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哥儿》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6-16 23: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哥儿》读后感精选

  《哥儿》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青出版社出版的2016-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哥儿》精选点评

  ●也不是说夏目漱石我不喜欢,但是这种太过平淡抱怨着太累了。

  ●在很短的篇幅里就成功塑造出了鲜明人物形象语言简练有趣。但可能文化差异时代差异,在阅读总会主角个性不大认同。但也能理解作者塑造一个耿直到有些傻气的哥横冲直撞去撞破那些虚伪之人的写法吧。

  ●看完这本书,发现漱石是最会骂人的作家

  ●译得极带感,读第一页就扎进去了。夏目先生作品,之前仅读过《草枕》,《哥儿》完全颠覆《草枕》给我留下的无聊印象

  ●懂日语的话,应该是很有趣的语言风格

  ●地铁读物,用时五天。

  ●竟读出了《水浒传》的风味,大正时代的作文字和今日日本的文学大有不同

  ●如大家所说,比较欢畅小说。结尾虽然突兀倒也不失现实

  ●合上书,几个场景跃然于眼前,文字简单却值得回味

  ●低低配版的《圍城》。

  《哥儿》读后感(一):翻译明明很不错,为何评分这么低,精句摘选

  校长脸色发黑,两只大眼睛,稀稀拉拉几根胡须,活像个狐狸架子倒不小:喂,好好干! 但一分也罢五厘也罢,只要受了阴谋家的恩惠,便死也坦然为人在世,若不以老实取胜,将何以取胜。 道歉者无非是逢场作戏,原谅者不过是虚与委蛇。 哪里,我这是为吵架准备的,上台就出不来了。 早日建立美满家庭,用事实将那种不贞不洁得轻佻女人一举羞死。 我有点囧了,文学士东西,到底小觑不得,出其不意的咬住一口,便紧追不舍。 这一分五厘钱成了横在两人之间的一堵墙。 只有语言,没有内容,只罗列一堆汉语词汇,而不知其所云。听懂的只有一句话:彻头彻尾表示赞成。 世界上竟然有这种家伙。把别人的屁股背在自己身上,逢人便说是自己的屁股、自己的屁股,这把戏只有狐狸才耍得出来。 既然狐狸到底是狐狸,红衬衣自然还是红衬衣。 我的眼睛虽然形状欠佳但在大这一点上一般人都不是对手

  《哥儿》读后感(二):“头上,一道银河横空。”

  纯良之士称为“哥儿”,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位性格有些怪异的哥儿。平淡的生活,也没什么远大抱负。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这样的,阿婆可以说是他在生活中唯一一个牵挂,我其实一直不太明白,为何阿婆从小对待他那么好,也不明一个家庭里为何亲情如此淡薄。 一个小故事,他到乡下去教书之后,农村人丑恶嘴脸展露无遗,两面三刀、暗中陷害……这些让他嗤之以鼻行为都有,最终待不下去回到了东京。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慨,也没有找到夏目漱石的特点风格。

  《哥儿》读后感(三):很讽刺,很幽默,很值得一看

  《哥儿》也是夏目漱石的中篇小说,我读的版本是与《心》合编为一本出版的,所以读完《心》就紧接着开始读《哥儿》。

  《哥儿》才读一页,我就找回了读《我是猫》的感觉,轻松幽默,妙趣横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也正是因为《哥儿》太具吸引力,我还有了一个震惊的发现。

  当时觉得纸质版携带不便读得不过瘾,于是想找电子版来读。找的第一个版本是刘振瀛翻译的,或许是年代过于久远,那满页的“俺”读得我不是滋味。于是又找到了林少华翻译的版本,一读发现对头,就是一模一样的了。

  问题是,当我纸质版、电子版切换着读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我读的纸质版译者居然不是林少华,而是一个叫荷月影的恬不知耻的家伙(可能是心虚,书上没有译者介绍),几乎原文照抄林少华的翻译,满满一页纸才替换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再到网上一搜,荷月影抄袭的翻译还不只是《哥儿》,包括《心》《我是猫》在内,夏目漱石的几部作品都惨遭毒手。顿时觉得恶心至极,再也不看纸质版,而是在手机上看完电子版。顺便说一句,出版抄袭译者作品的出版社也很恶心,不仅恶心还无法无天。所以配图我就不屑用这个出版社的版本。

  前面也说过,《哥儿》与《我是猫》的文风很相似,不过比《我是猫》的讽刺意味更浓,荒谬程度更深。可惜是中篇小说,总觉得读得不过瘾。主人公哥儿虽然性格鲁莽、有勇无谋,却是真正富有正义和爱心的人,倒是那些张口闭口仁义道德的人,却是些伪君子和道德败坏的人。

  虽然有人解读哥儿最后以放弃教职为代价,以暴制暴出口恶气的做法不是最明智之举,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能凭一己之力做出反抗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哥儿》读后感(四):理性的、机智的、有教养的幽默感

  《哥儿》——夏目漱石(林少华 译) 理性的、机智的、有教养的幽默感 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我再淘气也是一身清白。要是想用说谎来开脱罪责,一开始就不要淘气。淘气在前,必有惩罚在后,正因为惩罚在后,淘气才有意思。光想淘气而不想挨罚——世界上居然有这等卑劣之徒。那些只借钱而不想还的家伙,想必就是这类家伙毕业干的。(有点意思) 今晚胜不了,明天胜,明天胜不了,后天胜,后天再胜不了,索性带饭在此安营扎寨,直到战胜为止。(这话听起来甚是慷慨激昂,可是适用于考研么?) 世界也真怪:不顺心的人倒和气,合得来的人却是坏蛋,存心捣鬼。(这是因为坏蛋善于为人处世啊所以合得来,而和气的人不会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因此容易摩擦。因此,要对事不对人。) 不论是一杯冰水还是一杯粗茶,之所以受人恩惠而佯作不知,是因为看重对方的人格,是表示对一个人的好感。把这种本来几文钱即可了结之事,存在心里暗暗感激,这是给予对方一种任凭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报答。(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面对对方以直接的方式回报自己的恩惠时会感觉有失颜面,“看不起谁啊?”人们也并不是真的不要对方回报,而是希望以其他方式。)

  世上再没有比人这东西更靠不住的了。(是啊,复杂的人) 青蛙入水古池响——松尾芭蕉 吊桶爬满牵牛花——千代女 人的行动是出于好恶,而不是源于推理。(感性比理性更能作用于行动?) 醉汉大概都是这样,只顾眼前见的,而即刻忘掉刚才想的。 2019.1.9 ———————————————————————— 哥儿是一位坚守正义的人没错,可是 要说性格耿直,心理描写中却又时常花心思揣摩别人 要说深谙世事,却又总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无法理解 要说天真单纯,对某些人或事的看法又往往深刻透彻 矛盾 或许 外观耿直的人本就不排除内心乐于揣摩? 我本应像主人公一样不应司空见惯? 只是对一部分人或事看得透? 狐狸——boss,深谙外场之道的领导者 红衬衣——大反派,boss面前的红人,面前一套背后一套 二流子——小人,大反派的走狗,丑恶嘴脸 豪猪——正义派,与大反派作斗争 青南瓜——老实人,夹在正义派和大反派中间 哥儿——局外人,游离在各人物之间,寻觅战队 如果让我选, 狐狸孤独而劳累,无趣 红衬衣和二流子一直嗤之以鼻 青南瓜太窝囊 只好从豪猪和哥儿中选,可是这俩,有何区别? 或许还是主人公更有趣一些吧 也是很佩服哥儿了,能够简简单单地坚持心中的正义,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哪怕沦落到街头讨饭的地步,也断不会饿死街头,有这等洒脱,何所惧。

  《哥儿》读后感(五):姑妄言之

  《哥儿》夏目漱石早年作品,也有翻译成《少爷》。

  超级薄的一本书,但剧情却融入了:家庭情感、职场宫心、社会道德、言情虐恋、校园鲜师等诸多常见电视剧的主要剧情,构成了一场明治时代的社会戏曲,配合堀田少爷的登场演绎了一出好戏。

  夏目笔下的人物总是塑造得有血有肉。“豪猪”“二流子”“红衬衫”“青南瓜”等角色都具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这些人的言谈举止展现了明治时代的社会职场形态,而这些人的形态直到现在也依然在职场上活跃。

  所有人都能遇到一位“红衬衫”似得的同事,想尽办法地对自己看不顺眼的同事使绊子,往往事后谈及其手段堪比《甄嬛传》;随处可见“二流子”一般的马屁精,意图通过一系列溜须拍马获得上司赏识,卑躬屈膝,奴性十足;总要出现一个“豪猪”成为公司的刺头,坚守着自己却不断被同事被孤立,更悲惨一些的还被不断恶意重伤;大多数人则活成了“青南瓜”的样子,唯唯诺诺,平庸的走完职场,失去了朝气、失去了动力,为了微薄的工资卑微地活着。还记得,所有人在进入职场之前,都是堀田那样意气奋发的少年,全身上下无所畏惧的朝气迸发而出。可惜在不断的打磨中,为了让自己,能与周遭扭曲的世界相互妥协生存下去,做出各自的调整,终于变成了上面其中一个人的样子。

  其实堀田出场时的样子,我并不喜欢。不但过于自我,还有一点杠精的成分在思维里,怼着周边一切人物,言谈举止还透露出一种低情商的感觉。直率的措辞会招致世间许多人的强烈反感,诸如我这样被俗世打磨的人。但是当堀田和“豪猪”在最后狠狠暴揍了训导主任的时候,却觉得超级解气,堀田的少年之气盖过了之前所有的缺点。他们做了一件我们平时面对奇葩上司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他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我们可以调皮,冲动,学习不好,但是万万不可以说谎,坚持自我的人才是最本真的人。

  全书最能调动人心的一个人物则是阿清婆。尤其是阿清婆对少年无理由的爱,更是让我在羡慕主角之余还多了一些亲人的味道。阿清婆在心中坚信,无论何处何时都是以最本真的方式,坦率地活着。

  夏目之于东瀛,正如鲁迅之于华夏。而《哥儿》和鲁迅笔下的“迅哥儿”还真有几分相似。同是家中少爷,家道中落;有一个关爱自己的家庭阿婆:迅哥儿有长妈妈,堀田有阿清婆。甚至于堀田家门口的栗子树是不是也和迅哥儿家门口的枣树一样寄托了作者的无限记忆。

  正如鲁迅笔下的迅哥儿是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哥儿》中的小少爷在生经历上也有一部分和夏目年轻时的经历相似,母亲早亡、父亲不重视、学成后去任教等。这些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夏目在创作时提供了灵感,此时是夏目还是少爷都无所谓了,重点是这个虚伪的世界啊,本少爷来了,颤抖吧。

  铃木雅之翻拍的电影中更是直接由又吉直树饰演了夏目漱石,在电影中默默观察一切。本尊人设,此处应有掌声。电影改编上和原著差别还是蛮大的,人物的出场顺序、堀田和学生对冲都做了相关的调整,尤其是最后学生受堀田影响全班的气场开始靠近热血高校。最高潮的夜袭训导主任被转化成了双平行的镜头切换的愤然一拳,当然这样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更为有质感。

  青岛出版社的版本,翻译不是我习惯的风格。至少天妇罗不应该翻译成炸虾,虽然本质上这都是一件事,可是读起来就是很拗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哥儿》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