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中国人》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以为会陷入传统比较文化论的套路中,但没想到写的很新奇有趣。陈舜臣老师的随笔写的还是很好的
●对中国的理解还是过于流于表面限于文献,日本部分那你说啥就是啥了只好。有很独到的部分,也有牵强附会的,得跳着读。
●在日本生活的华裔作家,眼里的中国和日本,是不是比浮光掠影的更加客观呢?
●有很多主观臆断和以点代面。
●成书较早,有些内容现在都不适用了,那个年代是否适用不得而知。另外,有些关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有偏差。随便看看吧
●有意思,很多观点还蛮特别的,但是有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可能是因为历史局限,其实不能算是正确,但是无法说错误,因为就作者来说,那是他所认知到的现实。所以只是作为随笔,然后必须是有一定认知的人,看起来才不会被误导,也能有所得。
●看的是ISBN9787563379033的版本。当看到P115页的“但对中国人来说,文学者被卷入政治的漩涡,也十分正常。即使受到弹压,当事人也会觉得理所当然”,简直被气炸!被剥夺著述言论自由,被迫害得去投湖,去上吊,这还正常?这是中国人应该过的日子?能说出上述言论的人简直不能算是“人”,应该被剔除出人类的队伍!他的境界比三岛、川端们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在P117还说“在洗脸时,日本人将毛巾在脸上移动;中国人则不移动毛巾而转动脸”。呵呵,这个移民三代还是别丢人现眼了,他就是不伦不类、被“禽”“兽”共弃的蝙蝠。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一):我看《日本人与中国人》
不具备可考性的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二):这书读的“困难”
有说法是“台湾有柏扬,日本有陈舜臣”,说实话,个人觉得不应该把他们两个相比并论。
1.最好谨记这仅仅是 本随记,是一家之言,所以不要求全、求对;
2.作家的介绍里面虽然说是什么华裔,在阅读的时候把这个“作家是华裔”去除,那么阅读就会更加理性;
3.既然在随记,那么就要保持自己的冷静了,作者也有不客观、不准确的地方,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和视角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的。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三):华裔日籍小说家的文化比较短篇集结
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日中文化的比较之作 虽说作者是中国裔 但是日本出生日本成长免不了他以日本人的角度与语气来进行叙述
其实在读到开篇的几篇 我有一种不舒服感 应该就是这个导致的 但是读到后面 其实觉得有些观点自己还是蛮认可的 比如日本人的血统至上与中国的包容性 日本用鸟铳中国用大炮
其中日本作战行动一致这个方面也由之前读到的万历十五年倭寇作战方式的相关内容印证
最后一篇是作者关于曹操的考证 找不到日本人与之比较的痕迹 应该是作者比较得意之作 所以才收录其中 毕竟这本书也是作者各种短片散文及随笔的集结么 不过其中的观点还是很让人信服的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四):个人视角的随笔
我是在看了作者的“十八史略”之后才找这本书来看的。相比“十八史略”的纵横千古,这本看起来厚重的书,真的就如作者所说,只是一本随笔而已。
书中太多似是而非的主观感受和论断,对中国方面的论述也并不准确,不知能否由此推断,作者对日本方面的叙述其实也为此精准?不过作者生长于日本,也许对日本方面的判断是有参考价值的。
尽管有种种不如人意之处,但书中有一点确实值得思考,就是中日之间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深厚的文化渊源。日本对中华文化的汲取,有浓厚的工具属性,而且在历史年代上有一定断层。认识到这一点,确实更加能够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距离。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五):还可以吧
里面虽然对比了一些变化,但不知为什么总感觉写书面对的读者解读是面向日本人的。然后就是感觉时代的局限性还是存在的,里面的一些对比在如今已经不太有了。但很同意中国是个不愿意改变的国家,但一旦改变就是彻底的。当然了我们的包袱确实比其他国家沉重的多,刚抛开又有那些不嫌事大的想再给自己背上。你说确实这个包袱曾经很辉煌,代表先进甚至影响了周边国家。但,这不都是过去吗?如果一味的怀念曾经为什么不去当猿人?要进步干嘛使的?那些一味说几千年前多好多好的,甚至那些传下来的书多神多神的,去看看当时生活水平的记载难道不清晰吗?别的不说就人类的寿命来看,多少人,别说普通的,就是帝王想活到现在平均寿命有几个?所以,努力去发现未来,活好现在。别再没事找事的去把N多包袱往人民身上背了。自己愿意背自己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