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是一本由徐霞客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6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走就走,说走就走,人生足以
●今人常叹霞客毅力坚韧,风餐露宿,踏遍祖国河山,不知霞客万里,实乃兴趣盎然,皮肉之苦,不憾其志。更因霞客家境殷实,祖产之资鼎力相助也,故于崇祯三年困于广西“两足具废”之时,仍有资回归故里。吾尝于大学立志走遍世界,时未尝想效仿霞客,至今亦已去过澳、欧、美洲,二十八岁回归故里,乃“父母在,不远游”故。霞客初游时亦如是。然徐母有“身为男子,志在四方,羁留家园,一如篱内小鸡,车辕小马”之语,盖因霞客三十已有竖子也。又家在“东南财赋地”,使霞客无后顾之忧,一心旅行,此吾所不及。故吾之游,未敢经年累月,更不能己资尽出,其半实为公费也。乃知若欲学霞客游历群山,踏遍源头,必须先得资产,再有身体力行,才能不负青年时之志哉!吾今三十有一,与霞客出行同岁也,此去霞客卒年二十三载,时光荏苒,须未雨绸缪,不可闲谈废时。
●草草地总算过完了一遍。没有介绍、没有注释、纸张透薄,当然更不会有地图,这个中华书局普及版的阅读体验只能说一般。惭愧的是,最爱的文字不是徐霞客笔下的地理山川,而是当地的风土人情、途中遭际以及此中心境。
●有趣
●喜欢
●江阴大户,哪怕家道中落也是比一般人经济条件好太多的富三代,书香世家,老爸搁现代相当于对孩子说你不高考也成,去增长见识,有钱有文化特殊的家教支撑的一个背景,才出了这样一个奇才阿。现代人旅游讲究,公众号微博豆瓣推荐了哪我去哪,别人去过的地方我也要一定要去打卡,朋友圈定位,吃吃吃,其实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在我觉得,旅游一个地方,要先对这个地方有点了解,去证实它的美它的好,或者去推翻,否则出门真还不如宅家里,费钱费精神。还有霞客先生,您让我觉得爬山真的很有意思
●我中国江山多美!人物变迁,沧海桑田,住在城市里,不禁会想,几百年前这里的样子。没有出游的心情胆量,我最爱游记。
●读《徐霞客游记》,感觉真正的旅行应该是行万里路,真正脚踏实地地走遍寸寸土地。在《游天台山日记》中,徐霞客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这一细节,将行者的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未读 久闻大名,以后没钱又想出去玩时就买来一读。见你眉宇间有烟霞之气,就叫霞客吧,确实挺好听的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一):300年前的游客和山河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了,没有及时看,真是遗憾啊!
300年的游客,还有他记录的山河——这是我对这本书保持强烈阅读欲的原因。
另外,我买的是中华书局出的原版古籍,读书要读原版,这是我一贯的习惯。
期待阅读启发……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二):我们读的是一本书吗?
首先是版本,我是中华书局的版本,2009年三月第二次印刷,纸很薄,很脆,绝谈不上精美.
内容说实话没有全部看完,只挑选了自己也去过的几个地方.中国文人对于景物的描写充满想象力和比拟,所以基本上不知所云,也许是我的抽象思维能力太差了吧.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三):《徐霞客》东山邻书评
这部家乡先贤的大作,我断断续续也看了大半年了。趁年尾休假的机会看完它,用它来了结今年的阅读,倒也不错。年头的张岱,年尾的霞客,都是爱玩会玩而且玩出名堂的文人,这一对也算是有始有终。 痴爱旅游的人,现代当然更多,比如九十年代被誉为“当代徐霞客”的余纯顺,还有后头评选的“十大当代徐霞客”等等。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人会被忘却。徐霞客之所以成为徐霞客,不是因为他游的早,游的奇,游的苦,而是因为他留下了一部《游记》。子曾经曰过,想要不朽,要么立德,要么立功,要么立言。徐霞客就凭一部《游记》在历史里留下了他的地位。 一部《游记》,精华在于云南,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出游。现在去趟云南不稀奇,四百年前路途遥远艰险,外加音讯不通,需要极大的勇气,能力,和运气。书里描述的窘迫的情形比比皆是。可就算是这样的旅途,假如眼前有三条路通往目的地,A路宽而远,B路窄而近,C路早已废弃,徐霞客也一定选C。或者,假如走到一个岔口,可能通向某景点,也可能啥都没有,他一定让仆人老顾继续走,在前面村子等他,他自己必要探一探岔路里有啥,宁可杀错,不可放过。这样的好奇心和激情连续保持三四年,才能一路走下来。 当然,就靠他俩一主一仆还是不够的。俗话说,出门靠朋友。他当时好歹也有点知名度,而且有一些江浙籍的文人在云南做官,偶尔可以蹭点吃喝,拉点赞助。其中最得意的就是在晋宁和丽江,被待为上宾。 那些厚待他的地方也没吃亏,徐霞客一高兴,自然在书里详细记述,顺便大夸那里的风景,他的话现在已经成了当地的旅游宣传语,比如说丽江木府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所以,厚道点不吃亏啊。
东山邻
微信订阅号: dongshanlin2016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四):一个王朝的压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想起了当年明月最后说到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说完了。
我要讲的那样东西,就在这个故事里。
我相信,很多人会问,你讲了什么?
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终结的时候,却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重复一遍,我要讲的那样东西,就在这个故事里,已经讲完了。
所以后面的话,是讲给那些不明白的人,明白的人,就不用继续看了。
此前,我讲过很多东西,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这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现在你不明白,将来你会明白,将来不明白,就再等将来,如果一辈子都不明白,也行。
而最后讲述的这件东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来。
但这件东西,我想了很久,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或是词句来表达,用最欠揍的话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然而我终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阅群书,却无从开口之后,我终于从一本不起眼,且无甚价值的读物上,找到了这句适合的话。
这是一本台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过了多久,却从未翻过,早已过期的台历。
我知道,是上天把这本台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着几年来我每天的努力,始终的坚持,它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终结。
它等待着,在即将结束的那一天,我将翻开这本陪伴我始终,却始终未曾翻开的台历,在上面,有着最后的答案。
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五):“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