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毁灭》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25 00:4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毁灭》的读后感大全

  《毁灭》是一本由(苏联)法捷耶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7,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毁灭》精选点评:

  ●忠实的人们总是难以驾驭命运

  ●生活,是人,在生活; 革命,是人,在革命。

  ● 对生活还是要有希望的。

  ●书很旧,是17年在烟台所城里大街一家老人经营的老物件店里淘的,最近才看完。感觉写的一般,情节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细节描写还可以。

  ●人物性格鲜明,也许是最让我感到身临其境的苦难的书吧,做为共产党员,永远不承认失败

  ●不喜歡這類的革命文學,但情節的感染力不錯.

  ●共产主义神话与共产主义的信徒,литература социалитического выбора

  ●看不了这种题材,看了好久都进行不下去,先放放吧

  ●同样是很多的心里描写,不过感觉离的有些远,不是太喜欢。

  ●有可取之处,理想不是白日梦,是要踏着现实代价的累累白骨走过的

  《毁灭》读后感(一):法捷耶夫

  读书笔记16:毁灭

  相比静静的顿河,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主人公也不是很明确,出场人物不少,但是限于篇幅,每个人的交代都是匆匆而过。就像茅盾在鼓吹集所说的,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拿出作品来,数量重于质量。

  法捷耶夫对于创作的态度还是很严肃的,对于农民的描写显然深入过生活,正面人物没有刻意拔高。他特意描写了两个对照的人物,一个来自城市,看上去道德水平更高,另一个来自农村,坏毛病不少,对于工作挑三拣四,难得做不了,简单的不乐意做,手脚也不怎么干净,但是在生死关头,显出了各自的人性。

  这个时期的苏联,力量薄弱,在远东地区,日军和白军联手,游击队节节败退,上级要求游击队长保存骨干,以图将来,最后仅仅只有十九个人撤离出来。

  《毁灭》读后感(二):要么死,要么生不如死。

  通过观察一个团队中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里,去分析和理解特殊时期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有人胆小,有人英勇。有人对战友的妻子动手动脚,有人盲从的当了兵差点丧命,长的白皙貌美却胆小懦弱的人更容易得到有母性关爱的女护士的芳心,在同类中却处处遭到排挤。一个人忽然醒悟自己从来就是一个人,没人关心,没人在乎,对于过去的生活完全逝去什么也抓不住,独自活在这个世上为了不知的什么的去出生入死,怀疑一切都是骗局而无比的懊丧。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也是集体的精神支柱,地位不可撼动,承受忍耐,享有崇拜,遵从,也困难时期也有怀疑和愤恨。

  最后只剩下19个人,一场浴血奋战之后看到的阳光和稻田,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息,将来还有同样危险痛苦的任务,可是到了这个时候,人依靠精神和本能地在挑战着极限,为了梦想中和平安稳的幸福生活,每天活在枪子儿下,战争是对人极限的挑战。要么死,要么生不如死。

  《毁灭》读后感(三):毁灭

  按说一般战争小说至少应该是胜利结局才好,就算是《铁流》红军也突围出来了,此书可真有些“意外”,莱奋生的游击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十九人。当年看完后真是让人伤心。现在看来倒觉得意味深长。在这十九个人身上,可以看到红军的样子,试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没有做逃兵,那需要具有多么强大了意志和革命精神,布尔什维克也正是具有了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战胜一切敌人。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付的敌人是日军。内容则可以算是游击队员们的成长。有三个主要人物,队长莱奋生,队员莫罗兹卡和密契克。这三个人代表着三种在游击队中的人物类型。

  莫罗兹卡是工人出身,他勇敢有着坚定的意志,但也带有流氓无产者习气,他作战勇敢却不知为何而战,在队伍无所事事时,他去偷了农民的瓜结果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没有“放弃”,而是汲取了批评,认识到身上的恶毛病,明白了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广大受苦平民(就是自己)而战斗,最后他为了这个目的献出了生命。

  密契克和莱奋生都是小资产者出身,两人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密契克抱着浪漫主义思想来参加革命,按书中人物所说:我们强大了什么人都来了。这几乎是一切运动的写照。他文质彬彬,有修养有文化。可是现实是冷酷的,游击队的生活很快让其“清醒”了,如果说和平时还可以混过去,而当强大的敌人来临之时,他几乎立刻“崩溃”了。

  莱奋生则完全不同,他可以说是“强者”的代表,在和平时他警惕着危机,当敌人来临之时他也能够坚强果敢。其实也够心狠心辣的,他可以“毒死”走不动的战友(密契克“受不了”,道德感受到了冲突),下令抢劫农民的粮食,可是没有人认为这不对,甚至莫罗兹卡也不认为与偷瓜意义相同。就是最后在被包围之时有了一丝的慌乱,但在战友的鼓励下勇敢地下令冲锋,最终带领着十八人冲出重围。可以预见他将带领这些人继续战斗下去,直到胜利。

  此书在细节上可能非常的不“正统”,这点与《骑兵军》类似,却真实性更高,游击队抢劫食物,杀死自己的伤员看起来很残酷,但这种行为具有现实性并且更反映出形势的严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队员们坚持战斗,或者英勇地死去,或者继续战斗下去。而密契克这类投机份子,将自动被淘汰,革命的队伍将更加纯洁强大。游击队现在被“毁灭”了,将来会毁灭所有的敌人。

  《毁灭》读后感(四):密契克才是书中最清醒的人物

  对于密契克,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认为这个人物意志不坚定,过于自我,是应该在革命队伍中淘汰掉的。在书的结尾处也对密契克进行了一番专门的批判。虽然人物是作者塑造的,但作者对密契克的评价,本人是不赞同的。

  首先,肯放弃自己的生活参加游击队,说明密契克并非心甘于碌碌无为的,而且他在执行侦查任务时果断开枪设计,帮助战友脱险,也说明他并非一个胆怯懦弱的人,在秘密医院那么艰苦的日子也熬过来了,又说明他并非一个怕吃苦的人。那么,他为何最后要选择离开游击队呢?其实作者在最后批判他的时候说的很对,他是由于不能容忍自己道德蒙受瑕疵,才独自离开的,只不过,作者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而本人正好相反,认为这恰恰是这个人物最可贵之处,他才是游击队中最清醒的人。

  书中的游击队长,在队员心中是神一般的偶像存在,是整个队伍的掌舵手、精神支柱。最初,他对自己和游击队员的道德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一个送信兵偷吃了老乡几个瓜,他就看成大事,严肃的批评教育一番,真可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但随着游击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他的行事底线越来越松动了,以至于也像其他土匪强盗队伍那样,去抢村民的财物来补给队伍,他的高道德要求一步步的在现实的逼迫下被放弃了,在游击队长看来,这么虽然遗憾,但为了革命的全局,还是值得的。但密契克不这么认为,这些做法给了他很大的压力,让他精神所受的折磨,是远高于队长的。如果一支革命队伍所作所为和土匪强盗没有区别的话,那么革命的正义性何在呢?因为有着崇高美好的目标,就能够不计代价、没有底线了吗?以不择手段来实现的目标,又究竟能有多美好呢?那些被伤害的普通人,就必须为了这个目标而牺牲自己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而最终让密契克崩溃的,就是队长决定杀死重伤的战友,避免拖累。在队长那里,他也很悲伤,但他认为这么做是为大局着想,是对的,是应该的。而在密契克这边,直接导致了他对革命本身的怀疑,直接动摇了他继续下去的信念。密契克和队长的分歧就在于:我们所走的究竟是不是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美好的梦想真的那么美好吗?一步步抛弃底线换来的成功,有朝一日实现了,当初参加这个事业时所抱的理想,还能剩下多少?一个目标不管描述得多么美好,多么高尚,一旦忽视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忽视人道甚至视其为累赘,那么其目的终究值得怀疑。这一点,游击队长没有意识到,他始终相信这个目标的,而密契克则意识到了,陷入了迷茫和挣扎,最终他认定这条路必然走不通后,选择了默默离开。

  游击队长儿时曾有人和他开过玩笑,说在什么什么东西里会飞出美丽的小鸟,年少的他相信了,然而最后他发现自己被骗了,压根就没什么小鸟,于是他斩断了儿时的梦想,让自己变得很现实,他坚信只有在现实中打拼才行,不再相信会有什么小鸟飞出来。然而,他目前所从事的事业,是不是另一个玩笑呢?他所追随的目标中所许诺的那些美好的东西,是不是也和那个飞出来的美丽的小鸟一样性质呢?和年少的他比起来,他真的更成熟,更能认清现实了吗?这一点上,他仿佛从儿时的梦中醒来,却又进入一个更大的梦乡中去了。

  所以本人认为,在这个游击队伍中,密契克是最清醒的一个,按作者的说法,这样的人理所应当要在革命队伍中被淘汰,从而让革命队伍更加“纯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毁灭》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