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儿》读后感(一):夹杂在腐米里的白石子
赵松
————————————————————————————
被誉为“国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只活了四十九岁,创作期不过十一年,但岩波书店推出的《漱石全集》却多达二十九卷,其创作力之强盛令人不能不叹为天才。他三十八岁才发表首部作品《我是猫》,出手即是成熟杰作;终其一生,他的作品始终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而且,虽然他早年曾留学英伦,像很多同代人那样试图通过精通英文赶上世界的潮流,但回国后落实到文学创作上时,他却既没有让自己的写作西化,也没有固执本土传统,而是另辟蹊径,创作出焕然一新且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 《哥儿》这部小说,是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但其近乎完美的结构和自然精湛的叙事技艺,却足以映射出其非凡的文学才华。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部薄薄的小说很像是大师烹小鲜,虽说食材简单,但更能考量厨艺的高下,也更能让读者感觉到其对于火候及色香味的卓越把握。深受其影响的鲁迅曾评论:“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作,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这段话,可谓是知音的洞见。 小说的主人公哥儿,既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也不是自觉背逆庸俗风气的激进分子,只是个生于平常人家的普通人而已。他没什么理想,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没有明确的想法,有种得过且过、走哪算哪的感觉,除了那个深心呵护他的女佣人阿清,他在那个平庸而又乏味的世界上了无牵挂。当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跟阿清这条感情线索,是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一条至关重要的暗线,虽然戏份不多,却是关键中的关键,正是它的时隐时现的存在,使得整部小说在充满无聊的轻喜剧、庸俗的小闹剧气息的表相之下,隐藏着淡淡的仿佛由尘埃构成的悲剧倒影。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小说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内容都是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由各种小丑上演的滑稽戏。正像哥儿概括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有像小丑一般狂妄自大的家伙,在用不到他的地方,也非要露露面不可。有像豪猪那样的人,两个肩膀扛着一副救世主的面孔,似乎日本少了他就要遭殃。也有像红衬衫那样的人,以涂发蜡和偷女人为自己的嗜好。还有狐狸,装出一副‘倘若教育是个活人,它穿上大礼服也就成了我’的样子。这些人都各自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架子,独有这位老殃君,似有若无,宛如一只被人当作人质的木偶,规规矩矩地活着。” 这一系列的人与事儿,会让人不时边看边笑边摇头,但到在最后的高潮——哥儿跟豪猪痛打了红衬衫跟小丑,逃离那个让他们恶心之极的小地方时,小说的调子忽然逆转。哥儿回东京跟自己唯一挂念的阿清生活在一起没多久,阿清就病死了……她临终时恳求哥儿说:“我在墓穴里愉快地等待着哥儿的到来”。读到这里,相信稍微敏感些的读者都会忽然陷入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小说戛然而止,无边的悲哀刹那浮上心头。至此这一条暗伏久矣的线索,转眼就把一切都颠覆了,此前的种种可笑喧嚣、无聊的闹剧,仿佛瞬间都变成了陪衬,它们所烘托并呈现的,是一滴眼泪般的单纯事实,是真正无可替代的失落之痛,是把哥儿淹没其中的彻底的虚无。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哥儿跟那个世界的唯一一点关联,就此被抹掉了。此后的哥儿,该如何活下去呢? 夏目漱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那个生性鲁莽、善良、单纯而又有些侠义心肠的小人物哥儿丢到那个偏僻的充斥着愚蠢恶俗诡诈气息的小地方,把那里搞得天翻地覆并胜利大逃亡之后,轻轻地那么一翻手,就把这个小人物仅存的寄托毁了,将其抛入无尽的虚无之境,把这么一出充满了嘲讽、调侃的诙谐剧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悲剧。此前那条包含着柔软温情的点缀般的暗线,就像一秒风暴,让一切都碎成粉末,把唯一的一丝希望也化为了乌有。此中爆发出的残酷意味,让人越想越是背后生寒、心里冰冷。当然真正残酷的,并非作者,而是日日循环往复、永远休止的紧紧裹胁着人的现实处境。可悲的也不只是哥儿一个人,还包括那些行尸走肉般地过着机关算尽的庸俗乏味生活的人们,他们甚至连多少感受一下永失牵挂之痛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看似活着,其实早就死了。 夏目漱石的叙事与结构,看似简单明了,实则细腻多变,行文极富层次感,而又自然多姿、意味深长,且从始至终都没有半点拖沓冗余之笔。他的叙事过程中,多有插叙、倒叙之处,又加以时态的不时转换(过去时与现在时交替),从而使得情节的演进能彼此榫铆相嵌、错落咬合、相映生辉,非常的紧凑而又不落痕迹,无论是伏笔、闲笔,还是小风波与大冲突的设置,都极为讲究,无一不处置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比如哥儿值班时偷偷去泡温泉,却被传为去寻花问柳,随后引发了跟学生的冲突以及跟学校多数人的对立;他跟红衬衫、小丑去海上钓鱼,偶然听到了红衬衫提及其与老实人古贺的未婚妻“玛童娜”的私情,从而引出一条哥儿要“替天行道”打抱不平的戏剧线索;豪猪热心帮哥儿找了住处,房主的无良虚伪又引发了哥儿跟豪猪的误会,而这误会又导致他离开原来的租所搬到萩野家,结果通过房东太太揭出了美女“玛童娜”势利移情的原委。 在章节的安排上,他也非常注重它们的起伏与呼应,以及冲突能量的积蓄与释放。比如,他在前面三分之二部分把几条线索不动声色地交织起来之后,在第九章安排了给老实人古贺送行宴会这个小高潮,随即又在第十章用庆祝战争胜利的大场面和哥儿、豪猪遭算计卷入两校学生大冲突这一事件掀起了新的高潮,当读者还没来得及从这两波高潮事件中回过味来时,最后的高潮已悄然来临,在第十一章里他让哥儿跟豪猪痛快地教训了红衬衫跟小丑,然后离开了那个小地方。这种一浪叠一浪的手法,非常的出彩,尽显叙事的张力。而几波高潮累积起来的能量,又在结尾处以阿清的死这一事件忽然被扭转了方向并以刹那坠落的状态释放出来,给人以波峰后面是深渊的感觉。 即使是在一个章节里,夏目漱石的精心结构也可以显露无遗。在祝捷典礼的大场面中他先预设了师范学校与中学的冲突态势,但写到这里他笔头一转,没让这矛盾就此激发,而转而去写散场后哥儿回家想念阿清并试图给她写信却未成的事,继而写他跟豪猪喝酒聊到红衬衫嫖艺妓,想找机会揍他的事,就此埋下最后那场高潮的伏笔。接下来他才转而去让前面按下的两校学生的矛盾发作,哥儿跟豪猪被红衬衫算计被卷入了学生的冲突。在这一章中,想念阿清、跟豪猪喝酒这两个部分设置得非常妙,既抑制了矛盾的爆发,又埋下了最后高潮的伏笔,这种复合式延滞手法,夏目漱石用得非常之精到。而此章中还有一段文字尤其值得重视,它是本章甚至全书的一个关键转折节点: “庭院是三十多平方米的平地,没有什么花木。只有一棵橘树,高出围墙,从外面一看就能很容易找到这里。我每逢回去,总是始终盯着这株橘树看。一个未离开过东京的人,看到长出果实的橘树,心中是颇为好奇的。那颗颗青绿的橘子渐渐成熟,将变成金黄色,那该多么漂亮啊。而今已有一半变颜色了。听老婆婆说,这橘子汗多,味道很甜。‘等熟了,你就尽量多吃吧。’我想,每天吃它几个也好,再过三星期就可以吃了。想来这三周我不会离开此地吧。” 就是这样看似平实清淡的一段文字,一段游离了现实事件进程的一段闲笔,在纷纷扰扰的前文后文之间营造了一个空明安静的瞬间,一个极为漂亮的停顿。它让哥儿的那种隐蔽心底多时的孤独感和几丝不易察觉的些微希望感都悄然渗透了出来,而随后写到他因为想多吃几个甜橘子就决定推迟离开此地时,那种孩子般的单纯又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整段并无一字一句有抒情的意思,但回头看一眼前面他对阿清的思念和写信不成的纠结,就可以发现此中无一字句不是写心写情,夏目漱石的笔法之精妙,仅凭此段,亦可窥其一斑矣。换句话说,在整部小说的深处,它就像一片宁静澄清的湖面,把哥儿那依旧纯净重情的心灵,立时映射了出来,也让始终纷杂着诸般庸俗琐事、乏味烦扰的叙事空间里,忽然透入一缕清明静定的光束,而哥儿的那颗并不复杂却烦躁不断的心,也难得就此轻微地喘了口气。另外,它与小说结尾处那深渊般的失落与虚无,也是暗中关联着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要想,夏目漱石塑造“哥儿”这样一个小人物,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他所经历的种种无聊至极的世俗闹剧以及最后近乎虚无的悲哀失落,究竟在传达着什么样的意味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概括性地形容一下夏目漱石笔下的这位哥儿:他就像参杂在一袋发霉的大米里的那种细碎白石子,棱角分明、质地坚硬,虽然不与腐米同污同腐,可是归根到底,也还是没什么用处。不过,虽说无用,但他至少还有一颗单纯干净的心。换句话说,在那个极其庸俗、乏味的世界里,心地纯净、了无心机的哥儿,就像一道关于良心的底线,他是低的,但又显然高过了他周围的大多数人。 (刊于《外滩画报》2014年8月19日)
————————————————————————————
赵松作品
《积木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53763/
《最好的旅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74823/
《抚顺故事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81277/
《空隙》(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1044/
《细听鬼唱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7847/
————————————————————————————
《哥儿》读后感(二):哥儿 读后感
概括内容: 一 我做了很多坏事 所以家里人、邻居都讨厌我 唯独阿清婆对我喜爱有加 母亲死了 父亲死了 哥哥搬走 阿清婆离开 但与阿清婆一直未断开联系 用哥哥给的钱读了几年书 从而得到一个去乡下任职的机会 二 任职之前 遇见的 奇形怪状的老师们 校长 旅店 三 开始随心地教书 玩乐的行踪被学生当玩笑开 四 值班那夜遇蝗虫、听见脚步声 却无学生承认是他们干的 五 和红衬衣、二流子去钓鱼 六 我与豪猪争吵 校内开会研讨我被欺负的问题 七 搬去荻野家 知道了玛利亚和红衬衣、青南瓜君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见证奸情 八 觉得豪猪可能是个不错的人 听说青南瓜君要被迫调走,打抱不平 我与豪猪熟识并成为至交 九 给青南瓜君举行送行会 十 参与祝捷大会游行 我和豪猪被红衬衣诬陷成带领学生打人 私下蹲点惩罚了一次红衬衣和二流子 劝退辞职后各自回家 意料之外,前几章读来,漱石先生塑造的主人公如此负面:内心戏多,任意揣摩他人,默默自圆其说,却几乎不在嘴上说出来。对所有人都像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同事友好地邀请他一同去钓鱼,说“你不晓得钓鱼的乐趣,愿意的话,我来教你”“我”却心想:装腔作势,有什么好笑的。大概是想在我面前炫耀一下他那引以为豪的钓鱼手段吧。钓鱼有什么好玩的,本来活的舒舒服服,却挖空心思残害生灵。 初遇学校的老师们,不管他们真正品行怎样,就根据他们的外表特征给他们取外号:豪猪、红衬衣、二流子、狐狸校长,并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直这样称呼。每每发生不愉悦的事情,“我”总能孩子气地自我开脱,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常常疑神疑鬼,“怕不是夸奖我,是取笑我。” 虽说来自大城市东京,“我”的举止却比乡下人要俗,是书中最不正常的一个。相比之下周围的人文明友好,如二流子和红衬衣,说话还文绉绉的,偶尔讨论些艺术“树干笔直,像透纳画上的心理描写,树枝像伞一样展开。”“我”反正听不懂,也不稀罕听懂。 此类种种行为,令人发笑。 正是因为 “我”想得很多,全书多为语言简洁轻快的内心独白。不知是原文就这么文绉绉还是林少华先生译得文绉绉,四字词语与成语结合,浓厚的古文气息扑面而来,似乎故意与“我”的可笑与无理取闹形成强烈的对比。 “我”唯一的优点似乎就是记得阿清婆对“我”的好:躺在船上望天,见自然美景,心生惬意,便想:要是有钱带阿清婆来看看多好。初次看到红衬衣的大房子和庭院,第一反应不关乎自己,而是想,原来在乡下只要花这点钱就能住这样的好地方,带阿清婆来住住就好了。玩乐时碰见一位老婆婆,产生联想:“我不讨厌年轻女子,但更喜欢老婆婆。因为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一闲下来就开始挂念,为了想如何给阿婆回信耽误了自己每日的享乐行程。无需强调,没有煽情的言语,一切均发自内心。似乎不像一个平日看谁都不顺眼,没心没肺的社会青年身上会拥有的情感呢。 但从书中部开始,从理解青南瓜君的为人到为他打抱不平,作为一条脉络逐渐引出“我”形象的正面。 从我对青黄瓜君的赏识不难看出,其实“我”能明辨是非: “这世上,既有二流子那样狂妄无知、多嘴多舌、专讨人厌的家伙,既有红衬衣那样大抹发蜡、以寻花问柳为能事的败类,又有不可一世、俨然以教育化身自居的老狐狸。而独有青南瓜君有而若无、老实得活像做人质的木偶。尽管脸有点浮肿,但人品无可挑剔。” 看似没心没肺,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谁的人品怎么样,做了些什么事,“我”都清清楚楚。这时候再看“我”一开始取的那些外号似乎歪打正着,他们正不是什么好人。早就将他们的行为看透了,大师,有远见有远见啊。 “我“一听房东婆婆说青南瓜君是被迫调走的,一定要为他讨回公道。便不顾下午已经造访过了,大晚上“听闻之后,马上火起,穿上小仓布裤裙,拔腿跑来”,在门口吆喝一声,不管屋子里还有别的客人。虽然 “我”面对红衬衣的花言巧语无言以对,至少我有骨气——你给我加的薪,我无论如何也不要了!“我“是这样的心直口快,绝不会因为红衬衣是教导主任,狐狸是校长而奉承他们,若要”我“违背内心坚守的正义,辞职也在所不惜。”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觉得什么正确就做什么。被填充得这样鲜活,连“幼稚”的行为都变得可爱起来。 同样是为青南瓜君打抱不平,从而“我”结识了“臭味相投“的豪猪,两个直率热心没头脑的人一拍即合。听到红衬衣假惺惺的发言,心照不宣, “我”用食指翻下眼皮,迎合他的眼神示意。 豪猪挑剔我说:“你今天在学校说我是混账东西。如果我是混账东西,红衬衣就不是混账东西,我和红衬衣可不是一丘之貉。”“我”说,那就叫他无赖小人好啦!豪猪大为赞同:“这还差不多!”此时读者我不觉笑出了声,想提醒豪猪一句:你,还是被骂了呀。 两人商量要用武力解决红衬衣这样狡猾的人,豪猪牙痒痒,握紧拳头,挽起满是肌肉疙瘩的手臂,叫我捏捏看,“我”用指尖一按,好家伙,简直就是浴池里的浮石。 听了豪猪当众嘲讽红衬衣的言论,“我”抗议到,只有一处不行,其他都非常赞成。“哪处不行呢?”“光说混蛋不够劲儿,说混蛋、骗子、冒牌货、伪君子、江湖贩子、鼯鼠、侦探,要是会叫,简直就是条狗,就说这些好了。”“我这舌头可说不出来。还是你厉害,首先知道的单词多。奇怪,你怎么不上台呢!”“我这是为吵架准备的,上台可就说不出来了”…… 读者我觉得,两人常常一本正经地一派胡言呢,为本书增进了如演小品一般的效果。 故事的最后,我和豪猪私下蹲点,武力惩罚了一次红衬衣和二流子,但因为社会力量大,无法改变再改变什么了。我们各自被劝退和辞职,奔回家中。没心没肺的我再也没见过豪猪,回到东京,直奔阿清婆的住所,和阿婆生活在一起啦。 就像文中看似不经意提到哥儿这个称呼的由来“想起来,社会上的大部分人似乎提倡干坏事,像是认为人们若不变坏,便无以在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偶尔看见一个纯良之士,便七嘴八舌,嗤之以鼻,称其为“哥儿”。原来“我”就是世上为数不多的哥儿啊。
《哥儿》读后感(三):《哥儿》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
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的人。
小少爷没有离开家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是个十足的混蛋,自负,冲动,不动脑子,情商太低,种种词汇都可以加注在小少爷身上。可以为了证明刀子锋利而试图割掉自己的手指;在心中嘲讽看得起自己,对自己温柔体贴,觉得自己一定会有大作为的阿清婆;随意的选择以后的人生道路。没有思考,没有规划,顺着性子胡来,人说年少轻狂,大抵如此。讨厌么,是讨厌的。为什么讨厌,这大约是因为,我年少时期,像极了这个人。
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的人。
离开家的小少爷,再也没有阿清婆的夸奖和维护,开始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歧视、没担当的人。有的是恶作剧后不敢承认的学生,满嘴谎言的同事,和默默忍受屈辱的人。小少爷从一个谁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的人,慢慢的变得开始分析,开始思考。开始懂得,阿清婆的好。小少爷终归是长大了一点点,他回了东京,和阿清婆在一起,让阿清婆过了一些心目中的好日子。而小少爷讨厌的那些人,在被小少爷和豪猪打了一顿后,也依旧过着自己的好日子。
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人。
小少爷讨厌和同情的人,大多和现在的我一样,自私,懦弱,为了自己的目标的前进,途中种种不公平,只要能为我所用,又有什么关系。越来越多的相信成者王侯败者寇。多久以前,一个朋友给我说过程有多重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风轻云淡的说,因为他终究是成功了,所以才有人在乎他曾经的过程。而小少爷是在乎过程不在乎结果,他不高兴,他觉得不公平,所以他一定要说出来,工作没了可以再找,这口气是不能憋着的。我是羡慕的,也是失笑的,因为看的时候,就觉得,一切的挣扎都没有用。
随着长大,知道的最多的事就是知道自己做的改变不了什么。就好像知道即使小少爷和豪猪离开了学校,打了红衬衣和二流子一顿,终究改变不了什么,学生依旧是那群熊学生,红衬衣和二流子伤好了,也依旧是那两个自私的小人。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这样,我连我们周六周天有人家装修用没有符合周六周天无声作业的要求都投诉无路,更何况世间种种。
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的人。
小少爷同情的那个人,被人逼得远离家乡,远离年老的母亲,被未婚妻和同事背叛,带着绿帽子,却还是在自己的送别会上,感谢一众同事,诉说他们的照顾。就好像在工作中,知道自己是替别人白干活,知道别人就是欺负你是个实习生,又能怎么办,也不过是笑着硬撑,感恩戴德。这是不公正么,可是每个人其实也都是这样过来的。正所谓你不先干3000的活,又怎么会有机会拿3000的工资。一边一边告诉自己,都能挨过去。
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羡慕小少爷到不认可他的地步。
我也想不计后果,承担的后果的任性而为。做对的事,说对的话,可是现实早都告诉我,场合不对,时机不对,那就是不合时宜的,是错的。而我也早已认可,并不断的担心由于自己的不熟练而犯下的错误。我告诉自己,那是了无牵挂的人能做的,而我不行。但是,我还是羡慕他,到不认可的地步。要我直接去说因为别人恶意寄走其他同事而有机会给我升工资是不合理,那样的工资我不要,我做不到。让我说因为我们都犯了错,只惩罚一个人不合理,我也应该要一起被开除,我做不到。我做不到的太多,所以我就告诉我自己,这是不合理智的,是不被认可的。
可是,我还是羡慕小少爷,我也还是会想,如果每个人都是想什么说什么,多简单。
我为什么不喜欢小少爷,因为我慢慢变成了小少爷所讨厌的或同情的人,因为我羡慕他,羡慕到不认可他的地步。
但是可能也会更复杂。今天我也是如此的安慰自己。
《哥儿》读后感(四):一篇没有营养的读后感
今年是夏目漱石逝世一百年,我爱豆要出演他的《哥儿》,于是便在图书馆找来读了。之前并没有读过夏目漱石的作品,不过正像另一版翻译林少华所说,在夏目漱石的文字中感觉到了鲁迅(这句话似乎不那么合理,只是我们更多接触的是鲁迅)。这位落魄的小少爷(死了妈,死了爸,哥不爱)真天然,受不住挑衅从学校二楼跳下来 用自己的手指去试刀,总之就是调皮捣蛋(似乎看到某人的影子)。从学校毕业后糊里糊涂地去了四国乡下的学校教书,这也正是哥儿步入社会的开始,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总结能力不好),最终离开了学校,返回东京。
小少爷很天真,免不了被红衬衣挑拨与豪猪的关系。小少爷三观正,学生在黑板上写他吃了四碗面,他内心os是我自己付了钱。小少爷有担当,学生故意作对不承认,而自己虽然调皮捣蛋,但从来都是光明正大,不以撒谎逃避责任。小少爷不胡乱接受恩惠,另一位老师被迫到另一个地方任职,红衬衣给他加工资,他拒绝了。小少爷很有正义感,他鄙视红衬衣的所作所为,也看不起狐狸的虚伪。
夸了一番小少爷,如果要我选最深刻的场面,大概就是豪猪替小少爷说话的那里了。当所有人都站在红衬衣那边,职责学生的闹事是老师的责任时,小少爷内心是愤怒的,但是嘴皮子不行。作者借豪猪之口说出了对教育的看法:教育的精神不仅在于传授学问,同时还要鼓吹高尚、正直的武士般的精神,扫荡粗野、轻浮、狂躁的恶劣学风。假如害怕起反作用,害怕事态闹大而姑息养奸,那么,这种恶习何时才能得以矫正呢?我们来校供职正是为了杜绝这样的恶习,要是对此放任不管,那又何必来做老师呢?
《哥儿》读后感(五):低到尘埃,爱憎分明
上次写《玻璃门内》的书评时忘了说,今年是夏目漱石诞辰150周年(1867-2017),上海译文出版社因此新出了一套夏目漱石精装文集,品相看起来不错,只是暂时没钱买来收藏,只能在书店看了。我以前在写《沉沦》的书评时,曾拿郁达夫和太宰治作了一番比较。最近两期《晓说》在讲鲁迅尾声,我觉得不管是文风还是影响力(甚至还有人说长相),鲁迅都跟夏目漱石很相似,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死后被尊为“民族魂”;夏目漱石在日本被称为“国民作家”。他们的作品都以思想性见长,紧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人性,他们都在各自民族的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相关的比较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鲁迅曾这样评价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说到《哥儿》这部小说,它是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但其近乎完美的结构和自然精湛的叙事技艺,却足以映射出其非凡的文学才华。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部薄薄的小说很像是大师烹小鲜,虽说食材简单,但更能考量厨艺的高下,也更能让读者感觉到其对于火候及色香味的卓越把握。
小说的主人公哥儿,既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也不是自觉背逆庸俗风气的激进分子,只是个生于平常人家的普通人而已。他没什么理想,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没有明确的想法,有种得过且过、走哪算哪的感觉,除了那个深心呵护他的女佣人阿清,他在那个平庸而又乏味的世界上了无牵挂。当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跟阿清这条感情线索,是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一条至关重要的暗线,虽然戏份不多,却是关键中的关键,正是它的时隐时现的存在,使得整部小说在充满无聊的轻喜剧、庸俗的小闹剧气息的表相之下,隐藏着淡淡的仿佛由尘埃构成的悲剧倒影。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小说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内容都是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由各种小丑上演的滑稽戏。这一系列的人与事儿,会让人不时边看边笑边摇头,但到在最后的高潮——哥儿跟豪猪痛打了红衬衫跟小丑,逃离那个让他们恶心之极的小地方时,小说的调子忽然逆转。哥儿回东京跟自己唯一挂念的阿清生活在一起没多久,阿清就病死了……她临终时恳求哥儿说:“我在墓穴里愉快地等待着哥儿的到来。”读到这里,相信稍微敏感些的读者都会忽然陷入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小说戛然而止,无边的悲哀刹那浮上心头。
至此这一条暗伏久矣的线索,转眼就把一切都颠覆了,此前的种种可笑喧嚣、无聊的闹剧,仿佛瞬间都变成了陪衬,它们所烘托并呈现的,是一滴眼泪般的单纯事实,是真正无可替代的失落之痛,是把哥儿淹没其中的彻底的虚无。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哥儿跟那个世界的唯一一点关联,就此被抹掉了。此后的哥儿,该如何活下去呢?
夏目漱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那个生性鲁莽、善良、单纯而又有些侠义心肠的小人物哥儿丢到那个偏僻的充斥着愚蠢恶俗诡诈气息的小地方,把那里搞得天翻地覆并胜利大逃亡之后,轻轻地那么一翻手,就把这个小人物仅存的寄托毁了,将其抛入无尽的虚无之境,把这么一出充满了嘲讽、调侃的诙谐剧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悲剧。此前那条包含着柔软温情的点缀般的暗线,就像一秒风暴,让一切都碎成粉末,把唯一的一丝希望也化为了乌有。此中爆发出的残酷意味,让人越想越是背后生寒、心里冰冷。
当然真正残酷的,并非作者,而是日日循环往复、永远休止的紧紧裹胁着人的现实处境。可悲的也不只是哥儿一个人,还包括那些行尸走肉般地过着机关算尽的庸俗乏味生活的人们,他们甚至连多少感受一下永失牵挂之痛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看似活着,其实早就死了。
夏目漱石的叙事与结构,看似简单明了,实则细腻多变,行文极富层次感,而又自然多姿、意味深长,且从始至终都没有半点拖沓冗余之笔。他的叙事过程中,多有插叙、倒叙之处,又加以时态的不时转换(过去时与现在时交替),从而使得情节的演进能彼此榫铆相嵌、错落咬合、相映生辉,非常的紧凑而又不落痕迹,无论是伏笔、闲笔,还是小风波与大冲突的设置,都极为讲究,无一不处置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要想,夏目漱石塑造“哥儿”这样一个小人物,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他所经历的种种无聊至极的世俗闹剧以及最后近乎虚无的悲哀失落,究竟在传达着什么样的意味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概括性地形容一下夏目漱石笔下的这位哥儿:他就像参杂在一袋发霉的大米里的那种细碎白石子,棱角分明、质地坚硬,虽然不与腐米同污同腐,可是归根到底,也还是没什么用处。不过,虽说无用,但他至少还有一颗单纯干净的心。换句话说,在那个极其庸俗、乏味的世界里,心地纯净、了无心机的哥儿,就像一条关于良心的底线,他是低的,但又显然高过了他周围的大多数人。
《哥儿》读后感(六):残酷的社会,让正直善良的品行受到嘲笑
看完这本《哥儿》,终于懂得了夏目漱石的作品倍受日本人推崇的原因了。
有人把夏目漱石与鲁迅相提并论,在我看来,他们还是大有不同,但直戳人心的笔墨都能直击心灵。
正直鲁莽的哥儿,在一次次被人陷害而毁掉名声,受人议论的时候,都让我有种为他感同身受的感觉。那样的情形下,如果是我闯入了那里,也一定会被泼的一身脏水,永远无法把自己洗干净,那种有理说不出的滋味真叫人难受。
残酷的社会生活,让人恶心的优美亲切的话语之下暗藏着的糖衣炮弹,虚伪做作的派头之下的冷血行为。面对这样的上司,也难怪会产生如同木偶般的只能规规矩矩,无法有任何反抗的活着的人啊。
在社会上,正直的人有时候是往往不得势,反而是那些狡猾奸诈,而表面又善良可亲的人,布下一个个陷阱,抓住正直人的把柄,轻易铲除这些“绊脚石”。 在这样的社会中,老实人、正直人反而成了傻子,单纯和直率反而招人嘲笑。如果你不耍些心眼,不干些坏事,就让人觉得有时候一定不会成功。
再看看阿清,虽然没有什么见识,对于社会的接触也不多,但正因如此也没有被这个社会所同化,她单纯而感性。在她嘴中“哥儿”就是她对主人的尊称,但在这个丑恶的社会中,“哥儿”已然成了对刚正纯粹人的嘲笑。
(当然正直的人有时候也会盲目的听信他人的话语,轻信那些狡诈之人也同自己一般可信,有时反而会成为了他们的利用品。也可能在轻易相信他人后,并不认为还需要去再经历确认,而冲动行事而成为了最没理的人。)
《哥儿》读后感(七):年少轻狂,大抵如此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而《哥儿》是在创作《我是猫》的同时写的中短篇。
故事很简单:一个性格鲁莽、直率天真的江户哥儿在父母相继死亡后,狡猾的哥哥卖掉老房子卷走大部分的钱,只留给他小部分钱生活,并辞掉老佣人阿清婆,在进修三年之后这位江户哥儿被推荐到乡下当一名数学老师,却遭到“红衬衫”、“狐狸”等道貌岸然的阴险小人一系列算计,眼看着唯唯诺诺的老好人"老秧"不仅未婚妻被抢还被远调更偏僻的地方,最终江户哥儿和同样豪爽正直的“豪猪”一起暴打“红衬衫”和“小丑”一顿后离开小镇。由于老佣人阿清从小的偏爱和鼓励,阿清成为哥儿唯一的牵挂,却在哥儿回到东京不久去世了,最终没能完成她继续给成家的哥儿继续帮佣的心愿。
小说正面揭露了那个时代教育界的阴暗,鞭挞了存在于教育界当中虚伪小人的丑陋,虽然赞颂了这位江户哥儿的率真、正直,但是最终阿清老人的去世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即便潇潇洒洒痛扁坏人,离开一个险恶的地方又能怎样,人心险恶的不仅是那所偏僻的学校,更是社会的普遍现象,“红衬衫”和“狐狸”等人依然会继续他们不见光的行当,社会别处也存在那样的人,江户哥儿伸张正义之后也没能靠着这份正直给阿清婆过上幸福的日子。
《哥儿》是在夏目漱石回想十几年前自身到松山乡下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而创作,当年他在东京感受到人世的下流,坏人胡作非为,他不愿呆在那种地方,宁愿到穷乡僻壤,希望过一种更美好的生活,但到了那穷乡僻境后,他遭受到了和东京同样的同等程度的不快,后来他决定执起笔杆作为武器,用文字与这个世俗世界抗争,他认为他要尽一个作家的天职,立身在这个酷苛的人世上,放手一搏试一试人们到底能够接受他多大的感化。
以前在很长一段日子里,尤其是大学期间,作为理科生的我一直对文学作品持一定的鄙夷态度,认为那只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创作的故事,阅读科学著作更有利于人的知识的拓展和身心成长,后来随着对一些电影作品的接触,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心灵被一次次感动与震撼,才开始萌生对文学作品的敬意,渐渐意识到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改造。
显然,鲁迅、夏目漱石非常相信文字的这种力量,把与世俗抗争的方法寄托与创作文学作品上,相似的年代,相似的社会背景,相似的留学经历,让我在阅读夏木先生的作品时,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作品,直接描写当时的社会,毫无掩饰地把真实情况写出来,通过简短的故事、性格分明的角色把最丑陋的一面揭露出来,旨在唤起当时人民的注意,让国民开始反省、思考!
故事中哥儿的年龄也不过二十四左右,还是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时候,天生的性格加上刚刚步入工作,表现出来的一切也许是最纯真的,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尤其是阿清婆去世之后,这位江户哥儿的率直天真会一直保持下去吗?以阿清婆去世戛然而止的故事倒是给了我们无限想象,多年后这位江户哥儿会变成他当初讨厌的人么,夏木先生选择二十四岁的这个人物设定,也许还有一丝当年他年少轻狂的影子,从东京逃到乡下,再从乡下逃回现实,在这不断的逃离之中逐渐成熟,发现不应该一气之下离开自己厌恶的地方,而是留下来,拼死和残酷的遭遇斗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