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是一本由瞿巍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精选点评:
●所谓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实际上是闭上了国际政治的那只眼,淡化了英国的殖民野心和侵略行径,单从经济贸易角度分析这场战争。作者认为,两国贸易结构的严重畸形是战争爆发的根源。英国人对中国茶成瘾,而中国人只对白银感兴趣,致使英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在寻求正常渠道解决问题的努力失败后,英国只好走私鸦片。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禁烟的林则徐,他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不过见识也只有“没有茶叶则大便不通”的水准,而且禁烟过程中经常绑架、砍人,根本没有法制意识,把英国人都搞毛了。蒋廷黻有一句话精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战争之后他们不给我们平等。
●意识层面的落后,就算是遭到痛击,也无法改变现状,就算《南京条约》的第一条就写上了平等两个大字,大清都看不见。
●英:哥,我们只想和你们好好做生意。 中:尔等蛮夷,速速回去。
●角度不错,可惜并没有特别耳目一新的感觉。
●居然真的是我大学老师
●果然是另一只眼,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误解太多,被民族主义蒙蔽了双眼。那场战争,我们是输给了自己。
●对鸦片战争的解读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从广州行商运作的弊端谈起,从贸易冲突直到战争爆发、战败签约。无论如何,打开了我们面向世界的那扇大门。值得看。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读后感(一):天朝的崩溃补
此书提到的证据、材料和事实,茅海建肯定也掌握了,为何却在天朝的崩溃中惜墨如金?是引而不发,还是投鼠忌器?此书目前绝版,似乎也很难再版了。
此书提到的细节比天朝的崩溃多,很多细节真让我产生民族虚无感:和当时的英国人比,到底谁才是野蛮人?比如裕谦多次凌迟英国人(很可能不是战俘)这种残忍的行为不仅今天难以理解,也违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义律在整个战争中的行为完全是仁智信义勇,是完全的绅士。比如整个体系缺乏明晰的法律,动辄随意敲诈勒索商人和治下人民。里面描写的很多场景,和今天的中国区别不大,悲观地说,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法律意识可能还落后现代文明100年。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读后感(二):听书精华笔记
瞿巍先生通过这本《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近代发展史进行了深刻反思,所以,他把讲述重点放在了对满清帝国的批判上。而在这本书中,作为侵略者的英国人相对被描绘得不多,这可能给读者留下一种印象,就是英国之所以对华走私鸦片,并出动海军进攻中国完全是被满清帝国“逼上梁山”,在被逼无奈下做出举措。但是大英帝国真的对中国没有野心吗?我们必须承认代表工业文明的大英帝国在军事、政治、司法和外交等各方面都要比当时的满清帝国更文明、更先进,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工业文明贪婪、自私的丑恶一面,也不能就此否认英国对中国没有野心。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读后感(三):回归战争的起源,反省百年前的历史
看这本书的起因是因为朋友圈的一个大专家的推荐。
人教版历史教材有很多关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的内容。割地、领事裁判权等内容肯定是定性为不平等条约。但是我其实看到很多内容其实是跟开港口等相关的贸易内容,当时就有很多不解。读完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疑问。让我们先回到为何会有鸦片战争吧。
一、战争的起源和反思
简单的说,是两方面的差异,经济和思维。经济上是贸易的顺逆差。思维上是近代西方思维与天朝思维的差异。
贸易好理解,据统计,1760年至1800年这40年间,英国从中国的进出口逆差达到了约2100万英镑,大约相当于6300万两白银。鸦片只是一个诱因,导火索,是英国找寻很久才找到的贸易品。
思维上差异的巨大比我想象的多。
首先是天朝思维。天朝无外交,只有厚往薄来的朝贡。清政府的律例跟西方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外国人都是夷。外国人在广州不能随意行动,现在看来基本上是不当正常人的对待。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序正义。
现在看来,当时清朝确实存在很多合理,因为现代思潮已经席卷全球,把我们的思想翻天覆地改变了。要问的问题仅仅是:
“”我们还有多少所谓的“特色”,在现在看来,似乎具备崇高的民族和国家正义以及道德合法性,有不可动摇的历史惯例与文化心理支撑,但是在几十年或者一百年之后,将被历史证明为谬误,为时代所抛弃,并被我们的后代所嘲笑呢?“”
转基因,人工智能,或者其他的一些现行道德观念,会不会在今后被时代所抛弃?
二、不平等在哪?
割让香港肯定是不平等的。还有呢?起码开放港口,让外国人能在中国居住这些不是。
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协议关税。这几项是不平等的。但是这几项恰恰是南京条约中没有界定的,而是钦差大臣耆英提出来的,后来签入五口通商条约。
天朝提出这几天的初衷是怕麻烦。领事裁判权是怕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不想去管。最惠国待遇是没毛病,问题在于是片面最惠国地位,别人没有给予我们。协议关税原意是英方对国内的各种灰色关税的不满,国内又怕得罪他们,所以就跟英方商量。根本原意还是天朝没有国家主权的概念。
落后无外交。不开放就会落后。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碰撞互相交流,才能互相进步。
教训很惨重。客观看待这段历史,从另一个角度看鸦片战争,很有必要。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读后感(四):帮助了解鸦片战争为何爆发,但引文和注释部分值得商榷
自从读完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后,才发现实际的鸦片战争历史与教科书上所述相距甚远,茅海建利用档案馆资料重新描述了鸦片战争史,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军事装备,军事组织制度和军事动员上与英国远征军存在巨大差距,天朝必败,无论战争是否由林则徐指挥战争或者是否有主和派和汉奸的阻挠。同时,国人应该改变“民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民”的旧认识,三元里抗英斗争只是一个小插曲,不会对鸦片战争的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但茅海建的书主要关注鸦片战争进程,没有详细解释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而这本书就主要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在于贸易冲突,至于英国提出的平等外交是基于保护合法贸易之上而提出的。
1. 贸易往来的经济冲突。由于天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对外来贸易兴趣不大,因而对欧洲产品的需求较小;反观英国,18世纪茶叶风靡欧洲大陆刺激了中国茶叶的大量进口贸易,如此一进一出自然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急需一种商品能打开中国市场,偶然的机会使得鸦片成为一个选择,使得1830年英国对中贸易第一次出现贸易顺差。但随着鸦片走私带来的中英冲突加剧,鸦片并不在英国政府保护贸易范围之内;同时1830年之后英国本土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的工业产品急需世界市场,英国对中国更急切的需求是增加通商口岸以打开市场。
2. 天朝贸易制度的阻碍。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完全垄断对外贸易,英国商人与其开展交易时受到诸多限制,例如不得携带外国女人进入广州,冬天时外国人必须离开广州,没有明确的关税税率规则,不得直接向天朝官员投递书信,经常被海关索取贿赂等等。垄断且腐败的天朝贸易制度,使得欧洲商人的合法利益不能得到保护,改革不合理的贸易制度成为鸦片战争目标之一。
因此,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确实是林则徐禁烟运动,但根源在于中英贸易冲突,所以称为“中英贸易战争”更为合适。而天朝面对英国的战争诉求不得其法,经常问询“你们到底来干什么”。清朝政府认为你们对林则徐不满,我就将他撤职了;贸易损失,政府出面联合行商赔偿就是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战争?这些都缘于隔绝太久的天朝并不知道世界的新法则。这本书详细地回顾了鸦片战争前后历史,确实值得一读。
不过作者害怕冗长繁琐的引文和注释会打击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只在结尾处列举参考文献,这一点十分值得商榷。虽说不能要求严格的引文规范,但缺少引文注释后,我不能确定到底哪些是作者自己搜集整理的材料,哪些是直接引用自其他书籍,无法区分作者的真实贡献有哪些,万一引起抄袭质疑就得不偿失了。另外缺少了引文和注释,我不能寻找到某些引文的原文出处,也就不能扩展阅读,这也是一大弊处。
关于编辑校对方面有几处错误,例如“1839年英国远征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实际上是1840年,希望再校对修订之。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读后感(五):什么?你还以为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是由瞿魏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历史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即中英两国两百年的交往史、战争的爆发与经过、战后两国的谈判。
谈起《南京条约》的签订,我们想到的往往是“丧权辱国”四个字,但其实英国初入中国时,虽不及前面这种情况严重,但也差不多了。我很赞同作者的一个观点,就是“天朝从来没有外交”。从贸易往来的角度来说,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两百多年的交往其实很大部分是中国单方面通过一系列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制度对英国的“碾压史”,以及英国从一切微小的缝隙里不断抗争,寻找生存空间的“励志史”。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理所当然地认为英国是其藩属国,而允许英人来华贸易则是大清皇帝给予番邦小国的“恩赐”。英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范围十分逼仄,仅限于官府允许的活动区域,人身自由受到行商的监督,时不时还要接受活官府、或行商的勒索敲诈,境遇窘迫。外交是建立在两国政治、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基础上的,而天朝向来不承认此种概念上的“平等”,外交自然也无从谈起。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急需寻找海外市场以获得商业资本扩张的利润,所以此时的天朝越像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英国的需求就越旺盛,也就越有必要对天朝的贸易制度和国家关系进行改革,但他们常常无功而返,直到以武力作为后盾才取得一些成效。
中英关系是和是战根本上并不取决于鸦片,而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能否调和。1718年茶叶就已经取代了中国历史上长期霸占最大宗出口商品地位的丝绸,成为中外贸易的最大宗商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英贸易史实际上是一种不对等的单边贸易,即英国出钱,从中方购买茶叶。英国在扭转贸易逆差、扩张商业的问题上除了鸦片,没有看到其他可能的机会,中国又一向坚持以物易物,避免白银外流。鸦片战争的根本矛盾在于两种文明的冲突,正如作者所说,“火药桶早就埋在那里,让它爆炸的,只是一根火柴。但你不能说,爆炸的是火柴。只要火药桶不被拆除,还有无数根火柴可以把它引爆。当然,鸦片是距离火药桶最近、最容易把它引爆的那根火柴。”但当然,鸦片贸易在道德上的罪恶性无法辩驳。
赔款是鸦片战争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战争赔款、商欠、鸦片赔款。首先,战争经费由战败方承担,直到目前仍旧是国际通行惯例。其次,之前行商是政府的代言人,商欠由政府偿还也是完全正当的。最有争议的是鸦片赔款,从《南京条约》的内容来看,英国并未提出鸦片贸易合法化的要求;从鸦片的来源来看,是林则徐“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的,即中国官府虎门销烟前的鸦片是通过犯罪的方式非法所得,故英国提出鸦片赔款总体来说并无不妥之处。作者写出鸦片战争中的这些“细枝末节”,跳出主观圈子,刷新了我们对鸦片战争前后对英国的印象。作者的研究启示我做研究要力图客观真实,不能一昧举着民族主义的大旗,喊着爱国主义的口号而罔顾客观事实。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一书除了给我全新的独特的视角去看鸦片战争,消除刻板印象,还让我认识到历史结论的得出、历史结论的正确与否,不能以其是否为人们所熟知、是否为教科书、媒介甚至是意识形态广为传扬,而应该是来源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