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上下)》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0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部作品也还不错,但是我始终觉得《茶馆》是老舍先生最好的作品。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藏本
●比《北京人》还北京人……
●老舍对中国人,特别是北平人的文化反思很到位,为了维持面子,什么都可以丢弃,可悲。
●老舍写出这样高度脸谱化的小说,实在是太掉逼格了。原本只想打一星,看在祥子的份上,多给一颗吧。
●重读,新感受,尤其是现在这样的时期,文字的好,远不是电视剧能比的
●亡国之痛。“多么体面的城,多么可耻的人啊”,那年月距离我很远很远,但有几处看得都想哭。
一、以现代人的眼光,此书没有我预期的好,或者说有较强的时代局限性。
1. 祁家男性,以瑞宣为主,的思想斗争、内心纠结写得过多了,而且都是类似的。反反复复,不断的咀嚼自己的懦弱、痛苦、无助,愤怒、泄气,再愤怒、再泄气。这样的描写,这样的篇幅,除了呼应人物长时间的被压迫外,并未能使该人物更鲜活更丰满。我反而希望作者把笔墨分散去刻画其他配角,比如小文夫妇、李巡长、牛教授。一些配角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完全是为了烘托主角,我感觉有些朦胧而失真。
2. 反面人物有些脸谱化,可以解释为物以类聚,也看得出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愤恨。作者轰轰烈烈的描写他们的丑与恶,他们的五官、举手投足,他们的无聊与无耻;然后却轻描淡写的如捻死臭虫一样处决了他们,几笔带过,他们被日本人直接或间接的,一口气吹散了。恶有恶报,无一例外。
二、八十六万字,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却未必能得到最终答案的问题。以前人的作品为镜,映照当下的自己。
在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财产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人是如何选择的,人性中善的部分与恶的部分是如何消长的。作者说,出卖与背叛必定走向毁灭,忍辱偷生极可能是死路一条,只有抗争才是出路,虽然要付出血的代价。所以结尾,抗争的人胜利了,忍辱偷生而侥幸活下来的人,被解放了。
而当下,出卖与背叛、忍辱偷生与抗争依然共存,因为我们的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财产的权利依然受到损害。这包含个人与他人的矛盾,个人与家庭的矛盾,个人与不同阶级的矛盾,等等。那么,我该怎么选择呢;其他人又如何呢?在这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希望每个人至少做到能思考、能判断不再惶惑。
《四世同堂(上下)》读后感(二):那段历史,这些人
合上书,最后老舍给出的那段小羊圈祁家里勉强的欢乐和希望,让我想起了电影《南京南京》的结尾,小豆子在一片宽敞的芦苇荡里奔跑,脸上挂着微笑,当年陆川选择这样一个结尾,是因为他活在现在,他知道,中国人抗战胜利,知道如果再战,谁输谁赢都是未知了。但老舍不知道,也以,祁老人的笑,让我觉得难过,因为,他除了抱着希望,什么也没有。
大部分对四世同堂的评价中都会说,老舍书写的小羊圈代表了整个中国,人物的描写很丰富,从每个人心中都会看到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中国人的影子,因为,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描述的中国人那些劣根性,或者会永远存在。但老舍的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只能从历史课本、电视剧、影视记录片上知道那段历史的后代来说,我们不仅是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小顺子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传人,我们身上虽然保留着那时候的血液,却无法看到那个年代的影子,我们还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文化,总是需要体现在人的身上才会显得更的活力,老舍的这本书,对于护国寺的描写,对于小羊圈外面小市场的描写,春天的水果、花香,甚至于招弟的文化演出,都是我们这些后代,无法触及的,这是悲伤,也是庆幸,因为,若我们活在那个年代,估计都是小妞的命运。
祁家:
老舍会不会是因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把祁老人这一家当成了齐家的角色,所以给了人物这个姓氏。祁老人,把家放在首位,把荣誉面子看得很重,典型的中国农民阶级代表,老实、善良、公正、忍耐、在乎地位。正是因为他对四世同堂的看中,使瑞宣不敢对瑞丰做出格的举动。
祁老爷和李四妈相似,虽然后者不是主角,但他们都有一颗敢爱敢恨不敢言的心。
瑞宣的无聊、敷衍、纠结;
瑞全的勇敢、热血。
高弟的理智、坚强;
小崔的冤屈、愤怒、迷惑;
小崔老婆的小心、谨慎和随遇而安;
天佑的清醒和无能为力;
钱老人的聪明、清高以及奋斗;
蓝东阳、瑞丰、冠晓荷、大赤包、高亦陀……他们都是真正的坏人,不可原谅,不可宽恕。老舍最终给了她们应得的报应,希望,历史真的如书中所写的那般上演。
我最喜欢的,居然是韵梅,代表着几千年来的中国女人的勇敢、坚强、善良、宽容、坚决和爱!
那个金三爷,那个陈野求,还有常二爷……他们是真正的小智慧的人,但别无他法的存在着。
我最不理解的仍然是那个牛教授,他倒底是个绝真的知识份子,还是因为爱科学而被近求全?前者是国家的悲哀,后者是他自己的悲哀。
一个时代,浓缩在小羊圈里,一个国家,映射在小羊圈里。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如何?老舍能写别人的结局,可写不了自己的结局。我们知道过去,却也不能知道未来。
那是一段历史,但人,是我们这些人。
《四世同堂(上下)》读后感(三):我们都活成了瑞丰的样子
对《四世同堂》的一点思考 (目前只读了全书的四分之一,写下一点不成熟思考) 我们都活成了老二的样子 1.瑞宣,老大 典型的旧社会长子形象。在文学作品里,家庭的责任与理想的冲突总是发生在老大身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老大须得侍奉长辈,抚育小辈,家庭的责任不允许他们肆意。瑞宣不得不接受老人一早安排下的婚姻,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不满意是有的,委屈也是会有的,但是女方没有任何过错,努力做着贤妻良母,也就接受了。旧社会有很多这样的人,其中也不乏许多有名的作家,有的人反抗了,后来坚持和原配离婚;有的人一言不发,走了;有的人在相敬如宾。 “他受过新教育,可是须得替旧伦理尽义务” 瑞宣是全书中最矛盾的一个人了。老大的担子永远最重,受到的责骂也永远最多(老三出走,老二闹着分家)。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却不能抛洒热血。不仅是不能,也缺乏一份决心和勇气,在家与国之间挣扎。虽说国破家也不能全,但这毕竟是文人的悲壮之语,百姓还是努力在覆巢一下保全一大家子。而瑞宣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既不是麻木的百姓,也不是抛洒热血的将士,能认识到感受到国家的危难,却不能为此做些什么,日日熬煎。 2.瑞丰,老二 在稳重的老大和热血的老三之间,是老二瑞丰。他没有责任,也没有理想,只求安逸滋润。别人如何与他无关,能让他实现这个小心愿的人,都是爸爸。他四处钻营,投机取巧,也很胆小,庆祝保定陷落的游行只是附和而不敢领头。那一点良心让他做不到和冠晓荷一样向日本人揭发邻居,家里的长辈也不会允许。 他很享受小资生活,电影,咖啡,公园。他嫌老大无趣,有觉得老三太冲动,只有他的胖太太能和他活到一块去。 我很不喜欢瑞丰,相信大多数人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似乎都活成了瑞丰的样子。有点儿不大的理想,也付出了不大的努力,大多数时候选择安逸,能躺着绝不坐着,deadline手忙脚乱,这阵忙完又开始瘫着,偶尔看到鸡汤和热血文,看到别人风生水起,又开始折腾一阵,但是好景不长。 3.瑞全,老三 其实我觉得老大应该叫瑞全,这是一个属于长子的名字。瑞全最小,又是大学生,北平陷落时他很愤怒,又不知所措,大哥忙于养活一大家子,二哥又只知享乐,他有很多想法,却又不知该和谁说。直到钱家老二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的消息传来,他突然看到了方向,他充满了斗志和理想。他和大哥促膝长谈,在得到他的允许和鼓励后,选择了出走,没有向其他人告别。他是带着大哥的理想和年青人的热血,去寻找救国之路。很多有明确理想和目标的人正在或者将会和瑞全一样,只需要一个契机。能坚持梦想的人真的很了不起,有梦想的人也很幸运。但是,我,我不知道自己道德理想是什么,我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和未来?不是随大流的计划研究生去哪个学校,毕业在哪工作,这不是生活和未来,这只是生计。我现在还不是瑞全。
《四世同堂(上下)》读后感(四):瑞宣
《四世同堂》使我感触颇多,但如此的感想,就像一条条纷繁的线条,杂乱地相互交错缠绕在一起,让人理不出头绪。该怎样写?读完后,我苦苦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渐渐的清晰明朗。瑞宣!这两个字猛地跳出来,像燃烧的火焰,灼烧着我的内心,是我感到一阵炽热。瑞宣,这篇读后感将从瑞宣起笔,然而也就只写他一人。
祁瑞宣是祁家老人的长孙,祁天佑的长孙。老舍先生对他的描写是,“只有瑞宣,不知从何处学来的,或者学也不见得就学得到,老是那么温雅自然。”瑞宣是生在中国新旧交替之际的人,他的爷爷祁老人,是清朝人,父亲祁天佑,是清末民初,三弟瑞全,是完全的民国人,而瑞宣却是夹杂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中间,他的身上,既接受着新思想的洗礼,同时又被旧思想烙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书中所写,“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有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
瑞宣是软弱的,这没有错。在国破家亡的关头,瑞宣没有奔赴国难“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瑞宣的懦弱或许是有着很充分的理由——他要支持这个四世同堂的家!他不敢去想象自己走了之后这个家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瑞宣又是极为矛盾的。为着自己不能出走,他一遍又一遍的暗暗在心中责备自己,他不敢抬起头走路,他为自己感到羞耻。当老三瑞全出走时,瑞宣无疑是极其痛苦的,他不能奔赴国难!他只能在北平城中,在日本人的手下苟且偷生!——可他确乎是不敢反抗的。他受着莫大的耻辱,一次次去参加庆祝城市陷落的庆祝游行,他怕学生丧失斗志,可他不敢振臂高呼;他希望有人能趁此时扔出一个炸弹或是什么,可他又怕学生牺牲流血;他怕自己会变的像瑞丰一样厚颜无耻,可他不敢反抗!不,他不敢。因为他的身上还肩负着四世同堂的重担!他一次次宽慰自己,用自己的责任来排解心中的烦恼。可是,我却奇怪,他怎么会想不到——没有国,哪有家呢?!每当这种时刻,我便不禁在心中暗暗的批评着他,为何没有勇气,为何要如此懦弱?可这便是瑞宣,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造就的瑞宣,他永远无法挣脱那根深蒂固的“孝”的传统。
我必须承认瑞宣像大多的北平人、中国人一样,在骨子里是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奴性的,即便瑞宣没有看客那种麻木的看热闹的心态,但是那种胆小怕事的心理是确实存在的。
“他决定不再想家里的事。他看出来,他的命运已被日本人决定。那悬着的手,钉着的人皮,是特意教他看的,而他的手与皮大概也会作展览品。好吧,命运既被决定,他就笑着迎上前去吧。他冷笑了一声。祖父,父母,妻子……都离他很远了,他似乎已想不清楚他们的面貌。就是这样才好,死要死得痛快,没有泪,没有萦绕,没有顾虑。”瑞宣真正觉醒,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三个应该是钱先生抗日、自己被捕和老三的鼓舞,瑞宣终于是在内心的挣扎与反抗中找到了自己,克服了种种心理,勇敢地加入了抗日浪潮之中。瑞宣!瑞宣!我高呼着这个名字,高呼着民族的未来。
《四世同堂(上下)》读后感(五):重整河山待后生
忠孝不两全,熊鱼不兼得。祁家,齐家。古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中国人的根本,忠臣孝子,于家于国。中国人常把家国连在一起,这是中华文化的内核,无家无国,无国无家。因此,国得守,家得看。就有了祁瑞宣的护家,祁瑞全的卫国。其实家国本相连,但在战争年代的民族大义面前选择守家的那个人是要承受更多的内心煎熬的。那个人就是千万万留守在北平的爱国之人。
祁瑞宣不是钱先生、尤桐芳一样的光脚人,他还有鞋。他是四世同堂的一份子,是八十多岁爷爷的孙子,是六七岁儿子的爸爸。他不是小三儿那样的热血青年,他有家庭,有工作,有责任。于是,老舍让这个人充满了内心的挣扎,着重的写着他的心理活动而不是实际话语动作。看得出来,他并没有被作者所抛弃,他不是瑞丰和冠晓荷,他是一个正义的疙瘩。他太好了,又要家,又要国,所以在抗日期间他活得窝囊。他虽然住在护国寺,然而讽刺的是他却护不了国;他虽然留在家,他又因国破家亡,唇亡齿寒而一样地护不了家。他是个温良的废物。他和他家的四世同堂还有他的邻居,都是小羊圈里的一只羊,日本人是狼。瑞全去做猎户打狼了,他呢,分工做了牧羊犬,留守在北平看着狼吃羊和他自己。
这就是令老舍痛心疾首的中国人,一群用传统礼教为武器对付日本狼的人。他们有着做亡国奴最好的资质——顺从,到了万不得已也绝不反抗。他们知道良善是好东西,但不知道在非常时期畜生面前这个千年不爽的品德会成为毒药,吃下去会成为行尸走肉的亡国奴。
看着周遭的一切荼毒,看到了真正的人间炼狱。他们是让人恨得跺脚的老实人,沉默的大多数。要铜给铜。要铁给铁,要钱给钱,要命给命……他们也有恨,日本人害的他们家破人亡,他们热爱和平正义的同时义愤填膺,个个是坏了膛的火药桶。他们也许没有听过国际歌,不知道从来都没有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他们只渴盼在忍辱偷生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正义的西风把日本人吹回他们的东洋去。他们仅有的,也就只剩下这点儿希望了。有点能量和精神头儿的也最终靠着这点最后的火光踏着家人的坟冢看到了渐渐清晰的胜利。
在《四》中,老舍把大多数北平人的人性写得刻骨。道出了他对大多数人的同情和恨,因为爱故乡而恨这些城门里的顺民们,写得瑞宣的挣扎心情是他爱恨交织的心里疙瘩。他是瑞宣的一代,在旧中国传统礼仪教化下,在传统的家庭中熏陶长大,又亲历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化变革。是新旧思想交织的产物,内心充满了不确定和疑问,在国难中,这又表现出为极度的惶惑不安的心情,旧中国的良善,爱国爱家,新中国的抗争奋起,如火一样灼烧他们本就矛盾的心。日日纠缠,夜夜难安。看着千年的文化磨平了他们反抗的尖牙,老舍先生一肚子咬碎的牙,满口牙床上淋漓的血,他用这血写成了这本书,为的是教后生的中国人学会合理运用祖宗文化,羊圈里恭俭让,狼窝里亮獠牙。
祖宗给我们的文化应该是造福子孙的,不能与时俱进只能怪我们自己太懒只会照搬套用。《四》是中国传统良民自己的一部近代史,时至今日,中国文化中国人还在改良的道路上摸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