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墓志铭图书馆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17 12: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墓志铭图书馆读后感100字

  《墓志铭图书馆》是一本由[英]萨缪尔·法努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墓志铭图书馆》精选点评:

  ●我一定要自己写墓志铭,或者不要墓。不要别人给我打分。死亡,是彻底的,永恒的自由,遁入虚无。说实话人生这趟旅行,属于今生“来都来了”,但下辈子再来一遍,很不必。

  ●樹下安葬著 在此安睡著 碑下棲息著 長眠著 永生著 想像著

  ●略贵。

  ●“这就是我最后要说的话。你继续上路吧。”

  ●放在洗手间零零碎碎翻,提示自己:人终有一死,死法却大有不同。

  ●气若游丝,梅雷迪斯,美好地生,美丽地死。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骨灰与希望,天生的诗人。 西部公墓West Cemetery,Amherst, Massachusetts:艾米莉狄金森,生于1830年12月10日,被召回于1886年5月15日。 罗伯特李弗洛斯特:我与这个世界有过恋人般的争吵。 叶芝:冷眼对生死,一骑过红尘。 我向死而生。 爱国主义是不够的,我必须对任何人都毫无憎恨与敌意。 约翰P肯尼迪:所以,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做什么,而是我们能为人类的自由共同做些什么。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希区柯克,“我卷入了一个阴谋”;开普勒,“我曾测量天空,如今测量幽冥,精神归于天国,身体长眠大地”;济慈,“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叶芝,“冷眼对生死,一骑过红尘”;伍尔夫,“死亡就是敌人。我要纵身扑向你,绝不认输,永不屈服,哦,死亡!惊涛拍岸。”;约翰·列侬,“想象”。(嗯,有名的以前基本都看过,好像没看到维特根斯坦的?还是我翻漏了?!

  ●有一些还挺有趣,大部分滥竽充数。

  ●哪怕能用一个词代表的几十年也算不枉此生。一定一定要留下痕迹。

  ●墓志铭的吸引力一如生命本身永恒不息,人们希望用怎样的文字长存世间?与世长辞的时刻,如何将生命归纳总结?

  《墓志铭图书馆》读后感(一):墓志铭

  墓碑就是文化的体现。中国人的重格式规范内容单调统一,以彰显功德、刻画身份和规范后人为主,而西方墓志铭自古埃及以来一直不断变化,17-18警示生者,19世纪重“复活重生”,20世纪以来娱乐化和语言幽默,墓主从富人名流到贫苦大众和牲畜。 收集的资料太少了,有待增加啊,许多知名者都没有。 如: 马克斯.韦伯:尘世一切皆寓言,自此吾辈再无君。(出自浮士德)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康德: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越琢磨就越是赞叹不已,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玛丽莲梦露:37,22,35,R.I.P. 数学家鲁道夫:派的35位数值。 德威特.华莱士:The most perfect contraction. 莎士比亚: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勿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的祝福,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

  普希金:这里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爱情与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司汤达:亨利.贝尔,米兰人,活过,爱过,写过。

  王尔德:异乡异人泪,余哀为残瓮,悼者身孑然,悲歌长久远。(出自《瑞丁监狱之歌》)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萧伯纳: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里尔克:玫瑰,啊,纯粹的矛盾,试图,在许多的眼睑下安然入眠。

  叶芝: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弗洛斯特:我和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

  《墓志铭图书馆》读后感(二):被所有人遗忘也好极了!

  这本书还是有趣的,可以看一看。

  墓志铭,该是对生命的唏嘘,对人生的感悟吧,我以为墓志铭要嘛内容丰富,饱含我这种二十多岁不懂的高深哲理与智慧,要嘛像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简单到极致。看完这么多墓志铭,即便是推动历史的人物,或者留名百世的作家,虽并非无字碑,但所书内容都简简单单,没有任何高深的东西。或许一直以来都是我错了,不该把人生想得太过复杂。

  看导读提到给逝去之人负面评价的墓志铭,我很感兴趣,结果全书只有寥寥几篇这样的墓志铭。我不禁想了下,如果真的是一个给周围人带来了不少或很多痛苦的人(像希特勒这种给许多人带来痛苦的人此处不谈),在给他写墓志铭的内容时,我们是否应该把他的过错,把我们对他的不满情绪写上去呢?我国有死者为大的思想与文化,一个人去矣,他的过错也莫在揪着不放了,逝去可以成为一种原谅的理由。还要把别人的过错写在墓志铭上,广而告之,让路过的许多陌生人也知晓这里埋葬的是一个坏人,恶人,让他们也嫌恶他,让他们也面对他也不怀有丝毫悼念之情。于情,这样写墓志铭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离开这美好人世的可怜人”来说,这么做也未免太过残忍,太过冷酷。但,于理,凭什么呢?凭什么要我对一个伤害过我的人说好话或者给予一个不好不坏的描述呢,他生前我无法反抗,他死后我也要主动放弃自己为自己出口气的权利吗?就凭他死了这件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这情与理的拉扯,让我最终没有得出一个答案。

  从全书只有寥寥几篇这样的墓志铭来看,还是情战胜了理吧。有一写给狗的墓志铭说,这些话绝对不是阿谀奉承,因为它的主人是狗,不是人。哈哈哈,很有趣的一篇墓志铭啊,有多少墓志铭是阿谀奉承啊!

  还有人生前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我想,我是绝对没有勇气做这一事情的。回首过往,总觉得自己做错的事情多得可怕,而做对的事情却少得可怜。我好多年了,一直想写小说,但却不曾动笔过,原因之一就是,我怕我一写出来,就是那些连自己都觉得不堪,觉得不敢直面的过往,我怕这些东西被摊在大家面前,我想把它们藏得好好的,然后被我带进坟墓。

  我想我死之后,我能被火化,骨灰撒向大海或者山间,我不要墓志铭,不要别人看到上面的内容对我的人生做一番评价或感叹。流芳百世固然很好,被遗忘得干干净净也好极了!这一天什么时候来呢?

  《墓志铭图书馆》读后感(三):尧育飞:在人生的墓碑上唱什么歌

  □尧育飞

  要理解活着的意义,死亡是很好的上课方式,倘若把这课堂搬到墓地,那么墓碑上的文字就是精彩的讲义。可惜,中国的墓志铭往往千篇一律,歌功颂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死后的文字世界里面目模糊,不是忠臣孝子就是节妇贞烈。这当然是墓志文体规制的结果,却也可见古代国人思维的拘束。西方的墓志铭,则颇有点死后放飞自我的意味。正如小马丁·路德·金的墓志所写那样,“自由了,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终于自由了。”这份神色,仿佛是在墓碑上纵情高歌。   死亡是伟大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对死者而言,对书写墓志铭的人来说,同样意味着写作的彻底释放。可以嬉戏怒骂、也可以揶揄讽刺,作者们尽情挥洒他们的才情和修辞,以便人们对死者、对生活留下更深的印象。把这些奇奇怪怪的墓志铭整合精选一番,就成了《墓志铭图书馆》这样一本书。   《墓志铭图书馆》包罗万象,墓主虽主要是人类,却也包括狗、马、猫、沉船等形形色色事物。死亡面前,众生平等,就连日常的用具也具备铭记的价值。读这些墓志,可见生命的无常。譬如一位箍桶匠的墓志铭写着:“生前是制桶匠,如今成为蠕虫的美食。”生命是如此的卑微,却依然不得不走向消歇,多么残酷。1834年去世的苏格兰书商麦克西萨克的墓志铭这样写道:“我装订过的所有书目,现已化作谷中尘土,我也在地下被整片腐蚀,死亡不过是迟早的事。”他平静地迎接自己的死亡,正如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一样,劳作过,生活过,然后走入幽冥世界。   最为精彩的墓志铭并不需要文学技艺的特殊雕琢,仅仅如实记录墓主曾经的生活,就足以催人泪下。一位铁匠的墓志铭是:“我的火光已熄,煤也燃烧殆尽。我的钳子埋于灰烬之中,我的煤铁都消耗一空。我的钉子已钉好,我的工作已完结。”生命的总结好比铁匠铺的关门,多么奇妙的比喻。一位建筑师的墓志铭是,“他尘世的房子再也无法入住,愿天堂的喜悦为他建造更坚固的住处。”对于沉迷于房子事业的人而言,这方墓志铭无异于一剂清凉散。而17世纪中叶逝世的烘焙师图拉和他妻子玛丽的墓志铭则是:“坟墓如同面包师的烤箱……他们会被逐步刻画塑造,如同生面团终成烤面包。”人生在这里又好比是面包的制作,多么贴切。读着读着,不禁潸然泪下。   将平凡人的平凡职业凸显到墓志铭中,是西方墓志铭的重要贡献。而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发明家、数学家等等,则以其最显著的成果刻于墓碑。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的墓志铭就是简易版的狄拉克方程。至于诗人雪莱的墓志铭则镌刻着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名句:“他并未褪色消亡,不过是经历了大海的潮涨潮落,就此蜕变为富丽而珍奇的宝藏。”真是他那浪漫主义一生的绝妙归纳。   既然人生已经那么艰难,何不在死后开一些玩笑?这也是西方墓志铭惯用的手法。1737年逝世的戴尔与他的两位妻子葬在一起,墓志铭上这样写道:“夫妇三人深情地躺在一起,这件事生前可能会引起妒忌,但这里的拥抱并没有快乐流淌,世人所有的快乐悲伤都在此酝酿。莎拉的责备约翰再也听不到,老约翰的东拉西扯莎拉再也怕不着。好男人变安静了,两位妻子也不再闹。”婚姻的琐碎和最终的完整性在这里得到含蓄的显示。而英国诺克福郡1650年去世的阿莱恩更把自嘲玩得彻底,他的墓志铭写着:“纪念索·阿莱恩……1650年2月3日与两位妻子一同长眠于此。死亡让我占尽了优势。你要是有两个老婆,也快点躺下加入我吧。”婚姻的烦恼以这样的笔调写出,真是对死亡绝好的幽默。   可惜,《墓志铭图书馆》很少记载中国古代的墓志铭。不过,这也并不奇怪。中国古代的墓志铭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文辞冗长,留在地面的墓碑多被砸烂,藏在墓穴的墓志则本来就不是写给活人看的。如果说古代中国的墓志铭太假,那今天中国人的墓志铭却又几乎缺失,都是遗憾!好在,《墓志铭图书馆》的本意并非为了做一个中西墓志铭的较量,否则我们可能不得不以认输收场。《墓志铭图书馆》作者认为,“墓志铭蕴含着令人动容的力量。在那些对于前人挣扎、欢乐、悲剧与胜利的记录中,我们能从中品读到自己与之相似的经历,以及其对人性本质要素的刻画。”作者的判断并不错。而我们读这样因死亡而写成的书,也无非将其视作人生绝版性的讲义,以之为镜鉴,去反观自己的生活,修正人生的道路,以免死后的墓志铭过于不堪。 《齐鲁晚报》2020年1月11日,青未了书坊版

  《墓志铭图书馆》读后感(四):恕我不起来了

  摘一些个人觉得书里比较有意思的墓志铭

  玛莎·布卢伊特

  安葬于1681年5月7日

  先后有过九任丈夫

  但第九任比她长寿

  她葬礼上的布道文为:

  “最后,这妇人也去世了。”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

  1874年3月26日至1963年1月29日

  我与这个世界有过恋人般的争吵

  艾伦·麦席森·图灵

  1912-1954

  计算机科学之父

  数学家,逻辑学家

  战时密码破译者

  偏见的受害者

  约翰·F·肯尼迪(1917-1963)

  所以,美国同胞们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

  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全世界的公民们

  不要问美国将为你做什么

  而是我们能为人类的自由

  共同做些什么

  牧师小马丁·路德·金

  1929-1968

  自由了,自由了

  感谢全能的上帝

  我终于自由了

  艾萨克·牛顿在此处安息

  约翰·列侬(1940-1980)

  想象

  威廉·肯特(1640年)

  我曾经与你们一样

  你们终将与我一样

  少尉

  阿瑟·康威·杨

  逝于1917年8月16日

  加入皇家爱尔兰燧发枪团

  1890年10月9日

  生于日本神户

  “以战止战“这一谬论的

  牺牲品

  此铭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用以纪念身份无法识别的牺牲士兵

  一位世界大战中的士兵

  他的所作所为上帝知道

  纪念

  亲爱的

  欧内斯特·亨利·沙克尔顿

  探险家

  生于1874年2月15日

  1922年1月5日进入永生

  “我深信,

  人当为毕生所求

  不懈奋斗。“

  此墓碑用以纪念

  W.哈特利,迪尤斯伯里人

  “乐队指挥“

  W.T.布莱利,伦敦人

  R.布里克斯,法国里尔人

  J.F.克拉克,利物浦人

  J.L.休姆,敦夫里斯人

  G.柯林斯,比利时列日人

  .C.泰勒,伦敦人

  J.W.伍德沃德,黑丁顿人

  “泰坦尼克“号船上的乐队成员

  1912年4月14日

  事发时,他们勇敢地

  继续演奏音乐

  以安抚乘客的痛苦不安

  直到船沉没于深海

  勇气与怜悯

  使人蜕变为英雄

  此处栖息着快乐的老小丑

  普罗托耶尼斯,克罗里尤斯的奴隶

  他用自己的插科打诨

  取悦了许许多多人

  下方栖息着

  罗伯特的遗体

  他通常被称作博恩·菲利普

  逝于1793年7月27日

  享年63岁

  应其要求加入以下文字:

  我躺在圣坛门边

  因为我兜里没钱

  越往里面躺你得付得越多

  但我躺这儿跟他们一样暖和

  桃乐茜·希尔,待字闺中。

  此石碑下栖息着

  露丝和老约翰两个

  老约翰抽烟了一辈子

  他的妻子同样如此

  现在不用怀疑

  他们的烟斗已不在手里

  有人曾说得正儿八经

  生命不过一支烟而已

  即便你活到了七老八十

  无外乎吞云吐雾这点事

  霍奇

  “真是一只好猫“

  它的主人

  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

  于高夫广场

  露丝·斯普拉格

  吉布森与伊丽莎白·斯普拉格之女

  逝于1846年6月11日

  时年9岁4个月零3天

  她被罗德里克·R·克洛

  从墓里盗走

  并于纽约胡西克

  .M.阿姆斯特朗的办公室被解剖

  剩余的残缺遗体

  被存放在了此处。

  她的身体被恶魔般的男人解剖,

  她的骨骼被拆解,

  而她的灵魂,我们相信已升上天堂,

  鲜有内科医生能到达那个地方。

  乔治·斯宾塞·米勒(1894-1909),办公室职员。

  注释:墨水橡皮擦是把锋利的刀,用来将油墨从纸上刮下来。

  在都市生活大楼的办公室里

  六位年轻女郎试图给他生日之吻

  在回避她们的亲吻时

  他摔倒在墨水橡皮擦上

  失去了生命

  乔治·约翰逊(被认为是偷了一匹马而被绞死,但之后发现他是合法买下了这匹马)

  此处栖息着

  乔治·约翰逊

  他于1882年

  被错误地

  绞死了

  他是对的

  我们错了

  但我们吊死了他

  现在他

  已经走了

  琼·哈克特

  1934-1983

  走开——我睡觉呢

  伊丽莎白·M.马库纳斯

  1932-1993

  ”从未有人聆听过我“

  约翰·麦基

  生于1913年12月16日

  逝于1989年10月7日

  死因:

  李根经济政策

  托马斯·M·莫里斯

  生于1929年5月4日

  逝于1985年3月14日

  不喜柴米油盐

  就爱风花雪月

  赫尔曼·哈班德

  1918年

  我的妻子埃莉诺·亚瑟

  在纽约皇后区

  像公主般生活了20年

  她带着最好的东西

  环游世界。

  当我双目失明时

  她想毒死我

  带走了我所有的钱财和药物,

  将我弃置于

  黑暗、孤独与难受中。

  我能逃脱真是个奇迹。

  我不会在天堂见到她

  因为她必将

  下地狱!

  小哈里斯·乔治·W.

  1927年5月31日

  我深知这天终将来临

  此墓由威廉·皮克特所建

  他是伦敦城的金匠

  建给他不幸去世的女儿

  伊丽莎白

  这是她极度痛苦的父母所表达的敬意

  以纪念伊丽莎白·皮克特,未婚

  年仅23岁。

  由于前一晚上

  她的衣服着火

  这位年轻人令人惋惜地离世了

  读者,若你也曾目睹过

  这样的惨状,要记得灭火的唯一方法

  就是立即用覆盖物把它遮住扑灭。

  纪念

  托马斯·撒切尔

  汉普郡军团第九军团的掷弹兵

  1769年5月12日

  因天气炎热,他喝了淡啤酒

  导致猛烈高烧身亡

  时年26岁。

  战友们怀着浓重的纪念之情

  自费安置此石碑

  作为他们情谊的微小证明。

  他因喝下冷的淡啤酒而不幸丧命;

  士兵们要留意,从他的悲剧吸收教训,

  当你热时,要么喝烈性啤酒,要么一滴不饮。

  他为了朋友抛弃生命

  这样伟大的爱世间无人能及

  艾米丽·怀尔丁·戴维森

  生于1872年10月11日

  逝于1913年6月8日

  行动胜于空谈

  据说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墓志铭。

  生前,整个天下尚不足矣;

  逝后,一方坟冢已够安眠。

  理查德·伯比奇(1568-1619),演员,威廉·莎士比亚的同事

  伯比奇退场

  论威廉·沃克(1623-1684)1655年《英国粒子论》的作者。

  沃克的粒子分布于此。

  约翰内斯·开普勒(数学家·天文学家·1571-1630)

  我曾测量天空,如今测量幽冥,

  精神归于天国,身体长眠大地。

  约翰·盖伊(1685-1732),剧作家。

  生活是场玩笑,一切皆已证明;

  我曾这般思考,如今已然明悉。

  此处栖息着可怜的约翰逊。读者!当心,

  轻手轻脚,不要把熟睡的熊给吵醒。

  他的确虔诚、端正、慷慨、仁慈,

  但他也自命不凡、粗鲁与自私。

  他缺乏教养,傲慢专横,

  他是学者与基督徒,却也是残暴之人。

  如果你想知道他所有的智慧与荒唐,

  他的言行举止,欢乐悲伤,

  传递他智慧的书商博斯威尔与司雷尔,

  会告诉你他生前的处世为人。

  戴维·休谟

  这个圆形之物

  通俗地称为墓

  墓里栖息的理念所想

  构成了休谟

  后人永远不会发现比这更华丽的坟墓了:

  卡斯尔雷的尸骨就在这儿:游客,站住,小便吧!

  格劳乔·马克斯(1890-1977):“此处栖息着格劳乔·马克斯——以及谎言,谎言和谎言。

  附:他从来没吻过丑姑娘。“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恕我不起来了。“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我卷入了一个阴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墓志铭图书馆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