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是一本由茅海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朝的崩溃》精选点评:
●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那么多悖论、猜忌、隐瞒构建的故事,问题的症结仍是近代化,经济、军事、外交、地理上的愚昧无知。先生如此扎实的学术功底,史料详细、框架完整、逻辑顺畅,对史学治学的反思当属最佳,反对道德史观(奸臣、忠臣的二元对立,林则徐神话)(三元里保家和卫国不同,不应引入民族主义),声称“批判一旦升至道德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其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无用。”同时,清方史料集中于上层活动,对他们身边发生的下层活动记述则太简略。“对于如此败仗,对于如此败将,我真不知应该作何评论!” 真性情,不卑不吭,如此中肯。先生最后问道: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我想当他揣度着史料、思索着国运、种种联想不可遏制时,始终没有给出答案M
●透过点点滴滴的细节辨析,历史大图景次第展现在眼前,缺乏依据的传统认识框架不攻自破。很爽的阅读体验。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好书
●非常精彩的一部书。考据详实却还写得这么生动形象。书中结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清朝军队没有丝毫与之一战的能力;前线将领深知此理却不敢实言告于皇帝,上奏的反而是满纸“大捷”;直至战败乃至临终,皇帝与满朝大臣不曾反思战事何以不利,却还以传统观念认为是用人不当,前线战将没有“天良”;“天朝”的天下观使得时人无法理解欧洲的国际惯例,由此引发的外交谈判上的失败可能比战争更加严重,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在如今看来“不平等”的条例却被当时参与谈判的大臣以及皇帝看作是胜利。
●以前学鸦片战争,我总感觉不对劲,如今读了这本书,虽然不至于像被洗了个脑,但气总算顺过来了。作者通过丰富而细致的解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军事分析部分),难能可贵。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话,那就是文字功夫还有所欠缺,有些叙述显得笨重,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处理,也有失分寸。最大的收获是:永远不停地去接受新知,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必须承认,阅读此书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天朝之国力军事不济还在其次,人事上的颓唐败坏尤其令人愤慨,有时不免想到胡适先生所言,我们中国事事不如人,心中充满了悲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要命的是,国朝之今日相比鸦片战争期间,究竟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哪些方面还在原地踏步,甚至不进而反退呢?请原谅我不是一个坚定的进化论信仰者吧。十二年618阅讫于长沙天马山。
●为什么清朝打不过最多几万人的英国远征军?看完就会明白,清朝根本不可能会打赢。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一读的书,颠覆了一贯以来中国史家不过是政治的传声筒的看法,沿袭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史学方法,不光在材料的收集上达到了极致,在史识层面上可谓有担当,并且字里行间作者的真实观点还有所保留。
●近代史研究之最高典范,凡预治此学者均当一读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一):简短地说几句
作者写得非常好。史料功底很深厚;文字以灵动。有他的导师陈旭麓先生的风采。
这里顺便说一句,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非常精彩的书。很耐读。回味无穷。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二):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鸦片战争里我们并不是特别遥远,150年的时间,一代人大约七八十年,从我们开始往上推两代人也就回到了那段历史,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的真相。不要害怕知道真相,知道真相会让你变得更加睿智。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三):鸦片战争
作为国民历史教育,本书应该列在书目之上。全书结尾最后一段写道:不管历史将作何种选择,我一位,鸦片战争留给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四):崩溃,清王朝的覆灭!
用一种全新的观点为大家解读清王朝在那场鸦片战争注定失败!
看后才发觉,高中学的那些历史观点基本作古!林则徐注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而他的出现只是一个偶然。有些正统历史将他彻底夸大化了,他其实并不那么伟大!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五):天朝的崩溃
这部书是有茅海建教授所写,它主要描写了鸦片战争,以战争为线索,说明了清朝作为历史转折点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人们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作者的独到言论是历史再现争议,我相信这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