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的盛宴》是一本由[日]米泽穗信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羔羊的盛宴》读后感(一):惊喜+惊悚的悬疑短篇
说到一些日系短篇悬疑故事,不得不提到暗黑系的乙一。在没有读过米泽穗信之前,我只读过乙一的作品。当我第一次读完他的作品之后,风格之诡异,想象力真丰富,让我无限敬佩。
米泽穗信的作品,我是第一次阅读,这一本《羔羊的盛宴》,也是一本短篇故事,其中一共有五篇,每篇都有一些诡异或者惊悚的特点。当我读到米泽穗信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米泽穗信独特的风格! 读第一篇《家有丧事》的时候,被结局的反转惊艳到了,因为这是我一直没有想到过的结局。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我一直会根据作者给出的故事来揣摩它的结局,啊,这篇故事的结局一下子把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又增大了不少。这样的故事,既有悬疑感也有一点惊悚的成分,让读者非常的融入其中,意犹未尽。 而有争议的一篇就是第三篇《山庄秘闻》,去读过老版本这本书的读者反映,在这个故事的结局上略有修改。但是不知道是译者的关系还是本身作者的修改,整个故事的结局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味道。这一点我觉得是有点可惜的,因为在这一版本里面,这个结局是我们意料之中的,并没有一些强烈的反转或者是惊喜感。而在老版本中,这个故事其实是有一些搞笑的成分在里面。在此不做剧透。但是在读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头号粉丝》的故事,似乎有些似曾相识! 对于最后一篇故事《羊群的晚宴》,其实我没有深刻明白其中的意义。虽然我是看懂了这个故事,但对故事中的一些细节之处还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厨娘能理解“我“所指代的“苏丹羊“真正的含义。这一点我是一直没有弄清楚。
虽然这本书里5个短片都是分开的,有个故事,但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巴比伦会“。而实际上最后一个故事其实和第一个故事也是有相关性的。通过巴比伦会把这5个故事当中的上流社会的女性联系了起来。而最后一个故事也是导致第1个故事发生的原因,这一点就只能依靠读者自己去理解和猜想了。 整体来说,这一本书还是给我很多惊喜的。读完这本书也让我对米泽穗信有了更大的兴趣,一方面是对于短篇的精巧构思,另一方面是几个短片之间的关联性,都展示出了作者不一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羔羊的盛宴》读后感(二):羔羊的盛宴,深藏在心底的恐惧
《冰菓》是初次阅读米泽穗信的书,随后的“小市民系列”让我天真地确信他是位热衷青春、日常、校园等话题的“清新一派”。而此次99读书人推出的三本精选集——《满愿》、《算计》以及《羔羊的盛宴》着实重新刷新了我的认知,尤其是这本《羔羊的盛宴》,用暗黑到极致的氛围笼罩着读者的心神,阅罢不由感慨,原来不只是乙一分黑白,大概米泽老师也要分昼夜。
本次精选集的封面设计着实惊艳,同系列三本均为纯黑背景,装饰隐隐可见的灯光、花朵或立柱阴影,大方而又雅致。此本《羔羊的盛宴》是并不太厚的短一册短篇集,由5个短篇小说构成,而每一篇均会提及“巴比伦会”这一个上流社会女性参加的读书会,而最终一篇的非同名小说也揭示了这一神秘团体参与者们的最终结局:
(大量剧透预警)
《家有丧事》:采用人物双重视角,先后补全整个故事真相。开始以女仆的角度,描绘了大家闺秀与自己相伴的温馨日常,两人共同分享书籍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故事通过小姐的书架与书的选择,夹带了许多小说的私货:江户川乱步、梦野久作、横沟正史、泉镜花等。但最后的几页通过小姐的自白,让整个故事变得毛骨悚然起来:有个流传甚广的恐怖故事与这篇内核异曲同工——人的死亡只是为了达成举行一次丧事仪式的目的。
《北馆罪人》:私生女回到父亲豪门家庭中,见证同父异母的哥哥妹妹为了财富权势争夺的悲剧。此篇虽然一直以同一人物的视角叙述,但是由于主人公性格与目的,读者始终是片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这种信息的缺失并非主人公刻意隐瞒为之,而恐怖的地方正在于此:恶人作恶之时处于异于常人的心理状态,正常与正确的标准已完全颠覆。
《山庄秘闻》:女佣独自照料深山中的别墅,招待前来求助的登山队一行。前面对女佣近乎偏执地想要招待客人做了大篇幅的叙述,直到遇到并照料受伤的登山队员,已可以让人体会到她希望留下这难得的客人的心理。而后续女仆并没有向登山队其他成员透露救助的情况,且再也没有出现伤员的任何描写,受到前两篇“教育”过的读者自然猜到了一个变态的真相。。。。
《玉野五十铃的名誉》:感觉是更应该展开写成中篇小说的故事,也是唯一夹杂了些许宽慰的故事,当然这结局也是建立在一个残酷事实之上。依旧是女仆照料大小姐的日常,只是这次的豪门家庭中多了重男轻女、血统论的噩梦,看似唯主人命是从的冷血女仆最终还是用自己的方式解救了大小姐,但是手段又是血腥残忍得让人头皮发紧。
《羊群的晚宴》:为迎合主人豪奢的喜好,神秘厨娘使用奇特的烹饪与食材挑选方式。这个故事从开始就让人联想到了《沉默的羔羊》,而最后也提到了《本店招牌菜》,自古以来献祭这种毫不反抗的生物,已然与一种变态的残酷行为联系在一起了,想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人们为了自我的欲望,去牺牲其他的生物,如果做到极致,牺牲的生物自然也可以是自己的同类了。。。
黑暗至极的故事,甚至看到后期会大概猜到作者的创作方向,不禁自己脑补各种黑暗的真相。阅读之后所带来的震撼与心底的不适,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各位读者也请做好心理准备再来迎接这一场“羔羊的盛宴”。
《羔羊的盛宴》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羴——巴别塔的囚徒
去年读《算计》和《追想五断章》时我曾评价米泽的文笔有一种隔离感,仿佛故意在读者和人物之间竖起一道透明的墙壁,对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描写只进行最低限度的文字输出,加上缺乏“非抓住读者不可”的激情的叙事风格,只是冷静地、平淡地,明明身在局中却以局外人般的立场去参与、去讲述这个故事,导致读者的上帝视角几无用武之地。即便是阅读小市民系列和古典部系列,这种隔离感也只是减弱而没有消除。火力全开、代入感max的米泽会是什么样的?我的这一好奇没过多久就得到了满足,而答案正是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极尽所能地夹带私货,或者说恶趣味。除了第五篇的日记体其余四篇均为第一人称,且叙述者不是女仆就是大小姐,二者总是绑定出现,而她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模糊不清、暧昧不明,有时是单箭头,有时是双箭头,尽管箭头上的文字从未挑明,但正是这份欲说还休让深好此道的读者被挠得心痒难耐,恨不能将刀架在作者的脖子上,逼他把三十页的篇幅扩充到三百页。《算计》中的冷漠,《追想》中的克制,在《羔羊》中通通化为乌有,米泽罕见地深情流露,甚至过分炙热,在“我”的独白中毫不遮掩的一次次陈情,那份挥洒自如与光明磊落,让我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有意在暴露什么。
看过古典部或小市民系列的读者对于米泽笔下的少女想必不会陌生,无论是只在说“我很好奇”时不压抑自己的千反田爱琉,勇往直前不妥协不畏怯的伊原摩耶花,还是披着羊皮心有灰狼的小佐内由纪,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可爱的女孩子,同时也是“正常”的女孩子,即使是在《愚者的片尾》中将死折木奉太郎的“女帝”入须冬实,最多也只能算是有点“黑”,然而《羔羊的盛宴》一书中的少女们却几乎到了“坏掉”的地步。想在灰色里待着却被拉进玫瑰色的青春也好,总是因为突然造访的谜题装不下去的伪小市民生活也罢,如果说作者以她们和围绕在她们身边的人和事起笔书写的是一个个如连续发生的奇迹般的日常,那么《羔羊》所描绘的就是“已弃疗”的异常。
相比村里夕日对丹山吹子稍微跨越界线的“想要占有”的憧憬,丹山吹子对自身“姓名”的执着已然远远超出了正常范畴,“无名无姓的家伙没有存在的价值,丹山吹子只能是丹山吹子”,她恐惧两者相斥——夜梦会摘下她的假面——却又沉迷于这份恐惧。六纲早太郎说“蓝色会迷惑人的心智”,也许扭曲亦是。正如美丽的花儿从来都带着刺,献祭自己的灵魂品尝苏丹羊之鲜美的大寺鞠绘自不待言,尽管丹山吹子的刺是外放,玉野五十铃的刺是内敛,她们的本质却极为相似——为了守住自己的身份可以做任何事。看似最正常的内名余儿尚且在尾声隐隐透出对施虐的享受与沉迷,能够笑着说出“总有一天会变红”的身为巴比伦会一员的六纲咏子又怎会单纯?“正常”有“正常”的萌,“异常”有“异常”的美,女孩子的可爱不会因异常而折损。又或者吸引着村里夕日,吸引着小栗纯香,吸引着为这本书打五星的没准大脑的哪个部分缺了一颗螺丝的读者们的,恰恰是这种扭曲的美感。
回顾全书,不难发现作者暗中设置了一些对照,〈家有丧事〉是女仆→小姐,〈玉野五十铃的名誉〉是小姐→女仆,丹山吹子为自己牺牲了重要之人,玉野五十铃为重要之人牺牲了自己,〈北馆罪人〉中作为动机存在的渴求之物,〈山庄秘闻〉里却被轻易抛出……相似却又相异,相背却又相亲。作者以针笔刺穿名门望族光鲜奢靡的高墙,用曲笔勾勒出少女的黑色线条。当我们以为窥见她们幽微曲折但终是危险是崩坏的内在,却不料在转角撞上沉默是金——千金买噤的黑色幽默。而她们的共通点是都与巴比伦会有所关联,会长对会员们的描述,同样适用于这群异常少女。
她们是分不清现实和妄想的虚幻者,她们是需要通过故事的表皮才能触摸现实的茧居族,她们强大到摘取石榴如吃蛋糕般随意,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她们像被轻轻拍头就会发出咩咩梦呓的羊群,造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为能隔绝天地,却不啻画地为牢,自囚于巴别塔。阳光房破败不堪,巴比伦会随之消亡,然而,一篇故事引出了一个后继者。梦不会停止——只要还有羊翻阅围栏。
这是烹饪羔羊的盛宴,也是端给羔羊的盛宴,然而羔羊是谁呢?耳边响起刀叉相碰的金属声,身下传来冰冷光滑的坚硬触感,周遭萦绕馥郁芬芳的香气,发现了吗?羔羊是——我(们)啊。
《羔羊的盛宴》读后感(四):关于可能理解错的〈山庄秘闻〉结局与〈玉野五十铃〉煮饭小调翻译差异及其余三篇泄底
未读慎入。
直接放人文版与译林版本篇最后一页。
人文版译林版看人文版的结局,部分读者可能会觉得最后主人公屋岛守子把客人杀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作者故意在前面的叙述中对一些句子进行模糊处理,让读者产生不好的联想,加上本书除了这篇《山庄秘闻》,其他四篇全是暗黑系,按顺序读过前两篇后再读这一篇,更容易让人觉得最后主角会杀人灭口——只有死人是不会把秘密说出去的(文中客人自己都这么认为),可以说是一种内容和风格上的双重误导。但结局却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用封口费买沉默。虽然也是“黑”,却是黑色幽默的“黑”。
所谓“锋利的新砖头似的东西”其实是新取出来的一大沓钞票(大家应该都知道新钞的锋利),这点上两个版本是一样的。(像砖头那么厚的钞票…真好啊)
人文版把递钱的动作翻译成“刺”,“刺”可以形容递钱动作的迅速,也可以形容……(画面一度非常血腥)。后面的“咽下最后一口气”,对应译林版的“喉咙发出咕嘟的声音”,可能是想表达把本来想说的、卡一半的话(=气?)咽了回去,但一般人看到咽气想到的肯定是断气。
我斗胆猜测译者可能是想把误导进行到最后,却不幸用力过猛导致结局产生歧义,故放上译林版对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泄底:结局不管是来帮忙的雪子还是伤员越智都没有被杀,两人都拿着封口费活着离开山庄了。本篇主人公屋岛守子爱的是别墅,她做这一切的动机是为了让客人尽可能多、尽可能久地住在她精心打理的别墅(飞鸡馆)里。
同样直接放本篇最后一页。
人文版译林版人文版煮饭小调:开头咻咻咻,中间叭叭叭,孩子哭了也别揭盖啊。
译林版煮饭小调:先小火,再大火,就算小儿啼哭也不要掀盖子。
前两句差异较大,个人更喜欢译林版。“先小火,再大火”的文字暗示更直接(几乎是明示),且结合故事在最后读起来更具惊悚感。
题外话,本篇前面小栗纯香曾询问五十铃的家和家人,得知她的家人均死于火灾。虽然作者未曾提及,但完美女仆玉野五十铃唯独不会下厨,不知是否有“火”的影响因素在内。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如何那都是一段很不好的回忆。但就是这样的五十铃却为了纯香点燃了焚烧炉并盖上盖子……
泄底:五十铃杀(烧死)了纯香同母异父的弟弟太白。
泄底:丹山吹子因怕自己在睡梦状态说出“欠考虑的话”(不符合丹山家族完美继承人的身份形象)而不愿意在外过夜,但没有正当理由没法回绝巴比伦会每年在蓼沼举办的纳凉读书会邀请。而丹山宗太的死(大一)让她发现了“家有丧事”这个完美的托辞,所以她在接下来的三年(大二、大三、大四)分别杀死了伯母、婶婶和自己最亲近的女仆村里夕日。
泄底:内名余儿用砒霜毒死了六纲早太郎。六纲早太郎知道内名余儿给自己投毒但没有说破,而是画了一幅画送给她,用会褪色的颜料将画中内名余儿的双手涂成紫色——他曾经对内名余儿说过“杀手的手都是红的,不过他们都戴着手套”——当紫色颜料中会褪色的蓝色颜料褪尽,画中内名余儿的双手就会变成红色——以此来暗示内名余儿对他的谋杀。
泄底:厨娘杀了当年在蓼沼举办纳凉读书会的巴比伦会的所有成员,巴比伦会因此消亡。
从故事内容判断此事件中巴比伦会的成员应该没有幸存者(否则幸存者可能会追查事件或吸收新成员振兴巴比伦会),而《家有丧事》中丹山吹子大学四年都没出席纳凉读书会,故此事件很可能发生在丹山吹子毕业之后。
【补充①】
文中的苏丹羊即“两脚羊”亦即人。我国古今有多处文献记载,如:
(宋)庄绰《鸡肋编》:“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一·人肉》:“古今乱兵食人肉,谓之想肉,或谓之两脚羊。此乃盗贼之无人性者,不足诛矣。”
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 黄巢造反,以人为粮,但若说他吃人,是不对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两脚羊’。”
【补充②】
关于文中“厨娘”(不是普通的厨师)设定来源:
(宋)廖莹中《江行杂录》:某贵府厨娘:其治羊头,漉置几上,剔留脸肉,余悉掷之地。众问其故。厨娘曰:“此皆非贵人所食矣!”众为拾顿他所。厨娘笑曰:“汝辈真狗子也!”众虽怒,无语以答。其治葱韭,取葱辄微过汤沸,悉去须叶,视碟之大小,分寸而裁截之;又除其外数重,取心条之细似韭之黄者,以淡酒醯浸渍,余弃不惜。
(宋)洪巽《旸谷漫录》:京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资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采拾娱侍。名目不一,有所谓“身边人”、“本事人”、“针线人”、“堂前人”、“杂剧人”、“拆洗人”、“琴童”、“厨子”等等级,截然不紊。就中厨娘,最为下乘,然非极富贵家,力稍不足,不能用也。 有某宦者,奋身寒素,遨縻郡守,然日用淡泊,不改儒风。偶奉祠居里,便嬖不足使令于前,饮食且大率。郡守因念昔日在都,于某官处晚膳,出厨娘所调羹极可口,适有便介往京,谩作书友人,嘱以物色,皆不屑来就。未几,友人复书曰:“得之矣。其人年可二十余,近回自某大老第,有容艺,能算能书,当疾遣以诣。”不下旬月,果至。初憩五里亭,特遣夫先申禀启,乃其亲笔也,字画端正,历叙庆贺新禧,以即日伏事左右为欣幸。末乃乞其暖轿接取,庶成体面。其词委婉,殆非庸碌女子所及。郡守一见,为之破颜。及入门,容止循雅,红衫翠裙。参侍左右,乃退,郡守大过所望。于是亲友皆让举杯为贺,厨娘亦遽请试枝。郡守曰:“大筵有待,且具常食,五簋五分。”厨娘请菜品食品质次。郡守书以与之。食品第一羊头佥,菜品第一葱齑,余皆易办者。厨娘谨奉令,举笔砚开列物料内。羊头佥五分,合用羊头十个,葱齑五碟,合用葱五斤,他物称是。郡守心嫌太费,然未欲遽示俭啬,姑从之。 翌日,厨役告物料齐,厨娘发行奁,取锅铫盂勺汤盘之属,令小婢先捧以行,璀灿耀日,皆是白金所制,约每器须值廿金。至如刀砧杂器,亦一一精致,旁观为之啧啧称赏不已。厨娘更团袄、围裙、银索攀膊,掉臂入厨房,据胡床坐,徐起切抹批脔,快熟条理,直有运斤成风之势。其治羊头也,漉置几上,剔留脸肉,余悉掷之地。众问其故,厨娘曰:“此皆非贵人所食也。”众为拾起,顿置他所。厨娘笑曰:“若辈欲食狗子食耶?”其治葱齑也,取葱辄微过沸汤,悉去须叶,视碟之大小分寸而截断之,又除其外数重,取条心之似韭黄者,淡酒盐浸渍,余悉弃,了无所惜。凡所调和,馨香脆美,济楚细腻,食之举箸无余,亲朋相顾称好。既彻席,厨娘整襟再拜曰:“此日试厨,幸中台意,乞照例支犒。”郡守方迟难。厨娘曰:“得母等检成例耶?”乃探囊取数幅纸以呈曰:“是向在某官所得支赐判单也。”郡守视之,其例:每大筵,则支犒钱十千缗、绢廿疋、常食半之。数皆足、无虚者。郡守不得已,为破悭,强给之。私叹曰:“吾辈力薄,此种筵晏,岂宜常奉?此等厨娘,岂宜常用?”不旬日,托以他事,善遣之去。
【补充③】
关于吃【和——】人【——谐】肉的作品(暗示写法,原文未挑明)还有不少,此处试举三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泄底注意!!)《本店招牌菜》(作者:斯坦利·艾林)《眼球特别料理》(作者:绫辻行人)《水银虫》(作者:朱川凑人)。三本都是短篇集,具体是其中哪篇就不说了。(如果实在不想花时间看其它篇就私信问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