称花蕊。
探花:排宴赏花,少不了探花的人,唐时每年进士在曲江畔的杏花园游宴,专设探花使,由其中的年轻英俊者担任,骑马游园,探寻当季新鲜花朵,折枝赋诗。到了南宋,探花正式纸袋进士科考第三名。帝王不定时备宴游赏,随时,没有准定的时候,探得心花初放,便是赏花宴开时.真随性.
成都,春二月十五是花朝节,于是二月有花市,朝贺百花生日,从青羊宫到浣花溪,美人探香访春,望之灿若烟霞.八月有桂市,十一月有梅市,应时赏花,嘻游以歌酒.
趣事,王宗裕,王建义子,曾建造亭台,栽花竹,园林里只开出一朵牡丹,兴师动众只为这朵牡丹开赏花宴,然而宴未开,牡丹却被一个不懂事的宫伎摘走。王宗裕气的要把她杀了,但是他老婆劝说,此宫伎善琵琶,可在阶前执乐就赏,于是折花人代替牡丹,赏花宴改成赏乐宴。有意思。
《宣华录》读后感(二):宣华录中的历史与现实
在我知道花蕊夫人与宫词之前,我最早有印象的是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以及那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前一句因为其大气又极富气节,而后一句则因其香艳。我不免在心中揣测,究竟是何人做的此诗,又是何人有着如此天人般的美丽容貌。其时,我并不知道这两句诗都出自一人或都与一人有关,直到一次在无意中看到苏泓月所著的《宣华录》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花蕊夫人! 在历史上,花蕊夫人之名并不见于正史之上。而她得以历经千年而依旧被人所念念不忘的大概是源于她身上那些或是香艳或者凄美的传说故事吧!而对于花蕊夫人究竟生于何朝何代,姓甚名谁,在千年的历史中,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宣华录》中,苏泓月在开篇之前,便首先对花蕊夫人的身世做了一番考证。这番考证或者会是今人对花蕊夫人最全的一次了吧!在传说中,花蕊夫人或为蜀主孟昶之妃或为前蜀皇帝王建之妃。在本书中,作者苏泓月似乎更倾向于后者。观其考证之语,大抵如是。不过不论这花蕊夫人是谁,总归是一个极为聪慧美丽的女子,又极富才情与诗情,其于深宫大院中所做的流传至今的近百首宫词,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不俗的魅力! 在《宣华录》中,苏泓月依着花蕊夫人所留下的宫词的内容,分成十二卷,或宫阙楼台或绣陌交通或宴饮行乐或者宫人日常等方面一首一首的展开细述,为我们最大限度了还原了当年蜀王宫宣华苑的生活原貌,就像是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残砖片瓦,亦是七宝,台痕梦影,可筑楼台,拾缀连缀,得以窥见些许几乎淡漠于历史中的宣华往事吧! 观花蕊夫人所留下的宫词,除去其本身不俗的艺术成就之外,它更大的价值或者就在于它的写实吧!当我们细细品味着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时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便可以再现出当年宣华苑的繁华与热闹景象!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净瓷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这是花蕊夫人对宣华苑实景的极致描写,字里行间,一种安逸浮华的感觉便弥漫开来。西毬场里打毬回,御宴先于苑内开,宣索教坊诸妓乐,傍池催换入船来。这是描写宣华苑内饮宴、玩乐的景象,当我们读到此句的时候,我们竟然有一种被惊诧到的感觉,原来早在千年之前,我们的先人们便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了,在开宴之前打打球,活动活动身子,听着教坊司的美女们奏乐跳舞,好一副惬意无比的景象啊。 在我看来,花蕊夫人所作的宫词更像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印照,让我们在读着优美的词句的同时,眼前便仿佛闪现出了当年的繁华,又更加衬托出了如今的落寞与无奈。。。
《宣华录》读后感(三):花蕊夫人的深宫日记
随着多部古装剧爆红,网友们开始讨论起古代后宫妃嫔的生活,都说一如宫门深似海,僧多粥少的后宫是个吃人的地方,女人们勾心斗角只为博得皇帝的欢心。可是我们终究不是后宫嫔妃,怎知她的生活究竟如何呢? 《宣华录》是一本花蕊夫人的宫词集,里面详细记录了花蕊夫人眼里的晚唐五代。花蕊夫人的宫词更像是一本古人的日记,在撰写的时候也许并未想到会流芳百世,而今却成为了人们想象晚唐盛景的重要参考。这种没有政治意图,没有刻意修饰过的诗句,才是最真实的历史证物。 据说前蜀开国皇帝并无心立花蕊夫人的儿子王衍为太子,全凭花蕊夫人为儿子绸缪算计才得以成为皇太后。花蕊夫人在深宫之中经历了多少的尔虞我诈显而易见。可是纵观花蕊夫人撰写的98首宫词,字里行间都是蜀宫宣华苑的繁华生活,即便是回忆过往,也只是轻描淡写,一丝闲愁,点到为止,可见皇太后的格局之大。 《宣华录》是一本用心编制的书籍,书的封皮很有质感,书中除了详细解读花蕊夫人的宫词大意外,还补充了很多亭台楼阁的历史背景。书中配图亦是十分考究,每幅图片均来自出土文物,还原更加真是的宫廷生活。 都说红颜薄命,可花蕊夫人词中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也是经历诸多坎坷,但最后能写出如此洒脱的宫词可见花蕊夫人自是有着过人之处。上苍给了花蕊夫人倾国容貌,也给了她智慧和豁达。 《宣华录》的作者苏泓月在解析花蕊夫人诸多写实写景的宫词时,能够透过这些意象讲解典故,拓宽了《宣华录》的历史背景,一首首宫词将一个个时间串联起来。《宣华录》主讲晚唐五代,又不仅仅只是晚唐。 《宣华录》详细记载了后宫的生活,相较于各种为了博眼球蓄意夸张的宫斗剧,花蕊夫人笔下的生活则显得更加珍贵。宫阙楼台、良工巧物、闲情逸趣、宴饮行乐……诸多宫词无不展示着前蜀生活的奢靡,这样的生活岂不是也很好? 很多现代人同情古代的妃嫔,都认为深宫除了荣宠就是生死,偌大的宫殿里肯定是没有半点欢笑的。但是花蕊夫人却告诉我们,她们也有自己的小确幸,除了皇帝也有自己的五彩生活。 其实古人和我们差不多,都有着各自的烦恼罢了。古代妃嫔中的晋封就像当今人们的升职,妃嫔间的利用就像今天同事间的虚伪,虽然不同的朝代,但是人类归根结底都一样。 花蕊夫人能够在深宫中记录生活的美好,能在历经种种考验后依旧保持心中的洒脱,我们自然也可以。我们总是大喊生活不易,可我们却又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 花蕊夫人写宫词而不写宫怨,我们也可以只记录生活的小欣喜,忽略那些令人讨厌的小烦恼。让自己活的快乐些,又有什么不好呢?
《宣华录》读后感(四):后蜀宫中的那段曾经的宫廷生活
儿时读过一本有关于中外名人家教故事的书籍,其中的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清朝的同治皇帝幼时听翁同龢讲述宋太祖砸后蜀末代皇帝的七宝器的故事,意在教导小皇帝不要骄奢淫逸。
当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虽然还小,但是也感觉到这位后蜀之主未免太作了些,居然用其中珍宝来装饰所用的溺器。也难怪宋太祖赵匡胤会说出“用七宝装饰溺器,该用什么盛饭呢?这样奢靡,不亡何待?”这样的话来。
长大后虽然从历史书上得知后蜀所在的五代十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代,可还是因为孟昶的七宝器故事而对那个时代心生好奇。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竟引得一国之主做出如此荒唐奢靡的事情来。
或许我们可以从一部名为《宣华录》的书中看出些端倪。
花蕊夫人徐氏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因其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宣华录》则是作者苏泓月考证《花蕊夫人宫词》之各家版本,精心而作出近百篇雅致细腻之文,通过《花蕊夫人宫词》所记述之文字将那个时代中的繁华与盛景,迷醉与绮丽逐字逐句的进行解释讲述,将那段历史时光再现于读者面前,共同去体味后蜀宫中的那段曾经的宫廷生活。
印象中,后蜀在历史上是注定要亡国的,所以在花蕊夫人所留下宫词中应该多多少少的能够感受到一些悲凉颓废的气息。可是事实上却恰恰的相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丝毫没有那种悲悯的感觉。或许当时的花蕊夫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皆是繁华与惬意,根本无暇去料想之后的亡国命运与不堪结局。
那是一段怎样的宫廷时光啊!书中所展示的那些后蜀宫廷之中的宫阙楼台、歌台舞榭、良工巧物……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由的大开眼界,感觉自己仿佛是初入大观园的刘姥姥,惊叹这世间竟有如此美景,此番游历可算是长了大见识。
若说上述的“硬件”设施已经让你惊讶不已,那么书中对于那个时代的“软件”娱乐会让你更加为之所感染。宫中的宴饮行乐、四时嘉节、、骑马涉猎、应时饮馔……哪一样不让人觉得无限欢愉。宣华往事此时还不曾化作梦里繁花,她依旧如娇艳的牡丹一般展现着自己最为美好的一面。
通过此书,了解过晚唐五代时期的后蜀宫廷之后,我们或许就能够有些明白为什么后蜀主孟昶会用其中宝物装饰那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器物了。当真是花开之时越繁盛,花落之时就越凄凉。只是联想到之后他与花蕊夫人的最终命运,又不免的为其叹息一声。历史命运无论走向何方其实都怨不得别人,一切皆是自己作的啊!
《宣华录》读后感(五):这本书的气质,足够让每一个翻开它的人沉沦
文/欧阳欣
每一本书都像人一样,有它独特的气质。
而这本《宣华录》有着来自高贵典雅又不失风情的迟暮女子的安静与淡然气质。
它上了年纪,却风韵犹存,让你想多了解,却又舍不得一口气翻完,就好似夕阳西下,你贪恋的落日一般,希望它早点出现,又惋惜它即将消失。
这本书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气质,是因为它的创作者,把自己的气质融入其中,从而酿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
《宣华录·花蕊夫人宫词中的晚唐五代》准确说是一本关于花蕊夫人宫词的注解,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花蕊夫人,历史上提到的花蕊夫人便有三个,这里我们要说的是百首宫词的作者:
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这个才女在宫中被称作花蕊夫人,其才情四溢,加之儿子王衍继承大统,晚年安顺平和。衣食无忧的她便用自己的才情打发时间,把皇室园林里发生的点点滴滴用宫词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人观。
花蕊夫人的百首宫词与其他的宫词不同,少宫怨愁情,多歌娱欢饮,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其他诗词中禁卫森严,死气沉沉的宫廷。花蕊夫人笔下的宫廷是一派生气勃勃,充满情趣的图景。
宫廷的气派,酒宴的热闹,在《宣华录》中重现,更为有趣的是,花蕊夫人不仅仅只写景,她还记事。
一句“高亭百尺当风立,引得君王到此中”几笔便把一个个性张扬的妃子勾勒出来。在花蕊夫人笔下,那妃子立于百尺高亭之上,顾盼生姿,就为了能让君王看上一眼。她自信一眼便足以把君王吸引到自己屋中。而这首词的下一句“床上翠屏开六扇,槛花初绽牡丹红”就带着闺房趣事隐晦之意了,寥寥几笔,够读者脑补好一阵子。
了解了花蕊夫人,那么我们了解一下给这百首宫词作注解的作者苏泓月,金陵人,是学者也是作家。他的传记《李叔同》和长篇小说《盗国》深受广大书友欢迎。他是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2016年度中国好书奖得主,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厚,文学造诣之高深。
苏泓月根据详尽的史料对花蕊夫人的百首宫词进行了精准解读,还原了宣华苑中的热闹与奢华,当然也给读者带来了更有情趣的宫廷轶事。
《宣华录》对于花蕊夫人百首宫词的解读是十分细腻的,小到一处花草,大到三十六宫,作者都不放过。苏泓月的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了解词中表达的意境和词人的心境。
除此之外,作者还添加了许多节日与宫廷礼节的详细介绍,丰富读者知识的同时,更加深读者对宫词的理解。
想要了解晚唐五代的风俗节气,寻这本《宣华录》再合适不过了。
细品百首宫词,略懂晚唐趣事。让我们在书中遇见过往,遇见倚栏远眺的花蕊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