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08 03:5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精选

  《卧底经济学(全4册)》是一本由[英] 蒂姆·哈福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2.00,页数:201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一):及格往上的经济学科普书

  以诙谐和生活的场景和语态讲述经济学原理,这是一本及格往上的科普书。

  道理虽浅,表达很棒,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对于经济学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可以拿来学习。

  当然,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小岛经济学》更棒一点,如果想深入学习,那么自然还得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二):以看小品的心态看着经济学家的分析

  通俗易懂的故事,不太容易理解的语气说着经济学常识,可读完之后没有记住任何东西,对不住这么贵的价格买了这四本书,更是一个非常幽默的故事怎么读起来就是一个个穿插着的难受,不懂还是不懂,成功的被他忽悠了一番。大概只记住了稀缺两字,如果在加上一个词的话,应该是通货膨胀,如果在加上一个字的话那就是理性,企业和人组织都是趋利避害;大概这么多内容放大到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时,大概就懂得了经济就是一帮人怎么玩,但又不能够玩坏,至于每出台一个政策会有什么问题,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不要出问题。

  经济学,可以理解为高层的学说,下面的人都是乱七八糟的猜测着社会可能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不过对于企业和个人有那么一点启发意义,其他的都可以忘记了;因为你并不是决策者也不是影响者,只是一枚小小的个人从容淡定的看着他们跳舞吧。

  以看小品的心态看着经济学家的分析。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三):有兴趣不妨看一看。比教科书有趣易懂。

  刚刚看完第一本。(0524)

  一如本书开篇所讲,希望可以带着读者,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以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的生活,与经济问题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多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方式,生活也许会变得更加有趣一点。

  现在合上书本回忆:大致讲了稀缺性的力量、竞争、博弈论与自由贸易。探讨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喝咖啡和租房子,也有一些比较宏大的问题,比如喀麦隆的贫穷、世界贸易的关税以及中国的快速发展。

  从观感上来说,本书的前半部分更具有吸引人的魔力。例子比较生动,也许是因为更贴近生活,也许是因为此时兴趣正浓。后半部分看的就比较随意了,可能因为内容没有更多的新意,是和以前在课本中似曾相识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和以为的也许并不是真相,例如书中的两个例子:在发展中国家建厂,是将污染转移以及是对当地人民的一种压迫和剥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并不是这样,在发展中国家建厂,依旧会有严格的环境标准,当地人民愿意在厂里继续工作,恰能说明这是当下他们最好的选择。

  孰是孰非,还需要继续思考,也许看完剩余基本,会有新的想法。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四):只看第一本就够了

  第一本文字通俗,道理浅显,大获成功后出的像是狗尾续貂。第二本是专栏问答合集,把情感、生活等各种问题都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对这些理论本身的解释很简略,看不懂,再用这些理论去解释生活现象,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日常最普通的场景,什么正外部性、多重均衡,或许这个分析是对的,但是其他学科从他们自己的体系的角度一样可以解释这些问题,经济学的解释甚至更有种事后诸葛亮,强行拉关系,直接没读完。第三本,主旨一直在论证人的行为背后是有逻辑的、理性的,从激励、博弈、婚姻等方面。解释薪酬中的灰色现象出现的背后是有逻辑的、理性的,因为许多变量很难确定或描述清楚,给高管提供高薪激励高管的工作等等。解释人们留在大城市的原因是因为城市是创新与学习的中心。这些不用看这本书我也知道。作者称,“理性的人对激励做出反应。”现在的一切乃至经济迅速发展都是理性的群众以及他们对简单的经济刺激进行仔细思考后作出的各种反应。但是这个反应不一定是理性的,或许只是本能。除了被动的反应还有主动的选择,这些选择是理性的吗?有逻辑就是理性选择的吗?整本书并没有说服我认同作者的观点。第四册试图说明宏观经济是怎么衰退的,但是啰里啰嗦的,还不如《经济为什么会崩溃》讲得通俗有趣易懂。总体来说,有种狗尾续貂的感觉。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五):理性思维——卧底经济学3

  《卧底经济学3》

  总体讲什么?

  1. 理性选择理论。

  复述知识

  1. 即便人存在弱点、软肋,人在很多时候仍旧是足够理性的。

  2. 大城市这么不好,住在大城市是不是不理性?不对,大城市同样带来了见识、知识等各种利益。所以还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3. 企业高官薪酬这么高,是不是董事会不理性?不对,这种高薪能对整个团队带来好的示范效应。还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4. 明明同意反对种族歧视,企业还是多考虑白人是不是不理性?不对,这可以节约时间,避开麻烦,获得更高收益可能性更高。还是理性的。

  5. 明明知道可能有艾滋病,也可以带安全套,不使用安全套是不是不理性?不对,行业规定,用安全套要多花钱。不用还是理性的。

  6. 瘾君子明明想戒又不去戒,是不是不理性?不对,戒的痛苦更大,不戒是理性的选择。

  我的感想

  1. 很多看似不理性的行为还是有理性存在的,成本多了自然不去干,收益多了自然想去干,理性比我们想象的存在范围更广。

  2. 反复强调,如果一件事情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不明白那个人为什么会这么选择,也许算一算不这样选择的成本你就知道了。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六):看待经济问题的两个角度——供给与需求

  《卧底经济学4》

  总体讲什么?

  1.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

  复述知识

  1.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增加货币供应能刺激消费。(价格黏性)

  2. 古典主义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外部供给不足,经济体消失。

  3. 凯恩斯主义主张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多印钞票,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

  4. 古典主义主张削减支出和提高税收,这样来适应目前供给不足的现实,并想办法扩大经济的长期供应。

  5.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短期内适用凯恩斯主义,长期内适用古典主义。

  6. 周期性失业是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的产生的,适用凯恩斯主义办法调节。

  7. 结构性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造成的,这种失业适用古典主义,慢慢市场化调整。

  8. 宏观经济与具体的个人幸福有什么关系?经济越发达,物质越丰富,人寿命越长,犯罪率越低。

  9. 即使人们表示对生活不满意,但从情绪上来看,他们每天有很多时间都保持着好心情。很可能,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要快乐满意得多。

  我的感想

  1. 牢记看待经济问题的两个角度——供给与需求。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七):从身边的小故事说起,见微知著

  第一册打开几乎是一口气读完,非常有趣的小册子。通过身边点滴的事情,比如星巴克如何定价咖啡,一杯90美分的咖啡是如何卖出2.99美元的价格,由此及彼,作者就像一个朋友唠嗑一样娓娓道来其中的道理。

  又比如举例通过租借草甸的农民故事,逐步引入“绿化带”的概念,一步步深入,剖析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定价的原理以及价格变化的本质和现象。

  最后可以归纳到虚拟的“绿化带”包括获得从业资格的事件,专业机构每年只通过固定数量的候选人等等。这样都会造成溢价,也是绿化带的作用。

  不会像张五常的小品文那么生涩难懂,都是用身边的生活例子,由浅入深阐述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以及运行规律。每一篇文章都不长1k多字,非常适合放在身边,有空的时候利用碎片的时间进行阅读。

  第二册就像一个留言板,经济学家会从经济学角度回答各种读者生活中的疑问。包括两性关系,职场发展,婚姻,教育小孩等等。可能和国内的国庆不太相符,但是看看也是换一种思路,未尝不可

  第三册更像是一个随笔集,零零碎碎的讲述了很多相对专业和深入的问题,也是试图用理性的经济学观念去推演解释表象上非理性的世界

  同样也是每篇篇幅都很短,十分钟内就能看完,比较适合碎片时间阅读。

  但是太多的碎片,每篇之间没有联系,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种较为凌乱不成系统的感觉。

  第四册,好吧,这四本中应该是讲述最无聊的一册了。因为基本上都在说宏观经济,不至于是入门教程,也就是谈一个概念差不多,如果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阅读。作者试图用尽量浅显易读的方式讲述故事举例,自然有点像科普文章。无论如何,如果能够有所启发促进思考,这些小文章就算是物尽其值了。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八):读家教练Ⅱ级

  〖树评〗 《反常识》 经济观察气短生态实验 诱因动机信息浓度调控 改革开放失业股市上瘾 理性意志力锁眼聚焦点 幸福分工制度工资标准 假装海盗身份禀赋威慑 包皮堕胎作弊谎言破窗 公平投票诚实放下需求 稀缺价格定价心理账户 儿童乐趣射门育儿人口 小问题拼图游戏排行榜 魔鬼经济学对抗团体迷思, 魔鬼拥护者是真正异见者。 像你是对的那样去争论, 像你错了那样去倾听。 对真理独立探求, 扩展参照系提高创新能力, 一种方法是学一门新技能, 找到合适的导师并非易事, 但你通过阅读创新者历史 就能沉浸在新环境文化中。 寻找好问题而不仅是解决方案, 用价值观鼓励孩子将原则内化, 为孩子创造更多新的发挥空间, 如共同参与集体项目课堂拼图, 并让每个人独立负责一个部分。 读家教练像孩子王探险一样 到世界各地冒险,收集素材, 并仔细倾听真正的对话。 每本书都是元素混合的实验。 不复制过去, 不断发现新观念: 最初构想或主题很容易被推翻, 被一个完全不同的想法所取代。 艺术是知道该如何取舍, 创新就是允许自己犯错。 很多人无法实现创新, 是因为他们只有一些想法, 就执迷于将它们炼成完美。 尽管神童往往有更多才能 和更大的雄心壮志, 但鲜有神童长大后改变世界, 阻止他们推动世界前进的是: 他们并没有尝试着离经叛道。 所有伟大的创新者和变革者, 是因坚持信念而改变了世界。 每个想把事情做好, 最后却失败的人, 并不是不够努力, 而是放弃得太早。 别去想开始有多难,多复杂, 就能减轻开始的压力, 找到开始的时机, 工作自然能步上轨道。 任何工作都需要经过开始,坚持, 以及重复这三个步骤。 事先把工作规划好, 最好留一些缓冲时间, 让自己能用习惯的节奏把事做好, 这样更能够减少压力, 做事也会更有效率。 让内化,扩展与整合变成肌肉记忆, 轻松上手,捕捉灵感。 例如把写作变成制作模型或拼拼图, 用轻松的心情工作, 掌握自己的工作节奏,细节和方向。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九):片段

  小瞧这本书了。本以为和牛奶可乐经济学或魔鬼经济学类似,是大众普及型读物,轻松搞定。 结果第一本就看得比较tough。定价策略,完全市场,公平与效率,市场失灵,博弈论,制度经济学……且完全不是用简笔讲故事,虽然没有各种模型公式,但阐述的深度和广博性一点都不差。 所以要看明白这套书,需要一、学过主流的宏观、微观经济学教材;二、知道斯科、张五常、纳什等等这些人的存在意义;三、对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市场外部性、博弈论等等围绕在主流经济理论周边的种种理论了解一二。之后再来看这套书,才能跟上思路,甚至评述一番。 我举手投降,手机上只能看个泛泛,需要坐在电脑前,边看边检索相关理论,不然真是浪费了。

  《卧底经济学》四本看完,准确说是三本,2只翻了不到一半,对这种体裁和讨论的问题都没兴趣。 感触多的是1和4。1之前写过,难度在“掩面弃书”下面一点点。4是讲宏观经济学,采用不做作的聊天对话方式,展现了一个综合凯恩斯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派的宏观经济思考维度。其中通货膨胀这一个点被翻来覆去讲的十分透彻了。赞的是,作者并没有旗帜鲜明的站队,明显捧谁打压谁,和《小岛经济学》比起来,顺耳了不止几个层次。 这可能也是和作者自诩微观经济学家有关系,同时他又是“卧底”,以观察为主,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比较客观,对于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提供了不错的工具。 3的感触不多,只有理性选择理论一点,或者说3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同时在4里,也提到有人试图将理性选择引入宏观研究中。对此我觉得不一定能成。虽然看新闻总觉得这些国家的外交行为,颇像小孩子过家家,但能够理性分析利弊的个人,合众之后,会被“集体意志”所趋势,其利弊已经不再是个人利弊,其行为也不会和单个个人完全一致了。况且,一群蜜蜂飞舞出的轨迹,是单个蜜蜂演绎不出、甚至想象不出的。 到这里,意识到分宏观、微观研究经济,还真是合理的划分。书的最后作者提到近些年微观经济学发展蓬勃,而宏观的研究发展了了。因为微观汲取了其他学科种种理论,扩大了自己的内涵外延,才会纷繁多彩。而宏观似乎陷进了数学与逻辑的象牙塔。有意思的观点。 同时在看《知识大融通》和《文明之光》,意识到有些小地方在交汇,妙!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十):卧底经济学

  卧底经济学是零六年出版的一部有趣的经济学读物,之前我一直认为经济学家是一群固执无聊的人,但是本书的作者蒂姆 哈福德却是有趣的,他展现了如何用经济学来解释我们的生活,告诉你事物如何运作,而如果你改变他们会出现什么情况。本书有很多经济学热词,有效市场、垄断、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博弈论、全球化等。

  本书的第一章用咖啡店的例子,简单有趣地讲星巴克咖啡之所以定价高是因为位置的资源优势,星巴克常在地铁站出口和繁华街道的十字路口,位置让星巴克具有了不可替代性,也就是稀缺性。价格是由稀缺性决定的。

  第二章通过举两家超市的例子说明了在廉价商店不一定能实现廉价购物,因为市场常常会把价格搞乱,对价格不敏感的顾客,常常会选择盒装辣椒,尽管盒装辣椒比散装辣椒贵10倍。定价是一门学问,最高境界是针对不同的顾客给出不同的价格。

  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绍了市场失灵的三种情况:稀缺力量、外部效应、内幕信息。其中外部效应包括正面外部效应和反面外部效应,流畅的交通和清新的空气是正面外部效应,不必多说,而我们要解决的是反面外部效应,显然市场解决不了,这时,收费和补贴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书中有句话,“经济学大部分与GDP的关系不大,经济学研究的是谁得到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因此,外部效应也是“经济”的一部分。而内幕信息就是非公开的信息,也就是信息不对称,这里举了个健康保险的例子,对于保险公司是信息缺少方,与受保人拥有的信息不对等,这就使市场失效了,因此,从长远来看,保险公司可能会越来越少,现在,保险公司通过收集客户的个人健康信息来减少不完全信息。“股市投资者的行为越理性,股市本身的行为越古怪。”因为预测的结果会影响到结果本身,所以预测越准确反而越不准。因此股市更适合短期的投机。这也就是理性的有限性。在互联网时代,稀缺力量更多来源于用户的忠诚,而不是技术、品牌以及出场顺序。

  后面几章讲的是博弈论、全球化等,全球化不必多说,经济学家都提倡国家贸易,支持经济全球化,因为一个国家通过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来交换相对比较劣势的产品能够增加福利。那么博弈论是什么呢,博弈论是关于对别人行为的预测来决定自身行为的理论。博弈论需要考虑的错误越多,反而越复杂,使用价值越小,因为博弈论必须提供关于普通人的理解,博弈论是针对“笨人”的学问。

  这本书适合多次研读,里面关于经济学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经济学就是关于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