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鸦片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5-28 02:0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鸦片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鸦片战争》是一本由(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 / (美)弗兰克·萨奈罗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鸦片战争》精选点评:

  ●大学暑假读的

  ●历史性不是很强

  ●综述,这是一个国家的被侵略,一个政府的战败史。战争中的士兵和百姓为个人利益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抢夺和反抗。面对宏大历史,个人都是蝼蚁抑或老虎。

  ●对两次鸦片战争相对客观,还原了一些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不足的地方是中文史料不够深入,很多地方匆匆而过。

  ●鸦片战争

  ●翻译啊。。

  ●伟大的舵手只是说“不”

  ●1、三元里抗英,死了一个英军,对,就【一个】!2、太平天国死了两千到三千万,如果是真的,石头城好像,呃,自相残杀威力最大?3、零容忍的制度,光绪和林则徐没搞定,现在搞定了,嗯,是外在原因还是内在原因呢?4、当时当权者对外交和英法军事力量的白痴程度让人震惊,今天,货币战争的时候,高层对金融够警惕了吗?看起来不像,只能期望是我看不穿了。

  ●一些细节

  ●书应该说写的一般,但推荐阅读,详见书评。

  《鸦片战争》读后感(一):基本上还可以

  因为一早看过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所以对于其他鸦片战争史的书籍的要求也就很高,这本《鸦片战争》是一位朋友送的。

  从外国人的角度上看1840年的那一场两个帝国的战争,不失为是一种选择,虽然资料并不算得详尽,观点基本上也已经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但是里面引用的关于英国方面的资料与当时英国人的观点还算是一个亮点。

  此书可以一读。

  《鸦片战争》读后感(二):谁烧了圆明园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知道究竟是谁在何时烧毁了圆明园。

  遗憾的是,看完全书并未得到准确答案。

  但是却有一些意外收获。比如英国使团遭到僧格林沁的虐待。比如大沽口战斗清军的胜利。八里桥之战的过程,三元里抗英的战果,等等。

  值得一读。

  《鸦片战争》读后感(三):细节的发现

  这本书描绘(重建)的是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其主旨,似乎仅仅如标题所说,是说明‘一个帝国的沉迷于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作者对一些史料和细节的披露,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意义。多年以来,中国的正统历史教育充斥着筛选、过滤过的,乃至半真半假的‘史实’,例如‘三元里抗英’的讹传,两次战争中各地抗击英军的起因、过程与结果,乃至火烧圆明园的具体诱因,等等。这些细节的发掘,有助于我么理性地认识那两场战争,以及民族文化中某些熟悉的劣根——欺上瞒下、腐败堕落、自欺欺人、背信弃义,等等。

  《鸦片战争》读后感(四):勘误及其他

  1.p22"...澳门——当时荷兰在中国的租借地"中“荷兰”应为“葡萄牙”。

  2.p168“...占领了长江上的两座重要城市——上海和武昌”中“武昌”应为“吴淞”。

  3.p293“...占领了90英里意外的福州。”中“福州”应为“湖州”。

  4.文中“原文如此”的地方。

  另:印象深的两句话:额尔金的“我不是小偷”,我想说“是,你不是小偷,你是强盗”;

  第二句是后记最后一段话“伟大的舵手只是说不”意味深长,反映了作者的历史观。

  本书从西方视角来观察鸦片战争。对英法等西方国家和印度的资料是其所长,也是国内

  许多著作需要吸收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额尔金火烧圆明园很新颖。还有一些问题

  我想在鸦片战争系列读书完后再总结。

  最后,不知为什么,在读后记中读到1906年清政府颁布规定60岁以上吸食鸦片的老人

  可以豁免,不由得想起了今年刑法修正案有关75岁老人死刑豁免的问题,有意思。

  《鸦片战争》读后感(五):利益面前无正义积弱之下无平等

  当然,毕竟是来自西方的视角,与一直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和大众影视相去颇远。 不变的事实是,步步勒紧中华帝国心脏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乃至终极的火烧圆明园。 相异的是对满清官员的描写(主战的议和的),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关天培在虎门的战殁,琦善在广州战败后的议和斡旋,善恶高低并不像课本里说的那样分明。落后的政经体系与科技力量支撑着的古老文明,在野心勃勃的新兴资本主义面前,不仅是要反过来献上膝盖(始于乾隆纠缠至咸丰帝的磕头礼仪之争),乃至土地与人民的头颅。身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些"办事"的清政府官员们,对眼前的时局能有多少理解?基于怎样的旨意与判断做出决定?又都落得个怎样的结局?明智傲慢勇敢鲁莽精明愚昧,矛盾的品性同时展现在这些官员身上,无论是课本里描述的正面抑或反派,身为晚清大臣都有着深深的无力感,这个是本书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之一。 另一方面,义律与律劳卑,查顿(亦有翻译为"渣颠"的,想想这名字译的)与马地臣(两人创办怡和洋行),额尔金,这些英国军官,鸦片贩子,外交官,在西人的笔下却不乏令人尊敬的品质与长久的社会地位。在他们于大洋的另一边对另一个民族发起战争和罪恶的买卖时,内心有怎样的微澜,挣扎与自我说服?这是本书有意思的地方之二。 但凡书中涉及两国外交事件(战争或是议和),小至口头承诺大至军情战况,都有提及各级清朝官员对上级的瞒报。其中以广州三元里抗英大捷令人印象深刻,打小从课本,媒体,博物馆的讲授都对我三元里村民自发的抗击英国侵略者并取得清政府军队都不曾取得的胜利而大加宣传。但是本书中,1841年5月30日的那场大雨是真的,也着实让打湿了火药英军慌了阵脚,但随后印度(当时英殖民地)士兵的反击和英军水兵(装备防水枪支)的接应,让侵略者在这场"抗英大捷"中仅损失了一名士兵。 历史可能就是这样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鸦片战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