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3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中没有多少新意,不要细读,只是流量一遍也能感受到表达的中华文化大染缸的味道。

  惊喜也有一二。一是,近代鸦片战争正史这么不堪一击;二是,中国人的自大到自卑紧紧一线之隔;预期说自卑不如说崩溃。其三,历史漩涡总是这么强烈,那五千年,一直有人白白流血。其四,是真愚,也同样自以为在愚别人;假话说多了自己也会相信的。

  不撒谎会死吗?!其实我们很多普通人真的不知道,在中国不撒谎真的会死。知识分子不撒谎,不是气死就是憋死;当官的不撒谎,不是屈死就是冤死;商人不撒谎,不是破财死就是跳楼死;老百姓不撒谎,不是穷死就是累死。近代中国,每一个所谓成功故事的背后,都藏着无尽谎言。

  集权政府带来的竞争力和执行力是恐怖的;集权政府带来的破坏性是致命的。同时为了维护集权政府的权威,指鹿为马、颠倒是非是家常便饭;对民众的心理扭曲是永久的创伤…

  这个大染缸啊,谁也逃不掉历史的漩涡。这就是我们的正史,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枷锁。

  解放人性、中国历史才能避免零和游戏。

  一、用心用力写的书

  写中国历史,尤其是苦难史,有论点、有情怀比较容易,不管是左右前后,有史料、有分析不多。第一次读到了历史进程中的奏章和御批。看到了道光帝在南京条约相关奏折朱批“何至受此逼迫,忿恨难言!”,也看到了他在主和“设法羁縻”和主剿“无稍游移”之间的徘徊,看到了“不愧朕满洲官兵”下的民族隔阂。

  二、封建王朝的终结

  三、道德眼光的审视

  书的观点,不唯道德单一判断,特别认同。世界观、价值观的定势让我们习惯将现实归入自己的判断,林则徐的忠、耆英的奸,和电视剧一样脸谱化。人类和动物一样,最基本的分类是强弱、生存能力,人类和动物不一样的部分,有最高级的分类,如善恶、思想境界,越是高级的越是稀有。人尤其是政治人物,其实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强弱和黑心厚脸。正逢川普要上台,当很多人抗议他时,更多的人嫌弃希拉里。换了谁,过去能是毫无瑕疵、性格完美无缺、能力天下第一?所以政治人物撒谎、明星出轨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平民老百姓很多这样,或者有可能这样(对世界好悲观),这些镜头前的人也不是神。

  四、纠错

  383:“更兼北风司令、严冬气候也不利于英军作战”,不通。

  是我有时会想,否真的奋起一搏,我们的先辈有可能扭转历史的年轮,固然历史不可重演,但我们却可以假设,作者从兵器的装备、兵员的编制以及军队的管理乃至兵员的意志,通过历史的复盘,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看似八十万雄狮,实则分散到具体的守备,不过千余人,武器装备如此陈旧,有些鸟枪的年龄居然达到180岁,真是令人唏嘘,以此种战力,何以保家卫国。清朝的体制决定了这些相关的因素,而如《康熙大帝》电视中表现的周培公率八旗家奴平定察哈尔汗王布尔尼叛乱(真实的历史应该是抚远大将军图海)那份神勇已早不附当年多的屈辱。所谓的英国绅士,如何用枪炮对准一个古老的帝国投下的炸弹,看起来,真正的有价值的,无法避免的,是国际政治中的强权,我十分赞同作者的这句话,现今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历史的诉说中夹杂着悲痛,记住这种感觉,愿我们从这种悲痛中找到更强壮的力量。

  中国的近代史,用一本书就可以讲的比较细了,这本书却单独讲了鸦片战争,本来觉得没有必要再看了,可序言作者一句“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让我坚定了读下去的念头。是啊,中国的近代史,怎么能草草了解就算完呢?

  不知是不是因为先读的《中国近代史》对琦善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觉得琦善的做法也无可厚非,相比那些没有自知之明叫嚷着主战的官员真的聪明太多。妥协也是一种办法,何况又不是一味妥协。

  清朝军事部分略着看的,对军事实在不感兴趣,况且拿出大篇幅专写军事无形之中夸大了清军事劣势在战争失败中的作用。

  “这种毫无希望的努力,增加了他的荣誉,证明了他行动的决心。”其实个人觉得关天培这种有勇无谋的做法虽然悲壮,却依旧是战略上的失败。其可歌可颂的不过是那份勇气而已。

  鸦片战争的失利归结于没有任用林则徐,看来这种失败理由却不反思的毛病真是。

  本来读了四分之一打算弃,选择了继续读下去。我错了,终于意识到了不列史料就写的书的可能存在的缺陷与错误。本书虽然堆砌史料确实烦琐,但翔实的证据说理就是有底气让人信服。而且原来道光也没有一开始我想的那么太平庸。

  “对于英勇战死的战士,任何批判都已不属于是非的范畴,而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指责他即与不道德同义。”似乎我们鼓励的只是为国而死,而不再是别的。人们只顾着为关天培这种殉国的将领歌功颂德,却又有谁会去反思他死的原因呢。

  以前总觉得鸦片战争时出现那么多民众“汉奸”非常可悲,痛斥民族劣根性。现在谢谢虽有民族的不足在那,但也是民众智识开化不够。满清也是异族,英人也是夷族,不过是习惯了几千年的改朝换代。在那个连统治阶级都搞不懂国际状况的年代,我们又能对这些下层的劳苦大众过分要求些什么呢?虽说不是政府搞愚民,但政府也一直把民众当傻瓜看。启迪民智,培养民族意识真的是太重要了。

  “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也给人以力量,有时甚至是更大的力量。”不管是什么,只要你相信,就会像一种信仰一样,这种信念是非常强大且很难改变的。

  明明是因为自己盲目自大主剿,不识敌情一味夸下海口,没有技术、枪炮与才能,输了之后自杀一了了之,还能捞个爱国奖领的名声。误国!

  治外法权竟然自己提出来拱手相让,不得不佩服你们大清官员的机智!想尽力补救却好心办坏事了。而且竟然没人觉得被英人骗了,还为谈判成功得意洋洋,多么可悲。

  1840—2017,鸦片战争渐渐淡出,但今人仍需反思,痛定思痛,勿重蹈覆辙!我们真的足够强大了吗?

  一口气读完了剩余的一章多内容,最多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很符合我的口味。记起初中时,由于历史书讲的东西涉及面已经很多了,但我获取知识的途径实在有限,经常会去问历史老师很多问题,记得比较好奇的还是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记叙翔实,为了充分说明某一问题,从各种史料里勾勒当时所处的实情,尽量还原当事人对于事情看法的态度或可能态度与其想法,其中尤令我记忆深刻的便是论证敌我双方的实力,详细叙说了战争过程中真的是敌众我寡吗,还有清军和英军的差距又在何处,丝毫没有那种泛泛而空洞的论证,令人信服。

  这书一开场便对传统史学进行了一番批判,读完此书才觉得这么做一是提出鸦片战争中我们所最关切的问题,以便后文慢慢解答,二是为了给全书定好以现代史学方法尽量还原历史真相,尽可能做到以史为鉴的目的的基调,并使读者明确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差异,不至于后文所得到的结论因异于传统论调而吃惊。这里所谓的批判,不是全面的否定,而是分析其中的哪些做法于今合理,哪些又于今不合理,不合理处又缘何如此。我觉得这里面或许会涉及一个悖论:今人又是否可以跳出时代思想等等各种因素的桎梏,而在历史所给予的最大可能范围内,还原史实,使所得结论不失之偏颇。且不论这点,这书可以看出作者的努力:论证材料详尽,分析事物尽可能还原当事人所处的环境,避免上帝视角。

  1997年7月1日,香港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鸦片战争最直接的影响已被消除,但鸦片战争对今人的警示作用却不曾减弱。

  当初读旧版,带来的思维冲击震撼不已,再版再读,头脑冲击波仍然排山倒海一般。

  中晚清时期任何国内军队都无法抵抗英军横扫千军如卷席,国势如此。任何一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大清军队的唯一功夫仅留下镇压手无寸铁的饥民(脑袋空空的被清洗一劫的暴民)。

  面对“人人独立自由平等”、“无代表不纳税(真正一人一票民选)”的先进文明体制,迎风即刻抽心一烂,土崩瓦解。延至慈禧,更惟懂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作者在全书结尾后处写到,此书说的事儿已经过去,反省如今国民又改进到如何地步,与世界先进又有多少距离?若再开战端,胜败几何?

  记得书中提到这样一段:道光帝处理的最大战事 -- 平定张格尔之役,在那次战争中,张格尔初被击溃,逃往浩罕国,尔后数次犯边,至1826年,连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数城,南疆震动。道光帝由此看出一两次的胜利,不能彻底解决后患,决计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捉住首犯张格尔。正是在这种作战思想的指下,清军在多次获胜后仍不罢手,数次深入浩罕。直到张格尔被槛送北京时,道光帝才真正放下心来。这种代价巨大,看起来笨拙,却一劳永逸,为南疆获得了半个多世纪的安定。

  另外,道光帝厉行节俭也是出了名的,花钱如同割肉。

  与其说要道光帝负起这个责任,不如说他没有雄才伟略,或者不具备长远的政治眼光。尽管这样说,我都认为有点苛求于他。这场两年多的战争,必竟他没有亲临战场。(我们可以责备他为什么不到战场去看一看,皇家的祖宗没有规定不准他上战场啊。)比起那几个在战场上一再逃窜、欺瞒,而后惧怕的钦差大臣来说,道光帝不是那么可憎、可恶。(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他要亲临了战场,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思想,现在讲起历史,多多少少都会责备到”儒家“这套体系里来,束缚了世代人的思想意识,造成腐败的皇家政治结构。 其实我真的想为儒家说句公道话,自汉以后提倡的独尊儒术,只是借用了儒家的外壳而已,真的儒家”孔孟“之道已经完全被清洗掉了。新产生了另外一套加强皇权士大夫心中的儒家之学说。它的知识范围因凝冻在了以稳固皇权为中心的意识范畴里面,不断地探索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心以及内在的需求。 所以发展不出工业,化学,物理这类学科,唯一的扩展方向就是文字来表达孜孜不卷探索出来的内心感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汉字这么复杂多样,能产生出独一无二的诗、词、曲、赋去表现事、物、内心的丰富多变的细腻情感。一群群的大阁士门醉喜于附庸风雅的文字中,而没有人去探讨除此之外的知识。

  因此,我的观点是不能说是谁错了,而是这个民族在发展走向的过程中它是自我发掘,自我释放的模式,它的结构底蕴注定它要走的是自我延伸的路。而不是走的一条模仿、借鉴的路。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能看到战争,尽管战败了,也还是不能接受别人船坚利炮的技术。而日本是一个模仿、借鉴式国家,在没有发动战争之前,他就本能地评估战争,然后做出决定,再怎么从别人那里把有利的东西学过来。

  因此这是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在这种发展的模式的需要下,自我释放展示出自己的优异,而这次的释放,不幸的是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过程在这里就不过多累牍了,况且历史过去这么多年了,碎片的去摘录是决不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场景的。而且现在讲来也不能用这些零零碎碎拼凑起来的有限的资料去探索到当时人们真实的内心想法。

  接下来,就是每个中国人提到都极度愤懑的战争结果引发的割地,赔款,自主权出让等等,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实这场战争不管是英夷的列强,还是中国自身内部发起的反清势力, 只要是清政府败了,都会这样的一个结局,不存在所谓的丧权辱国。回头看一下满族入关大破明朝的时候,相对汉族人统治的明朝来说,满族不就是另一个外夷吗?按当时人的观点: 南蛮、 东夷、 西戎、 北狄这些都是掠夺者。另有元朝攻打宋朝。满族、蒙古族来到华厦的这片土地上,又是抢又是杀的,英夷至少还需要一张合约,而这些人怎么就不与明朝、宋朝签个合约,抢掠了地盘、索要了钱财以后再撤退军队呢?而他们是完全赤裸裸地把整个华厦给抢战了,这个怎么就没有人出来说卖国了呢?也有人说,这本是我们中华一大家子,老大、老二谁掌权都是在一家里面。其实不然,既然研究历史,就应该把事情放在当下的环境里讲,最鲜明的例子,岳飞精忠报国,金对宋人来讲,就是彻彻底底的外界人。当世人的国就是华厦人的国。因此,我们不能用今日”国“的概念来讨论当时清政府与英国人签定的条约,英国人这里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换了南蛮 、东夷、 西戎、 北狄其中任何一个,其结果没什么两样,甚至可能直接就把清政推翻了,另立政权了。所以这个战争的结局,对清政府来讲是一个正义的结局。站在我们现在用”国“的角度来讨论,那么我们就会愤慨地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而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现在的中国是集南蛮 、东夷、 西戎、 北狄聚合在一起的一个政权。而元朝、清政府当融合在了中国华厦文明的发展史中,成了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份。而这个英夷呢,最终没有融进中国这个文明里来,当然这里也有很多的各种因素,导致他不能并入中华的大地。走到现在,当每个人心中有了国的概念,有领权的概念以后,本能就把英夷划在掠夺的范围里。如果缺了这个前提,我们也不能以现有的视角来探讨这段历史。另外,再强调一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存在的政权都是用武器开路,不存在今人眼中的平等、领土完整、侵略、主权独立、外交对等。恰恰在这个时期,英人政治圈内产生了工业革命,拥用了当时领先的技术,如果不是英国,冷兵器时代会再慢长一些,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政权者先打响殖民时代的第一抢。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不能试图用一个拐仗去敲打它,而只能用一个尺度去度量它,试图去探索、解释它发展的历程以及它又可能延伸的未来方向。

  最后,加一小点,遗憾的这本的印刷太让人失望了,245-276 缺失,277 - 308 竟然是重复页。

  在中国传统的认知体系里,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人一个个都深明大义,是谓“中华民族的脊梁”;而琦善、奕山、耆英等人则是著名的卖国贼,搬上京戏戏台的话,必定唱白脸,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翻不了身。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茅海建先生在书里说到:“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到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要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而由此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而长此以往的话,中国必然会越来越背离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下面将重点分析林则徐和琦善,来看看忠臣是否无可挑剔,奸臣是否十恶不赦。

  先说民族英雄林则徐。鸦片战争前,林则徐是道光帝最为器重的封疆大吏之一,任湖广总督,从一品,可谓位极人臣。后来,由于鸦片走私猖獗,清朝白银流失严重,社会影响恶劣,道光帝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鸦片走私最严重的广东,主持禁烟事宜,这才有了他名留青史的“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林则徐由此被革职,发配新疆,之后虽被起复,终究不复往日之辉煌。

  综上所述,历史人物之忠奸并非泾渭分明,在某种主导势力或利益的驱使下,才会呈现霄壤之别。而我们看待人物,不应标签化地解读,毕竟任性复杂且多元。但是,单就历史而言,个人毁誉事小,探究其中之理是大。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人应该在火与剑的威力之下明白一件事: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