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06 02:28: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1000字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是一本由[美] 约翰·布罗克曼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一):此书不会让你学到什么

  这是一本好书,涵盖了人类智慧结晶的书,但是书中的每一条概念只是做了简短的解释,有些还没有解释到点子上,仅仅是让你知道,不会让你了解,更不会让你掌握,你只知道他很厉害,仅此而已,读到感兴趣的观点时,突然没了,扫兴至极,所以如果要想从中学到东西还需要额外找相关书籍来阅读,思考,这是个漫长的思考学习周期,值得。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二):敬畏之心

  如果宇宙秉持着万物恒动的原则,那么稳定和连续必然都只是幻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的法则也将重新构建,或许人类推导出的公式理论也终将不再适用。当太阳不再发光,地球的磁场发生转换,氧气在空气中的占比不再是21%,汽油不再能够为汽车提供动力,水可能不再是聚合物,亦或是光线中的光谱不再是七色光,这些星星点点的变化中,任何一项变化都会对人类现有的文明造成致命打击。人类自以为可以主宰世界,可世界的运转法则稍微一变,人类也许又会重新回到愚昧与无知当中。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三):可以翻翻,别太当真,以为读本书就能改变自己的思维

  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认识论的内容,可能休谟和笛卡尔之类的人已经强调过无数遍,想要深入了解一些思维方式方面的东西,建议读一些认识论和知识论的书。这种每个概念只讲一两页,你还是得找书继续研读才能知道如何应用一些概念。否则,错误地理解一个概念,不如不知道。当然书中的一些概念还是让我有所启发,觉得需要继续找书读,到100多个概念里不超过10个。 P.S.感觉国外的牛人对认知神经科学都很了解吧,很多概念源于此。还有一个感想,里面很多人是媒体人,是记者,但无论什么职业大家的科学素养都很高,都是拿数据说话。不像某些媒体人,只会煽情,而且毫无科学素养,例如某崔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四):认知工具箱

  揭示人的无知以及个体的重要性。有限的人有限的认知,渺小偶然的存在,同时又是他所理解的宇宙的意识。可以说是某种谦卑的唯我论,唯我论这词似乎攻击性十足,但很大程度上它可以是温和的。个体与群体息息相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可以进化的感性智人。 就算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律、结构是无意义的,这并不能完全影响人的精神领域。也就是说人有这种能力——在无意义中构筑意义。举个例子,假如我偏要认为眼前的一片树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理解世界的一些关键概念、认知工具,有点粗略,有验证之前信念的作用,却很难说多么深入,倒是引出了很多可以学习的方向。 语言是好的工具,但也具有很深的迷惑性,过于简单,过于复杂都可能会出错,最好就是能随机调整。 大脑用进废退,要多多训练自己,寻找最佳的思考方式。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五):summary

  我们对“聪明地思考”颇有兴趣,但对标准化“智慧”意兴阑珊。在传播理论中,信息并非被定义为“数据”或“输入”,信息是“产生差异的差异”(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这才是我们期望中合作者要达到的水平。

  本书的“年度问题”,经由史蒂芬·平克提议和丹尼尔·卡尼曼的附议,被定为詹姆斯·弗林的一个概念——简化抽象概念(shorthand abstractions,简称SHAs)。詹姆斯·弗林是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政治学知名专家和名誉教授,他将“简化抽象概念”定义为科学的产物,并认为它现在已经成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因为具有普遍适用的模板而更聪明,如“市场”“安慰剂”“随机样本”“自然主义谬误”。弗林认为人们完全可以将抽象作为单个的认知模块用以思考和辩论。

  如果你能预知自己的行为,那么你也完全可以干预和改变它,这不正好会导致预测失败吗?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六):我们生活在认知的幻觉里,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读这种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认识很多聪明的学者,并了解他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

  比如说认知科学家Sam Harris.他所说的“我们生活在认知的幻觉里,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就是对自由意志发出挑战,也印证了我的质疑。

  还有提出“Shifting baseline syndrome”的Daniel Pauly教授,提出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才是常态。

  还有像认为“knowledge as a hypothesis”的Mark Pagel教授,他们都认为我们应该对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保持谦逊的态度,学会质疑,善于观察。

  所以与其说这本书可以让你更聪明,不如说它可以让你更理智与谦卑。

  不妨看看这个问题,“如果卡片的正面是元音字母的话,它的背面一定是一个奇数”如果验证这个假设的正确性,下面这四张卡片应该最先翻动哪张?

  U K 3 8

  ————————————————————

  答案是K或3

  如果不明白,就好好读读书吧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七):《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 解读

  

关于作者

1981年,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成立了一个叫“现实俱乐部”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发展成了一个名叫 Edge的在线社区。这个社区中有各个领域大神级的人物,他们中有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有的甚至是诺贝尔奖得主,也有的人是知名的媒体人、艺术家或者企业家。每年,Edge社区会发布一个年度问题,邀请各行各业最顶尖的大师来一起回答同一个年度问题。

关于本书

  这本书包含的就是一百余位世界知名科学家、学者和思想家对“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这个问题的回答。书中介绍的151个科学概念,涵盖的内容从心理学到经济学,从宇宙学到神经科学……简直无所不包。在回答年度问题时,这些“伟大的头脑”毫不吝惜分享自己的观点,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前沿的、跨学科的、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认知水平的概念。

核心内容

  我们将选取书中151个科学概念中最具启发性的三个概念来进行介绍。

  (1)卡伊·克劳泽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奥卡姆剃刀”概念,这个概念告诉我们“简单”无疑非常重要,但过于简化未必就是最好。当我们分析一个复杂系统时,一定要正确理解简单与复杂间的关系。

  (2)丹·斯珀伯通过对“文化吸引子”概念的介绍,向我们展示了文化结构中那些基本的模式和套路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它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文化现象,而且利用这种思路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有效的信息传播。

  (3)安迪·克拉克通过“预测性编码”的概念告诉我们:我们在感知外界信息的同时,大脑也在不断进行预测,而预测学习是人工智能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它或许能帮助我们实现真正的强人工智能。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八):怎样让你更聪明?

  你认为人类就是万物主宰吗? 你认为所有相关事物都是有因果的吗? 你认为什么事情才是有意义的? 你认为证据真的就能告诉你真相吗? 你认为你学到的知识都是确定的吗? 你认为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例吗? 你认为是你控制大脑还是大脑在控制你呢?

  每年1次,网站Edge集结最伟大的头脑共同解答关乎人类命运的同1个大问题,为你开启一场智识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

  l哪些科学概念能改善思维方式,让你变得更聪明?本书编者约翰·布罗克曼召集了151位世界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来回答这个“大问题”,触及物理宇宙、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科技趋势、认知神经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前沿概念与思考框架。这些科学新概念将会给你不一样的思维碰撞。

  编者在书里提到两个问题:1、如果发现吃了更多番茄酱的小朋友考试成绩更差,思考一下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什么逻辑,这两者根本没有关系啊。但是只是让你沿着这个问题假设一下而已,有人说道“可能番茄酱李含有某种伤害神经系统的物质”,“吃更多番茄酱意味着吃更多薯条,让人变胖变懒”。这就让本来很无稽的笑话牵扯出了一些因果关系,那你现在想一下,你会有什么答案呢?

  2、为什么频繁占星的和占卜的人寿命会更长?你又会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但是你假设它是真的呢?有人说道:“预知未来可以避免死亡”,“人年纪越大,越相信占卜”。你会有什么答案呢?

  如果我们能够记住“相关不是因果”,不断的启发我们的扩散性思维,那你就会开始思考A是否引起了B?还是B引起了A?A和B的本质是否相同,或者其实是C引起的A和B?我应该如何来判断真伪,这时你就会形成一个批判性思维。

  维克效应:既为了获得想要的结果而调整证据的标准。

  你所以为的很有可能只是别人想给你看的结果。书里提到大约五万年前,澳大利亚的大型有袋动物,无翼鸟类和爬行动物在人类抵达不久之后就灭绝了。南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在一万年前消失,也正好是人类出现之后。新西兰的恐鸟在波利尼西亚人定居后的两个世纪内灭绝了,而马达加斯加的巨大无翼鸟类和狐猴在人类到达后不就也消失了。为什么这些动物会灭绝?古生物学家们的结论是因为气候变化,但实际上却是因为人类的占有。

  现代很多人都在想着要求绝对性的东西,你的产品是绝对安全的吗?你的产品孩子使用也没有问题吗?你的东西真的是干净的吗?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仍然会自我怀疑。

  这个世界上,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黑天鹅,但是如果你没有找到,也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所有的事情没有证据并不意味着证据是不存在的。

  和大家分享了一点内容,这本书讲述的更是干货内容满满。《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能够带给你更多的思考。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九):感知与知识的局限

  一句话概括:学会后让人聪明一点点的概念。

  读后感:

  “概念系统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管辖着我们日常的运作,构建着我们的个人世界与他人的关系,乃至细枝末节,无所不包。概念系统对人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概念系统不是我们平时能够意识到的,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琐事按照某些方式或多或少在自动思维和行动,这些方式并非显而易见。”—《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无论用何种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我们都充满了局限性。那些我们无法获得的信息和无法想象的可能性是切实存在的。

  人的感知系统存在着局限性。正如书中第二十五篇文章“我们的感知桌面”所指,我们的感知只是演化出来的产物,为的是在进化长河中存续我们的基因,并非事实。我们普通人也是“盲人“。

  盲人根本不知道颜色的存在,他们面对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片黑暗”,因为他们无法意识到颜色的失去。作为“正常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现实环境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我们普通人能感受到的可视光谱只是整个波谱的十亿分之一。蜜蜂能感受到紫外线,响尾蛇能感受到红外线,而我们的感觉系统只是为了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所进化出来的,充满了局限性。

  概念是人类感知能力的延伸,但也充满了局限。人类作为一种语言动物,无论思考什么,都无法摆脱概念的束缚。我们借助概念来感知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世界也被概念局限住。《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指出,我们的概念系统构建在最基本的感知系统之上。因此感知系统的局限也很可能造成概念系统的局限。比如我们空间、时间、物质的概念并非是对客观真理的洞察,物理学中唯一一个时间不可逆公式“热力学第二定理”,可能并非世界真是如此规划(存在一个时间上不对称公式,加上无数时间上对称的公式),而是生命只能诞生于这种环境。

  缺乏概念将束缚了世界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穿越到200年前的发达地区,比如英格兰,他会惊讶地发现那里的人们完全无法意识到“信息”的存在,信息时代里耳熟能详的概念在此几乎无人知晓,没人能想象这种脱离物质而存在的事物。因此,这些古人也就无法想象何为互联网、信息云。

  知晓新的概念也将束缚世界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诅咒”—当你拥有了某种知识,你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

  1990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实验。他们让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根据乐谱击打节拍(击拍者),另一组负责听节拍声猜乐谱对应的曲目(猜听者)。

  实验前,负责击打节拍的受试者认为成功率为50%,但真实的实验结果则只有2.5%的成功率,差了整整20倍。所选用的乐谱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曲子,比如国歌。因此击拍者在实验过程中,依旧认为猜听者应该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曲目。

  击拍者的估计和实际情况的巨大落差,研究者认为是由于击拍者在击拍时,由于提前知道了歌曲名,因此击拍者听到的的不是分离的敲击声,而是连贯的旋律,而猜听者听到的恰恰相反。这个实验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当你掌握某种知识后,就无法想象不了解这个知识的世界将会怎么样。

  拥有知识概念就像掌握了某种旋律,当我们面对看似杂乱的世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藏的美妙。读《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概念》,那些让人变聪明的科学概念让我眼前一亮、视野开阔,但我也知道,我所看到的只是蜉蝣之于天地,有无数的可能性永远隐藏在人类感知和概念系统所覆盖不到的阴影下,不禁感慨万分。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十):来,干了这碗科学鸡汤

  本来是要做手写摘抄的,意识到工程量巨大,立马转战电脑版。三九寒天,请收下这篇科学鸡汤,拿走不谢。

  “要抵达世界知识的边缘,就要寻找最复杂、最聪明的头脑,把他们关在同一个房间里,让他们互相讨论各自不解的问题。”

  一个名为“Edge”的组织把五花八门的专家集合起来,让这些“最聪明的大脑”凑一起想事情。

  就像一种对话。

  于是,就催生了这本书《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

  “在一个团队中,往往是20%的员工干了80%的工作,而这20%员工里的前20%则做了这个团队的绝大多数工作。”那么,这前20%的前20%的前20%的智慧大脑,还是能对当代人科人种做以全面代表的。

  这一次的问题是:“哪些科学概念能让你更聪明?”

  下文为摘抄,当然我还是忍不住偶尔跳出来。

  1. 失败造就成功。

  西方的崛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对失败的高耐受力。很多移民在失败耐受力很低的文化中接受教育和训练,一旦移民到失败耐受力高的文化中,便会脱颖而出、如虎添翼。所以,是失败释放了成功。

  科学本身就是如何利用负面结果。因为失败经验太多了,大多数的失败教训都无法共享,导致知识传播的速度降低。

  现在负面数据也逐渐有了用武之地,虽然大都放在附件里,细数曾经做出的努力,同时告诫后人:“嘿,这坑已经栽过了。”

  而为人父母,恐怕要引以为戒:不要因为盲目追求成功率,剥夺孩子试错的快乐和权利。

  2. 不可预知的世界

  接受不可预知会帮助我们获得自由和内心平和,这样我们才能融入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畅游于混沌无章的宇宙。

  在我浪游欧洲的日子,智能手机还未盛行,吃住行找路,除了经典地图,我都习惯在旅行小本上画个简略版地图。在里斯本阿尔法玛街区,道路弯弯曲曲,找青旅工作人员问路,他的回答至今记得:“You should get lost here. It is fun.”(迷迷路也无妨,很好玩的。)所以即使现在我也时不时有意收起手机,关闭所有点评,打开Discovery频道。

  3. 万物恒动

  在认识事物时秉持“万物恒动”的原则。稳定和连续都只是幻像,就算人类意志和毅力发展到了顶峰,我们的成就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如果我们想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必须不停地追赶河流,否则就不如索性让它流淌而去吧。

  4. 十进制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主观时间是一种神奇经验,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消失。也许生命就是一种面向终点的对数式时间尺度。

  时间之舟越行越快。

  5. 相关不是因果

  “如果A没引起B,是否是B引起了A?是不是存在能同时引起A和B的第三因素?A和B的本质是不是相同?发生了什么?我还能不能想到其他的可能?我是否能验证这些可能?我应该如何求证哪个是真的?”这样你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可以像一个科学家那样思考了。

  事情先后发生,并不一定是相关发生;相关发生也不一定互为因果;互为因果,也不见得是唯一因果。

  6. 知识就是假设

  知识不可琢磨的本质让我们明白,应该在理解和使用它的时候更加小心,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同时包容和质疑他人的答案。知识应该被当作一种假设。

  同时,也如后文所言,“知识是一种概率”。

  7. 宇宙无用论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生命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我们在宇宙的基本框架下发现的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我们创造的事物才有意义。宇宙只是根据它的规则在持续运转,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它并赋予其意义。

  8. 心灵生活的盲点

  每个人都知道晴朗夏日让大家拥有好心情,但大家并不知道天气和气温对我们的心理还有另一种作用:下雨天会让我们内省和思考,因此也强化了我们的记忆力。

  9. 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生活方式的核心就在于当你面对与你相悖的观点时,你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避免思维惰性。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的身份也有所变化:我不再是信息的传导者,因为我的学生能从网络上轻松下载这些内容,我变成了科学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小时候,寒暑假作业中一些冷僻知识点常难倒我,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都不是事。知识不再仅仅是“填空题、选择题”(比如历史事件的年代、古诗词的字句),而是论证题、应用题。

  10. 时间内思维与超时间思维

  如果科学家们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创造新颖的观点和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新发现的现象,那么他们就是在采用时间内思维。如果我们进行超时间思维,我们就会认为这些观点某种程度上“已存在于”我们之前。如果我们进行时间内思维,我们就不会那样假设。

  超时间思维常常意味着存在一个想象的领域,处在宇宙之外,蕴含着真理。这是一种宗教式的思维,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解释最终都会指向经验世界之外的某些东西。

  11. 检索指数

  检索指数(Findex)是指网络搜索可以多大程度上满足你对所需信息的需求。

  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搜索者确定某条信息是无用的。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摈弃无用信息太太太。。太困难。

  12. 自利性偏差

  我们总是对成功和好事全盘笑纳,对失败和失误却急于撇清。

  13. 幸福感五要素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E:投入(Engagement)R:良好的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M: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A:成就(Accomplishment)

  14. 亚自我和模块思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亚自我。

  知道每个人都有着相互独立的亚自我,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中的不理性和不一致,比如同一个决定对于子女是合理的,对于朋友或爱人却会显得蛮横无理。

  看了人格障碍症的相关报道后,才意识到心理测试中的“多重人格”这个词怎样被无辜滥用了。而“亚自我”这个解释很令人满意,毕竟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人多面,矛盾统一。尤其是在下一章提到,“心理学、精神病学和行为遗传学都发现:在人格特质的“正常变异”与“异常”的精神疾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让我们为自己体内的神经病干杯吧。

  15. 构建偶然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每周花几个小时去阅读与我们工作无关的研究文章,而阅读的地方也应该和我们日常工作的场所毫无关联。这样精心构建的偶然性或许在培养创造力方面有益无害。

  这是因为环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甚大。比如后文提到:“我们不能系统地搜索记忆,结果也就不如电脑(或网络数据库)搜索那样可靠。人类的记忆对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大,例如,潜水员在水下测试时,能更好地回忆起那些在水下学习的词汇,即使这些词汇和海洋完全没有关联。”

  16. 变动基线症候群

  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知道什么是常态的,所以我们只能认定眼前的就是常态。

  解释了一切偏见和狭隘。

  17. 预测性编码

  我的核心观点其实很简单:对世界的感知就是对自己感觉状态的成功预测。大脑基于已有的关于世界结构的知识,通过对事件接连发生的概率判断,预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当预测和现实出现冲突时,就会出现错误提示,要求修正预测,甚至改变我们原有的知识。

  再次,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界限变模糊了。我们感知到什么,或者我们认为自己感知到了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知道些什么;而我们知道什么,或者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总是来源于我们感知到了什么,或者我们认为自己感知到了什么。

  所以,我们只是听到想听到的话,读到贴在自己心上的文字——连我闺女都觉得月亮升起是为了在天空看看她。我们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

  18. 相生相在

  他(越南僧人释一行)说:“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在看这张纸时,眼前将清楚地浮现一片云彩。因为若没有云,不会有雨;没有雨,树林就不能生长;没有树林,就无法造纸。纸在这里要有云。换言之,没有云,就没有纸。所以说云和纸互为彼此。我们称这种关系为‘相生’(inter-being),字典里没有这个词,它由‘相’(inter-)与‘生’(being)组成。生还是相生?你不能只有你自己,而是必须与万事万物相生。这张纸如此,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很容易被唯物主义的扩大了联系的普遍性否定,但故事本身很美,而如何理解在于个人修行。

  19.风险素养

  风险素养,就是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

  与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不同,风险素养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感情——拒绝抚慰式的家长作风与确定性的幻想,学会承担不确定性。

  时刻准备着。

  20. 中庸法则

  中庸法则就是“你并不特别”:宇宙不会围绕着你运转,地球也并不是什么优等星球,你的祖国不是天赐的完美国度,你也并非什么精心策划的生命,而你中午刚吃过的金枪鱼三明治也不是故意让你消化不良的。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都只是基于宇宙中无常的自然法则,这样的法则毫无例外的适用于万事万物,绝不会对你有所偏爱。你认为的宇宙中那些重要的问题都只是一种偶然。

  中庸法则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什么必然,宇宙本身也并无恶意或者善意,万事万物都只是遵循着某些规则,而掌握这样的规则就是科学的目的。

  21. 设计你的头脑

  当有人问爱因斯坦他为什么会去翻通信录查自己的号码时,他说他只会记住那些他没法查到的东西。

  现如今,我只记自己要去哪才能查得到。

  22. 非天生遗传

  物种的消失不再仅源于灭绝,也可能源于同化。

  走在很多被克隆的城市街区,我总是不知身在何处。所以要走街串巷,找到它的独到之处。

  23. 后猿类物种

  缓慢而稳定的变化只会形成习惯,而无法激发行动。

  温水煮青蛙,还是大刀阔斧撸袖子干?

  有意思的是很多观点并不新奇,一点也不,在很多心灵鸡汤似的公众号文中或多或少遇到过。但“故事只是故事,小说虽然鼓舞人心,但科学才能解决问题。”我喜欢科学家们煞有介事打概念、讲道理的样子,事实证明科学远胜一票鸡汤励志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