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博维茨的赞歌》是一本由[美] 小沃尔特·M·米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博维茨的赞歌》精选点评:
●据说是辐射系列的灵感来源之一所以找来读,却和预想的完全不同。三章故事一共跨越了一千多年,从核战争毁灭世界后人类文明的蒙昧到启蒙再到毁灭,一个无法逃脱的轮回。而这样宏伟的故事,作者仅选择一个小小的修道院来描写,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在时间的长河中默默守护知识的火种,因此这部小说多是关于理性和神性的讨论,也像一个旁观者见证文明的诞生与消亡。内容上不敢说理解多少,但审美上这种废土之上的宗教科幻小说实在如一首长诗般迷人。
●背景带感,叙事感人...
●【2019.12】
●抽象而空洞的真理和信仰从来不是让人献身的理由,吸引人的常常是自己构造的空中楼阁,孤海之帆
●人的一贯性。“记住地球,但永远别回来。”
●因为人性不会改变,所以人类历史也是只会是重生毁灭的时光之轮。宗教色彩太浓,故而阅读起来颇费时间。
●宗教的毁灭与重生。
●第一章像是后启示录,像是黑色荒诞,像是宗教讽刺,所以才像是辐射圣经;后两章彻底铺开,原来只是阿西莫夫的高浓度版本。
●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就如同太阳必定会下山,这不是预言,而是自然界的一惯性。伪辐射玩家前来打卡~
●我很耐心地读完了这本书,但我还是不喜欢它。大概是因为宗教的背景太浓让我有些许不耐烦,又或者故事叙述得太枯燥。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时代瞬息万变 贝索斯说 我关注的是10年内 不变的东西 埃隆·马斯克说 我追求的是第一性思维 万变不离其宗 瑞·达利欧说 我追求的是创意择优 而不在乎想法是否来源于自己 乔布斯说 死亡是最好的发明 每天早上起来 对着镜子自问 我到底要的是什么? 科技,商业,社交,文明 创意灵感 在白纸上作画 天马行空 脑洞大开 文化似乎可以无限延展 而真正存活下来的有多少呢? 把时间当做你的朋友 贝多芬,达芬奇般传世经典 完美诠释了大脑的文字盒子区 人类创造了大千世界 大脑神经网络 仍没发生本质的蜕变 大脑不能无中生有 也不能无限延展 只能开源,刷新,重启 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功能 重新布线 正如颠覆微信的 不可能是另外一个微信 未来属于全新的物种 即便在很长一段时间 他必须要与现有的寄主共生 神创造了人 人创造了神话 但人想把自己塑造为 超越神话的英雄 上升到神性的高度 最终的结局就是 自取毁灭 文字的力量 人类俨然作为造物主 的神来之笔 由知识图谱进化而来 的人工智能 从人机协作的守破离 融合为碳硅合一 的生命共同体 最终以自主赋能之名 改造人类的硬件和软件 如果你变成了 自己无法想象的样子 更好的自己 所谓知善恶的自己 在万国之上 做灵魂的统帅 付出的代价就是 信自己 爱命运 以此自由之身 换取上帝的试探 贵重的器皿 终于大器晚成 但覆水难收 没有人类的世界 地球内外 寂静的春天 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二):真的浑厚如赞歌
1961年的雨果奖作品,非常有挽歌和史诗感的一部小说。故事的背景是人类由于核战争而毁灭,全面退化到了原始时代,蒙昧的人们开始为生存而相互征伐,人类曾经有过的知识在纷争混乱中迅速灰飞烟灭。此时,信仰的力量让宗教得以一定程度保存,末世的工程师把书卷托付给了教会,而后者担负起了收集、藏匿、保存和传承知识的任务。许多代以后,世界继续沉沦,教会的僧侣们尽管已经无法理解自己守护的东西,但是他们仍旧虔诚地按照数千年前的教诲,忠实无悔地将终生用在修复和抄录卷籍上,为将来文明的复兴带去了曙光。
书中一共有三个故事,这在全书的时间跨度来看只是顶多能算上时间长河中微小浪花的一点片段,但这短短一瞬,可能就是人一生的意义所在,人的行为在此期间璀璨闪亮,推动了历史的改变,无数个没有被提及的人生的光芒闪耀,就构建了人类复兴的历史,这是人渺小而又伟大的存在意义。修道院只是一个缩影,我们从这三个故事中修道院发生的一切可以看到,(书中)宗教在人类复兴事业中所凸显的关键意义,并不是教会这个名字实现的,而是一代代恪尽职守的院长、终生抄书的老修士、睿智的教宗、严谨的使者、执着到有些愚蠢的弗朗西斯的努力完成的,千千万万的有信仰的普通人构成了历史的身躯。
当然,书中所蕴含的远不止这么多,有太多内容具有象征意义了。书中文明在复兴后再次由于核战争毁灭,人类从没有学会教训;疑似莱博维茨的老乞丐三次出现,就像是圣徒在见证历史;世俗政权、学者和教会的争论和力量消长预示着时代的改变;一个诗人及其遗物的象征意义;关于是否应该为必死之人结束痛苦的讨论;贯穿始终的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等等。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教会担负了守护人类遗产的救世情怀,可能这也是西方教会的“道路自信”的表现。
阅读体验也非常好,文字有一种苍茫浑厚和悲怆感,读起来十分有力和顺畅。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三):短评大概写不下的杂感
机核有声书的试听和文案把《赞歌》渲染得像是恶魔怪物横行人间,孤胆英雄手擎炬火于黑暗中踽踽独行(?)的那种废土风格,所以在看到近似滑稽剧的开场和第一章末尾弗朗西斯以一种最荒诞的方式死去后大呼上当。
(当然这些东西和“《辐射》系列的精神文本”,“启发后启示录的伟大作品”这样的标签还是很有效的,至少我就这么入坑了 /doge
其实这只是一部安静深沉的宗教小说,尽管描述的是热核战争之后文明毁灭的世界,色调却并不阴暗。唯一着重描写的“畸形怪胎”也只有第三章中的瑞琪儿,但这双头怪物反而是重生、希望和宽恕的象征。
想一想小说中的莱博维茨或许就是作者自己的投影,参与核武器制造导致文明毁灭(50多次空袭任务中炸毁保存众多珍贵文物手稿的修道院),流浪无数个世纪等待弥赛亚的出现(笔下故事的结局是文明如宿命轮回般重蹈覆辙再次毁灭,却依然留有希望的火种),疯癫外表下是承受着整个民族/人类的历史和罪责的痛苦(战后患上严重的PTSD最终自杀身亡)……
第二章写得相当精彩。修士们吟诵着“要有光”,于若干个蒙昧世纪后重新点亮电灯;院长和学者关于科技发展终归是“先服侍上帝还是先服侍凯撒”的争辩可看作是全书的题眼。
结尾泽奇院长送别修士的赠言现在想来还是很唏嘘。“只要有人的地方,你们以及你们的继承人就可以去。四千多年的记录和回忆始终伴随着你们……让这一切在他们身上延续下去。让人们记住地球,记住来处。记住这个地球,不要忘记她。但是——永远不要回来。”
难得写宗教却并不晦涩的故事,文笔很流畅,尽管很多圣经典故并不很懂,但看到结尾时,与其说是某种特定宗教教义的感召,不如说是几千年代代传承的文明火种的信仰的力量,依然能够打动人心。
一个自杀身亡的人,为什么还会这么悲悯地给一个还留有希望的结局啊。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四):绝望中,还好有爱、希望和信仰
几次热泪盈眶。这本书注定是会被人反反复复讨论的名著,因为它用幻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因为书中描绘了两次文明毁灭)阐述了失乐园的故事。失乐园,就像一个隽永又深邃的寓言,尽管情节简单,却能解释让人类无法自拔的悖论。当人类吃下智慧果的一瞬间,人类就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但却没有无穷的爱。去书中所说,力大无穷又爱无能的人类,注定会拥有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却也注定一次次在仇恨和愤怒中迎来毁灭。除此之外,人类怀疑的本性,使我们选择背弃神,也让自己陷入了永无止境彼此猜忌中,使我们很难(如果不是永远不可能)彻彻底底的依靠自己的神性,拒绝撒旦的诱惑。无法原谅也无法真正的爱,使人类生活越富足,环境越安定,反而越不安,越不满足,心灵越空虚。
大的层面如此,落到单个人,也是一个个人的无望挣扎。当一个人试图寻找信仰并靠近神,就会发现过程困难重重,书中的困境会一再发生。比如如何说服自己确认神的存在?神又是什么样子的?(如开篇的修士,在沙漠中一次次的自我怀疑)当巨大的痛苦发生,就像书中反复纠结要不要去安乐死的女人,你真的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忍受而不是逃避吗?当面临一次次科学技术的突破,一个人真的能保持谦卑,而不是陷入自以为破解世界奥秘的妄想中(就如同第二章的科学家)吗?当面临现实对信仰的颠覆乃至于羞辱,你真的能如耶稣殉难时的坚定吗?当一个文明强势崛起,深处其中的你真的能放弃傲慢和偏见,平等的审视不同文明吗(就如第三章西方国家一直自以为反基督的是亚洲国家而不是自己)?
这本书的阅读异常缓慢,因为几次痛苦的读不下去,作者若有似无的暗示也许人类根本无法自救,也许原罪的重负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堪重负。可是书的最后,夏娃一般清澈的存在,以及诺亚方舟一般的描写,提醒我,信仰、爱和希望有多重要。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五):终究逃不过这历史周期律
如果说国家的兴亡交替是历史的小周期律,那整个人类文明的草创-繁荣-毁灭-复兴就是历史的大周期律。这两者本质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缩影。前者在历史上已无数次重复上演,而后者还有待时间——以百年甚至千年计——去验证。 这本书创作于60年代,正是冷战的高峰,人类一度离自我毁灭只有一步之遥的时代。结合这种时代背景,作者的忧思是不难理解的。 全书由三个中篇组成。 第一篇:要有人。讲述了核大战之后的废土世界,修道院的修士们竭力为人类保护残存的知识火种。 第二篇:要有光。文明逐渐复兴,知识重新脱离教会,倒向世俗王权之手。 第三篇:只为成就你的旨意。人类再次走向自我毁灭,而教会也再次肩负起保存文明的使命。 三个故事结合书中的历史背景,共同演绎了一场兴亡的轮回。 作者也是矛盾的:知识本该让人类变得更加幸福,但在世俗手中,无人监督权力对自然力的滥用,无人承担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只将其当成历史的必然,最终就会化作“烈焰灭世”。可另一方面,若将知识保存起来,等待人类变得理智,那世界永远得不到智慧。 人性如此,书中原话:“吃了果子便如神,可纵使拥有了无尽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人也无法获得神性,只因没有无穷的爱。” 作者找不到出路,因此书中的最后,人类还是无可避免地毁灭了。 书中涉及到天主教和犹太教的人物,思想,历史和经典,没有欧美那种文化背景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不过读完对天主教和教会会有些新的想法。这么多年对宗教积累下的成见或许是有些偏颇了。记住了宗教裁判所和神棍的一面,却忽视了教会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上为保存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还是那句话:偏听则暗,兼听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