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亚人的成年》是一本由[美]玛格丽特·米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是很经典的一本书,但对于没兴趣仔细研读的,可以只看最后两章
●通过对萨摩亚岛的田野调查,观察当地青春期少女的生活,米德发现她们生活的轻松自如,完全没有经历西方少年青春期的躁动焦虑。于是提出青春期是一种文化建构而非生物性作用。我觉得米德的书至少看起来是明白易懂的,在对萨摩亚社区的描写上也是清晰的,很reader-friendly。但六个月的调查是否可以足够有力地支持她的结论还是有疑问的,读的时候偶尔会觉得她下结论有点草率,难免后来freeman会质疑吧。
●从异文化的角度来反思自身所在的文化的问题,这本书的理论意义可以说是大于它的现实意义了。不过要引起我们警觉的是,用并不科学的方法得出了一些武断的结论,那这些结论的信度有多少,能反映“真实”吗?
●作为人类学两本广为人知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与我们的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那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又充满。充满不确定的机遇,又带着宿命感。米德的叙述完整、清晰。
●争议的经典,我站在米德的身后。
●前后一个月
●终于看完第一遍了~因为是第一本认真看的民族志,可能还掌握不到阅读的要领,不过所谓学习方法是需要自己不断摸索总结的,我可以尝试通过看别人的评述来消化内容+清晰把握书中的核心观点,但在此之前我应该自己读第二遍,同时整理出读书笔记。
●人類學建議基本閱讀書目。
《萨摩亚人的成年》读后感(一):书摘
l 家庭环境对下一代的影响正不断被群体活动所抵消,人们通过群体活动建立该群体的正常准则。
l 教育不应当只成为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特殊辩护士,不应成为只形成一种特别思维方式而拒绝所有外界影响的绝望努力;相反,它应当为所有这一切影响做好准备。
l 在萨摩亚,底线是不对别人过于关切,这也使得人们缺少深情厚爱。他们认为过度的感情需求一旦未能如愿,人们就有了发泄怨恨的倾向,这会导致越轨。
《萨摩亚人的成年》读后感(二):献礼!以生物性判断一个社会决定论神话的破灭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这句话就可以为一篇先入为主,为论而论的论文给予足够的评价了。
纵然再德高望重,如果科学研究已经到了与宗教迷信论证一样的境地,那么这样的创作者是带有罪的。可以设想那时的米德对导师给予的论题十分膜拜,因此她主动请缨带着“结论”去到自己的田野。用一开始就错误的立场和一开始就错误的论点进行研究,最终得到了伟大的结论。期间还对观察的样本及结论进行了蓄意的篡改。我想一个30岁不到的女性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生物性来说,她有足够的理由。但从文化性角度来说,她的选择是肮脏的。所以本评论谨从生物性角度表示中肯的理解,并给出一颗星。
生物决定论的出发点是个体,在关注个体决定流程的过程中,来凸显生物性对社会行为本质的影响,而文化决定论的出发点则是群体,因为文化的起点源自群体的共性,在群体共性的基础上去讨论其对个人社会行为的影响,这不是决定论,而是影响论。个人感觉文化决定论的论调本身就是非人本主义的,因为强调了群体共性,再去评判个人行为的影响因素,这是缺少基本科学手段和准绳的。因此,我认为在判断“决定论”的过程上,应当以个人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把判断的基础定位为群体共性。对于社会性的体现,这是对生物被决定之外的附属产物。人类行为的起点是延续种群的需要,而所有的文化衍生也都是伴随这个基本需求而出现的。
所以决定性的内容是种群的延续,诚如蜚蠊的文化(规则)并不决定了蜚蠊的“意识形态”,而是让更多蜚蠊存在下去的事实决定了蜚蠊的“意识形态”。蜚蠊们决定“怎么”存在下去,这是“文化”,这是影响因素,而非决定因素。这是伴随不同的土壤决定的,例如这些蜚蠊是在教堂,或者是生存在岩石荒地之间,抑或是在巨型马桶间里。
《萨摩亚人的成年》读后感(三):漂洋过海的人类学家
书里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漂洋过海的旅行者总是要比那些坐井观天的人聪明伶俐”。暂不论其本身的学术意义,几十年前,人类学家漂洋过海,跨出自己舒适圈,去了解他者的文化,回归审视自己的文化,这是值得敬佩和尊重的。
内容方面,因为我只算人类学入门学生,相比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这样的抽象理论,更加偏爱这样访谈和参与观察体验比较多的民族志。摘取其中一句描写亲属关系密切的话,“一个女人三个星期才织出来的土布,可能在她离家的片刻被送给一个来串门的亲戚,财务私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很多结论都是从参与体验故事里总结的。米德自己也提到,她很骄傲他没有成为一个枯燥而贫瘠的学院派学者,并称这本书是第一部没有借助使外行不解、使同行迷惑的所谓学术手段的帮助而写成的有关人类学田野研究的著作。
行文方面,可能因为女性身份的缘故,米德的行文与一本社会科学著作的行文有所不同,她的文字更类似于诉说或者说是演讲,能够很快的给读者呈现一幅画面。比如书中有一段排比句,“这些孩子所掌握的,关于生与死的生物学知识,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社会。他们都见过出生和死亡,见过流产和尸体,几乎有半数的孩子见过未发育完全的胎儿。公开而毫不掩饰的手术,扭曲变形令人作呕的婴儿,交织在一起成为一生难忘的回忆”。
还有一段讲述他们的随和性的文字,“在萨摩亚这片土地上,没有人孤注一掷,没有人愿意做巨大牺牲,没有人蒙受信仰的磨难,也没有人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而殊死拼搏。父母子女如有不睦,孩子只要搬到对街居住便万事大吉。婴儿初降人间不到几个月,就被从一个女人手里漫不经心地递到另一个女人手里,这样,人们出生不久就学会了既不对任何人过于关切,也不对任何关系寄予过高的期望。”(我在这句话旁边批注了一句,最喜欢的话没有之一)这对我自己的生活也有启发,最近的生活经历也教育了我,许多烦恼都是来自于对于他人有太多的要求与期望,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来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总之,这是一本人类学的入门学生或者想要了解人类学的人值得阅读的书。用一句理想主义的话作为结语吧,永不怀疑,那些屈指可数的思想深刻而意志坚定的人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萨摩亚人的成年》读后感(四):一个粗简的杂谈
前面读得很慢,后面读得快,是处理一堆新鲜食材和直接吃熟食的区别。证明我迄今为止读专业类书籍仍然是很粗糙且偷懒的,不应该。
这本民族志某种意义上不算成熟,但它非常有震撼力量。作者将萨摩亚归结为一个单一的模式,正因为没有强烈的情感冲突,所以青春期变得平静无澜。而所谓文明社会,却面临着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光怪陆离,选择多样化的情况,与此同时,血亲家庭有严格的限制与规范,且无论家庭婚姻,社会都强调感情的专门化,我们处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容许个性,但同时社会又有其隐形的规范,在这一系列的催逼下,孩子极容易陷入对于取舍的迷惘和自我的封闭,神经官能症的几率上升,身心皆面临危机。米德最后说,“我们必须把全部教育努力倾注在训练孩子的选择能力上”,“应当教会孩子们怎么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如果他们不被种种偏见所妨碍,不因过早受制于任何一种准则而苦恼,那么,他们一定能对摆在他们前面的机会做出明确的选择”。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我们有许多准则,然而,我们却依然笃信只有一种准则是正确的。……当每一群体都不把自己的习俗看成是唯一符合伦理的神谕,当每一群体都欢迎气质相同的人加入自己的行列之际,我们便会认识到个人选择和普遍容忍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了;这种意义是一个异质文化所能获取的,同时,也只有一种异质文化才能获取。”我没有太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指只有以异质文化为参考,才能观照出自身的文化么?我不确定。
我得承认,此刻的我也不过是一个勉强算走出青春期阶段的姑娘,我可以大胆说,此刻我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熟,因为按照文明社会的标准,我不仅已经走出生理年龄的青春期,在心理上我已经初步成熟,我做出了自我的选择,我拥有足够的承担能力。但时常面临着困惑,明明社会越发多元化,为何总是能四面感到社会无形的压力,为什么权威已经强化到一个小小的集体也要强调这样的存在,为什么大多数人同时面临着过剩的情感压力和大面积的情感欲求。我们自然不可能像米德的萨摩亚人那样单一生活,对于庞大的集体,那宛如让我们做一窝蚂蚁或者流水线上的机器人,自然是不可能的。怎样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又使之有归属感,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们,他们那时面临着选择的压力,同时也被灌输了一种意识:这个选择重要到甚至可以决定一生。但只要仔细思考片刻里面的逻辑,都会觉得这是强人所难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
题外话:我越发想研究一番文化群体对精神病的影响了。以及神经官能症是如何诞生且扩大的。
《萨摩亚人的成年》读后感(五):不必然到来的青春期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人类学著作,幸好这是一本已经很流行的,不太难懂地书,让我对于这个入门之后的道路并没有太多地恐慌,尽管现在还不知道最终能不能系统的学习这个。
这位女作者在25岁左右的时候一个人去了美属的萨摩亚群岛,年龄也只比我大一点,在实地待了将近一年后写出了这份田野调查报告。她是通过研究萨摩亚青春期女孩的特点,来探讨在美国社会出现的种种青春期问题是不是不可避免的,理所当然的在那个时间段就会出现的现象。在观察研究了萨摩亚的女孩子后,她得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青春期的问题并不是人类的共同问题,不是所有小孩到了那个阶段都会发生叛逆的行为和情绪,至少是在萨摩亚是不怎么有的。
那么就是小孩们所生长的环境影响了他们。在萨摩亚,孩子们从小就被赋予一些责任,来为他们的小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直接可观的小贡献,让他们看起来是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当然实际上也的确这样。在他们与家庭产生矛盾时,他们可以躲避到另外一个亲戚的户中,并且长达好几个月,直到被迫被身为玛泰的户主强行召回,一般也不会这样,因为躲避到另外亲戚家的孩子也是一个劳动力,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教养责任不全在父母身上的社会,给所有亲戚以均等的机会来教育那些孩子,准确的说是社会教育。他们也没有压力,太早展现才华的孩子是会被克制的,而身体残缺智力一般的孩子也会被社会所包容,不会低看他们。这样没有过多期盼的社会也是没有过多冲突的。
价值标准也是一元的,因为人少社区小,整个群岛的人数也才几千人。孩子们也不必陷入选择的两难和恐慌,因为没有太多的可选的。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标准了,你选择任何一种都有许多数量的人们来支持你,同时也会有更多数量的人来反对你,这样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的冲突,使即将踏入成年人生活的青春期少年们感到疑惑和彷徨,而在此时家长的权威让他们感受到自由选择与权威强制之间的冲突,这样便有了其中一个矛盾。
而另外我们在学校中的生活,看起来并不会与将来的工作有太多直接的联系,并且很多都在将来是不会再用的,这样也使一些年轻人对在学校中的生活感到怀疑,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在社会上做些直接的贡献,或者学一些直接在以后可以用到的技能。这样一种怀疑当下的态度,也造成了一种内心的冲突。
青春期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教育问题,而在我们这里,最终的防火线就是家长,父母两位可以做出旁人不能干涉的对孩子教育的专制,无论他们是称职的父母或者称职的驯兽师。社会不允许对他人孩子做出过多的干预,感觉这是侵犯别人隐私,越俎代庖一般。熟不知孩子将来是要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放任不良家长歪曲教育的话,最终对社会也是做了一份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