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是一本由爱德华·休姆斯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介绍了一个跟过去所知道的不一样的美国高中教育。跟中国高考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更加辛苦
●本书由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驻扎惠尼中学一年,“蹲点”采访而成,它展现了美国加州排名第一公立完全中学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在围绕进入美国常青藤大学的真实故事。在这里4是个神奇的数字,平均至少4.0分的成绩,每天睡4个小时左右,每天约喝4杯咖啡提神,某种程度上为了进入美国顶尖的高校难度不一定比中国轻松,除了标准化考试SAT (类似中国高考)需要取得高分,还有一系列无法量化的成绩外的表现,综合决定能否进入美国最好的高校。既需要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应试者,更是杰出学习者。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认为美国初高中轻松的认识,在哪里优质教育和精英教育都不轻松,在哪里学校附近的房产火热、价格都和学校好有正相关。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对美国中学毫无概念,但现在好歹是刷过排名前50美国寄宿高中的名字了
●1、没想到美国的高考与我们都么的相似; 2、标准考试与知识学习可能在世界上都是同样的教育上的难点; 3、美国的精英教育比我们更严厉和更丰富; 4、受精英教育的美国孩子比我们的孩子们承受的压力更大; 5、比较而言,经过魔鬼炼狱的洗礼的人,一定能更多地承担社会托付的重任。
●惠尼中学……
●写得烂,译得更烂。谷歌翻译的吧。
●在最崇尚梦想与自由的美国,有一群孩子在古老的东方文化的教育理念中苦苦挣扎,他们有着西式的生活方式,和比国内更加中式的父母,在这种“斗争”中,自我塑造了坚毅的品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比想象中的更加应试,也更加富有创造性,每个人在一个庞大的专业领域的精细分支中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亚裔学生遗传了第一代优秀移民父母的优良基因,这种独特优势也给自己带来了无踪的困扰。没有“不要强”,只有“更要强”。不被父母理解是痛苦的,看到自己苦苦挣扎后的成果是幸福的,这种成就感的气氛感染着一批又一批惠尼中学的学弟学妹,在别人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中,塑造一个真实而美好的自己。
●‘惠尼中学”这座坐落在加利福尼亚的美国最杰出的中学,作者亲自考察并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写出。惠尼中学因其最具模范性和启发性以及少有的的学生使命感而声名鹊起。学生们每天都与4打交道:每天睡4个小时,每天都要灌4杯咖啡,都想考4.0的平均成绩。坦述了小布什总统上台之前中国式教育在美国的扎根生长,值得细细品读。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一):一点体会
1、没想到美国的高考与我们都么的相似; 2、标准考试与知识学习可能在世界上都是同样的教育上的难点; 3、美国的精英教育比我们更严厉和更丰富; 4、受精英教育的美国孩子比我们的孩子们承受的压力更大; 5、比较而言,经过魔鬼炼狱的洗礼的人,一定能更多地承担社会托付的重任。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二):天下父母都一样
看完此书,才发现中国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美国学生学习比中国更轻松更快乐". 其实美国高中生要想考上常青藤, 一样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美国最好的高中也是唯分数至上的,从而牺牲了其他非标准考试之外的兴趣爱好发展机会. 美国也一样是补习班满天飞, 甚至还不考到多少分可以退钱. 美国的家长也一样代替孩子做出未来的决策, 要求他们要读医学或律师,而非美术或考古之类"没前途"的职业.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三):自由美国梦背景下的不自由
在最崇尚梦想与自由的美国,有一群孩子在古老的东方文化的教育理念中苦苦挣扎,他们有着西式的生活方式,和比国内更加中式的父母,在这种“斗争”中,自我塑造了坚毅的品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比想象中的更加应试,也更加富有创造性,每个人在一个庞大的专业领域的精细分支中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亚裔学生遗传了第一代优秀移民父母的优良基因,这种独特优势也给自己带来了无踪的困扰。没有“不要强”,只有“更要强”。不被父母理解是痛苦的,看到自己苦苦挣扎后的成果是幸福的,这种成就感的气氛感染着一批又一批惠尼中学的学弟学妹,在别人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中,塑造一个真实而美好的自己。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四):教育都一样
4小时睡眠,4杯咖啡,4.0的GPA(相当于90-100分)。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高分成绩都不可能轻而易举,不存在所谓的“快乐学习”,“自由轻松”。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好学校一定会伴随房地产、补习班的发展
硬件的缺陷是惠尼中学最小的问题,很多好学校的房子都很糟,真正需要的是学生。没有操场就说空地上体操一样有益健康
课堂铃声出问题 就说学生不需要铃声提醒,能够自己负起责任,注意时间。直到今天,惠尼中学都没有铃声。
你以为教育界会很欢迎创新,其实不然,创新被当做入侵身体的外来生物,其他教育者都在夹击他,要把他从系统里排除惠尼起步期间不能招生全日制学生,生源都被其他几个学校霸占。没有生源就没有经费,备受排挤。
惠尼中学从放牛班成长为加州排名第一的中学,方法是:
* 好的学校必须挑人,创造一所不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公立学校。不像其他中学不筛选学生
* 重视大学录取排行榜,从7年纪就开始准备SAT考试,通过提高学校排名,获得家长信任,突破其他学校封锁
* 强制每个十二年纪学生必须申请5所大学以上。包括藤校。
最受敬畏的历史课戴夫老师特点:
1. 鄙视学校官僚作风,不用电子产品,宣传自己重来不用电子产品
2. 鼓励课堂讨论尖锐、争议性强的历史和政治话题
3. 对缺席考试的学习,补考题目难得吓人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五):窥探美国的高中生活
我相信来看这本书的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微信上所转发的4,4,4的文章故事才关注到这本书:一天睡4小时,4杯咖啡,GPA4.0。
好成绩真的没那么容易。即使是天才,在这种高智商云集的学校里,除了花时间去努力以外,别无选择,只为了跟上进度。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中学时光。那段日子里,特别是高中的生活,都只是为了那一场定胜负的考试。总会有些有人给自己找个托词,如果在美国可以轻轻松松进藤校,不用死读书!这本书就给无知的人上了一课。
重新审视国内的一些教育制度,作为过来人的非专业者,只能从自身经历去考虑如何改进这个体制。例如,让公立学校培养大众化的人才,让私立学校培养顶尖的人次。但这种模式推导出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阶级固化和矛盾增加。这也是美国社会所经历的。至今为止,众多智者都没有想出一种最优的办法。书里也介绍了美国中学(惠尼中学)的教育理念的变迁——从职业教育到学识教育再到精英教育。总有那么些人认为用政府的钱培养精英是对大众的不公。事实上,精英带来的示范效应更能引导社会的正效应,是一种你争我赶的模式。
另外,孟母三迁也不仅是中国特色。学区房也都是全球性的话题。从这本书的年代以及谈及的故事,侧面反映中国的教育硬件比美国普遍落后20年,教育理念同样如此。书上最吸引我的是描述公民政治课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的课堂的模式。物理学课堂是花几个星期去探究一个火箭的发射需要的物理、化学等的内容,以及最终由真正的火箭工程师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从另一个负面的角度也看到有些老师安于自己陈年教案而不愿意为高科技教具而改变。按经济学的角度看,老师们花大量课余时间修改教案对其个人来说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那更有效的应该请专业人员辅助老师迁移数据和更新教案,或者设立一些利益相关的考核指标。从深圳来讲,现在看的某些中学实施的制度和美国有点像。但最重要的是,top校录取方式依旧是以高考为主。多元化的选课,AP课等等,也最终会变成学生们的负担。
近期新闻报道,有些地方为了“减负”,通过行政手段严控作业时间和作业难度,并要求不能让家长代为评改。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为该政令而欢呼。辅导孩子作业之艰苦,每位家长都满腹苦水。水平低的家长更是如释重负。从自然发展规律来看,“惠尼中学”是少数学校,也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入读。知道这一点的家长,会督促孩子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引导孩子以内心驱动去学习并律己。简单的来说就是“聪明人”会更具有优势。
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只是凤毛菱角,大多数的“我们”只是读一个普通的大学,在社会上成为普通的一个人。父母总是会给孩子设立过高的目标和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书上的安琪拉一样备受父母的压力,一直要求她成为一名律师或医生。但她却有一个艺术家的梦想。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藤校成为律师和医生,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对于作为父母,首先的观念就要接受我的孩子就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普通人。其次就是要以用要求孩子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例如,你让孩子不玩手机看书的时候,你是不是一样能不玩手机看书?当家长们做不到的时候,千万别要求孩子们能达到的“期待”。
书的最后写到孩子们即将离开惠尼中学,进入大学校园。有dream school,有可以接受的学校,也有爸妈意愿的学校。联想自身高中毕业和刚进大学的情景,青春真美好。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请享受那为之付出无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