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成败》是一本由(德)诺贝特·埃利亚斯 / 米歇尔·史洛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扎特的成败》精选点评:
●文章为编者对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资料的编辑及节选,在某些章节和观点上有明显拖沓繁冗之嫌,但并不影响全文从社会学角度呈现出来的莫扎特的悲喜人生并给予旁人启示
●读懂的地方充满洞见
●也是文学社会学
●天空是鸿鹄唯一的方向........
●很多天才,李白、达芬奇,莫扎特也一样,都必须戴着镣铐跳舞。
●要是不说作者是谁,我无法想象这是埃利亚斯的手笔,毕竟这是一本典型的传记。
●已听得到读书。埃利亚斯提出,文明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社会的内部演化,和人的情绪变迁,共同塑造了文明。所以这本书其实是在述评莫扎特社会和心理两个层次的突围,或者书名为“成为莫扎特”更贴切。社会是工匠艺术向艺术家艺术转型的时代,心理是童年处境、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
●一些人对某个问题有深入思考,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自己做事情可以利用多年积累的势能打响第一炮,但是也只有第一炮,因为那点积累很快就用光了。你会发现很多自媒体越做越差,而全世界媒体水平是越来越高。但是如果有打造平台的本领,就不会有吃光老本的担心。 对比两个领域成功的创业者,就能发现一个相似之处——凭手艺吃饭,而不是靠光环吃饭。 投资,是一场关于谎言的游戏。 作为投资人,要想象风会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然后加入其中,跟着风飞一段时间,然后交接给别人,落地。
●从宫廷手艺人到自由职业者。天才莫扎特的成长、选择与困境,是一个兼及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独特个案
●6月底。惜乎未完(就开了个头好吗)。以个案见时代变迁,从工匠艺术到艺术家艺术,构建文明化理论的向度之一。
《莫扎特的成败》读后感(一):埃利亚斯的对子
埃利亚斯在这本书里有了很多个对子,正如他喜用表达一样,我按出现顺序摘一些出来:
市民/贵族
文学、哲学/音乐
历史故事/理论模型
主统统治集团/外围分子
宫廷/私人公司
下属/天才
幼年/长大成人
行为标准/音乐能力
对抗社会/对抗父亲
维生/??
一般结构/特殊结构
公式说法/复杂过程
德意/英法
巴赫/莫扎特
固定职员/自由艺术家
文学自由市场/音乐自由市场
莫扎特/往后艺术家
自己城市/其他城市
贝多芬/莫扎特
个人/世代
负面反应/正面感觉
外地成功/维也纳本地挫折
孩提时期/往后生命
维生/自由创作
委托者/匿名市场
艺术家/听众
工匠艺术/艺术家艺术
社会/制度
特定人士/匿名市场
宏观过程/微观过程
变动过程/中间阶段
先后顺序特定秩序/形色变动、无结构序列
艺术的结构/艺术的价值
集体宰制/自我强制
一小撮人/一代代
艺术家的莫/凡夫俗子的莫
普通人/天才
文明人的人/动物性
动物性驱力/升华
升华能力/压抑能力
升华式转换/与生俱来的本身
固有法则/自我执着
灵感/记忆
材料相关性/社会相关性
孩童时代/学徒生涯
子的爱之需求/父的生命意义期待
卢梭/莫扎特
广大世界/家乡
现实孤独/音乐想象世界
音乐升华能力/戏谑人的能力
工作失败/口头发泄
年轻人/长辈
宫廷女性/同阶层女性
对抗大主教的叛逆/对父亲的忤逆
作曲家演奏家/下属仆人
父亲角色/孩子气
倚赖父亲/摆脱父亲
宰制力/自主性
钢琴教学/委托创作
权力转移/权力平衡的状态
《莫扎特的成败》读后感(二):天才的终身成就
天才-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意志,对镣铐做出了超越常人的反抗。天才最终的成就,是他挣扎和奋斗过的成功。
文明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社会的内部演化和人的情绪变迁共同塑造出了文明。揭示了塑造天才的两个方向的因素:①社会的②心理的。在一个个人生节点做出选择,或者是正向的反应,或者是逆向的反抗。
一,艺术家的地位
二,神童的人设
神童成长为少年,很多趣味性也消失了。
地位上的差别给了莫扎特巨大的打击。
欧洲的艺术家分成两类:①工匠艺术家。为特定的主顾创作,需要遵循他们的要求,可以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局部实现自己的想法。(莫扎特早年的作品属于)
②艺术家艺术。为了市场创作。只要杰出的艺术表现打动市场。可以教育消费者,改变旧观念,学会接受新的艺术。艺术民主化的生产方式,是当今艺术生产方式。其他的艺术从业者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让公众熟悉艺术品。
艺术民主化的大前提是整个国家的民主化。
莫扎特生活在时代剧变的前夜。末年在维也纳做自由创作艺术家,辉煌时刻。实现了写大型歌剧的梦想。死于贫困是因为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机制、付费机制不健全对莫扎特的影响,受制于当时的宫廷机制和欣赏水平,不得不突围去开创一条前无古人的艺术道路。压力大,精神状况不太稳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磨难给他带来了艺术灵感。
天才的第二个条件-心理因素。对宫廷和父亲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无法分辨人们对他的喜欢是不是真心的,心理需求,需要人们持续的爱,没有满足就消极悲伤。这种在音乐上更专注和投入。他十分痛恨在宫中卑躬屈膝的人,长期处于压抑,对宫廷又爱又恨,不满足扮演神童,要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把上天给他的才华当成一种义务,一种纪律,来进行自我保护。钻到音乐的世界,对才华的自觉和对音乐的爱。
莫扎特另一面是轻浮放浪,口不择言。他不是缺乏内在修养,是有意的,表达他的高傲和亵渎。他大多数时光并不自由,感到被限制,只能口头发泄,是心理防卫机制。他根本没有办法顺从。讽刺当时的王公贵族。
卢梭对照:不成功的作曲家,还写过小说。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成为贵妇情人。莫扎特缺乏圆滑能力,不知道怎么和女人交往。和父亲决裂,和神童决裂。不善于理财。婚姻是自己的成人礼,摆脱了父亲的控制。支撑的力量是天才艺术家的使命感。危险的道路通向前无古人的艺术成就。奢侈地挥霍他的才华,听众要理解他的作品越来越困难,会有认知负担。时代限制了他的寿命,作品有不朽的生命。
《莫扎特的成败》读后感(三):“不好搞”的音乐社会学——论埃利亚斯《莫扎特的成败》
刊载于12月11日《音乐周报》
大名鼎鼎的埃利亚斯(Nobert Elias,1897-1990)在社会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皇皇巨著《文明的进程》几乎是每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乃至学生必读的书籍。可是,埃利亚斯写起音乐也来丝毫不含糊,这本《莫扎特的成败》小册子就是一本有趣的”跨界八卦书“。
笔者从头至尾把这本并不深奥的《莫扎特的成败》浏览了一遍,注意到了作者埃利亚斯想着意突出四个重点,即莫扎特与外界的四种关系:与父亲、与女性、与雇主(也就是宫廷或大主教),最后就是与维也纳当时的各种社会阶层。在作者看来,莫扎特的成功正是取决于这四个要素的变化,莫扎特悲惨的英年早逝无疑也正是这四种关系到了另一种境地的和合显现。
埃利亚斯作为有着一套系统理论的专业学者,一直强调社会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社会行动”(Soziales Handeln),因为每一个人的存活早已不再能单靠本能,而是有着无可避免的社会性——大家相互依赖,互相协助,方才得以生存发展。这本讨论莫扎特的小书,其实也没有脱离埃利亚斯一贯的套路:没有庸才,哪来天才?没有听众,哪来音乐家?换句话说,当听众不再认可、或者说再也听不懂莫扎特时,正是莫扎特悲剧的开始。
的确必须承认埃利亚斯理论的精到之处,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莫扎特一类的天才若真要存活下去,必须有稳固的社会关系作支撑,否则再高的禀赋都是没有用武之地的。他这种从一个特定人物身上出发,试图去把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糅合到一起的做法(在埃利亚斯看来,这是“形态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和德国音乐学家西尔伯曼或者著名学者阿多诺的做法其实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不过笔者感觉,每每当埃利亚斯把一个人物放到庞杂细密的社会关系网上分析时,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个“物”看待,而并非一个血肉充实的“人”,这一点弗洛伊德或者荣格似乎走在了他的前面。
行文至此处,我特意去翻了翻张扬波在香港中文大学双月刊《二十一世紀》 上的同主题书评《音樂天才的成與敗:一個社會學視角》,这篇书评这样归纳埃利亚斯《莫扎特的成败》的主要精神 :莫扎特没有耐心等到从“工匠艺术”跳跃到“艺术家艺术”的转变,就唐突地与大主教决裂,去寻求社会大众趣味的认可了(其中当然有老莫扎特的因素),多少有点脱离实际,这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不幸境遇。有人自然会提出异议: 一个百年一遇的绝世天才,若一辈子唯唯诺诺地蜷缩在权贵门下,或许也不符合正常的心理学规律吧!对于这一点疑问,笔者最近恰好在翻译一位17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宫廷的御用作曲家、指挥家J.H.施梅尔策的生平资料,却发现这位施梅尔策虽可能不如莫扎特那般惊世、却也才华横溢的小提琴天才恰恰与皇室关系搞得水乳交融,其乐大焉。看来天才并非一定生不逢时,而莫扎特的遭遇更多的是由性格及其特有的世界观、艺术观决定的吧。
因此,我觉得埃利亚斯这本《莫扎特的成败》最根本、也最精彩的笔墨,似乎并不是从社会学的宏观角度,而应该是书的后半部分从莫扎特纠结、叛逆的心理状态入手的阐释,说明他为什么会特立独行,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分别在他内心留下了多少潜在的”炸药包“等等 ,可是由于篇幅所限,这个与其音乐风格大相径庭的、“叛逆小正太”的形象对读者而言多少有点模糊和距离感。但反过来讲,若以此为准绳,我们岂不又回到了多如牛毛的莫扎特传记中去了吗?在我看来,这倒正好暗示了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纠结处境—— 戴政经、历史学的帽子偏大,穿音乐学、心理学分析的鞋子又觉得小,一不小心就难上难下、巨细不调。埃利亚斯大师尚且如此,音乐社会学(即是所谓的sociology of music))的不易学、不好搞,从这本小书里就能猜知一二了。
《莫扎特的成败》读后感(四):莫扎特的音乐可激活中脉(副交感神经)的力量
1993年10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劳舍尔(F.H.Rauscher)和肖(G.L.Shaw)于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音乐和空间任务能力》一文,介绍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这种现象就是后来被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
这一成果经过《纽约时报》的报道,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这个结果可以解读为听古典音乐的孩子要比不听的孩子智商高。劳舍尔的研究由此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场流行心理热潮。在美国,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以及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最典型的是美国佐治亚州政府,1998年6月,当时的州长为该州每一名新生儿免费发放古典音乐CD和磁带; 佛罗里达州则要求公立日托幼儿园播放古典音乐。一时间让孩子听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时尚。“莫扎特效应”并非只是在美国流行,它及时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伊利诺斯大学专攻癫痫症的神经科专家约翰"休斯认为莫扎特的效果最好。休斯曾给病人播放过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他惊讶地发现,在36名病人中有29名的症状得到了减轻。休斯也用其他古典音乐做过试验,但他发现只有莫扎特对他的病人具有持续、明显的效果。休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莫扎特音乐重复的频率。休斯说:“他的音乐比较简单,总是让某一旋律多次重复出现,而且是以我们大脑喜欢的模式重复。”研究发现,莫扎特的音乐模式平均每20到30秒会重复一次,这与脑电波的时间长度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活动时间相一致。他认为这是莫扎特音乐神奇效果的奥秘所在。
美国著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丹尼尔"阿门所著《大脑处方》一书中提到,一项研究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对治疗儿童多动症有帮助。听莫扎特音乐的那组儿童的“西他”脑电波(多动症患者的这种脑电波往往过多)明显减少,同时变得更为专注,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社交技巧也有较大改善。生活在伦敦的杰姬"欣德利非常相信莫扎特的音乐,她认为自己6岁的儿子劳伦斯从中获益良多。欣德利说,劳伦斯从小就发育迟缓,并有多动症和语言障碍:当别人和他说话时,劳伦斯要一声不吭地想上半小时才会作出回答。用莫扎特的音乐进行了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欣德利说:“他现在很喜欢说话,对别人的问题也能立即作出回答。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一位芝加哥神经外科医生也做过研究,发现莫扎特的某些乐章能够减轻某些癫痫病患者的发病程度并减缓发病频率。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者还发现,某些老年痴呆症患者在听莫扎特的音乐10分钟后,在智力测试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法国著名演员杰拉德"德帕迪约曾说,莫扎特的音乐帮助他克服了童年时的口吃。“莫扎特效应”提出者法国医生阿尔弗雷德"托马蒂斯说:“杰拉尔"德帕迪约(法国著名演员,人称“大鼻子情圣”)来到我诊所的时候才17岁。当时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巨大的潜质。他张开了嘴,却发不出声音来,这在医学上叫‘神经传导阻滞’。通过我们的治疗,使他突然获得了创造力和艺术想像力。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惊人的记忆力,今天他可以同时接拍好几部片子”。托马蒂斯的门生、将“莫扎特效应”注册商标的美国人唐"坎贝尔成立了治疗中心,“这家医院的各个部门都选用莫扎特的音乐,来治疗的病人主要是产科病房那些候产的孕妇、还有一些门诊病人和由父母陪同一起来的小孩子。莫扎特音乐将一天的时间编织在一起。”
莫扎特音乐的巨大力量
有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对种植葡萄也有神奇效果。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名葡萄园主卡罗"卡格纳兹在过去5年里都给自己的葡萄播放莫扎特的音乐。年轻时,卡格纳兹还曾背着手风琴在葡萄成熟季节里给葡萄演奏莫扎特,他说:“昼夜不停地播放莫扎特音乐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葡萄成熟得更快,而且还能驱走寄生虫和鸟类。” 最近,美、日两国三家实验室先后声称,莫扎特的音乐的确对老鼠发生了某种作用。莫扎特的奏鸣曲能提升大鼠和小鼠走迷宫的表现,还有研究指出,听过曲子之后老鼠的生化指标发生了变化。 对“莫扎特效应”的一些争论仍存在。但是,现在莫扎特曲子已经成了最受欢迎的胎教音乐。莫扎特的音乐在开发大脑、抚慰心灵和进行音乐疗法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这位“乐圣”的作品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音乐,有研究发现莫扎特的作品在所有古典音乐中最容易被原始部落的居民接受。莫扎特传世的经典音乐,让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名字流芳百世。1984年美国影片《莫扎特传》荣获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杰出影片大奖。莫扎特对音乐史、乃至全人类的深远影响,触及胎教、儿童早期教育、心理学、犯罪学、美学、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建筑、绘画、时尚、出版、旅游、农业、商业开发等多个层面,对社会诸多层面带来了"莫扎特效应"。莫扎特音乐会牵引人的灵魂,去它最想去的地方。
莫扎特的作品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音乐,因为他们发现莫扎特的作品在所有古典音乐中最容易被原始部落的居民接受。在本世纪,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数十位古今音乐名家的作品的录音,放给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们欣赏。结果发现,在最受欢迎的乐曲中,大多为莫扎特的作品。由此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人类对美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无怪乎后来的很多乐评家称莫扎特的音乐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实在是很有意境,恰当得很。
《莫扎特的成败》读后感(五):一个好身体,活得长一点,也是一种竞争力。
莫扎特是世界级的神童。他写第一首交响曲的时候才8岁。这首《降E大调第1交响曲 K.16 乐谱》交响曲,现在在网上还都能找到,可以体会一下,这是什么水平。
莫扎特他爸爸原来也是一个宫廷乐师,后来看着儿子争气,干脆辞了工作,带着莫扎特在全欧洲的宫廷里巡演。整个家庭的收入,全从小莫扎特那里来。但是,等莫扎特长到17岁这一年,也就是1773年,这是莫扎特人生的转折点。他突然发现自己在维也纳居然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到故乡。莫扎特35岁去世的时候十分贫困。听起来好像有些荒唐,以莫扎特的才能,巴黎、伦敦、维也纳,全欧洲的宫廷,哪个他没有在里面表演过?他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当年全欧洲宫廷喜欢都莫扎特这个神童,他那么小就能写一手好音乐,长相萌萌哒,谁不喜欢啊?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都没有哪个小孩子能像小莫扎特那么风光。在那个年纪,他就和法国皇帝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英国国王在路上遇到他们一家,走下马车来和他们行礼。有一天他给奥地利的特蕾莎女皇演奏,结束以后女皇问他,想要什么奖励?他指着站在旁边的小公主说,我要和她结婚!在场所有的大人,那是哈哈大笑。莫扎特要娶的小公主,是后来法国大革命中被砍头的玛丽王后。你要是个有权有势的人,你遇到这么一个小孩,是不是也会打心底里喜欢,然后也会乐于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爱好、对人才的爱惜、对冒犯的宽容、对金钱的慷慨?
莫扎特从6岁到17岁,他在音乐这个方向上突飞猛进。17岁的时候,他已经写了二十多个交响曲,还有很多其他作品。他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音乐家成长路上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请注意,这与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伤仲永故事故事不一样。仲永是自己慢慢退化了。而莫扎特在条路上是越来越强大。这意味着莫扎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提供了另外一种音乐产品。欧洲的宫廷喜爱一个写简单音乐的神童莫扎特,乐于展现自己慷慨与宠爱。但是现在莫扎特成人了,提供的是复杂的音乐产品,那产品本身才是重点,跟人本身就没啥关系了。找不找得到工作,取决于这个产品符不符合宫廷的欣赏趣味和现实需求。所以他找不到工作也是有点正常。
莫扎特财产状况:神童莫扎特在欧洲巡演时,只需要操心音乐,一切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是他爸爸在操心。一直到他21岁,他所有的钱还都归他爸爸管。这就导致了他成年以后不太会与人打交道,也缺乏金钱观念,日子总是紧巴巴的。
在维也纳的国家档案馆里,保存了莫扎特的遗产清单。清单显示,莫扎特是租房子住,名下没有一栋房产;而且莫扎特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当时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都有成套的银器,莫扎特家却只有3把银汤匙。他拥有的全部现金加起来只有193个银币,欠别人的债务却有918个银币,一个人可以很穷,但是如果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原因,就欠下这么大一笔债务,那通常就是因为不会打理钱。
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突飞猛进,变成了一个成熟艺术家,但是他在其他方面的心智和能力,都还停留在神童时期。他是一个社会能力失调的人。这也是莫扎特悲剧的根源。
今天我们说的是莫扎特的悲剧,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有特别的价值。莫扎特,是因为不能适应自然年龄增长带来的变化,而和社会网络脱节了。同时代的人没有这个困扰。大部分人都是能力、心智同步成长,同步社会化的。所以,在过去的时代,莫扎特的问题不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莫扎特式的机遇概率大增。不是因为个人变化快,而是因为环境变化快。比如,某个人突然就成网红了、明星了,某个公司突然就成独角兽了、上市了,时间很短。这是社会对一个人、一家公司某一个方面的肯定。但是,这种莫扎特式的机遇,会不会带来莫扎特式的难题?
茨威格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断头王后》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当时她还很年轻,不知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明了价格”。把这句话送给莫扎特、也送给之后所有莫扎特式机遇的人。
书中又从另一个时间角度,讲莫扎特失败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有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物,他们都生活在18世纪的维也纳,彼此还互相认识。他们共同把古典音乐推到了人类的最巅峰。但是这三个人的人生境遇完全不同。
海顿和贝多芬都出身贫寒,但很快就凭借艺术创作实现了财务自由。海顿死的时候,给身边的亲戚朋友每个人都留下了一大笔遗产。连家里的佣人都分到了1000个银币。贝多芬就更有钱了。有人考证过,1803年,贝多芬一场音乐会收入就有1300个银币,相当于当时中产阶级一年的收入。所以,贝多芬的生活其实是比较奢侈的。跟我们以往印象不大一样。
但是,莫扎特就比较奇怪了。他出道很早,6岁就给女王表演,而且他的音乐作品非常地多,一生创作了600多部曲子,是贝多芬的好几倍。但是居然就沦落到穷困潦倒。这是为什么?在莫扎特所处的时代,艺术创作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型。海顿,他是最后一个工匠身份的大作曲家,海顿代表前一个时代。他一生都生活在宫廷里,其中长达30年的时间服务的都是同一位亲王。他过的日子可以说是衣食无忧,有一支乐队专门供他排练指挥,干不动了,还能从贵族那领到退休金。所以,后来的音乐家瓦格纳就有一句话非常地刺耳,他说:“海顿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作是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
贝多芬是新时代的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个艺术家身份的大作曲家。贝多芬是海顿的学生。等到他成名的时候,因为法国大革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欧洲的贵族已经没落了,海顿享用的贵族的私人乐队也都解散了,想被包养也没有机会。但是这个时候,在宫廷和教会之外,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音乐市场,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普通老百姓,包括里面的有钱人。那时候一个姑娘,但凡家里有点钱,就得学弹钢琴,弹钢琴就需要乐谱,乐谱当然是知名作曲家的好。所以,作曲家出版自己创作的乐谱是一桩很赚钱的生意。而贝多芬就是第一批靠出版乐谱谋生的音乐家。出版只是贝多芬收入的一部分。贝多芬更大块的收入,来自公开演出,他担任指挥的出场费。当然,贵族的供养也很重要。但是,贝多芬和贵族的关系,不是主人和仆人,是粉丝和明星的关系。写什么曲子,怎么写,要不要演出,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有百分之百的自由度,和海顿完全不一样。
1806年,正是拿破仑横扫欧洲的那段。维也纳的一位公爵请贝多芬到家里来演奏。贝多芬去了,一看是给法国占领军演出,当场就拒绝了。第二天写了一封信,贝多芬说:“公爵大人,您之所以为您,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你看看这话、这种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海顿那一代音乐家身上可找不出来。
所以,贝多芬其实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贝多芬之后,音乐家从工匠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家,音乐也从功能性的音乐从转向了艺术性的音乐。
而我们来看莫扎特。莫扎特比海顿小24岁,比贝多芬大14岁,跟这俩人是承前启后的关系。但可惜的是莫扎特活得短,就活了35岁,他去世以后18年,海顿才去世。莫扎特倒霉,他没有赶上工匠音乐家的好时候,也没有享受到艺术家时代的红利。他夹在这两个时代的中间,两头不靠。莫扎特看到了艺术家时代的趋势,却没有等到红利爆发的那一天。莫扎特活得太短了,他在世的时候,艺术市场还不健全,他的音乐再受欢迎,也不能靠版税来取得收入。他只能接一些零碎的订单。
看样子,一个好身体,活得长一点,也是一种竞争力。我要活到2050年,看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然后拿着中国护照去全世界装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