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图像证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09 16: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图像证史》读后感1000字

  《图像证史》是一本由〔英〕彼得.伯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97+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图像证史》精选点评

  ●和Francis Haskell如出一辙娓娓道来,列举了一些基于图像之上的历史学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典型案例:在历史研究中图像仍然拥有巨大潜力前提时刻不离生产接受语境。相反,对我来说或许应该警惕的是,不要局限于狭义艺术史中内在孤立发展逻辑。减一星是给翻译,其实行文流畅,但是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翻译成拉斐尔之前的画,我觉得可能到盗版书了。

  ●翻译得好顺畅观点不够吸引人。伯克推崇对待一切史料均须谨慎考证”的态度,很赞同

  ●挺失望的,并不多深刻

  ●很多观点都有启发性叙述很吸引人,特别是中间的几个章节

  ●图像带领我们穿越,借以我们眼睛丰富我们感知。穿越需要智慧,眼睛需要明亮,感知需要印证

  ●我一看到书名就很想翻开阅读传统史料多为文本口述证据,但图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史学家重视。「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此书解释艺术品何以成为可靠的史料,以及以图证史可能会遇到的陷阱

  ●以图像入史料的入门理论性书籍 总体概述结论较多 比较细致实证较少 和伯克的其他几部文化史作品搭配起来看会不错 这个译本不是很好 很多术语都没有参照通行版本的翻译

  ●如果赶时间只看前两章和最后一章就可以了,读来还是比较失望,倒是个启发,回过头看潘大爷

  ●很好读。轻松愉快

  ●三百来页的容量有限,有中肯有骑墙,从历史再现角度描述图像的作用影响,又从方法论为图像学提供延伸强调历史研究中图像起着举足轻重地位,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想象的无限延展,想象过去、想象看不见的事物形状情绪仰等)。作为证据,可以有法律效用监控录像),可以是生活见证人(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从范艾克在画中留下的笔迹,提出了见证人这个概念,即见证人能够而且只能够表现在特定的时间从特定的角度所看到的东西。对后面说到的隐藏读者及接受理论兴趣。另外本书的翻译也是有点醉,比如把拉斐尔前派译成拉斐尔以前的。。。

  《图像证史》读后感(一):稍显浅显

  总体而言不看不可惜

  这是一本分析如何将图像中的历史与真实信息提炼出来的书,侧重分析的是如何从图像中获得当时的历史信息,以及作为文本的图像与其所诞生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等等上下文关系。因此分了好几个篇章概述了图像在不同领域功能,作为图像学和新艺术史工作者的入门书籍是可以的,但是每个部分的论述多少有些浮光掠影,(然对这么一本两百多页的小书提这么高的要求实在有些过分了。)其中谈论东方主义的一个小章节还是很精彩的。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引用和运用图像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证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制作图像的原初意图,这的确是需要注意的。

  《图像证史》读后感(二):小结

  图像是思想史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一环,要关注其作用,也要当其陷阱,陷阱可能是有意的(主观撒谎),也可能是无意的(见证者原则),系列图像会比单个图像呈现更全面的信息。研究图像的方法很多,重点可以参考瓦尔堡学派,潘诺夫斯基,讲述图像研究的三个层次,也有他的缺陷(预设有意义的前提,主观性,缺少多样性)。回到自己,怎么去研究图像?图像外可以考察时代背景、社会情况,作者(包括其心理)、修改经历、接受者以及画的作用(承担记忆的功效),图像内可以关注其色彩、结构、布局、变形(他者的套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先考虑瓦尔堡学派方法,再结合以上加以补充。书是有问题的,因此需要自己灵活补充。

  《图像证史》读后感(三):常识和对文字的尊重

  老实说翻译不算差,但是艺术史类的翻译,要求很高,不但需要很深厚的学术底子,还有对绘画的了解——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绘画史。

  所以,即使翻译还算通顺,但是出笑话,尤其是低级笑话,这书就没法让人觉得有价值了。随手举几个例子:

  “如果我们借助可见的手段显示不可见的事物,何罪之有——教皇大格里高利”

  这处翻译明显是由于译者中文太差,原文意思一望即知,借助圣像表达不可见的神性,这是何等荒谬的罪过啊?“何罪之有”,意思却是:这有什么罪呢??完全反了,反映出作者不但中文差,而且不看传统戏剧,这种句子在我国戏剧里比比皆是,都搞不明白!

  把“chanel 5”翻译成第五频道,这可以说译者来自象牙塔,世界一流的时装品牌不认识,但是chanel和channel还是蛮有区别的啊,戴眼镜啊哥们!!!!五频道!!!

  最不可原谅的错误,是把拉斐尔前派翻译成“拉斐尔之前的画家”,五频道还只让我一笑,这句话就真的让人觉得一枪崩了译者也不冤枉了……

  唉,懒得去查这位仙人是谁,本来一本好书,读着读着就笑起来,能别拿艺术史来糟蹋不?

  《图像证史》读后感(四):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图像

  花了三四天的时间读了彼得伯克的这本《图像证史》,总体来说读的还是比较顺畅的,所以首先要感谢杨豫老师的翻译,说句实话,如今很多国外著作进到国内的时候翻译常常是个大问题,有好些不错的书,就是给翻坏的。

  下面就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看法。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望各位拍砖。

  就我的感受来讲,《图像证史》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史学研究中使用图画,照片,影像等图像资料这一问题。我总结下来作者的主要看法有以下几条:

  其一,在接触一幅图像的时候,必须要尽可能的去了解该图像创作者的个人背景,已经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常言道:知人论事。在对待图像资料的时候同样也应该如此。

  其二,图像资料不可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其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作者主观的加工与发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图像资料对于历史研究就不重要,相反,透过足够多的的某一时期的图像资料,我们或许就有可能从中窥探出那个时代人们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些许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某种集体心态。

  其三,有相当部分的图像资料反映的是某一民族的人对于其他民族的描绘。(比如早期传教士对于中国的描绘等等。)这些图像一方面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因为过于日常以至于被本民族人忽视的场景。另一方面,尽管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多图像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某一民族观念中的另一民族,但是这也恰恰是我们同样关注和感兴趣的东西。(即比如:西方人观念中的中国,等等。)

  说了上面的这些,似乎在历史研究中使用图像资料并不怎么复杂,但是我觉得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是非常的麻烦,比如:在图像的使用与鉴别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有艺术史方面的修养,而这一点至少对于我来说是极其欠缺的。再比如,对于不同图像所处的年代,以及创作者背景的考据,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真的要在史学研究中用好图像,是要花很大的功夫的。

  最后再讲一点昨天刚刚想到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一直都觉得照片都是真实的(被ps过的不算),但是昨天听广播的时候真好听到一则卡西欧相机的广告,介绍的那款相机号称具有美颜功能,拥有诸如掩饰掉你脸上青春痘之类的功能。这时候我就在想,既然如此,这样的照片还是真实的吗?或许,这种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已经失去了图像的真实,但是若干年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很多女孩子都用这样的“美颜相机”这一现象,勾勒出我们这一时代一些特定人群的特定心态吧。

  浅见呈上,望大家讨论指正。

  《图像证史》读后感(五):前两章重点

  本书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

  图像:images,涵盖广,不局限于二维。

  摄影和绘画的相互影响及早期的共性——摄影模仿过去的绘画,后来的照片模仿以前的摄影——“照片绝不是历史证据,它们本身也是历史”——对图像材料的考证问题和审慎的运用态度。

  肖像的展现和被阅读——其中所包含这的主题、式样、内容——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理解的结果不同,以及随着历史时期的推移,后来的肖像(同一种类种,EG帝王像)对于前者的模仿和改变。

  32“图象如何用作历史证据?”归纳为三点

  1、可以提供文本不能提供的侧面证据

  2、要考虑画家或摄影师的动机

  3、画家或摄影师的动机——某种程度上的歪曲历史——成为研究其心态、意识形态的有利证据

  34艺术作品不能被看作“时代精神(Zeitgeist)”的表达。

  36 通过细节的分析对图像作出解释,被称作图象学(iconography)

  41 图象研究(图像志iconography)和图象学(iconology)

  tart: 19cen 1593 Cesare Ripa

  艺术作品表达思想内容,其中隐含的哲学或神学。

  43 瓦尔堡学派

  Aby Warburgh

  Fristz Saxl

  Erwin Panofsky Friedrich Ast(德国古典学家阐释文本)

  Edgar Wind

  三层:文字或句法的层次——历史的层次(关于意义)——文化的层次(如何捕捉古代或其他时代的精神 Geist)

  前图象学(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图象学分析——图象研究

  自然意义——常规意义——本质意义

  49批判和局限

  1、带有较多推测

  2、缺少社会的维度,忽视图像的社会背景

  3、过于强调字面解释,过分重视以逻辑为中心

  conclusion:历史学家需要图象学,但必须超越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图像证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