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博维茨的赞歌》是一本由[美] 小沃尔特·M·米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读来科幻的感觉其实很弱,没有太多对独特科技发展的重点描写,更多是一笔带过,强化了小说平淡的基调,但也因此更加真实,脱离了“讲故事”的低级趣味。神性与人性的讨论,非常精彩,当然,未见答案。
●没看懂
●最后世界大概是被另一批新人类占领了,莱博维茨修道院大概要开遍银河系了,我真的是差点就信教了
●War, war never changes
●抽象而空洞的真理和信仰从来不是让人献身的理由,吸引人的常常是自己构造的空中楼阁,孤海之帆
●某种抽象形态的科幻。像是精神态的2001太空漫游。文明的落寞与轮回,生存了数个世纪的犹太人成为精神永续的象征,但是他无法拯救文明的衰落和消亡。在瘟疫蔓延时刻艰难读完。文学和现实在某个时刻幻化归一,是我们始终走不出的困境。
●这个结局,地球显然变成了畸形儿的乐园啊,这样来看也许修道院第三代领导人的做法是对的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时代瞬息万变 贝索斯说 我关注的是10年内 不变的东西 埃隆·马斯克说 我追求的是第一性思维 万变不离其宗 瑞·达利欧说 我追求的是创意择优 而不在乎想法是否来源于自己 乔布斯说 死亡是最好的发明 每天早上起来 对着镜子自问 我到底要的是什么? 科技,商业,社交,文明 创意灵感 在白纸上作画 天马行空 脑洞大开 文化似乎可以无限延展 而真正存活下来的有多少呢? 把时间当做你的朋友 贝多芬,达芬奇般传世经典 完美诠释了大脑的文字盒子区 人类创造了大千世界 大脑神经网络 仍没发生本质的蜕变 大脑不能无中生有 也不能无限延展 只能开源,刷新,重启 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功能 重新布线 正如颠覆微信的 不可能是另外一个微信 未来属于全新的物种 即便在很长一段时间 他必须要与现有的寄主共生 神创造了人 人创造了神话 但人想把自己塑造为 超越神话的英雄 上升到神性的高度 最终的结局就是 自取毁灭 文字的力量 人类俨然作为造物主 的神来之笔 由知识图谱进化而来 的人工智能 从人机协作的守破离 融合为碳硅合一 的生命共同体 最终以自主赋能之名 改造人类的硬件和软件 如果你变成了 自己无法想象的样子 更好的自己 所谓知善恶的自己 在万国之上 做灵魂的统帅 付出的代价就是 信自己 爱命运 以此自由之身 换取上帝的试探 贵重的器皿 终于大器晚成 但覆水难收 没有人类的世界 地球内外 寂静的春天 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二):真的浑厚如赞歌
1961年的雨果奖作品,非常有挽歌和史诗感的一部小说。故事的背景是人类由于核战争而毁灭,全面退化到了原始时代,蒙昧的人们开始为生存而相互征伐,人类曾经有过的知识在纷争混乱中迅速灰飞烟灭。此时,信仰的力量让宗教得以一定程度保存,末世的工程师把书卷托付给了教会,而后者担负起了收集、藏匿、保存和传承知识的任务。许多代以后,世界继续沉沦,教会的僧侣们尽管已经无法理解自己守护的东西,但是他们仍旧虔诚地按照数千年前的教诲,忠实无悔地将终生用在修复和抄录卷籍上,为将来文明的复兴带去了曙光。
书中一共有三个故事,这在全书的时间跨度来看只是顶多能算上时间长河中微小浪花的一点片段,但这短短一瞬,可能就是人一生的意义所在,人的行为在此期间璀璨闪亮,推动了历史的改变,无数个没有被提及的人生的光芒闪耀,就构建了人类复兴的历史,这是人渺小而又伟大的存在意义。修道院只是一个缩影,我们从这三个故事中修道院发生的一切可以看到,(书中)宗教在人类复兴事业中所凸显的关键意义,并不是教会这个名字实现的,而是一代代恪尽职守的院长、终生抄书的老修士、睿智的教宗、严谨的使者、执着到有些愚蠢的弗朗西斯的努力完成的,千千万万的有信仰的普通人构成了历史的身躯。
当然,书中所蕴含的远不止这么多,有太多内容具有象征意义了。书中文明在复兴后再次由于核战争毁灭,人类从没有学会教训;疑似莱博维茨的老乞丐三次出现,就像是圣徒在见证历史;世俗政权、学者和教会的争论和力量消长预示着时代的改变;一个诗人及其遗物的象征意义;关于是否应该为必死之人结束痛苦的讨论;贯穿始终的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等等。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教会担负了守护人类遗产的救世情怀,可能这也是西方教会的“道路自信”的表现。
阅读体验也非常好,文字有一种苍茫浑厚和悲怆感,读起来十分有力和顺畅。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三):终究逃不过这历史周期律
如果说国家的兴亡交替是历史的小周期律,那整个人类文明的草创-繁荣-毁灭-复兴就是历史的大周期律。这两者本质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缩影。前者在历史上已无数次重复上演,而后者还有待时间——以百年甚至千年计——去验证。 这本书创作于60年代,正是冷战的高峰,人类一度离自我毁灭只有一步之遥的时代。结合这种时代背景,作者的忧思是不难理解的。 全书由三个中篇组成。 第一篇:要有人。讲述了核大战之后的废土世界,修道院的修士们竭力为人类保护残存的知识火种。 第二篇:要有光。文明逐渐复兴,知识重新脱离教会,倒向世俗王权之手。 第三篇:只为成就你的旨意。人类再次走向自我毁灭,而教会也再次肩负起保存文明的使命。 三个故事结合书中的历史背景,共同演绎了一场兴亡的轮回。 作者也是矛盾的:知识本该让人类变得更加幸福,但在世俗手中,无人监督权力对自然力的滥用,无人承担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只将其当成历史的必然,最终就会化作“烈焰灭世”。可另一方面,若将知识保存起来,等待人类变得理智,那世界永远得不到智慧。 人性如此,书中原话:“吃了果子便如神,可纵使拥有了无尽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人也无法获得神性,只因没有无穷的爱。” 作者找不到出路,因此书中的最后,人类还是无可避免地毁灭了。 书中涉及到天主教和犹太教的人物,思想,历史和经典,没有欧美那种文化背景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不过读完对天主教和教会会有些新的想法。这么多年对宗教积累下的成见或许是有些偏颇了。记住了宗教裁判所和神棍的一面,却忽视了教会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上为保存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还是那句话: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四):杂想
之前读过的长篇科幻,只有大刘的《三体》,另外就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短篇。而对于科幻小说的感觉,一般是开始会读得很艰难,等过了某一个阶段之后,就会完全沉浸在故事里面,阅读速度也会极大的加快,阅读终结会让人感到酣畅淋漓又意犹未尽。
很遗憾,这这部作品并没有给人这样的感受。故事实际上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起伏,也没有足够的伸展,导致整个故事并不出色,甚至可以说有点乏味。但好在主题很不错,对“轮回”的叙述和思考都让人印象深刻,因此也可以打到四颗星。从这一点上来说,它不像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科幻——缺乏对未来科技或外来文明的细致描绘,而更像是一部宗教小说——大量的基督教典故和充满宗教情怀的情节。而正是这一点,让它得以流传后世。
然后说说我对这些宗教因素的感想。
之前读到或一篇有关基督教思想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论述让我印象深刻: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就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满满,到了启蒙时代则更加如此,“理性”取代了上帝的位置,被人们放在了意识的中心。然后人们便用这“理性”来质疑上帝,质疑祂的真实性,质疑祂的教诲,质疑千年以来的传统,质疑的结果,便是几乎全面否定了上帝的地位。这与其说是人类对上帝的胜利,不如说是“理性”对上帝的胜利。而从基督教的教义出发,对理性的看法是什么样呢?很简单——人自伊甸园中堕落以来, 因原罪的侵蚀,没有理性。换句话说,人神智昏沉,没有自控能力。
很荒唐?看上去确实如此,以一个神话故事来否定人的智慧,这其中孰是孰非岂不是一目了然吗?果真如此吗?当我们作为个体冷静、仔细的运用我们的理智,应对世事时,理性几乎不会犯什么错,但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呢?理性好像有时起作用,有时就会不知所踪。整个人类历史,看起来就像是一会儿神志清醒,一会儿歇斯底里。
另一个层面;宗教和科学的争执。这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分歧,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很合情合理,谁是谁非并非一目了然。宗教说:“我求善”,科学说:“我求真”;宗教说:“我为了人类的德性”,科学说:“我为了人类的进步”……好像从根本的出发点上来说,他们并不冲突,甚至还能互相补充?但果真如此吗?出发点不冲突,就能决定永远不冲突吗?
当然不是这样了。第二部分神父和科学家的对话就集中凸显了这一矛盾:科学家抱着为了人类进步的信念,责备修道院“隐匿”本该早就公之于众的知识;而神父则担忧这些知识是否会被滥用(当然会被滥用),因此上不承认自己是在“故意隐匿”知识。宗教和科学此时的冲突变得非常具体:这些知识应该在什么时候公布?以怎样的方式公布?尽管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
你可能说要是能规避以往的错误就好了。没错,但科学进步,能带来医疗水平的改善、经济效率的提高的改善,当然也能带来生化武器、热核武器的肆虐;宗教昌盛,能教诲人们自省、节制,当然也能带来狂热、僵化。这些“恶果”,都是从各自的出发点,通过一点一点的推进积累而来,甚至它们各自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充满善意和希望的。
人类的理性可以依靠吗?上帝的拯救可以依靠吗?人类所犯下的错误,在未来可以被避免吗?
要是可以避免就好了……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五):过去或未来
刚开始看《莱博维茨的赞歌》 时,我以为故事发生在未来,不是吗?莱博维茨修道院的见习修士弗朗西斯,无意发现了一个六百年前的洞穴。他用自己掌握的极为有限的灭世前英语,认出洞里“辐射幸存者避难所”等字,顿时惊恐地画着十字,步步倒退。在他的想象里,“辐射”的半个身子是火蜥蜴。传说莱博维茨修道院的创始人也曾遭遇“辐射”,并被其折磨数月,直到受洗时才用咒语驱走了这恶魔。那个未来,在核战之后,人类重回黑暗的矇昧时代。
弗朗西斯在洞里的旧箱子中翻到一张蓝图,蓝图右下角印有一个方框,里面有日期、专利号、参考数字和名字,当他看到“电路设计人:I.E.莱博维茨”几个字,双手不由得剧烈地颤抖起来,几乎要让这脆弱的文件撕裂,他发现了圣人莱博维茨的遗物!“受福之人莱博维茨,请保佑我吧!”弗朗西斯修士立刻低声祷告。
没错,这位设计电路的莱博维茨正是这个修道院的创始人。在烈焰灭世后,辐射、瘟疫、疯狂、语言混乱相继爆发,疯狂的暴徒们把统治者、科学家、管理者、工程师和老师列为罪魁祸首,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开始了,莱博维茨不得不逃到教会寻求庇护。他领取了修道服,建了这所修道院,将修道院的成员分为“运书者”和“记忆者”。运书者负责把书籍偷运过来,然后装进小桶埋藏起来;记忆者负责消化整卷历史、文学和科学,来抢救被毁灭的文明,哪怕是极小的一部分也好。
等到了弗朗西斯这代修士,总算有人研究出一种数学方法用来找回史料《大事记》书页边缘被烧没了的每行最末几个字,他看到八九十岁的修士用了四十年恢复了整整四页,眼睛都快看瞎了。而弗朗西斯绘也是满怀虔诚地绘制莱博维茨设计的“6-B单元晶体管控制系统”的副本。这个图长时间盯着看,会让人头脑麻木,可见它多么没有条理。“也许古人有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描述纯粹的思想。这显然不是某个可识别物体的图画……在我看来,这幅图是以卓越的手法高度抽象地传达了受福之人莱博维茨的一个想法。”弗朗西斯开始描摹图上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蓝图中央的一个褐色污点。他认为很可能是这位圣人生前留下的血迹,而别人看来不过是只烂苹果核留下的痕迹。
莱博维茨修道院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史前的古人知识遗产,在世界沉睡之时保存着文明的火种,直到灭世后一千多年,人类才开始渐渐苏醒。“这将是自我们一百年前发明印刷机以来,修道院最大的物理学进步。”科恩霍尔修士对他由车轮、车轴、滑轮和皮带等组成的发电机充满自豪,而在修道院院长保罗看来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作为折磨犯人的刑具可能倒会奏效。
当大学学者塔德奥远道而来专程为研究《大事记》时,院长叫人在诵经台上朗读了其中古代的记录:“上帝容许了那个时代的智者学习一切可以毁灭世界的方法,他们手中被赐予大天使之剑……’那你们为我另制一利器,比地狱之火还要灼热七倍。’国君命道……国君用新型烈焰痛击敌人的城市,三天三夜,他那巨大的投射器和铁鸟不停在倾泻着愤怒……地球满目疮痍,处处断壁残垣,如同索多玛和蛾摩拉。国君自己的领土也未幸免于难,因为敌人没有克制怒火,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球上瘟疫盛行,人类陷入疯狂,他们用石头砸死了幸存下来的智者和权贵。而此时,有一位名叫莱博维茨的人,他年轻的时候热爱世俗的智慧超越了上帝的智慧,但如今眼见这样伟大而有益的知识却无法拯救世界,他转向上帝忏悔道……”《大事记》载满了古代的文字、公式以及反思。“作者是一位经历过那次毁灭的年轻修士。他从莱博维茨的信徒那里得到了二手资料,就是那时最早的运书者和记忆者,他喜欢模仿《圣经》记录历史。”院长对学者说,“是啊,我也听说过类似的传说。显然发生过什么可怕的事情。”学者其实对这些传说根本没什么兴趣。
不过,在科恩霍尔修士为学者点了亮灯的瞬间,刺目的光芒洒满了房间,这般灿烂的光辉是十二个世纪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大家都愣住了,院长脸色刷白,说不出话来,学者的助手惊慌失措,僵立了一会儿,突然飞奔离去,大叫“着火啦!”学者从刹那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开始细细探查发电机,还有四名全力踏车转动轮轴的修士,默默评估着车轮发电机的意义。
学者如饥似渴地研究修莱博维茨道院珍藏的并不完整的那些知识,双眼好似燃起了熊熊火焰,慷慨激昂地预言:“再过一个世纪,人类将乘机器鸟翱翔于天际,金属车将沿着人造石路一路驰骋,楼高三十层,船能行海底,一切工作将交与机器完成。”
是的,在灭世后一千八年时,正如学者所预言的那样,一切工作交与机器完成——莱博维茨修道院院长泽奇在办公室里,把自动速记机器的模式选择钮拨至“无线电报”,将过程设定钮调为“口述记录”,翻译组合定为“西南方言输入”和“阿勒格尼语输出”,确认书写设定为“关”,于是点开麦克风按钮,开始口述:“十万火急:致新罗马梵蒂冈神圣传信部……最尊贵的大人:纵观今日世界,紧张局势重现,预示新国际危机即将袭来,甚至有关秘密核军备竞赛的报道也频有出现……我们对’逃离地球计划’的尊重一如往常,并时刻准备着,只要提前六周通知我们,就可执行计划……”
很快院长就收到回复:“教徒马上出发。’逃离地球计划’尽快执行。”
这个计划是由莱博维茨修道院二十七人,圣约瑟夫学校的六位修女、二十个孩子、一些科学家和三位主教组成的队伍,乘坐星际飞船逃离地球。临行前,院长嘱咐带队的乔舒亚修士,“等在人马座移民区上建起主教教区,你们要在那里的山上建立莱博维茨修道院,而这飞船和《大事记》也会一直由你们掌握……四千多年的记录和回忆始终伴随你们。你们中的一些人,或你们的后辈,将会成为传教士或成为流浪者,去向人们教授历史……让人们记住地球,记住来处。记住这个地球,不要忘记她,但是——永远不要回来。一旦你们回来,可能会在地球东端撞见大天使,手握烈焰之剑把守入口……”
万里无云的天际,冒出一团烟云。站在飞船扶梯上的修士们避开那闪光望向别处,等光线熄灭才回过头,看到撒旦的蘑菇云越积越大,越滚越浓……最后一位修士要进去时,稍停了片刻,他站在敞开的舱口,脱下凉鞋,自语道:“世界的荣光从此消失。”
核战在地球上重演了,未来的人类将在另一个星球开始繁衍……我想他们为了记住地球,记住自己从哪里来,也许把他们居住的星球同样命名为地球,而那个有大天使手持烈焰之剑把守入口的古老地球,也许在下一部的大事记中名为伊甸园。《莱博维茨的礼赞》这个寓言说的是未来的科幻,抑或是人类过去消失的文明,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