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创造自然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5 02:3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创造自然读后感精选

  《创造自然》是一本由[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著作,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自然》读后感(一):走出阁楼探索世界,这就是诗与远方吧

  书中描述了许多著名人物与洪堡的联系,歌德、达尔文、梭罗、拉马克、海克尔……不胜枚举。走马灯似得掠过这么多的名人轶事,真是感觉一辈子太短,要做些事得加紧再加紧。盛年不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海克尔的章节给我印象尤深,一直在彷徨选择,一直在努力追求,一直在苦苦找寻心之所向。读到他终于找到那个“为他量身打造”的工作后,不禁深深为之高兴,就好像屌丝男看超级英雄电影把自己和主角强关联的感觉。当然海克尔不是屌丝,伦家家境还是妥妥的不差的。总之,能找到点亮生命的那个事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创造自然》读后感(二):值得一看的好书

  很佩服作者对洪堡传记式的写书技巧,可以这么说,作者凭一己之力将洪堡又从200多年前来回到了现实之中。

  洪堡其人,可以说是很早就听说了,早在读大学期间,可能是与专业有关,课堂上很多老师都提过他的大名,但总是蜻蜓点水式的一提,从来没有将其作为地理史学中不可或缺之人大书特书,因而只是知其人的水平而已。

  不像其他传记,这本归类于传记的书,更多地呈现了一种科普书的味道,对洪堡两次探险,尤其是第一次南美探险之旅中的科学层面的阐述,给了我们一种轻松、惬意之余,获取科学知识的自由。尤其是作者的一些自由感想更是对科学认知的一种深入理解,很能引起共鸣。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会进行第二次阅读。

  《创造自然》读后感(三):致敬边和

  迟到的阅读,2016年1月曾联系边和老师写书评,未想到她日后翻译此书。基本以洪堡为核心编织起自然生态科学的兴起与发达的150年时光,前半部分读起来很有兴味,可比较斯文赫定的人文探险。除此,洪堡对南美洲政治的影响可为深远与独特。洪堡没有来印度此大陆是遗憾,还有他更应该来中国,嘉道年间,应该比乾隆放松一些,如能来中国,对中国科学现代化应该有极大推动作用,可惜可惜。题目起的很有深意,这并非洪堡一人的传记,而是现代自然观念的来源与兴起。不过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衔接过于松散,阅读转换起来容易迷失,阅读的心理动力不容易维持,尤其洪堡过世之后,几乎丧失读下去的力量。边老师的文笔文雅晓畅,读起来不是很困难,好像除了一处翻译有问题,其他都没看到,图片彩印也好,用纸不佳,应该白色薄纸好一些。尾注很有意思,转换了频繁的脚注,为非专业读者释放读解困烦。期望再版。

  《创造自然》读后感(四):大洪水后最伟大的人物

  大学那会,曾看到过某位教授的学术头衔里有“洪堡学者”这一项,当时不甚了解,只觉能被单独写出来,应该是颇具分量的吧。后来听说过洪堡大学,不过仍不知洪堡为何方神圣。如今读了洪堡的传记-《创造自然》,才算略微认识了一下洪堡。 洪堡认为,自然,甚至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你不能片面局部地去拆解它。而他本人博大的学识很好地映射了他的观点。作为“大洪水后最伟大的人”,他是最后的通才之一。“在一个科学各分野日益固化、壁垒日渐森严的时代”,“他那套整体式的治学观念—将艺术、历史、诗歌和政治与事实数据融入一体的科学方法”值得我们重视,洪堡堪称当下流行的交叉学科的鼻祖。 洪堡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将科学变得平易近人。“所有人都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东西:农民和工匠、学生和教师、艺术家和音乐家、科学家和政治家”,“在西方世界,孩们手中的教材或地图册没有一本不曾受到过洪堡思想的影响”。再来看看有多少大师、名流深受洪堡的影响吧:歌德、托马斯·杰斐逊、玻利瓦尔、达尔文、梭罗、马什、海克尔缪尔……这还只是书上列举的,历史上肯定还有不少洪堡的迷弟迷妹们,只不过他的影响实在太广泛了,广泛到我们都习以为常了。

  《创造自然》读后感(五):去看看世界,却编织了一张网

  此书之前未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家?

  被这本书籍名字和封面所吸引。

  直到看到 地理课上的等高线等温线原来是洪堡所创,那股学生时代对地理的热情回忆一下子股上来!那些学生时代习以为常学习到的自然定理都是由这神秘的人所开创。

  他天生擅长将想法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隐秘链条。他反复强调,整体性思维——知识具有系统性的结构,每个单独的事实都应该嵌入到更大的框架中理解。他典型的思考模式:从一处具体细节或观察出发,初见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之中进行考量。

  这些都是他发现探索自然的准则,让他科学自然的探索上更加的宽广和宏大!

  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洪堡的研究和著作越发感兴趣,可惜资料甚少,真希望《宇宙》有中文翻译版,这样更能深入了解他的世界该是多幸福的事。

  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他的自然世界观作为基石影响无数人:

  《瓦尔登湖》的亨利 •大卫•梭罗

  《物种起源》的查尔斯•达尔文

  《自然界的艺术形态》的恩斯特•海克尔

  ... ...

  阅读的惊喜在于在喜欢的书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书单,顺应着这些书也去给自己慢慢编织一张关于这个主题的网,链接自然世界的链条!

  《创造自然》读后感(六):发现自然之美

  这本书买了一年之久,终于在疫情之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合上书想的最多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像一个闭合的圆,起点终点连在一起,因果相关,我们影响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影响着。

  洪堡的一生都在追求在自然中探索真理,发现自然的美,保护自然。也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通过认真的观察,细致入微的思索,必然会有所得。洪堡特别可贵的一点,书中也反复的说过,就是他愿意分享他的每一点发现,愿意做其他科学研究者的引路人,他写的书,发表的文章为许多人研究生态,物种发展提供了思路,他的著作让许多探险家开始期盼走出家门,走向更广阔的自然世界。

  这本书从洪堡的家庭,小时候的生活写起,描绘了洪堡一生的轨迹,长大后每一阶段的自然旅行描写的都非常细致,连后期深受洪堡影响的各类学者与洪堡的交集也描述的十分完整,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洪堡的思想,他对整个自然研究的后续影响,甚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他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以及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从书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到今天我们仍拥有的自然景观,差别之大一目了然,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发现自然之美,保护拥抱自然,是应该不断去做的事情。

  《创造自然》读后感(七):当时群星璀璨的巴黎

  1804年夏,洪堡结束了美洲之行,到达巴黎。彼时巴黎在拿破仑的治理下政局已稳定,在波旁王朝和大革命时期流亡国外的科学家也已回国。拿破仑虽然在1803查封了法兰西人文院,但对科学院还是相当的开明和包容。

  之前法兰西学院在大革命时期经历了强烈的冲击,并惨遭解散:孔多塞惨死狱中,拉瓦锡被砍头,即使勤勤恳恳地为国民公会造大炮的蒙日也被人举报而被迫逃亡意大利,勒让德在科学院解散后百无聊赖,找了个地方和妻子隐居了。为了保全自己和其他人,拉格朗日与帝师拉普拉斯每日积极的为革命军造军火,战战兢兢的度过了砍头期。眼看黎赛留、柯尔贝尔和太阳王的心血就要全部葬送。

  所幸法兰西学院于1796年及时复院,根基仍在。拉格朗日并未因异乡人身份受到冲击,之前左右逢源的拉普拉斯等人也终于熬出了头。他们对法国教育与学术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这两个人的努力下,法国人制霸本科生数理课本的时代开始。

  蒙日从意大利回来了,勒让德重新出山,傅立叶跟着拿破仑从埃及返回,在综合理工某了一个教职,开始了热研究,还有居维叶,结束了他在诺曼底的教书匠生涯,在学院当了自然史教授。这就是洪堡到达巴黎时的情形,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在他们的教育下,有泊松、盖吕萨克、安培、阿拉果、菲涅尔、柯西、勒夏特列等一群佼佼者。其热闹程度只有后来的哥庭根才能比较一下。

  《创造自然》读后感(八):太不负责了,买后浪的书还是要考虑一下了。希望再版可以修正一些问题

  117 第二行:在其中再现植物,的全球分布、 多了逗号

  200 第二行:还有34四岁的克里斯蒂安 多了个“四“

  227 第一行:英国于1834年8月开始正式旅行《废除奴隶制法案》 应该是履行

  250 第三行:故乡康科德位于波士顿以45英里处的郊区 “ 以”后面少了方位词

  266 第十六行:冲突持续了一整衣 夜

  《创造自然》读后感(九):“因为我发现,向外行走,其实即是向内回归”

  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一本单纯的亚历山大 冯 洪堡的传记。因为,虽然大部分篇幅描绘了洪堡的一生,但也用很多篇幅穿插描绘了那些受他影响的人物的事迹:从达尔文到梭罗,从海克尔到缪尔,从杰斐逊到玻利瓦尔。

  亚历山大 冯 洪堡是如此伟大,以至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称其为“大洪水后最伟大的人物”,杰斐逊称他为“我们时代最具科学精神的人”,歌德认为结识洪堡是人生中“最闪光的时刻”之一,而在乔治 铂金斯 马什的心目中,洪堡是“自然界最伟大的牧师”。

  本书大致描写了洪堡的生平,但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洪堡的两次重要旅行---美洲之旅和俄罗斯之旅---和他的研究以及他的思想、著作对同时代人和后世人的影响上。他的《随笔》、《自然之观点》无一不是畅销书,而皇皇巨著《宇宙》“受欢迎程度在整个出版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达尔文熟读他的著作并受其影响而决定随“小猎犬号”环球航行,最后写出了伟大著作《物种起源》;梭罗熟读他的著作,虽未环球航行,但写出了同样伟大的著作《瓦尔登湖》......

  可是,这样一个人物的名字在英语世界里几乎被遗忘殆尽(在中文世界里好像从来就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一战引起的反德情绪。今天,身为德裔的作者用英语写就了这本《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得以让读者们重温洪堡为科学,为世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做的杰出贡献。

  《创造自然》读后感(十):惊叹大师的人生

  洪堡的一生是精彩绝伦的,走进自然,发现自然,叙述自然,影响自然。虽然不乏没有到访西藏地区和印度的遗憾,但是他此生的成就和影响已经算是极尽全身之力了。这位大师的发现和思想成了现代人重视环境问题以及现代生态学,博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基石,给与后世丰富的知识营养。他一生没有组建家庭,把人生的全部精力和热情奉献给了科学和自然,虽然不免有时被宫廷事物和社会交际所烦恼。在大师花甲之年,仍能有精气神去游历远方,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一个人的人生居然可以活的如此的透彻,淋漓尽致,并能一直致力于寻求自己的内心所爱。这样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热爱探险,游历的冒险和热爱自然的精神也深深吸引着我,甚至成为自己世界观的一部分。感谢这位为全人类知识视野开拓眼界的先生,即使在欧洲政治动荡的环境中也仍然以科学研究为重,以人类知识的开拓为重,不陷落于政治斗争的泥流中,成为了社会中一股支持民主共和,反对奴隶制度,保护森林资源的清流。很遗憾没能生活在洪堡以及达尔文这些大师风姿绰约的时代里,多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去讲堂里听一听洪堡的演讲或者看一看洪堡的收藏,还有认真读读大师的著作。洪堡让我感动的不仅只有他本身的才华,更有愿意帮助年轻后辈的热血心肠,他的思想影响了好几代人,其中包括许多优秀的生物学家,动物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希望活在现代社会的后人们在利用资源,发展社会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这些前辈的警告,不要犯过去的错误,抛开种族歧视,抛开目光短浅的乱砍滥伐,抛开压迫和剥削,并用心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个充满鲜活生命的地球,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地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创造自然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