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2 01:3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100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一本由胡绳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9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精选点评:

  ●桂枝版五段史论源头。

  ●小学接受能力还不足以让我看懂

  ●一切剥削阶级总是不承认被剥削、被压迫的群众的力量,而认为自己比群众无限地高明,群众要依靠他们方能得救。他们看不到“民生艰难”是阶级压迫的结果,而认为主要是由于“民智不开”,需要他们来启迪引导。

  ●非常教科书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应该细细品读,勿忘国耻,正视历史!

  ●一个知识分子对晚清民国初的政治事件,改良改革的独立见解

  ●多给一星给书中的干货,这本书只能当做资料,不能当做史学著作。

  ●阶级意识形态色彩很浓厚,是一本加厚版的中国近代史历史教科书。不应太过苛求作者。。。。。

  ●书毁三代的代表

  ●纪念苦老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和燕子君的“维柯与《新科学》”。秘密在党史之中,一方在立场之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一):这部书我觉得写的很不好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不好 曾国藩是反革命头子 李鸿章是帝国主义的帮凶和走卒...这种乱贴政治标签的写史方法就是对历史最大的不尊重 历史不是拿来鞭尸和批判的 我们应该去理解历史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二):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忘记是谁说得这句话,太经典了。

  改革开放了,生活富裕了,思想腐化了,我们忘掉历史了。

  返回头来看看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唏嘘不止,看书时只顾着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愤怒,却忘记这就是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别说一百年前,60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都早已被人们遗忘。昨天在校园里参加“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大签名。

  也许今天提到这些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这段历史应该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沉甸甸,始终放不下,忘不掉的。

  要想走得远,必须回头看。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三):历史的宿命?

  黄仁宇曾经谈到自己的历史方法论是归纳综合的,不同于西方惯常的分析演绎的方法。这大概也是他在中国能获得关注的原因吧。中国人写历史首先是一种文学艺术,然后要表达正统价值,传记体也好,编年体也好,都是作者省略出的,去芜存菁的立场。或者是大道德,大正统,或者叫大历史。

  我想大历史很容易被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同,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跨度不大,但也同样表达出强烈的历史宿命,一种必然性惯穿始终,很有说服力。特别是对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统治阶级的自私自利,最终得出阶级斗争的结论,非常到位,引用资料非常多,阅读时常常能感到一种阅读中国历史经典惯有的沉迷。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四):惑而不解?粗知天命?

  不喜欢,我知道这样说不太合适,毕竟是部经典,那就先说说它的好话吧。

  第一、胡绳先生学问扎实,此书史料详实,很有功力,哪怕书中颇左的观点令人抵触,但材料也是可以引用的。有人劝胡绳续写此书,出一本《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老先生说心力不济,待后人续写。心力不济既是事实,也是托辞。待到共党诞生,作为一个官方史学家(“官方”要求站队,“史家”需要独立,真是尴尬)如何秉笔直书?真是难题。索性把这棘手的问题留给后人吧。而这也是作者著述扎实、不草率的例证。

  第二、著书理念在当时很超前。此书序言写的很好,开宗明义,把著书理念讲的清楚:

  “我写这本书是使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其所以使用这种观点和方法并不是因为必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其所以使用这种观点和方法并不是因为必须遵守马克思主义,而是因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的观点和方法,才能说清楚在这里我所处理的问题。”

  “当然不应当把任何社会现象都用,或者只是用阶级根源来解释,不应当把任何社会矛盾都说成是敌对阶级之间,或这个阶级和那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简单化、公式化是我们所不取的。”

  以上序言写于1995年,拉拉杂杂把理念交代了,说的很有道理的。其书成于1980年,文革刚结束不久,作者如果真能以这样的理念著八零年之书,必超越同时代大多史学家,怎么褒奖都不为过。

  可这书让我读不进去,也许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啰嗦

  关于李鸿章“以夷制夷”,作者极有耐心的娓娓道来:

  “对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所说的‘以夷制夷’的实际情况,可以这样来说明:他们先把中国的某些领土和主权奉送给甲国,企图依靠它来对付乙国。甲国接受了礼物并不感恩,也从来没有准备同清朝政府结成联盟来反对乙国。当乙国来找清朝政府的麻烦时,甲国往往以调查为名,实际上反而同乙国配合起来,强制清朝政府接受乙国的要求。过去向甲国送礼,这时成了乙国要求要求‘补偿’的根据;又须另外‘补偿’一些领土或主权给乙国,才能了事。转过来,甲国又以‘调节有功’为理由,再向清朝政府索取更多的权利。”

  读完这一段,热泪盈眶,我为作者的耐心深深感动。我实该做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状,不能自已的紧紧握住老先生的手,说:哇!原来地球是这个样子的!

  虽调侃一下老先生,也不得不说,这是整个时代(80年代)的烙印,整个中国文化贫瘠,胡书针对普罗大众(大多农民),无这般“耐心”,估计还真不少人搞不明白。(姑且不论这论断正确与否。)

  二、贴标签

  这点令人反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八十年时段,在书中就没几个聪明人么?一打糊涂虫、混蛋、卖国贼。所以清政府是“走狗”,李鸿章是“无赖”“奴才”,总之,整个清政府班子都是蠢蛋,没一个清醒人。就是为了证明“天不生那啥,亘古如黑夜。”黑暗,黑暗呐……

  至于“三次革命高潮”理论,我难以赞同。而整部书几乎略过清末新政的内容,轻描淡写了这样重大事件,不算公平。

  三、自身原因

  也许自己太年轻,太过浅薄,读经典不够踏实。长期接受“正统”教育,经年累月,一接触就心生“忤逆”,以至不够平和。

  胡绳先生晚年在“八十自寿铭”中写到:“四十而惑,惑而不解,垂三十载,七十、八十,粗知天命。”算来,此书成时(1981年),先生还是“惑而不解”吧?后来,“粗知天命”的先生也将毛主义视为民粹,予以批评了。

  这本书成书于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其中价值,难以评说,更不是我这无知小伙子可瞎比划的,姑且持笔涂鸦。若是经典,必能传承。正像胡绳先生希望后人续写此书,那就待后人评说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