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DK微生物大百科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17 12: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DK微生物大百科的读后感大全

  《DK微生物大百科》是一本由【英】史蒂夫·莫尔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K微生物大百科》精选点评:

  ●科普分两类:DK和非DK!

  ●对DK来讲,能兼顾科普性和趣味性的其实不多,这本做到了,页数也不是很多,对小朋友相对友好点

  ●画风活泼,超级有趣,没想到这类科普书能写得这么好玩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什么作用?通过绘本来跟孩子讲好这些“小”问题很合适,这本书让孩子了解微生物,进而从小养成卫生习惯,掌握生活知识。另,感觉形状各异的微生物挺适合用绘本来展示,选题方向不错,效果也萌。

  ●真的是长知识

  ●酷炫,我因为这本书爱上了原本觉得很恶心的微生物

  《DK微生物大百科》读后感(一):微生物,也是科学思维的起点

  

2020年的这次疫情中,国家级部门站台用于“治疗”新冠的中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本身是件好事,证明中药在大众中的认同已经越来越低,科学思维也在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医理论很难融进我们从高中生物课和其它科普文章中描述的现代科学体系。

我仔细想了想,中医理论最大的缺陷是什么?微生物。因为我们的祖先没有显微镜,所以不明白很多疾病都是微生物感染造成的,所以他们会根据自身体验,把病因解释成各种神秘的概念,“外感风寒”就吃点属性是“热”的东西,“上火”又相反,要吃属性是“凉”的东西,殊不知一切微生物感染最终都是靠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扑灭的。

对微生物的科普,从中医理论的盲区开始,我们能更接近科学思维的起点。因为人类已经和疾病抗争了几千年,疾病的记忆是相通的,对疾病进行更加科学易懂的描述,最终就会成为面对生活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绕开潜藏在生活中的中医理论。比如勤洗手才是预防生病的方式,而养生习惯却不能阻止微生物的感染。

如果孩子们能从这本书里建立科学思维,我想这是最有意义的事了。

  《DK微生物大百科》读后感(二):孩子都有“科学家”的潜质,家长别错过了关键期

  上周四下午,小宝学校里专门为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安排了一节科学课。学校开设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想通过每周一堂课的渗透,挖掘出孩子内心深处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那颗小种子。

  7岁大的孩子还有着幼儿阶段的很多特点,他们喜欢发现新生事物,爱问问题,有着无限的求知欲。

  学校开展科学课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举措,现在的孩子信息量摄取的途径太多,学校的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一直是非常重视早期儿童教育这一块的,科普类的绘本书籍是小宝的最爱。最早我也没有特别多的选书经验,为了培养小宝养车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边实践边学习总结出了适合家庭亲子共读的好方法,这里就不一一例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的专栏里找来看看,我会不时的更新内容。

  知名的出版社为好书保驾护航

  对于没有太多精力去为孩子选书的宝爸宝妈,我推荐你们选知名出版社出品的书。

  像科普童书只要一提到英国DK公司出品,就知道这书的质量已经有编辑替你把关了,公司子成立之初就以严谨地科学态度受到世界科普爱好者的追捧。 英国DK公司也是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成长的。

  为了配合学校的学科,为特意为小宝挑选了一本《DK微生物大百科》。我在这本书刚一问世的时候就种草了,本来还有点犹豫这几天趁着学校开科学课果断入了。

  妈妈和孩读书

  作者史蒂夫~莫尔德是一位科学节目的主持人、知名科普作家。他创作的《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科学家在做什么》荣登亚马逊书店榜首的位置。

  他极简的语言表达方式给科学赋予了一种愉悦的能量,自此科学变的不再枯燥喝乏味,孩子爱上科学就顺理成章了。

  微生物无所不在

  “妈妈,微生物是什么?哪里有?”小宝用手翻着书页问我。

  “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你还记得去科技馆参观时看显微镜下的世界吗?你还说,简直太神奇了,微生物的确是太小了,小到我们用肉眼都看不到她,但是借助显微镜的特殊功能我们就能看到不计其数的小家伙在活动。”我说

  没错,地球上的微生物无处不在,水,土壤,动物,植物、人类的皮肤、身体里等等都有它的。

  来,跟着《DK微生物大百科》一起去认识一下微生物家族都有哪些成员。

  细菌,每个细菌构成,而且在地球上细菌的结构最简单。细菌千奇百怪,复杂多样。

  病菌,在微生物届病菌的个头最小,它可以小到进入到其他微生物的细胞里,有科学家却不认为它们是生物,因为它们既不进食也不繁殖。

  真菌,也叫霉菌,它们会将死去的动植物分解成自己的食物。真菌既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藻类,个头比细菌大会借助一种叫叶绿素的绿色化学物质,将太阳光转化成自己的能量。

  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构成,它们的行为表面看上去有点儿像动物,它们到处游走还会吃掉别的生物。

  “妈妈,难怪人生病的时候,医生总说先化验一下吧,因为要排除是不是有病菌的侵袭”小宝抬头看着我说。

  “是啊,生病了要是问诊不能确定的话,化验还是最有效的方法,医生要用排出法最终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我说

  认识有害的细菌

  虽说大部分细菌都是无害的,甚至还有很对有益菌,可是还是会有细菌造成人类的身体不适。

  1855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斯诺从伦敦暴发的一场霍乱疫情中发现,导致瘟疫蔓延的最亏或手是“水”。

  霍乱细菌在消化系统大量繁殖,其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携带霍乱毒素的感染者会出现严重腹泻的症状。

  在19世纪的英国还采用的是马桶直通地下粪池的建筑结构。因此,粪池四周稍有泄漏就会把水样的粪便渗到水井,人们喝了带着霍乱细菌的水就会感染,从而再通过小肠排泄出水样的粪便,如初恶性循环,是导致污染扩散的主要原因。

  我们人类从出生就在和各种细菌做着斗争,还记得孩子出生时医院发的小绿本本吗,上面记载着新生儿要打疫苗,一个月的宝宝,三个月、六个月等等详细的时间要打疫苗的种类和具体的时间跨度,这就是医学发达进步的标志,有了和病菌应对的制剂从而保护人身体健康。

  所以说,人类和细菌从来都没有分开过,相互并存并相互排斥。

  身体防御的方式

  细菌会伤害人的身体,我们人类就坐以待毙了吗?哪能,我们人类是目前地球上所有获知的生命体中最聪明的。

  你知道吗,人类最常见的病症感冒,就是和病菌进行防御攻坚战的结果。

  人体防御

  发烧,身体免疫系统受到侵袭的时候,体温会升高,会比平时高很多,这样是在调动体内白细胞和病菌抵抗。

  打喷嚏,鼻子里的微生物会闹着要让你难受打喷嚏,打喷嚏就是赶走病菌,保护鼻腔健康的环境。

  流眼泪,病菌到眼睛里刺激眼部产生泪水,就是不知不觉的流泪就把病菌从眼睛里面冲刷出来。

  病菌是最小的,也是最具伤害性的,好在不适所有的细菌都是病菌。

  不要一提到细菌就谈虎色变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细菌和人类不可分,那么就要学着认识它们,把它们的特点都搞清楚。显微镜下张牙舞抓的细菌不都是病菌,这也是《DK微生物大百科》一书想要传递给小读者的。

  地球万物看不见的世界,也有着无限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获知。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有多一半的重量是微生物,这样庞大的群体里还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小家伙在等着我们去找到它。

  《DK微生物大百科》读后感(三):能让蚂蚁变成僵尸、三十天不吃饭也不会死。这本书里神奇生物每一个都让孩子尖叫

  最近几天最火的微生物要属水熊了,因为它被登月了!

  这个水熊又叫小美,是已知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生物了,前些天一架飞往月球的以色列航天飞船坠毁,上面搭乘的一批水熊虫,就成了月球来客,被困在了月球上,据说由于它们生存能力极强,可能到现在还活着。

  它可以三十年不吃东西,就算是极端环境也能存活。确切的说是在-272℃和151℃的条件下均可存活2分钟,低温-200℃能活上几天,-20℃的环境中起码能存活30年。

  更为逆天的是一般生物缺水就是死掉吧,它缺水之后是假死,遇水还能复活。还好它很小,50微米到1.4毫米不等,不然真的是很恐怖的存在。

  这些微生物知识我都是从《微生物大百科》里看来的。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里,存在很多很多的微生物,他们无处不在。几乎有了地球之后他们就出现了。有了这本书之后,真的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的“为什么小朋友了,因为他想知道的东西,都可以用这本大百科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呢?

  就是指那些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一粒米有几千个细菌那么大。用微生物的视角看大米,就像是观察一座大山一样。

  他们微生物可是个大家族,其中最常见的包含真菌、病毒、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古生菌等等,其中细菌和病毒就是容易然我們生病的根源。

  但是细菌也并不全是坏的,它们也有好的,比如肠道里的益生菌,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接着排出气体,通过屁的形式排出身体。

  除了这些有益细菌之外,还有一些特别厉害的细菌。

  带有磁性

  这种细菌叫做趋磁细菌体,他们能像指南针一样,辨别南北方向。他们常常分布在土壤、海洋里面。

  1975年的时候,科学家布雷克莫尔发现这些小家伙,在显微镜下,他那磁铁靠近载玻片这些细菌会靠近磁铁的n级。

  后来这种超磁菌被制成高贮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以及磁性钥匙等。

  能够发电

  能发电的细菌叫做希瓦氏菌,它身上有很多的小毛毛,这些小毛毛像电线一样,推拉电荷。

  它是理想的生物电池,现在我们利用的自然能源多为太阳能、风能。如果能把这种细菌加以研究利于,能大大的节约能源。

  有超强粘性

  前阵子看新闻,研制出一种新型生物胶,能够用在心脏手术中,不用缝合,直接用胶水黏住伤口,这简直是科学的一大进步。

  这种新月柄杆菌也是一种粘性很大的细菌,它的粘性是强力胶水的3倍。

  能把蚂蚁变僵尸

  蚂蚁是我们最常见的小昆虫了,你知不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僵尸蚂蚁,它们就像电影里的僵尸一样,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变成一个躯壳。而控制他们的正是一种真菌,英国埃克塞顿大学的休斯(David PHughes)博士领导的小组,在一片树叶化石上发现了蚂蚁的咬痕,这些咬树叶的蚂蚁,正是被一个4500万年高龄的真菌所控制。

  这种寄生的真菌通过控制蚂蚁的身体,爬向植物的最高处。真菌的子实体冲破蚂蚁的身体,在空中飞荡,继续感染其他的蚂蚁。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蚂蚁,蜘蛛也有可能被寄生,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人类会不会有一天也被控制呢?很多小说和视频里都有这样的描写,人类因为被真菌寄生而成为了僵尸人,希望这件事不会真的发生。

  能让孩子乖乖讲卫生

  那天厨房里有个西红柿发霉了,娃指着西红柿上的白毛问,这是啥?要是普通妈妈可能会回答,脏东西千万不要碰,但是有了咱们《微生物大百科》的妈妈可就不一样了,正好可以借机会普及一下知识,于是巴拉巴拉拿出书介绍起来。

  一个新鲜西红柿从采摘到发霉大概会经过两个星期的时间,这个西红柿上的白毛就是霉菌。除了我们看见的这些之外,空气里还漂浮着小小的孢子。如果我们不把它丢掉,大约经过四个星期的时间,霉菌会占满这个西红柿,这些霉菌正在吃西红柿。

  除了食物之外,潮湿的地方也容易产生霉菌,这些霉菌可能会让我们过敏,一旦发现食物变质,可千万不能吃了。

  讲完之后,满是成就感的合上书,看着小家伙崇拜的目光,真高兴老母亲在娃心中的形象又伟岸了一点。

  有的孩子到了叛逆期之后,非常不爱洗手,在看到了感冒的传播方式这页内容之后,小家伙每次饭前便后都主动跑去洗手,真的是比说教还管用。

  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

  DK每次一出书,大家可都是抢着囤货的,都说DK出品,必属精品,这也不是盲目崇拜,因为他们的童书好,是业界里出了名的,也完全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我家娃一拿到这本书可是就被封面吸引了,黑色和绿色的搭配特别具有视觉冲击力。不到3岁的他虽然看不懂字,但是却被目录上的数字深深的吸引,每天都要拉着我给他把目录念上个几遍。

  同样吸引他的还有书本末页的术语表,为了保证专业性,书里也用了一些专业术语,不太明白没有关系,细心的作者已经把术语介绍都附在后面了,各种名词和介绍都写的非常清楚,即使是十几岁的小朋友也能够独立阅读。

  《DK微生物大百科》的作者是英国的科普明星史蒂夫·莫尔德。

  史蒂夫·莫尔德是一位科学节目主持人和喜剧演员,经常出现在BBC电视台、电台的科普节目中。他策划制作了一系列面向孩子、学校及家长的科学表演秀,内容涉及物理、数学、化学甚至心理学,在国外知名视频平台上播放,订阅人数高达18万人。

  [英]史蒂夫•莫尔德

  微生物的世界可真是有趣无比,走进之后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微生物大百科》用小朋友的语言把枯燥的知识描述的无比生动,是非常好的科普绘本,值得推荐。

  《DK微生物大百科》读后感(四):微观世界大有乾坤:让孩子爱不释手的微生物大百科

1.缘起

  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真心猜不到。

  之前因为工作需要,我买过一本书《肠子的小心思》,这是一本大人看的科普读物,主要写了人体的肠胃系统是怎么回事。其中又重点描述了微生物在我们肠道内发挥的重要作用。

  也许是里面漫画形式的插图跟我儿子一贯涂鸦的风格比较接近,他一下子就被这些插图吸引住了。

  除了看到书的当时就让我讲了好几页附有插图的内容之外,自己还照着画过几幅画,并且,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时不时把这本书拿出来翻翻。

  直到前阵子,我给他找到一本DK的《微生物大百科》绘本,他一下子就两眼放光,从此抛弃了那本全是字的《肠子的小心思》,开始研读起《微生物大百科》来。

  这本绘本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它从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开始说起,就细菌、病毒、藻类、真菌、古生菌五大类开始逐一介绍每种微生物的形态、属性等等。

  书本最后还把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按照发展历程总结了出来。

  微生物究竟是什么?它们长什么样子?它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通过这本绘本,孩子们就能获得直观印象和感受。

2.为什么要认识微生物?

  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微生物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跟我们的关系也不大,似乎没有必要去了解。

  但其实,微生物在我们身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类曾经因为不认识微生物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46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里,一位在产科工作的28岁年轻医生依格纳茨·塞麦尔维斯对于医院一个奇怪的现象产生了疑问。

  这家医院共有两个诊室给妇女生产,第一诊室的死亡率相当高,平均每年约有600~800人在此因为产褥热而失去生命,而第二诊室平均只有60名妇女因产褥热丧生。

  当地人们都知道第一诊室的情况,谁都不想进第一诊室生产,但医院的规定只按日期分配,并且严格遵守。为此,同样的分配比例下,两个诊室接待的产妇数量是相当的。

  而且,产妇生产后患病去世的病症,在医院外也没有肆虐,当时家庭接生也很少有产褥热发生。因此,第一诊室就成了当地死亡的代名词,人人对其谈虎色变。

  他分析下来,这两个诊室唯一的差别是:在第一诊室接生的是医生和医学院学生,而在第二诊室接生的是助产士和她们的学生。

  当时的医生,包括塞麦尔维斯的上司在内,他们都认为产褥热是由于这座城市上空的有毒大气造成的。只有塞麦尔维斯坚持要找出这个原因。

  第二年,他最钦佩的同事,一位法医病理学家柯勒什克因为做尸检时被割破了手指而病死。塞麦尔维斯在阅读验尸报告时,震惊地发现他同事病死的症状和第一诊室中见到的病症十分相似。

  这一点启发了他,他开始怀疑有什么我们看不见的感染微粒从割破的手指进入了体内,同样的原因也让那些在第一诊室的产妇走向死亡。

  而且,有力的推断还来自于另外一个现象:第二诊室的助产士不做尸检,而第一诊室的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常常从尸检房出来后直接前往第一诊室。当时的医生们根本不会换衣服并彻底清洗双手。

  思及此,塞麦尔维斯开始在第一诊室的入口放一盆漂白水,并让手下医护人员进入诊室前用它洗手。这项举措立刻产生了效果,在进行干预后的第一年内,产褥热造成的死亡率下降到1%左右。

  塞麦尔维斯自此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不过遗憾的是,他的发现触怒了当时年高位重的保守派医生。尽管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事实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但当时的医学权威没办法一下子接受原因出自自己,是由于他们的不当操作造成了极高的死亡率。

  因此,塞麦尔维斯任职期限一满,就遭到了医院的解雇。他在1860年出版了一本书,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但始终没有得到认可,后来他还被关进了一家精神病院,最后因为尝试逃离而被警卫打死。

  塞麦尔维斯的人生令人唏嘘。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医学界的权威人士终于意识到了他这个推断的正确性。可惜的是,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塞麦尔维斯尽管为这个正确理论付出了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但并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微生物大百科》上的另一案例

  在《微生物大百科》这本书末尾总结的大事年表上,只写了1862年由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证明了致病菌的存在。并且,他发现了一套消毒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巴氏消毒法”。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前人的努力下,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更科学、更安全的社会。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探索宏观空间的同时,也在往微观世界探索。人们对微生物的的研究还有更多更广的空间有待发掘。

  就像《微生物大百科》说的那样,人体内的细菌比人体的细胞还要多,它们总共可达2千克之重。而大部分细菌都是对身体有益的,只有一小部分对身体有害的细菌叫作致病菌。这些对身体有益的细菌发挥的功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们可以帮助身体锻炼免疫系统,也可以帮助肠道消化食物。

  在《肠子的小心思》这本书里提到,一个人体型的胖瘦甚至都和肠道内的菌群种类有关。微生物学家甚至发现:你喜欢吃什么,想吃什么,也许不是你自己想吃、喜欢吃,而是你体内的微生物在控制你产生这类想法。不过,具体微生物影响一个人的方式和程度,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探索。

  所以,对我们身体如此重要的微生物,它们构成的人类看不见的世界,不仅要让孩子去了解已有的知识,更期待我们的孩子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更多的真知。

4.有趣、有益,让孩子爱不释手

  《微生物大百科》这本绘本出自图解工具书权威英国“DK”出版社,作者是英国著名科普明星史蒂夫·莫尔德,他们强强联合,制作出了这本内容丰富、科学严谨、图解清晰又有趣的绘本,把目前已知的微生物科学总结成了篇幅不长不短的图示读物,让孩子能够通过一本书开启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显微镜下的细菌、病毒、藻类、真菌,一个个奇形怪状,就像外星人一样,特别吸引孩子的眼球。我儿子对其爱不释手,喜欢到有了要复制一本的冲动。

  其中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致病菌的传播、人体的防御机制,以及抗生素的功用,病毒的感染机制等等,用画面的形式解释得清楚明白,孩子们在看绘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为什么要讲卫生,并且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那些在显微镜下露出真身的微生物,他们被设计成有鼻子有眼的卡通形象,一下子就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也能让他们更好地记住什么样的小人儿就是细菌或病毒。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微生物水熊,它的长相在我看来就像羊皮筏子上充气的羊皮,比羊皮筏子还丑,但它居然是生存能力超强的“巨型”微生物——长0.5毫米左右,不吃东西都能存活30年。绝对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微型动物。

  总之,这本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绘本,非常值得我们去读一读。我们大人,也未必知道这么多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如果家中有孩子,更可以借此机会和他一起读一读,了解我们所不熟悉的微观世界。

  对于那些从小就喜欢阅读百科类书籍的小朋友来说,这本书更是不容错过的一本。从动植物到微生物,从宏观到微观,都是我们这个地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让孩子开阔眼界的一个很好方式。

  有趣、有益,诚心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希望你们会跟我儿子一样爱上这本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DK微生物大百科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