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02 05: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精选10篇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是一本由嘉倩著作,龙门书局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一):让时间,酝酿最好的礼物

  认识嘉倩很偶然,是在2011年因长时间未收到走遍欧洲旅行小手册时候,跟相关负责人联系,看到他关注了“亲爱的嘉倩”。在好奇心驱动下,点开了嘉倩的豆瓣。我看一个陌生的豆瓣,首先会去看相册。碰巧,当时在看三毛的作品,当看到嘉倩和树的照片,仿佛看到了平行世界里的“三毛与荷西”。从第一张照片开始关注她---亲爱的嘉倩,到现在的嘉大倩。从《三毛不再萨哈拉》到《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我跟随着她的文字脚步成长。

  这一书来得很突然。是我正式开学的前一个晚上,看到嘉倩在微博上说她那两天在上海,可以买签售版。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请朋友帮忙购买,而朋友让她签名之余还写下几句话,其中最让人珍爱一句话是:永远17。每个成年人都有不想成长的时刻,想要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的某一时段。我也不例外

  在看这本书之前,周边的朋友都不太看好这本书。当我正式阅读时,有同学看到书名就说,这肯定是内地作家的作品。我说是。他继续,这肯定是个30岁以上的作家的作品。我否定,后来他继续猜了几个年龄段,都没有猜对实我不知道我要以什么心态去看到这些小细节与,只引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正视此书。人活在世上,哪个没有正反面?又有哪里一直招人疼爱喜欢?我不是的。所有的事情存在两面性,大多数时候我存在于背面。无论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各路读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于我而言,我看到了惊喜

  当整个时代充斥着海外留学,环游世界,光荣回国,出书,成名人的时候,一道别具一格风景线突然跳跃在读者的眼前,你能说你不惊喜吗?嘉倩,她就能带给我惊喜的感觉,这种感觉区别独木舟,陶立夏,郑宸等作家。

  其实,出国真的那么好,真的如小说般的慵懒自在吗?我没在看这本书前,还多少夹杂着些这样的想法:嘉倩多么幸运啊,能够出去留学,旅游,还在西班牙遇到真爱,简直是人生赢家。可是,我们都遗忘了一点“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那光环下面,还是有许多难以言明的纷繁细节,即使在准备出发的时候,也同样需要经历一切的考验。”“有点时候,机会可能隐藏在平凡外表下面,可是你该知道那就是为你定制的跳板,或许换作别人,只是平凡度过,而对于你来说,却是一个大飞跃。”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为自己的文字而感到可笑了,平时写作文虚谈要善于抓住机会,用于前行,殊不知,许多时候在为我们定制的跳板面前,平凡地度过了。还有更没想到的是,嘉倩能够最真实情景再现和剖析情感,没有其他作家的夸夸而谈,什么人生啊,困难啊,坚强啊这类的广泛而不实在话题,倒是从自身出发,一点点地叙述自己的故事,不断地认识自己,改变能改变的。

  我不优秀,或者运气稍微欠缺了些,抑或是自身不够努力,没有嘉倩的重点初中高中,没能一路顺风顺水走过来。可我们都是平凡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陷入不同的困境。中东人有一句谚语:“当大灾难来临的时候,就低下头让它略过去。”突然感慨了些,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于我的高三时期,或者说生活的大多数时期,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能一个人走。而她的经历恰恰给予了向上的能量。高三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持续疲劳战争容易情绪走向极端,每天不断否定自己再肯定自己,如此循环反复。每天做很多很多的题目,很多很多的选择,不论大小。就像《尘》中叙述的“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一个选择都可以称之为唐突,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结果如何,然而我们坚持了唐突,一次次的调整,一次次的唐突,再调整,唐突便有了体系,有了构架,变得根深叶茂。”而我倒希望,这些“选择”,逐渐有了体系,结构,变得根深叶茂,最后造就一个美好的自我。

  最欣赏莫过于她迎接一切事物态度,把挫折困难都比喻成“上帝的礼物”来坦然面对,“从零开始,照样把生活弄得像模像样,每一丝呼吸都会带来未来无穷的可能性。”

  在这里突然想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所有事情都合乎我们的理想,如果合乎理想,是我们福气;如不,权当经验”。那我们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时候,当做积攒经验吧。让时间,酝酿最好的礼物。

  书中最后写道:“也许因为后旅行时代渐渐过去,我坦然地辞职,现在正在中国四处做‘交换梦想’的采访。我只知道,我不能一事无成地回到巴塞罗那。”她的旅途,还在继续。而我的人生,正在经历。

  嘉倩,祝福你,带上美好以及最本质的自己,回到巴塞罗那,那个充满热情阳光城市,回到树的身边。享受,继续前行。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二):一切只是为了自己

  生活中的我总是喜欢依赖家人,无论家人做的决定我是多么的不喜欢,但是我依旧会接受她们给我做的决定,即使后来的结果是不好的,我仍接受了这结果,这也许是长久以来自己都没有学会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看了这本书,对我有很深的感悟,嘉倩是一个对自己人生负责人的一个人,从在澳门读大学到最后自己勇敢的选择去荷兰读书,再成为爱尔兰的交换生,在遇到了适合她的伴侣,这一切都是她对自己认真负责,最终到了荷兰,由于某些原因,别人安排了一个她不喜欢的专业,但是她不想自己的的四年时间是浪费在不喜欢的专业,所以在异国她勇于去争取自己的想要的,小组遇到的困难,在异国找房子,她也害怕过,恐惧过,也曾想逃避过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走,无论遇到什么事,别人是帮不了的,很多事情也许经历过后,会发现自己曾以为熬不过的日子 ,如今也成为了回忆,这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它让你看清自己,让你知道你要学会去争取自己想要的,我们的努力,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三):谢谢你曾照亮我

  曾经,我对面坐着一个24岁的姑娘,17岁时从上海考到澳门读酒店管理,然后去荷兰、爱尔兰留学……我们面对面的坐着,听她讲她的过去。那时,她24岁;而我,已经在20多岁的尾巴上。听她的娓娓而谈,很是生动。我在想,那样的故事,即便当时会很疼,但终究会变成甜蜜的回忆。

  她说她刚刚打算去澳门的时候,她的心里也很忐忑,对未知也很迷茫。但她想啊,我这辈子总不能一直都待在上海吧,尽管这个城市,是很多跟她一样年纪的人,想实现梦想的地方。但是,这片土地对她而言,在那时,基本上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地方。

  年轻人,总想非得更高,非得更远。

  我很钦佩她,听她讲她的游学、她的旅行、她的爱恋、她的迷茫……

  至少在我18岁的时候,我很满足幸福的在南方的一所大学里读着小本科,接着在24岁的时候,从这所学校研究生毕业,东碰西撞的求职,经过4、5年的过渡,如今拿着一份固定工资安稳的养活着自己。

  对那些骚动的青春,真的会带着闪亮的笑眼,真诚的佩服。

  那天,我跟那个姑娘在北京的一家叫“珠穆朗玛”的餐厅吃饭。她说,因为你很想去西藏,所以,我约你在这里聊聊。嗯,至少可以吃吃西藏当地的食物

  看着餐牌,羊头肉,人参沙拉,糌粑糕,牦牛蒸饺……我有点纠结,还是决定点些汉餐,譬如水煮鱼之流。姑娘惊诧地问,你不是想去西藏吗?连那边的食物,你都不愿意尝试

  当场愕然,我发现了自己与她的差异,对梦想而言,她总是在实践,而我总是在幻想

  我曾经也梦想过,要周游我梦想中的美乐地,比如西藏、尼泊尔……到今天,我也在梦想。

  后来,我喜欢用一句话形容我们那次的见面:谢谢你曾照亮我。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四):.最想环游的世界,它一直都在脚下

  学习的日子,过得很苦,很累。

  经常会想,能不能,有一天,带上相机,走在一条无名大街上,让自己身心去旅行下。

  后来我知道了,.最想环游的世界,它一直都在脚下。

  人生便是这一场旅行,最美的不是那些千篇一律建筑,而是发生在生活中每天与众不同一点一滴

  再累,再孤独。我和我自己,也要好好的过。

  九岁那年,我考了班里倒数第一,我以为,我这辈子学习再也没救了。

  十四岁那年,我被同学欺负,我以为,我这辈子就要这样懦弱一生

  二十岁那年,我失去了她,我以为这会成为我一生无法揭开的伤疤

  可是,最后,时间它开口了。

  很多事情,在做的时候就是没有意义地方,哪里来那么多成功学!一切不过就是我做了,然后回头看这段歪歪扭扭的路,再马后炮一般给它一个意义。你成了现在的你,都是你面对一件件小事反映,所积累出的你。所以,每一天坚强的活着,不因一时堕落而放弃自己,不因一时胜利傲慢自己。发生在青春里的,一切都是礼物,包括颠沛流离,或者莫名伤害

  既然每一个青春里都有万水千山,那我总能随时重新出发。.最想环游的世界,它一直都在脚下。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五):我只是没有时间羡慕

  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我是个天真孩子,每天都纠结于一堆的公式课本中,也会沉溺在好看日剧韩剧、美剧中。在二十岁的开头,每个星期都穿梭在上学、回家的路上。

  很高兴,自己能够在这样安稳的环境中生活,有时候也希望逃离出现实的藩篱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但是总归是二十出头,没有太多的想法和实践的决心

  几乎总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与父母争吵,为了琐碎的事情和同学斤斤计较,还会羡慕的看着身边的大学同学谈恋爱、逛街。偶尔看看别人的精彩生活,会徒生一种嫉妒,比如,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年纪轻轻的年岁,看看另一头的世界。

  很喜欢这本书的作者,她一直在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看窗外的风景,书中有句话说:我只是没有时间去羡慕。

  也许,就是因为她没有时间去羡慕,才让这么多人羡慕。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六):不管走在何处,都不要迷失自己

  读了嘉倩的书《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感觉心静下来了。她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人生总是在泪水中前行,懂了泪水就懂了人生。现在她正做着交换梦想项目。一个多数人认为有着美丽光环,但不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作家。 我很羡慕她现在的生活,有时间到处走,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打开她的微博,就会发现她现在的生活并不轻松。她的小房间堆满各类书籍,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还要为杂志专栏,出版书。虽然稿费版税并不多。她必须养活自己。任何事情都有代价的。所以很多人有梦想,却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就象我在上班的时候就把辞职的事想了万千遍,但始终迈不出第一步。很多事情,是需要亲自体验才会有切肤之感的。伤过才知疼痛滋味,哭过才知无知绝望,傻过才知付出不易错过才知拥有可贵------------ 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毕竟待遇不错。离职后能否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很迷茫纠结。所以一直关注她。我看到她为了今天所做的努力,她评估了自己的实力,有能力应对离职后的生活。出发是为了找到更好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她自信但不浮夸,一步一个脚印。 她的经历给我启示:趁着年轻应该给自己机会,去寻找我自己喜欢的工作。 不想再有一天,发现某人取得巨大成绩而我一事无成。就像我们所有人都采取一种方式走路,抬起左脚,放下。抬起右脚,放下。再放下,一直在持续这个动作表面看,我们每天都是工作,下班,动作并无差异,实质却不同。有人是原地踏步;有人是前行;而杰出的人却在向上攀登。不管走在何处,都不要迷失自己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七):也曾深夜痛哭过

  嘉倩的新书《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我一口气看完了,感触很多,下笔却又不知如何开头,89年出生的女孩,她现在经历的一切都看的让人那么惊心动魄

  和其他旅行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的书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表现的是一幅山水画,但这本书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故事,准确地讲像一部情景剧,她的入学,无论是澳门,荷兰还是爱尔兰,她的租房遭遇,当然,还有她的打工,她的恋爱,她的夜店,她的选修课等等。

  嘉倩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姑娘,很成熟远远超出她年龄段的成熟,她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选择的时候很果断,也很坚决,对未来有着很清晰的规划,我很欣赏这姑娘。

  这书与其说是游记,但更像是个人的传记,带有很多的文学色彩和日记的性质,记录了她的生活,也记录了她的想法,文笔上很类似三毛,包括其中几个重要的桥段都有相似的影子,特别是那个西班牙的男朋友,如果说她是活着的三毛也许不太准确,但形容她为行走的嘉倩,我想是很合适的。

  对自己的人生要有规划,一张纸上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想象出一个5年以后,10年以后,20年以后的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第二部分为了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做那些努力;第三部分想想自己能做到哪些,哪些是做不到的。那么,把这三部分用线连在一起,你的未来就跃然纸上了。

  嘉倩的人生规划从书中看的很清楚,从去澳门读书开始,到做交换生到荷兰,到选专业,到再次交换到爱尔兰,到去西班牙实习,她的人生是一步一步紧密相关的,她很清楚为了下一个目标现在必须要做什么,也更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这是她最值得称赞的事情。

  有很多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往往不愿承认自己能做什么,这样就会感到茫然,也难免会颓废。

  看看嘉倩的人生选择,考大学她选择了去澳门,我觉得这是她评估了自己的实力,没有一门心思地想去哈佛,到了澳门,她很快适应了,生活的很好,但她不满足了,她需要更大的空间。她发现还有交换生可以到荷兰,所以,一往无前地奔向荷兰了,从开始的忙乱到后来的适应,她经历了比在澳门更高层次的历练,这时,她发现,还有更新的领域可以去拓展,她又到爱尔兰去了!谁的大学能这么绚烂?三年里换三个国家?这可不是只有勇气就够的,需要足够的规划和稳扎稳打的步伐。

  嘉倩的生活与其说是在行走,不如说是在攀登,每个攀岩爱好者都知道攀岩时一定要手和脚要抓紧和站稳,每向上一步都要手脚其他三点牢牢掌控的情况下,所以,看似冒险的极限运动其实是一门很精细很安全很稳妥的艺术。

  89年出生的嘉倩,刚刚24岁,人生辉煌的篇章还等待她继续创造,世界上最璀璨的风光还在更高的地方等着她去发现,加油!嘉倩!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八):为梦想起航

  嘉倩写过好多篇让我难忘的文章,《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给我影响最深,从此我喜爱上了嘉倩的文章。我已读过她的《三毛不在撒哈拉》《明天醒来,还有青春》。所以这本新书我很期待。感谢亚马逊送货及时。

  我觉得《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最大的亮点是序和后记。英国总领事摩根先生为其作序,给我很大的好奇,摩根先生的文笔屈指可数。全书分四个章节。叙述了她从澳门出发,到荷兰。爱尔兰留学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在西班牙遇到的爱。有欢笑但更多的是眼泪。一个女孩身处异国他乡,除了坚强应对没有其他选择。我想准备留学或正在留学的同学会喜欢这本书。很多观点有共鸣。作者文笔不错,本人不喜欢讲大道理的励志书。她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其实不管你是女性还是男性,人一生中会碰到很多挫折,其实挫折也带给人机遇。要学会战胜恐惧承担风险。不随波逐流,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年轻人总在寻找最美的人生方向,前提是要充分认识自己和相信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她是成功的,经过波折最后终于在欧洲三年传播学本科毕业 。回国后就职于英国外交部新闻处,原以为从此她可以停下脚步,享受生活。因为在网上开设了倾述邮箱,她知道很多同龄人的梦想烦恼。 为了和陌生人交换梦想的梦想,她毅然辞了职。她的资金一部分是工作存款,一部分是出书的版税。还有部分是支持梦想人的购书款。

  这个女孩已从南方走到了北方,从西部走到了东部,走了大半中国,途中惊喜不断,得到了网友相助。开了几场分享会。她还走进长春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一场梦想交换。行走的嘉倩,有人说她是当代三毛。但我要说她才是独一无二的嘉倩。享受嘉倩这本书的同时,能给我带来“为自己人生做决定的勇气”,展开一段精彩的人生。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九):越努力,越幸运

  嘉倩的文字,很温暖。她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女孩,那么平凡,可是,她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孩。

  她的文笔质朴简单,思维不那么严密,你可以说她思维跳脱。如果你来读生生死死的大故事,很抱歉,她的文字里没有你要找的,如果你想收获一份简单的感动,请你一定来读这本书。在她的故事里,你会收获完完整整的感动,一如我的收获。只因为,她是这么真诚的女子,写这样真挚、打动人心的故事。

  嘉倩的这本书,让我想到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她确实也是这样的女子。从她的笑容,从书页里的字里行间,她一直再为想要的生活努力,所以收获,所以有成长。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这样的自己。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十):Unique in your way

  上周五上班路上看嘉倩的新日志,还是很有感触的,顺手搜了下她的书,看到了这本,读了读简介,竟然发现了一些相似点,于是很想看看,当初被我放弃的另外一条路,是怎样的风景。周五下单买了,周六下班前收到了,晚上和闺蜜煲了电话粥,准备入睡时顺手翻了这本书,想着第二天不用早起,便一口气看完了,那时已经凌晨两点了,很想写点评论,转念想想还是沉淀沉淀吧。

  其实也没沉淀出啥来,倒是把当时的感慨给沉淀没了。作者的文笔应该是谈不上太好,可能描述的国外生活,让我很多时候都仿佛在看译文,当算作是作者的生活大小事记录吧,就像日记一样,写着写着就发发感慨,写着写着就思维跳跃了,但这样也才更真实吧,不是华丽丽词藻堆砌。之前看嘉倩的日志觉得这个女生很厉害啊,去了那么多地方,生活那么精彩,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些精彩的背后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和事故,别人的生活永远是别人的,我羡慕不来,也过不来。

  说起相似,当初高考完我也曾报名了澳门的大学,现在都想不起当时是通过什么渠道得知并且报名的了,家父很希望我能去,但是那时候的自己是害怕吧,总是觉得去那样语言不通的地方会很惨吧,当然还有一个儿女情长的因素,所以收到请通知书的时候悄悄藏了起来,过了确认期限才和家人说,现在想来确实幼稚啊。后来我也去了对我来说只是地理名词的天府成都,开始了'吃香喝辣'的四年,误入歧途到现在的手公司,这期间遇到了太多太多的人,也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和事故,你来问我,回到当时选择的起点,还会不会选择去澳门呢?虽然我会羡慕那样的生活,但是我不想换,要是能有重来的机会,我应该只会希望能更好地去对待遇到的人,让自己更好。好像我的故事也挺精彩的,只是好像,没有让人惊叹,但是一步一步的选择才带我到达你们的身边,这对我来说就够了。

  身边的朋友也不乏实践者着别人所梦想的事情。

  卉是高中同学,大大咧咧,像极了小S,那时候很黑,常常被隔壁班男生叫做'乌溜妹',现在的她明眸皓齿,每张照片都让人惊艳。去台湾、美国交换,那时候很期待在人人上看她的新日志,有趣,吸引人,我觉得她肯定是要当作家的,后来在市日报上班,很久不联系才发现她又去了英国,学习传媒,业余时间摄影,去了爱尔兰,去了冰岛拍极光,去了…去了很多我想去的地方,精彩着她的精彩,现在的微博认证上是独立摄影师和独立撰稿人,现在依旧爱读她写的文字,看她拍的客片,感叹着:真好啊,我的朋友们都在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有一群亲生朋友时刻在身后,开心着琐碎的人生。咪是小时候玩耍的伙伴,后来去了外地上学,渐渐少了联系,今年回家和她姐姐一起开了一家咖啡店,布置咖啡店的每个细节,招呼每个客人,过年时我也几次带了朋友去捧场,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每次都很认真听大家的意见,跑进跑出忙碌,跟咖啡师学习,每天都是满满动力,记得她说先在家里好好经营,等成熟了一定要去上海也开一家。嗯,一定是可以的,我很相信。

  过年的时候很想好好写一写她们的故事,现在却只是几句话略略带过,只能怪自己文笔不行吧。不过没关系,我只是想做人生的记录者,就像我买相机的初衷。看完这本书之后,也看到了很多对作者的负面评价,我没有办法去批评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对世界的解读方式和方向,相左并不代表错,是多样性,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了,那么大一个世界那么多人,怎么可能事事人人满意呢。就好像你精彩着我的精彩,我特别着我的特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