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经济学(全4册)》是一本由[英] 蒂姆·哈福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2.00,页数:2017-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一):以看小品的心态看着经济学家的分析
通俗易懂的故事,不太容易理解的语气说着经济学常识,可读完之后没有记住任何东西,对不住这么贵的价格买了这四本书,更是一个非常幽默的故事怎么读起来就是一个个穿插着的难受,不懂还是不懂,成功的被他忽悠了一番。大概只记住了稀缺两字,如果在加上一个词的话,应该是通货膨胀,如果在加上一个字的话那就是理性,企业和人组织都是趋利避害;大概这么多内容放大到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时,大概就懂得了经济就是一帮人怎么玩,但又不能够玩坏,至于每出台一个政策会有什么问题,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不要出问题。
经济学,可以理解为高层的学说,下面的人都是乱七八糟的猜测着社会可能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不过对于企业和个人有那么一点启发意义,其他的都可以忘记了;因为你并不是决策者也不是影响者,只是一枚小小的个人从容淡定的看着他们跳舞吧。
以看小品的心态看着经济学家的分析。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二):看待经济问题的两个角度——供给与需求
《卧底经济学4》
总体讲什么?
1.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
复述知识
1.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增加货币供应能刺激消费。(价格黏性)
2. 古典主义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外部供给不足,经济体消失。
3. 凯恩斯主义主张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多印钞票,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
4. 古典主义主张削减支出和提高税收,这样来适应目前供给不足的现实,并想办法扩大经济的长期供应。
5.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短期内适用凯恩斯主义,长期内适用古典主义。
6. 周期性失业是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的产生的,适用凯恩斯主义办法调节。
7. 结构性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造成的,这种失业适用古典主义,慢慢市场化调整。
8. 宏观经济与具体的个人幸福有什么关系?经济越发达,物质越丰富,人寿命越长,犯罪率越低。
9. 即使人们表示对生活不满意,但从情绪上来看,他们每天有很多时间都保持着好心情。很可能,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要快乐满意得多。
我的感想
1. 牢记看待经济问题的两个角度——供给与需求。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三):理性思维——卧底经济学3
《卧底经济学3》
总体讲什么?
复述知识
2. 大城市这么不好,住在大城市是不是不理性?不对,大城市同样带来了见识、知识等各种利益。所以还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3. 企业高官薪酬这么高,是不是董事会不理性?不对,这种高薪能对整个团队带来好的示范效应。还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4. 明明同意反对种族歧视,企业还是多考虑白人是不是不理性?不对,这可以节约时间,避开麻烦,获得更高收益可能性更高。还是理性的。
5. 明明知道可能有艾滋病,也可以带安全套,不使用安全套是不是不理性?不对,行业规定,用安全套要多花钱。不用还是理性的。
6. 瘾君子明明想戒又不去戒,是不是不理性?不对,戒的痛苦更大,不戒是理性的选择。
我的感想
1. 很多看似不理性的行为还是有理性存在的,成本多了自然不去干,收益多了自然想去干,理性比我们想象的存在范围更广。
2. 反复强调,如果一件事情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不明白那个人为什么会这么选择,也许算一算不这样选择的成本你就知道了。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四):从身边的小故事说起,见微知著
第一册打开几乎是一口气读完,非常有趣的小册子。通过身边点滴的事情,比如星巴克如何定价咖啡,一杯90美分的咖啡是如何卖出2.99美元的价格,由此及彼,作者就像一个朋友唠嗑一样娓娓道来其中的道理。
又比如举例通过租借草甸的农民故事,逐步引入“绿化带”的概念,一步步深入,剖析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定价的原理以及价格变化的本质和现象。
最后可以归纳到虚拟的“绿化带”包括获得从业资格的事件,专业机构每年只通过固定数量的候选人等等。这样都会造成溢价,也是绿化带的作用。
不会像张五常的小品文那么生涩难懂,都是用身边的生活例子,由浅入深阐述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以及运行规律。每一篇文章都不长1k多字,非常适合放在身边,有空的时候利用碎片的时间进行阅读。
第二册就像一个留言板,经济学家会从经济学角度回答各种读者生活中的疑问。包括两性关系,职场发展,婚姻,教育小孩等等。可能和国内的国庆不太相符,但是看看也是换一种思路,未尝不可
第三册更像是一个随笔集,零零碎碎的讲述了很多相对专业和深入的问题,也是试图用理性的经济学观念去推演解释表象上非理性的世界
同样也是每篇篇幅都很短,十分钟内就能看完,比较适合碎片时间阅读。
但是太多的碎片,每篇之间没有联系,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种较为凌乱不成系统的感觉。
第四册,好吧,这四本中应该是讲述最无聊的一册了。因为基本上都在说宏观经济,不至于是入门教程,也就是谈一个概念差不多,如果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阅读。作者试图用尽量浅显易读的方式讲述故事举例,自然有点像科普文章。无论如何,如果能够有所启发促进思考,这些小文章就算是物尽其值了。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五):片段
小瞧这本书了。本以为和牛奶可乐经济学或魔鬼经济学类似,是大众普及型读物,轻松搞定。 结果第一本就看得比较tough。定价策略,完全市场,公平与效率,市场失灵,博弈论,制度经济学……且完全不是用简笔讲故事,虽然没有各种模型公式,但阐述的深度和广博性一点都不差。 所以要看明白这套书,需要一、学过主流的宏观、微观经济学教材;二、知道斯科、张五常、纳什等等这些人的存在意义;三、对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市场外部性、博弈论等等围绕在主流经济理论周边的种种理论了解一二。之后再来看这套书,才能跟上思路,甚至评述一番。 我举手投降,手机上只能看个泛泛,需要坐在电脑前,边看边检索相关理论,不然真是浪费了。
《卧底经济学》四本看完,准确说是三本,2只翻了不到一半,对这种体裁和讨论的问题都没兴趣。 感触多的是1和4。1之前写过,难度在“掩面弃书”下面一点点。4是讲宏观经济学,采用不做作的聊天对话方式,展现了一个综合凯恩斯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派的宏观经济思考维度。其中通货膨胀这一个点被翻来覆去讲的十分透彻了。赞的是,作者并没有旗帜鲜明的站队,明显捧谁打压谁,和《小岛经济学》比起来,顺耳了不止几个层次。 这可能也是和作者自诩微观经济学家有关系,同时他又是“卧底”,以观察为主,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比较客观,对于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提供了不错的工具。 3的感触不多,只有理性选择理论一点,或者说3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同时在4里,也提到有人试图将理性选择引入宏观研究中。对此我觉得不一定能成。虽然看新闻总觉得这些国家的外交行为,颇像小孩子过家家,但能够理性分析利弊的个人,合众之后,会被“集体意志”所趋势,其利弊已经不再是个人利弊,其行为也不会和单个个人完全一致了。况且,一群蜜蜂飞舞出的轨迹,是单个蜜蜂演绎不出、甚至想象不出的。 到这里,意识到分宏观、微观研究经济,还真是合理的划分。书的最后作者提到近些年微观经济学发展蓬勃,而宏观的研究发展了了。因为微观汲取了其他学科种种理论,扩大了自己的内涵外延,才会纷繁多彩。而宏观似乎陷进了数学与逻辑的象牙塔。有意思的观点。 同时在看《知识大融通》和《文明之光》,意识到有些小地方在交汇,妙!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六):及格往上的经济学科普书
以诙谐和生活的场景和语态讲述经济学原理,这是一本及格往上的科普书。
对于经济学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可以拿来学习。
当然,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小岛经济学》更棒一点,如果想深入学习,那么自然还得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卧底经济学(全4册)》读后感(七):只看第一本就够了
第一本文字通俗,道理浅显,大获成功后出的像是狗尾续貂。第二本是专栏问答合集,把情感、生活等各种问题都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对这些理论本身的解释很简略,看不懂,再用这些理论去解释生活现象,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日常最普通的场景,什么正外部性、多重均衡,或许这个分析是对的,但是其他学科从他们自己的体系的角度一样可以解释这些问题,经济学的解释甚至更有种事后诸葛亮,强行拉关系,直接没读完。第三本,主旨一直在论证人的行为背后是有逻辑的、理性的,从激励、博弈、婚姻等方面。解释薪酬中的灰色现象出现的背后是有逻辑的、理性的,因为许多变量很难确定或描述清楚,给高管提供高薪激励高管的工作等等。解释人们留在大城市的原因是因为城市是创新与学习的中心。这些不用看这本书我也知道。作者称,“理性的人对激励做出反应。”现在的一切乃至经济迅速发展都是理性的群众以及他们对简单的经济刺激进行仔细思考后作出的各种反应。但是这个反应不一定是理性的,或许只是本能。除了被动的反应还有主动的选择,这些选择是理性的吗?有逻辑就是理性选择的吗?整本书并没有说服我认同作者的观点。第四册试图说明宏观经济是怎么衰退的,但是啰里啰嗦的,还不如《经济为什么会崩溃》讲得通俗有趣易懂。总体来说,有种狗尾续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