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克苏鲁神话合集》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25 04:1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克苏鲁神话合集》的读后感大全

  《克苏鲁神话合集》是一本由[美] H.P.洛夫克拉夫特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6,页数:7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苏鲁神话合集》精选点评:

  ●无处不在

  ●大爱啊。

  ●听说克苏鲁成也氛围败也氛围,所谓的氛围却只是一堆拙劣低级的形容词堆砌,把一句“难以形容的恐怖”当作万能膏药。作者一面对爱因斯坦不屑一顾一面暴露出自然科学知识的极度匮乏,落入深海的潜艇竟然能用漂流瓶成功送出信息,人类竟然能数度离开潜艇探索周边又全身而归。老实说,这样的内容读来只会感到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真正的氛围,是江户川乱步,是周德东,而绝不是这种丝毫不比网文高明的东西。

  ●出版社想钱想疯了 |・ω・`)

  ●这本书才出到克总的三分之一书目。什么时候能出全

  ●也就凑合吧,便宜大碗。但是刷分刷的太猛了。。。

  ●克苏鲁世界的入门之作,从此爱上克苏鲁一发不可收拾

  ●顺着《血源诅咒》往上爬

  ●候汝入梦

  ●虽然是曾经的“经典”,但是时代不同,他的那些所谓故事脱离了实际,语言缺乏一种趣味性和生动!不好看,过时了!

  《克苏鲁神话合集》读后感(一):《克苏鲁的呼唤》小结

  用一个人串起了三个主要故事。主角在一个教授离世后继承了其手稿,手稿中记载了两个事件,最后一个故事是主角自己发现的。

  第一个故事在1908年发生,警队在沼泽中现场抓获一群人在用人体进行邪教仪式,缴获一个神秘雕塑,仪式中有人提到克苏鲁.弗坦。

  第二个故事在1925年3月1日发生,一个年轻雕塑家找到教授展示了自己从梦中复原的雕塑,提到梦中有克苏鲁.弗坦之声。从此时到4月2日,此青年与教授调查的世界各地的人都梦到了十分离奇的事情。

第三个故事与第二个故事同时发生,几个船员出海到达一个未知小岛,岛上有座巨石城堡城堡

  《克苏鲁神话合集》读后感(二):所谓克味儿

  1551爱手艺真乃奇人!!其实幻梦境系列到银钥匙就可以完结了,寻找银钥之门因为设计太多自己的哲学宇宙架构就微妙地沦为三流科幻小说……但寻梦未知卡达斯我真的爱惨了,比传统克系更加平和、奇幻、瑰丽,同时还有着传统克系那种无道德、无理智的风格,相当的美而残酷,一个不受自然法则规制的古希腊/波斯社会,爱手艺风味的不安版《一千零一夜》,《人间乐园》… 传统克系小说也是爱手艺才写的出来的微妙平衡,越去说明克苏鲁本质是什么,就越让整个小说变得无趣,给外神排实力顺序也破坏了克系的本质风味。爱手艺的文本里这些东西给就是巨大的难以名状的黑色团块,正常人类在正常社会里微妙的偏离轨道,在传说与理智之间的微妙行为,被致命的好奇吸引,企图投去一瞥,然而毁掉一切的是“管中窥豹”,本质超越人类理解的东西只能让所有探寻的人被压抑到san值清零(。) 所以既然是超越人类理解、虚无、无道德、无理智的东西,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和看见的模糊一角,听到的只言片语是最明智的,因为被人类的手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再具有克苏鲁的特点了嘛,失去本真,是可以被爆炒吃掉的章鱼……… 唉,就,想想爱手艺活着的时候还挺伤心的。

  《克苏鲁神话合集》读后感(三):XFS

  从克苏鲁神话的史观角度来看,“印斯茅斯之阴影”、“疯狂山脉”、“超越时光之影”、“克苏鲁的呼唤”都是必读书目;从审美角度看来,“超越时光之影”尤其出色,其设定有一种“汹涌澎湃、飞扬跋扈、肆无忌惮、永世不绝”的压迫式设定美学——总而言之,是超出普通地球人的想象啦!

  大名鼎鼎的“印斯茅斯之阴影”,从故事结构上没什么特别之处,甚至可谓古板;但是其妙处就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外人介入古老奇诡的乡镇、遭受迫害、逃亡的故事,纯粹简单的“鬼故事”外衣下,一种从黑暗中有大量恶心的阴谋在慢慢朝主人公身上“咬合、舔舐”的感觉,不知不觉就渗透了进来。

  这种阴冷潮湿,挥之不去的“厌恶感”,其本身就是恐怖小说的审美主体。

  洛夫克拉夫特尤爱主视角叙事,自然更加带来以上感受;而在“疯狂山脉”中,更有一种类似于“伪纪实文学”的风格。就好像电影中的恐怖题材伪纪录片一样,往往其外壳只是“日记”,“报告”,“新闻报道”,”自传“等这种应用文体。这种写法很难,也容易使一部分读者认为”太罗嗦“;殊不知,这种题外话式的写法本身,就是在对整个故事的存在感和震撼度进行提高增强啊。

  对于恐怖题材文艺作品爱好者和创作者来说,错过这样一套著作,实在不应该云云。

  《克苏鲁神话合集》读后感(四):神学即是科学,科学即是神学!

  中短篇小说集,内容很简单,写不同主人公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的一系列离奇事件。期间引发了我对神学与科学的一些思考,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的尽头即是科学。

  从科学角度入手,按照人类的规则去界定,进入太空,用一些科技突破大气层的束缚,挣脱地球的引力,进入太空,还得用一系列的科技去克服失重,完成一些人类探索宇宙的项目,这就是我们已知的认为的科学。

  从神学角度入手,未知的生物,完全可以不需要我们人类所定义的那些科技去达到穿梭宇宙,遨游太空的目的,他们本身已经进化出了那种特质,简单点来说,我们用神州多少号月球多少号去实现登月以及探索太空的这一行为,在他们看来完全就是“走路”那样轻松,而超出我们一切理解范围内的各种行为,无法用我们已知的科学去解释,所以只有给他们一个我们能理解的名号“神”去定义。

  但是这也只是我们人类的理解,按照“神”的理解,去向“太空”仅仅只是日常的行为,而穿梭时间,跨越空间,甚至说侵占其他宇宙生物的领地或者思维才是它们意义上的科学,而这些“科学”我们只能想想。

  宇宙是一个大的包容体系,没有根本的定义,只有相同事物的划分。

  打个比方说,用人类已知的思维去分析,标准去衡量,因为身边的“人”都是如此构成的,一个头两个胳膊两条腿。身边的猫和狗也都是那么构成的,因为我们习惯了,那种观念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中,一说到猫,它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在眼前了。但是如果这个“人”长了四条胳膊四条腿两个脑袋,甚至四条胳膊两条腿都是用头构成的,按我们人类的理解就可以说这是畸形,因为它有别于我们大多数,但是放在别的星球或者别的宇宙都是这样的生物,如果出现一个人,那么那种生物是不是就会认为我们畸形?

  关于身患抑郁症以各种方式自杀的问题。也是看书后思考的问题。在整个克苏鲁神话体系中,一直在宣扬一个价值观就是死亡才能得到善终,因为活着会被某些“神”入侵思想,乃至陷入无尽的恐惧中,变得疯狂,但是放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相反的。

  在生活中,某些潜规则的规定,人分为三六九等,其实也确实是这样,亿万富翁和贫民窟的生活确实不一样,因为我们夹在中间,所以看到两者只会淡笑道:投胎是门技术活。但是真的如此吗?没有人知道人死亡后灵魂去了什么地方,也分辨不出灵魂到底是一种实体还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个贫民做了一辈子好事,却吃不饱穿不暖,最后不得不死亡,如果有信仰的可能会说他做了一辈子好事,灵魂去天堂或者下辈子投胎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可是有没有想过,有时候死亡还不如活着,因为未知是恐惧的,而生活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哪怕是终日陷入恐惧,疯狂中胡思乱想,但最起码还活着,还能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尽管困难点,也是在已知的世界。但是死亡就不一样了,灵魂真的会得到救赎,或者继续投胎吗?如果真投胎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哪怕是生物也好,但是谁敢保证灵魂不会变为一种实体而去向某些未知的世界、宇宙,或者我们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灵魂怎么样了,想到这些,有没有觉得原来活着如此美好?

  《克苏鲁神话合集》读后感(五):关于克苏鲁神话和洛氏的絮语

  《墙中之鼠》,《敦威治恐怖》,《印斯茅斯的暗影》,是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几篇故事。 • 几年间一直在零零散散地接触克苏鲁题材的作品,我自己对此很感兴趣,甚至还仿写了一篇克味儿火锅店食评(……)说起来,最近有几款中式恐怖风的游戏爆火(《纸嫁衣》《烟火》)反而让我对不同文化中的恐怖元素有了了解分析的兴趣。 读洛夫克拉夫特,虽然他的小说风格独树一帜,但对生僻古语的运用以及读感和另一位我广泛阅读过作品的西方恐怖悬疑作家——爱伦坡似乎是一脉相承的。这到底是因为西式恐怖大体如此(读《罗斯玛丽的婴儿》也有同感),还是因为刚好洛氏就是受了爱伦坡的影响启发,又或者是翻译腔要出来背锅,我还需要再多读才能做出判断。 • 洛氏常被人诟病的一点是其作品文学价值很低,且并不掩盖自己种族主义的倾向(在其作品中有色人种多为让人讨厌的角色)。这又让我联想到最近读过的《萨宁》,几乎在每一种俄罗斯文学史中都会遇见对《萨宁》的抨击。作者阿尔志跋绥夫其人也和洛氏一样有着坎坷且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他曾在十六岁时因对生活感到绝望而开枪自杀。冥冥中我感到促使他们拿起笔来写作的推动力,就是那些人生低谷甚至面临死亡时留下的强烈感受。对这样的作者和作品,评价一般都会很两极分化,但我认为很好。不同的人生催生不同的思想斗争和矛盾心理,从而为全人类衍生出文学中一种可被记录下来的可能性。

  • 结合时代背景,洛氏早年间的作品反映了对科学和哲学范式转换的不适应,那时他也是一个固执的种族主义者。但后期却能明显感觉到他逐渐转向了虚无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核心是一片虚空,同时种族主义倾向也减轻至接近于无的状态。所以他才会创造出阿萨托斯,奈亚拉托提普这种混沌意识流的神祗。

  • 很有洛氏风格的表现恐怖的手法,一是在故事的结尾让你意识到原来自己就是恐怖本身,人类和自己盲目施加仇恨的存在没有本质区别(如《印斯茅斯的暗影》)。在此基础上反而包含了一的第二点,则是对“未知”的描述,洛氏不是不会直白地描述让人头皮发麻的场景,相反他很在行(见《墙中之鼠》)。但相较于他那些高明的留白(即所谓的“细思极恐”),一切具象化的事物都相形见绌。

  “未知”是人类世界最迷人同时也最危险的东西,最近玩的游戏《人狼村之谜》中有一句台词:“越逼近未知,就越是恐惧。但当谜底揭开时,恐怖到达了极点,幸福也到达了极点……。”人类有时是愿意用死亡交换一个真相的,很多推理游戏的剧情杀类BE里,主角都是怀着已经发现真相却无法力挽狂澜的恐惧,悔意以及不易察觉的成就感死去的。

  比如:(“啊,没想到果然是他…下次要更细心”)(“如果当时……就好了,不过我总算猜对了”)

  洛氏在那个时期就能利用这一特质,为读者营造出“细思极恐却永远无法拥有解释,到达真实”的情节,跟当时科学发展的背景必然相关(很多故事的起因都是科学研究blabla…),但却受到了冷遇。不过这种文风却十分契合当下年轻人热衷寻求刺激的目的,一个异常恐怖但你知道你会一直安全的世界,一个把真相露出一角转眼就收回甚至让你不停怀疑它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或是调查员眼中“自见过祂后就连春日天空和夏季花朵在眼中也变成了毒药”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隔靴搔痒式的快感。或许这就是克苏鲁风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更引起大多数人兴趣的原因。

  总结:针对这样一个开创“恐怖宇宙观”的小说集,以上几点我讨论得比较零散,不过就到这里吧。我写得很认真,如果有朋友读完想找我探讨相关话题,我非常欢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克苏鲁神话合集》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