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是一本由茅于轼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精选点评:
●他说的有道理,但是不是绝对的有道理
●刚好翻到他谈《中国危机》呵呵,文如其人吧,下笔朴素务实。
●讨论的面很广,读下来可以被带着了解或思考很多问题。论证比较无力,缺乏多因素思考,总是凭借一条简单逻辑线就得出结论,略粗暴。是本不错的逻辑训练读物,但结论不可轻易认同。
●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不错的,但讲幸福之类的哲学范畴的事,就感觉一般了
●真的只是随笔而已,不过对能源的观点比较赞同,虽然自己也恨油价太高。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中图,37折)
●先生的观点或有不同,但我毫不怀疑先生的良知
●买回来N久,都快放旧了(还是压根儿就是书摊上淘回来的N手书),趁着这段时间有大把时间,赶紧翻翻~作者的写作口吻很有时代气息,大概是这本集子写作赶巧,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讨论“和谐”~整体看下来观感是写得比较浅,像报纸上连载的专栏文章,总体言论还是很谨慎的,有些敏感的话题表态也很有技巧~适合随手翻翻~
●有的文章需要跳过去,有的文章需要多读几遍。俺很怨念的是卓越买的貌似盗版,纸质好差……
●廉租房代替经济适用房,铁路春运不涨价,大学学费还不够贵,小额信贷高利率。每一个都是吸引眼球的值得辩论一场的题目。且不说这些焦点中茅于轼的思考正确与否--在我看来,他过于理想化的欣赏市场化了,比如粮食危机不存在--这个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吧,比如大学学费应该涨--劫富济贫很好,但是富人有几个,穷人有几个?大部分贫民是济不到的--即使是他是正确的,先给自己戴上一顶“良知”的帽子,那么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就是不道德么?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读后感(一):简单的话语,说出潜在的道理
老茅的书不会跟你卖弄高深的术语和名词,他总是用简单明白的话语告诉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规律和道理.
最另我欣赏的是其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客观态度,从事实出发,讲究实际,不妄加感情因素来左右读者的态度,并启发读者自行思考分析.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读后感(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怀着极大的期望买下了这本书,看了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值得期待。
感觉茅老想走畅销书路线似的,学老美在书里啰哩啰嗦个没完;又感觉茅老把这本书的读者假定为没学过经济学的人,写的内容好象是一个老人在发牢骚,没有太多的精僻的经济学理论贯彻在书里,很多问题的分析并没有抓到实质,有点牵强。
我觉得这本书只能用“很差”来形容,至于评为“较差”,这完全是出于对茅老的尊重。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读后感(三):为穷人做事
好像出版社只是用茅的一些随笔和谈话拼揍出来的
因为好多地方引用的数据的句子前后章明显就是一样的
茅说为穷人做事
在中国穷人也许就意味着农民
但关于他的农村征地的观点 实在不敢认同
而且茅老关于清兵在扬州城屠城三日是因为为明将史可法抗清的结果
把罪过归于史可法
难道遇外强不抵抗更值得颂扬吗
如果仅从纯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以人为本
我真的认为茅老站错了队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读后感(四):读茅著,听真话,建和谐社会
近来有幸拜读茅著《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受益非浅。文章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对厘清目前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错误观念有很大帮助。个人认为,该书对中国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蒙性意义,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牛顿定律”的提出,值得深入探讨。也建议那些有谩骂习惯的网友,静下心来读读茅著,这可能比读“毛著”对中国未来和谐社会的建立有更积极的帮助。借用书中最后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茅于轼弥足珍贵。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读后感(五):书名不错,内容一般
冲着书名和茅于轼的大名买的,但买回来觉得完全是为了赚钱弄的一个作品集。编的不够好,整体上思路比较乱,把所有文章放在一起就算是书了,有点糊弄人。
和茅于轼的《中国人得到的前景》、《生活中的经济学》不能比。我都怀疑这本书是不是他老人家亲自操刀的,如果是的话,那就说明他的确老了;如果不是的话,那他就太不注重自己的名声了。
书名、选题、内容都不错,就是没有认真组织,适合在公车上看,一篇篇短小精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