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屋绅士录》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执导,饭田蝶子 / 青木放屁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小时的长度和线条简单的情节像是小品文,挺艰苦的但又温情麦麦。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片子,但最有意义之处在于它是小津战后拍的第一部片,是最直接描述战争影响的一部,那种荒废之中又有顽强生命力在复苏的感觉太感染人了。有多普通就有多动人。是了解战后日本社会缩影非常好的素材。
●小孩真是一种奇特的东西,相处不久便能滋生情感。小津故事里的人总是包裹着善的内核,而这层刻薄、冷心的外壳随着故事的行进自觉褪去了。饭田蝶子真是个讨喜的演员,一颦一簇不经意便透露着喜感,而透过行为看到的却是她的责任感、关爱、母性。数不清的善良小市民,和流浪孩子。
●小孩子虽然话不多,但是演得很入眼。二战后的情节剧,最后的对话有点像露骨的点题。
●第一次看小津的電影,一個平淡而熟知的故事。有距離感的人情味又冷漠又溫情。*順便掌握了DVD外掛字幕的某種有趣技能。
●战后的小津再次聚焦庶民与环境,表面上看是充满人情味的非血缘关系探讨,代入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小津对战争孤儿的一颗怜悯之心,甚至对当时常见的食不果腹导致的少年犯罪都有所影射,令人辛酸的整个战后日本社会世相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冲淡,在感动之时又显得意味深长。
●
《长屋绅士录》影评(一):就像两只互相摇尾巴的狗
某男算风水人相,但算天气不准,说“我不管天气,那个听收音机天气预报好了”。
硬颈。
痒得耸肩。
经历了战争的苦,丧夫的痛,习惯了独自生活的女人被强加一个莫名其妙的孩子,她几乎是出于本能地用一副凶恶的脸孔去看他。
这孩子是令人讨厌的,他有点愚钝,不会说讨喜的话,他尿床,有一些不体面的习惯。她要送走他,送不走,便打算扔掉他,可是他像极了乡下的那种土狗,你跑,他跟着跑,你反过头去赶他,他跑远后又追上来,我们可以想象在镜头之外有多少个这样的来回,他最终还是跟她回了家。
可是她忍不住讨厌这个孩子,尽管她知道孩子的世界不应该是这样悲惨的,他不应该生活在要帮父亲捡钉子和烟头的沉重之中,可是她忍不住讨厌这个孩子,一个连彩票也中不了的孩子。当干柿被偷吃了,她笃定是小鬼干的,而且他竟然恬不知耻地倔犟着。事实暴露出来,她知道冤枉了孩子,他终于有勇气哭出声来。那是一种长久的委屈,是那个始终压抑的社会里偷来的释放。
当孩子又一次尿床,她气极了,可是他不见了,她却不安宁了。在夕阳下一次又一次走到路口,走到桥头的人是她,她的内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开始有爱要给出去,可是她不自知。直到友人慧眼看穿,直到孩子失而复归,她的女性终于开出花朵来,她开始体会到从来没有的为人母的快乐。
她问孩子能否把自己当作母亲看待,可是转眼孩子的父亲却找上门来,接走了孩子。
她哭,以为她知道了孩子的父亲不是她一直挂在嘴边的“没良心的人”,而且一个谦卑有理的老实人,跟着这样的父亲,孩子是幸福的。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让我们不想再自私地活,不管那时候的生活多么贫瘠,周围的环境多么糟糕,总有一个人会让我们想要付出,想要变得美好。
小津的电影更像是一篇治愈的小品文,寥寥几个字,道不尽的都是人生。
《长屋绅士录》影评(三):长屋绅士录
周末过得浑浑噩噩,本来与两批人约好的桌游大战,都取消了。周六中午去店里吃了点沾甜姜汁的猪颈肉,冒着大雨回家。晚上重看了一次《红眼航班》,玩文明革命到夜里两点钟,成功抢在德川家康前把飞船送到阿尔法星座,为了给克莱奥帕特拉一点颜色看看,不得不把政体从D字头改成C字头,将手中唯一的一个ICBM 投向底比斯,然而,这,居然没有触发一个成就!继续看《圣殿春秋》和《铁皮鼓》,不时翻翻《色彩心理学》,开空调,关空调,打喷嚏,穿着袜子在地板上滑行来滑行去。
竟也看完了《长屋绅士录》,算起来,是我看过的,第九部小津电影。手头还有《晚春》与《早安》。
我看这部电影时,想到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吉的长屋”,不过电影中的长屋似乎更像是郊外荒野里的贫民窟。空荡荡的背景里,悬挂着小男孩尿床后落下一大滩尿渍的被褥,小男孩被罚,不停地用扇子扇。
在看《小津安二郎周游》时候,所谓的“喜八”系列的喜八这个人物,也在片中出场,是一个印染师傅,兼任居民小组的组长,战后物资缺乏的现实,在喜八履行组长职责的细节中,也有表现。笠智众扮演的算命先生,穷苦却具有慈悲之怀,在邻居聚会时唱起了一首凄婉却动听的歌,大家用筷子在碗沿敲打出节奏。
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本身,很简单,人物关系的核心全在饭田蝶子主演的中年妇女,以及那个与父亲失散(或是被遗弃)的小男孩身上。
川崎海滩上二人相互追赶的场景,是小津电影中不多见的室外镜头。人物进,出,像是舞台。
没有父女,母子,兄弟,妯娌,寡妻等等复杂的家庭背景。饭田与孩子从互不信任,到最后的难舍。出人意料的结尾,以及最后镜头中的西乡雕像,让人不得不感慨小津战后第一部影片中深层次的主题。那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有名字,也许在小津的心里,他的名字便是————“未来”?
@陈灼
《长屋绅士录》影评(四):贫民大娘变绅士
《长屋绅士录》上映于1947年,是小津战后的第一部影片,也是教育意图相当明显的一部——片尾一群无人管束的少年在上野公园西乡隆盛塑像前捡烟头抽的镜头显然是要引起观众的反思。攘夷也好,扩张也好,大人物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了,我们未来的希望——孩子——呢?在这满目疮痍的社会流浪、游荡,抽烟,如果没有人收养,得不到关爱,就这样颓废下去。相对的,在贫民窟生活的人,如果不提高对自我的要求,坐车不先下后上,吃东西的时候抢着来,也是一种堕落。
为了得到这个结论,小津颇费了一点心思。比如刻画贫民窟的贫穷,夜幕下的路灯(通常被用来做犯罪活动的铺垫)映照着破败的民居,食品的匮乏,衣着朴素的人们,居委会议时敲着碗唱歌的穷开心桥段……都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在叩问观众的心灵:那么贫穷的环境下走失的孩子尚且被收养照顾,而收养他的也是弱势群体——一个贫民窟的老太婆——在座各位还有何理由不伸出援手?
当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阿胤的感情转变还是有一个轨迹,从排斥孩子,嫌孩子麻烦,甚至欺骗孩子想甩掉他,到渐渐了解,不那么厌恶,为孩子的失踪而担心,到最后下决心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为孩子添置新衣,带孩子去动物园,与孩子拍全家福。拍全家福也是一种类似“死亡预告”的“离别预告”,一旦出现就是个悲剧结尾啊,果然拍完照生父就来把娃领走了,只留下一袋土豆作为谢礼。情义无价,若是刚见孩子时能用一袋土豆交换恐怕是求之不得,但最后阿胤却是痛哭流涕。
拍摄儿童题材的影片常常容易走极端,不是过度表现孩子的“善”,就是过度表现孩子的“恶”,甚至利用儿童的形象来传播一些龌龊的思想,赚取观众的眼泪,顺便说一句,《萤火虫之墓》是最肮脏的一部动画片,没有之一。而小津一贯的平和态度体现在本片中孩子身上就有一种真实感,与父亲失散的孩子首先是害怕,为了寻找安全感,认准了好人便死皮赖脸地跟着,直到父亲回来认领,没有过度的表演,将孩子的形象平面化,也更能体现出他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孩子中的一个。
摘录两则有关影片的趣闻:
•笠智众敲钉子的那场戏,笠智众说这儿没法站稳,小津答道我的构图比你站稳重要。(顺便,笠智众老了以后比年轻时帅好多啊
•小演员青木放屁被哥哥青木富夫带到片场来试镜,当着导演的面放了一大串响屁,于是得此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