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一战》是一本由(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译质量很差,而且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而言,除了书中提及的战前日美关系之外,其他关系真的没有什么参照意义
●牢记五种可能引发战争的条件,南海摩擦,台湾问题,第三方挑逗,朝鲜问题,贸易战升级。然后做好完全准备。
●我觉得作者写这本书的重点并非为了论证中美是否会陷入战争,而是为广大美国人民科普中国的。然而作为平时不关心时事政治的我,居然借此书加深了对国家的了解,看来我对国家的了解还不如一个美国人。
●【豆瓣鉴书团】我一直以为自己不适合看这种书,但没想到竟然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常常听人说中美关系,可是觉得自己很遥远,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能在中国很好,能成为崛起国很好 有朋友问,你读得懂这种书吗? 我想说,没有什么懂不懂,而在于用没用心,我很用心地在读,所以很喜欢
●收获最大的反而是浮光掠影描写的一战前各国的修昔底德陷阱,至于中美关系 —— whatever,厉害的人总能更好的看清局势
●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花点时间刷一遍还是值得的,总比公众号稍微系统点,角度也相对美国化
●“虽然当时美国刚刚登上世界舞台,但罗斯福深知未来的一百年应该是美国的时代,他决心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罗斯福是第一位有计划地将美国力量投射到全球的总统。他坚信决心是命运的侍女,抓住一切机会,有时甚至制造机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定义这个世纪。——这些务实且富有远见的战略家创造了“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提供基本的全球经济秩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日同盟(确保欧洲和日本深深地融入到反对苏联的运动中);联合国——它们试图一步步地花上几十年时间来建立全球秩序。这一秩序旨在击败苏联这一对手,从而首先推动美国的和平、繁荣和自由事业的反战,然后扩展到它的盟友,最后惠及其他国家。”Sounds familiar?
●在实习前夜刚好读完,分析得很透彻和全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分析起网络攻击那么熟稔。
●竟然在这本书里获得了极大的自豪感。书中对数据的选择唯一的理由是证明其观点,失于客观。
《注定一战》读后感(一):想说的不让说,让说的也非正确的。
在一切都是打哑语的国家,这也注定了中美肯定会有一战,也是文明之战和存亡之战,但是我相信中国最终会好起来的,因为文明和正义才是未来的路,这关系两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日后要面临什么,所以战争不可避免,除非有一方理智的退让,但是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当利益可以冲昏一切的时候,只有一战才能解决利益与文明之争。
《注定一战》读后感(二):读艾莉森《注定一战》
罗斯福四卷本的《征服西部》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美国主义信条。美洲是美国的领地。“拥有3:2军事优势的一方,必然获胜。”
罗斯福下决心给门罗主义武装上牙齿。其重点就是保持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优势。
美国之鹰。铁血政策是一以贯之的。
李光耀:“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政治。”
作者对于美中的争端进行了很好的推理。
《注定一战》读后感(三):未来世界可以没有修昔底德陷阱,也可以常伴相随
人类科技和经济驱动模式的进步,可以促使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希腊和斯巴达模型失效,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的竞合关系在帕累托改进中走向平衡。科技进步和经济模式可以沧海桑田,但人心和人性不会,这也是“注定”的根源。
当前中美关系前景愈发暗淡,美国又产生了斯巴达心态,主动舍弃两国关系压舱石。希望多年后,美国不是斯巴达,中国也不是希腊。而是在新时代构筑互利互惠的新兴大国关系。很难,但非常期待。
本书以修昔底德陷阱为模型(其实说格雷厄姆陷阱更合适),描述了人类史对其的印证。变化的是国家和时代,不变的是人心。
《注定一战》读后感(四):“修昔底德陷阱”自身就是陷阱
读过此书,也读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你会发现,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作者套在我们身上的陷阱,不知不觉,被陷入其中。
当年的希腊公民,就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强大, 某些方面胜过斯巴达,并且对斯巴达的制度不以为然。但反观现状,除了小红粉,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清晰的。
而且应当承认,两种文明之间是可以互通,但并不是照搬照抄,我们在描述现状时,应该回首我们的历史,而不是在不完全了解西方历史的前提下,去装腔作势的借用术语。
作者不自觉的在西方的立场对现状进行评价,本人善意的理解为作者受教育、职业环境所限。
《注定一战》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很不好意思,对于这本书我的确没什么可讲的
不到一周的时间匆匆读完,感觉就像是三年前为完成作业去读的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很丰富,算得上精彩,但没留下什么思考空间,也没太多想说的,实在不好意思。
纵论历史走势通常是我非常警惕的,书中对其做出了基本的区分。主要谈论可能造成中美二国冲突的结构性压力,列举了诸多宏观经济指标,试图证明中国作为崛起国对于守成国美国的压力,并找到人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类似情况,寻找和平解决的方案。这一部分对于中国情况的描述,有很浓的外来者视角,并不是说不符合事实,但显然是截取了对其论证有力的部分。即便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要引擎,但由于经济体制的大相径庭,经济下行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不可忽视(甚至相当致命)。当然这也很好理解,本书毕竟站在美国视角,对于中国发展速度的夸大一定程度上是对某种既有立场的修正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