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作文课上,看到孩子们愁眉苦脸的样子,总是特别同情他们,于是,百般的启发,试图帮助他们找到创作的由头,可是,启发之后的结果往往是,或者照着老师的思路以葫芦画瓢草草了事,或者三两人一伙儿,开始了对话题的题外谈论,而且,很久都不能平静下来。
只好一次次发火。
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的结果。对于难度稍大的问题,是需要适当的情绪紧张度的,高度兴奋的状态只适合处理较低难度的问题,比如学简单的加减法时,课堂气氛是可以高度活跃的,因为问题可以通过直观手段直接得到解决。而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学生需要适当沉静的心态来思考的,这时的学习动机需要逐渐降低,难度较大的问题,更适合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文理一样,作文写作的心理环境,常常被大家称作写作场,外场活跃的孩子,往往写不出深刻的文字,因为他们形不成相对稳定的内场,自然思考不深入。
所以,在写作课上,我常常搭眼一看孩子的身体和表情状态,就知道本次作文哪个写得可能比较满意,而哪个可能根本没有找到感觉。
在越来越浮躁的教育大环境下,创建良好的适宜的写作场已经越来越难了。因为真正主动读书的孩子少,涉猎广泛的孩子更少,没有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想写出华美的文章,无稽之谈。再加上很多孩子性情里多是浮躁的因素,因此原本可以很好写的文章,竟然难有怡人的文字出现。
多次跟孩子们谈,写作是容不得浮躁的,必须沉静下来。多读书,多积累,这些课外的功夫,是每位同学必须持之以恒的坚持的。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能考虑如何布局谋篇,如何标新立异的进行立意。这样,好的作文才能产生。而写作之时的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当的紧张度,更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