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近长安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17 12: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近长安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近长安远》是一本由周瑄璞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近长安远》精选点评:

  ●两个女性拼搏或安于命运的不同人生?

  ●一部当代通俗版的《青春之歌》

  ●最最忘不了尹秋生的出场,第一眼见了宝珠,开口便是“走吧,上北舞渡”。据说尹秋生是玉树临风的模样,穿着打扮像个城市青年,家庭条件也是顶个好,可惜就是“农村户口”,惹得自行车后座的宝珠自个儿跟自个儿闹着别扭:“啊,这么好的人才,他怎么就不是一个商品粮呢?”

  ●两个农村女孩的进城奋斗史。罗锦衣以身体为资本掠取男性领导的宠爱,一步步成为西安市的设计院长。她虽结婚却无爱情,只对付良才付出过一点真心。最终因为殴打女下属被撤职,回到家乡满怀命运无常的感叹。罗的闺蜜宝珠与丈夫秋生同样在西安打拼,从在康复路批发市场卖衣服到收停车费,也算小有起色,但最终秋生因肺癌早逝,宝珠回村当老师。小说对于批发市场和街边饭馆的场景描述真实而生动,极富生活气息。结尾部分很有张爱玲《金锁记》的味道,三十年来梦一场,两个为了城市理想而费尽心机的农村女孩,最终被命运戏耍。罗锦衣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女性形象,她不甘平凡,却是以出卖灵魂的代价往上层攀爬,结果还是一败涂地,在过往小说中能够细腻刻画此类女性的殊不多见。另外,全文一气呵成,保持了诗意的氛围和精致的文笔,难得。

  ●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日近长安远》已远远超过了同时代大部分女作家的作品。(我这么说当然有点主观,谁让我偏爱呢)罗锦衣写的太精彩了!我的身边真的就有类似这样的女性,以致于我常常恍惚,这是以这个谁那个谁为原型的吗?太不可思议了!之前对这样的女性,在心里面,一直有一双鄙夷的眼睛去看她们。可是,读完了小说,虽然不能爱她,但的确,生出了很多宽容来,唉,这样的一无所有的女子,如此强烈的,多么强烈啊,想要征服城市,她不如此又能怎样?感谢作家呈现给我们这么好的作品。

  ●一个苹果,早早预示了两个女孩的命运。一个平步青云;一个饱尝生活的艰辛。一个越走越远,逐渐迷失了自我;一个内心平静,还是原来的自己。最终她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几十年的生活只是验证了这一句——日近长安远。故事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用看似局外人的语气娓娓道来,内里却满含悲悯,饱含着对两个主人公的深情,道出了女性生存的艰辛。

  ●我大概是最早的几个读者之一吧。

  ●两条命运的河流,两首命运交响乐。诗一般的语言……

  ●两位女主人公,命运交相辉映,折射一个时代,见证时光走过。康复路,一代西安人的记忆。

  ●一部风情长卷,一曲女性长歌。 从北舞渡走出的两个女子,经历一切之后,重返故乡,三十多年,恍惚一梦。 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着一个金苹果的故事。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一):日近长安远,准备再读一遍,。

  "每个人都活的不易,每个人都在兴致勃勃地活着"。《日近,长安远》,一部关于女性成长与自我觉醒的爱恨悲歌,一个关于底层小人物生存的琐屑与真实。读完此书忍不住掩卷叹息:芸芸众生,谁的一生又不是像一棵树?按部就班的发芽,抽枝,开花,结果,衰老,死亡…我们其实都不过是命运将要收割的一棵庄稼,如此而已。意犹未尽,打算再读一遍。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二):我读《日近长安远》

  我从网上购得周瑄璞的《日近长安远》,利用下班时间开始读。我读书较慢,才读了一半。越往后读,神来之笔叫人目不暇接。人物剖析叹为观止,语言之汹涌、准确,就我的阅历应属罕见。两个女性的人生轨迹,实则典型化了两类女性人生观、价值观,为文学画廊又添一笔浓墨重彩。就读者期许来说,远远胜于一些名家所谓的名著。学习了,佩服佩服!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三):日近了,长安渐远

  用三个周末的火车时光,读完《日近长安远》。 书中两个女人代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万千世态中两个人生画像。在作者的妙笔下,这两种人生好像都不是你想要的,许多人却不知不觉活成了这两种样子。 生活中确有不少被心酸浸透的自以为是的“罗锦衣”式的成功,但我更喜欢“甄宝珠”式的恬淡和乐天知命。一生乃一梦,机关算尽也好,安之若素也罢,最终收留疲惫皮囊的也只有一个“北舞渡”。 有人可以摆布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却左右不了自己的荷尔蒙,控制不了被激素调控的情绪,于是就有了台前幕后,嬉笑怒骂。若是没有看客,这些也就都失去意义。 好的文学作品可贵之处,在于引人观察和思考人生。合上此书时,车厢内主灯已灭,喧嚣归于沉寂。窗外隐约擦过黑黜黜的山脉剪影,只有在夜幕下,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玄妙,感受“北舞渡”才是灵魂归处……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四):日出浮云,又见长安——读周瑄璞《日近长安远》

  浮世沉沉,总以为梦醒处,是岁月的伊始。时光若可以倒带,有多少人,愿意将财富、地位双手奉上,只为换回从前的时光。站在生活的低处,罗锦衣无数次看到了从前的一切,那人、那桥,那时光…… 人不是只有老了,才会频频回顾往事。罗锦衣虽有银丝双鬓,却还没有真正的老去。老去是没有标准的,可谓身老,也可谓心老。但若不老,又何以如此一遍遍回味从前,一遍遍咂摸旧时光呢?而甄宝珠,是真的老了。她的眼睛里,再也没有闪闪发光的珍珠——没有了需要追随的人,目光里也就失去了光彩。自从秋生去了另一个世界,宝珠就孤独的守着“第一楼”。就连再次见到罗锦衣,都要揉揉眼睛,仿佛已是隔了一个世纪。牵手走过小桥的两人,同时踏出高中校门的两人,已然不是宝珠和锦衣,而是无数个曾经怀抱梦想、单纯美好的小姑娘。 罗锦衣,华丽丽的罗锦衣,就像一个随时可以进入沙场的战士,洗漱包就是她的武器,不需要吹响号角,不需要召唤,“战斗”仿佛是一种力量、一种荣耀。每当她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衣锦还乡,都像是给这片干竭的土地抛洒了甘露,又播下了种子。她就像一个探路者,在努力的开疆拓土。她把自己变作通天的梯,任故乡的亲人们踩着身躯向上爬。无数双眼睛看着她,无数双手伸向她,但,她又该把手伸向谁呢?站在绿城高高的楼上,罗锦衣举目四望,有无数双手和她一样,伸向未知的远方。每个人都在梦想的霞光中,披着各式各样华丽的战袍,不知疲倦的向前冲。罗锦衣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不见硝烟的城市里,拥有了别人高不可攀的地位。但,这就真的是到达了梦想的顶峰吗?如果是,为什么罗锦衣无数次看到了那个拥有着纯真梦想的自己,那个在一次次高考失败后,不服输的自己? 终究,日升的前方,是日落的地方。因果也罢,宿命也罢,总会有人跌落,有人上升。罗锦衣高高在上的时候,也从没想过会有被抹下来的那一天。她牺牲了一个纯真的罗锦衣,却又亲手把坐在云端的罗锦衣,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就连她扔出去的鱼缸里,那条惊恐的小鱼,眼睛里也没有了傲气。攀爬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跌落,却是一瞬间的事情。或许,命运非要让你摔个撕心裂肺,让你死个彻彻底底,才能迎来另一种新生吧。 从高处跌落的罗锦衣,终于有机会,有时间,收起高傲的心,在喧嚣的尘世慢慢行走。墙上的凌霄花依然开放,热烈,无声。绽放,是它,衰败,也是它。就像书中赠予罗锦衣红苹果的老太婆说的那样,人是要认命的,心强命不强,终究只落得个使的慌。那颗不属于这片土地的“红苹果”,终究,是吃不得的。那些没有被汗水浇灌的梦想,没有被脚步丈量的土地,只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罢了。 康复路的繁华,像极了大唐盛世。只不过,大唐盛产的是文化,康复路盛产的是财富。秋生和宝珠是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的,他们都在这条闪闪发光的路上,看到了金色的梦想。牛耕耘土地,收获果实;人耕耘生活,收获财富。秋生和宝珠,战战兢兢,却又不知疲倦地耕耘着这座城。北舞渡的胡辣汤,喝起来是有滋有味的,菜馍吃起来是外焦里嫩的。但是,他们的耕耘是不需要有滋味的,他们生活也是不需要细品的,每一刻时光都可以被换算成金钱。秋生和宝珠明白了,有所需要,就得有所舍弃。变了味的胡辣汤,干瘪瘪的菜馍,虽然让秋生和宝珠赚了个钵满盆满,但失去的,却是对于家乡原汁原味的念想。于是,通往梦想的道路,不断地转折,再转折…… 人的欲望,总是在得到了小小的收获才会伸展的,但人的梦想,却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的。秋生和宝珠的欲望是财富,而他们的梦想,是过年回家满载而归的喜悦,是高耸在尹张村的“第一楼”。秋生和宝珠蜗居在城市的角落,朝着即定目标不停的前行。他们奋斗在这座城,并非是为了扎根,而是为了生长他们的的梦想。根,是深深扎在故乡的土地上的,落叶还要归根,何况,是人呢! 生活总是有赢有亏的,秋生赌输了金钱,也把自己败给了癌症。在生命面前,欲望变得一文不值。属于秋生和宝珠的那条日日生财的路,终究不是梦想的终点。舍弃了罢,归根才是最重要的。秋生在他用毕生心血换来的“第一楼”里,离开了宝珠,带走了所有的欲望。宝珠日日守护着的“第一楼”,也没能留住儿孙,他们就像年轻时的秋生与宝珠,怀揣着新的梦想,踏上了另一座城…… 一本书,两个人;一座城,两个梦。还是同一片土地,在日出浮云之时,一个个梦想,在苏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近长安远》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