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莱博维茨的赞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4 03:1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莱博维茨的赞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莱博维茨的赞歌》是一本由小沃尔特·M·米勒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博维茨的赞歌》精选点评:

  ●坚持了很久,读了一半放下很久,又读,到结尾又放下。。。至今未完。。。

  ●闻到冷战时期的气味,设定已经被日漫糊滥了,另外就是过于宗教化,尤其是奇形怪状的结尾。

  ●备忘

  ●辐射系列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没人发现这是简本的欧洲思想史?

  ●??

  ●曾经的我老比三又神经还要肤浅

  ●Epic.

  ●恩 传承一般

  ●宗教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经典~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一):重新开始

  上学期开始看的,看到11.

  弗郎西斯死了,于是要断气一般,恨不能跑到书中去救活他.然后就放下了这书,觉得看不下去.

  近来刚刚又拿起,准备勇敢的看完.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二):轮回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循环:

  while(1){

  科技低落=>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寻找希望,探索真理=>科技进步;

  科技发达=>傲慢、虚荣、滥用智慧,核战争=>毁灭,科技归零;

  }

  就像是电影《黑客帝国》里讲述的那样,Architect一开始为人类设计了完美的虚拟世界,充满光明、理智和财富,这个科技发达的完美世界却出人预料的毁灭了,Architect在得知人类的缺点后不得不按照20世纪的样子重新设计虚拟世界,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要将整个世界推倒重来,就像上面的循环一样。

  作者对科技的进步态度是悲观的,不断进步的科技为人类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财富,但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人类,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敬畏上天,变得自大、傲慢,认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从而为所欲为。

  今天的世界,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急速枯竭,地球正在流血,这一切正像是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我们离毁灭还有多远?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三):上个世纪,也许它很好

  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因此,我多少原谅了它。

  那个时候,原子弹刚发明没多久,日本广岛的核辐射可能还没有散尽,所以写一个关于爆发热核战争毁灭人类的故事,的确是能够把那个年代的人们吓个半死。小说一开头,就是一副一夜之间回到中世纪的凄惨模样,可惜对于一个在电视电影电脑屏幕上看惯了人们文明被核武器,僵尸,外星人毁灭无数遍的21世纪人类而言实在无法刺激到我的肾上腺。

  因此我打了三颗星。有一颗星是看在昨天的2666的面子上给的。

  其实,我觉得如果对中世纪基督教感兴趣的筒子们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与其说是一篇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篇打着科幻小说抒发作者利用宗教情怀驱逐核恐惧的小说。

  小说里的修道院和修道士都富有献身精神,灭世后的地球也充满了愚昧与启蒙的对撞。读着读着,感觉似乎就是一篇文艺复兴期间的小说,只是随后小说的时间加快了,很快的,宇宙飞船出现了,修道士们坐着宇宙飞船去另外的星球去培育文明了。

  嗯,对我这种对基督教文明兴趣一般的读者来说,本书实在有点缺乏兴奋点,而寓意又过于直白而暴露。简直是赤裸裸的为宗教煽情了——还没煽到我得high点。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四):伊甸园之果

  好不容易在网上找到了本书的影印版,读一本沉寂了这么多年的书确实有一种沧桑感。文明在大陆上的毁灭与重生的轮回,知识成就人类,同样又慢慢侵蚀人类,并伺机将人类毁灭。这本书对人类未来的展望,是绝望而无奈的。

  弗朗西斯修士巧合得到的蓝图,是无知与知识的冲击。人类将其奉为神迹,但却只是一张简单的蓝图。剧情在第一部分中弗朗西斯归途中被杀时由高峰跌入谷底,愚昧曾战胜智慧,智慧在一个没有文明的荒原里,艰难地生根发芽。

  人类时隔近两千年重新发明电灯,学者的拜访,知识恢复到战前十八世纪的水平。修道院的生活随着北美大陆的飘摇缓慢前进。保罗师对知识的保存与传递和学者看法不同,知识就是伊甸园的苹果,它毁了人类,毁了世界。保罗师极有先见之明,不仅看到了人类的未来,也看到了轮回。

  核弹又一次毁灭世界,人类有一次因为知识、因为火的滥用,毁灭了自己。瑞切尔是核污染的产物,却在核毁灭中存活。不知作者在此用意为何,毁灭的产物只能存在于毁灭?

  修道院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默默地保存古人留下的火种。火可以御寒,亦可以毁灭。按我理解,书中的知识便是由修道院传递的撒旦。它伺机而动,人类受他控制,被他灭亡。

  《莱博维茨的赞歌》读后感(五):拯救问题

  《莱博维茨的赞歌》是科幻小说中的一支奇葩(非贬义),因为整个小说的重点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宗教。作者截取了未来的三个不同时期,分别抽取一个断面来说明未来的进程。

  其实小说的主题就是为了证明宗教对于科学的拯救。人类玩科技的历史由来已久,自然也就会有很多人担心人类总有一天会玩儿脱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老爷子被自己研究出来的核能吓得不轻。米勒的小说里人类就是因为玩核能玩儿脱了才造成整个人类文明的灭亡。被打回原形重练之后,宗教再一次成为维系人心的纽带,但是这次宗教还担负起另一个责任——保护并传承人类文明。不过那时的文明已经退化到没人看得懂从前的文献的地步,修士们能做的只有誊抄而已。第一部里描写修士如何精心复制莱博维茨文献并加以修饰,好用来做献给教皇的礼物——科技已经像其他任何古董一样,成为只适合摆在博物馆里观赏的东西了。但是这个虔诚的修士最后仍然被核战的遗物——受到核辐射而畸变的人杀害,表现出了一种似乎很悲观的态度。

  实际上从整本书看来,米勒的态度也确实是悲观的。虽然有虔诚的修士们一代一代地继承关于旧识科技的记录,但在整个星球都被毁的前提下,修士们登上飞船却不知何去何从,前景依然一片渺茫。对于科技发展的带来的恐惧,米勒提出了宗教救赎这一条道路,但对其有效性却自己也信心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还是非常困难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莱博维茨的赞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