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5 02:06: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是一本由[美]珍妮特•兰斯伯里(Janet Lansbur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精选点评:

  ●学步儿

  ●以前都不知道婴儿也需要沟通的,比如说擦鼻涕这件事,孩子感冒了一直流鼻涕,不擦的感觉很脏,而每次擦都会把孩子的鼻子擦的红红的,所以孩子很抗拒,以前只会强力按住孩子擦鼻涕,或者趁他不注意擦,现在才知道可以提前沟通的,学到了希望以后我能多练习与孩子沟通,做个好妈妈。

  ●为什么要给孩子设立边界? 如何给孩子设立边界? 如何让孩子遵守边界? 孩子在摸索中成长,如同我们在黑暗中驾驶汽车,边界给了我们方向,给孩子设立边界让孩子知道安全的范围,他们行动会更加的自由。自由不是没有规矩,而是合理的规矩。 同时孩子也是叛逆的,如何让孩子遵守这些限制? 在制定限制的时候最好让孩子参与进来,通过让他们感觉自己拥有掌握感来避免他们的抵触心理。同时作为大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而不是耍小聪明的去给孩子下套子,让他们同意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只会教会他们出尔反尔。 孩子会不断的挑战你的底线,这个过程孩子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让你怀疑眼前的小人是一个恶魔转世,作为父母你需要的是克制,理解孩子,温柔并且坚定的执行这些限制。

  ●即使面对孩子最阴暗的情绪依然能保持镇静与专注,对孩子们的幸福成长至关重要。

  ●解了我的困惑

  ●一本兼具理论和实践的育儿书籍,解答了一直困扰我的有关自由和边界的问题,值得一看。 1、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意味着父母需以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对待另一个成人一样;但同时也要看到孩子与成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在亲子关系中成人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成为关系中的引领者,创造一个符合孩子发展阶段的自由和有边界的安全的探索环境。 2、如今流行的育儿理念比较多地强调了给予孩子爱和自由,而轻忽了对照料者的关怀;而实际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只是让孩子从中获得爱的需要和满足,也意味着需从主体间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关系,需要关系双方,不管是孩子和照料者,都能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当照料者感到疲累、消耗,也许意味着需要在关系中建立更清晰、明确的界限。

  ●设置好规则,温柔坚定的说不可以给孩子,观察她,支持她,给她自由和足够的爱,可以借鉴书中的办法。

  ●启发很大,生娃之前就能用上

  ●里面提到的原则方法很有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备查书,后续遇到各种状况的时候再拿出来翻翻。做好父母也是一场修炼哇!PS:翻译得很拗口,读得我心塞,另外,书籍前后的逻辑比较乱,感觉是一堆文章的结集。

  ●1,像领导管理下属那样,迅速而平静的予以反馈; 2,用第一人称直接交流; 3,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4,让孩子亲身体会到行为导致的后果; 5,允许甚至鼓励孩子哭闹; 6,温和的说到做到。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一):读后感

  为人父母才发现需要学习怎么样为人父母,有时候对于孩子大人,不吃饭,扔东西感到头痛,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更好的跟孩子沟通,这本书有很好的借鉴学习的意义。比如我以前都不知道婴儿也需要沟通的,比如说擦鼻涕这件事,孩子感冒了一直流鼻涕,不擦的感觉很脏,而每次擦都会把孩子的鼻子擦的红红的,所以孩子很抗拒,以前只会强力按住孩子擦鼻涕,或者趁他不注意擦,现在才知道可以提前沟通的,学到了希望以后我能多练习与孩子沟通,做个好妈妈。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二):边界和自由

  一本兼具理论和实践的育儿书籍,解答了一直困扰我的有关自由和边界的问题,非常值得一看。

  1、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意味着父母需以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对待另一个成人一样;但同时也要看到孩子与成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在亲子关系中成人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成为关系中的引领者,创造一个符合孩子发展阶段的自由和有边界的安全的探索环境。

  2、如今流行的育儿理念比较多地强调了给予孩子爱和自由,而轻忽了对照料者的关怀;而实际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只是让孩子从中获得爱的需要和满足,也意味着需从主体间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关系,需要关系双方,不管是孩子和照料者,都能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当照料者感到疲累、消耗,也许意味着需要在关系中建立更清晰、明确的界限。—— 而这样的视角也会极大地将照料者从内疚当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转向自己在关系中的体验,并据此来作相应的调整。

  3、本书针对的是2岁左右学步期的孩子,但我认为其中的建议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具有参考价值,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但因为能力发展不足而同时需要帮助的个体,如何依据他们的发展阶段,灵活地设立相适应的界限,又不妨碍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是每个照料者需要去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三):无边界,不自由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当拥有绝对自由的时候,其实意味着另一种程度的束缚和不自由。 请想象一下,如果你走在两山之间的吊桥上,周围如果是完全黑暗的,即使桥在宽阔平稳,你每迈出一步都会感觉到没有确定感,充满不清不楚的恐惧。而若是桥的两边有护栏呢?当护栏绳索为我们划出一个界限时,这座桥就瞬间变成我们在未知世界里的安全岛,守护着我们不被恐惧侵蚀。 学步期的孩子们才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惶恐不安、好奇警戒,他们也渴望去试探父母的力量、能力。父母在孩子学步期为他们设定的界限,就如同安全岛一样。它告诉孩子们,你的父母足够的强大,能够很好的守护你对未知世界的不安、躁动,能够容纳你想要挑战探索的心情,能够包容你急于独立确认自己边界的渴望,也能够在你可能要脱节的时候稳稳的守护好你。 因为学步期的孩子大脑发育不够完全,所以有很多时候,他们无法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情绪,他们可能会突然的哭闹、莫名的躁动、无端的大喊大叫。这可能是他们试图释放某种信号,告诉父母,我现在感觉很不好,虽然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对父母而言,面对孩子的这种躁动不安、大喊大叫、不停劝阻的情绪失控,他们很难不同样感觉到被一种失控的局面所冲击,进而感到愤怒、沮丧怀疑人生。 《有边界,才自由》这本书,很好的给了针对种种孩子失控情况的应对措施。应对不同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根本的原理万变不离其宗: 1、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与真诚。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非常反感的是有些大人“逗”小孩的语气、神情。他们会问“你爱爸爸还是妈妈”,“有了弟弟,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你跟我走吧,你爸妈不要你了”,“给阿姨/叔叔表演个节目”。当孩子如这些大人所愿的被吓哭、感到惊慌、表演了节目时,大人脸上总带着一种我感觉是恶意的满足感。而被逗弄的孩子,很少会认同这些“玩笑”,孩子们往往会感到愤怒、屈辱和敢怒不敢言。这种行为,你会对一个成年人去做吗?不会。那么从这一刻开始,请你用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对待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正常的说话,逻辑清晰的表达,平等的交流。 2、当明确了清晰的界限时,坚持下去。这里的坚持并非是要在孩子越界的时候声色俱厉的呵斥他们,而是要在孩子尝试越过界限时,用一种温和但不失坚定态度面对我们的孩子,告诉他应该要做的事情、被允许的事情以及不被允许的事情。如果孩子依然三番五次的挑战这条界限,请反思,是否你本人对界限就有怀疑?你的表达是否坚定? 3、用第一人称而不是第三人称同孩子对话。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对话的时候,喜欢用第三人称,比如“妈妈给宝宝那个水水好不好”、“宝宝这么做,妈妈会不高兴的”等等。而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会让孩子混淆,这里面到底指代的是什么?用直接了当的“我”和“你”来对话,可以帮孩子更清晰的明白这些指令。 4、让孩子清楚你的界限的同时,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制止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可能会生气、难过、愤怒、不安。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允许孩子有正常情绪的发泄。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要打人、乱摔东西时,轻轻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我不让你这么做。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不安,但你打我我会觉得疼。你可以试试拍打你房间里的枕头。”当我们一次次的温和坚定的陈述孩子的情绪阻止他们的行为时,他们会慢慢找到更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方式,也能更好的同自己的情绪相处。 5、无条件的爱。在有些糟糕且常见的养育方式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考得不好,我就不要你了”、“你怎么这么笨,你是我生的吗?”等等等等。这些言语表达也许是父母在气头上脱口而出的话,他们知道他们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而还小的孩子们呢?他们将会活在“如果我做的不好,我就会失去爱”、“如果我不够优秀,我就不值得被爱”的恐惧中。对这些孩子而言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而为了能够得到爱,他们会牺牲某部分的自我去迎合。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这样的成年人吗?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爱。我爱你,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礼赞。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四):孩子哭闹时,转移注意力立马破涕为笑?其实这个方法不可取

邻居家有个2岁的可爱小姑娘叫菲菲,每次晚饭后大家在小公园散步时都会逗她玩,非常喜欢她。昨天我儿子也早早地做完作业过来了,他手里拿着个乒乓球拍,准备跟小伙伴打球。菲菲一看见小哥哥,就忙不迭地扑过来要拿我儿子手里的球拍,我儿子只好给她玩了会。很快,他的小伙伴来了,儿子就跟菲菲要球拍,菲菲正玩得开心,死活不肯给。

两孩子僵在那里了,菲菲妈妈不好意思,一把夺过女儿手里的拍子给了我儿子。不出所料,菲菲大哭起来,怎么哄也哄不住,眼泪鼻涕把一张漂亮的小脸蛋搞得脏兮兮的,弄得我也挺不好意思的。

菲菲奶奶听见哭声寻过来,倒是没有责怪,而是接过孩子柔声哄道:“菲菲,走,奶奶带你去玩滑滑梯,好不好?奶奶这还有根棒棒糖,菲菲想不想吃?”小姑娘一听奶奶这么说,立马破涕为笑,拿着棒棒朝着滑滑梯跑去。看着孩子没事,我也放松下来,聊了几句就回家了。

小孩子注意力时间短,只要在他们哭闹的时候,找一件其他事情来做,就能让他们很快忘掉刚才的不愉快。这招,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也经常用。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哄孩子,是正确的。今天在家读到这本《有边界才有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才明白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短期有效,但长期来看并不可取。

《有边界才有自由》是美国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的代表作,这本育儿书主要是写给家有1到3岁孩子的父母来看的。学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后,就会给父母出各种难题,比如不好好吃饭、乱扔东西、哭闹、顶嘴、咬人、打人等等,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回避和斥责,而是温和而坚定地引领孩子,并给他们制定清晰而明确的规则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哄孩子时“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应该摒弃?珍妮特·兰斯伯里在书中给出如下5个理由:

虚假

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会感到很生气。如果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去哄孩子,那么孩子就无法感受到父母诚实的回应。也许家长能够忍住不发脾气,但完全不必装作什么事情也没有。我们要做的只是保持平静,并给出简单的纠正办法和真正的选择。孩子可能会感到心烦,但对他来说,表露自己的感想是件好事,对我们来说,承认他们的观点和感想也是件好事。彼此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

浪费了从冲突中学习的机会

孩子需要练习怎样来处理与我们以及与同伴产生的安全的分歧。当学步期的孩子在跟其他孩子玩耍时争抢玩具,如果家长马上介入,“来,宝宝,我们不玩那个小汽车,我们来玩这个跷跷板吧……”虽然是让孩子远离了哭泣与纷争,但也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宝贵的学习机会,他原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如何与他人协作。现在不少孩子入学后,与同学关系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幼年时缺乏这种练习。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大人不管,很快就能和好,他们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家长要相信孩子们有自己处理冲突的能力。

没有引导

当我们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开,而不是告诉他这件事是不可做的时候,孩子就无法从中学到什么。学步期的儿童需要家长帮他们了解家里和社会的规则,并最终内化于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可教育的机会白白流失。

比如跟孩子说过去超市只能买一样玩具,结果他撒泼打滚非要一大堆,如果你此时用其他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就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下次还会再闹腾。

低估并妨碍了专注与意识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意味着让他们“切换一下开关”,忘记刚才发生的事情。这种行为容易破坏孩子日后的专注力,在他入学后会遇到重重困难。学霸和学渣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专注力的高低,这种能力将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尊重

分散注意力是一种低估孩子智商的欺骗手法,我们大人太低估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应该将他们当做成人来尊重。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而不是粗暴干涉。

好了,说完上面5个理由,那么孩子哭闹时,家长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来代替“分散注意力”呢?珍妮特·兰斯伯里给出4个方法。

首先观察。

停下来,默默观察,看看孩子到底要干什么,在孩子将要犯错的时候,我们要迅速且尽可能轻柔地控制住他的双手,然后深呼吸保持好情绪不发火。

其次保持平静、和蔼、富有同理心,但要坚决。

如果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没有对错,不要随便怪罪哪个孩子,只需要客观描述当时的情形即可。允许他们彼此纠结,但不允许相互动手伤害对方。

再次承认孩子的感觉与观点。

当双方的对抗结束,某一方拿到了玩具,另一方会感到难受,此时我们可以去安慰那个孩子一下,运用同理心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痛苦,之后再寻求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最后表扬成绩和鼓励好奇心。

孩子开始专注地玩别的游戏后,家长一定要给予表扬,如果他们发现什么新的更有趣的玩法,则要充分鼓励这份好奇心。

孩子哭闹不可怕,家长正好借着这样的机会来给他们一些学习社会规则的机会,在与周围人的互动中,孩子处理情绪和与人协作的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和完善。

在这本《有边界才有自由》珍妮特·兰斯伯里还有不少关于如何帮助学步期儿童树立规则规范行为的建议,如果你家里正好有个1到3岁特别会闹腾的小宝贝,那么这本育儿书一定要看看。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侵删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五):《有边界,才自由》:这样的管教方式,孩子不羞愧,家长不崩溃

  

一个人的自我界限是否清晰,往往和早年经历有关。当我看到这本《有边界,才自由》的封面和简介时,就知道这一定是本好书。

这是一本崩溃无助父母的实用工具书,也是有效防治熊孩子的手册,是美国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的代表作,她在书里传达了美国当前盛行的早教理念,以及她担任父母教练20年的经验。

《有边界,才自由》的一大亮点,是把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分别独立成一个个章节,并告诉读者相应的处理方式。所以如果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头疼的事情,不妨翻看一下这本书,也许能找到答案。

这本《有边界,才自由》一共有32个章节,可以涵盖大部分的育儿场景。它结合心理学理论的解读,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会让你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在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就更加游刃有余。

让孩子羞耻,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都知道,幼儿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出格行为,在某些场合和时刻下,会让家长很崩溃。很多家长会采用惩罚或是责骂的方式,来让孩子产生羞愧感,以此来防止他下次再出现类似行为。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过:“光靠鼓励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没有惩罚,培养不出优秀孩子。”这的确能够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迁就和让步,甚至溺爱。但是,对孩子的惩罚并不是让他们害怕你,而是要让孩子懂得犯错误的后果。

并不是所有的出格行为都是犯错,有时是孩子在表达内心的需求。作为家长,要能够识别出他们行为背后的实际需求。

比如孩子不停地哭闹,是一种引起大人注意的方式,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要睡觉了或是饿了。如果忽视他们的真实需求,就会在孩子的早期形成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果针对类似的情景,家长一味地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只管让孩子先停下出格行为的话,孩子就会形成固定的观念:我是不能表达自己需求的。

同时,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惩罚,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退缩。当孩子成人之后,非常容易形成很多事都进行内归因的风格,容易自责、羞愧,自信程度不够,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抑郁障碍。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在早期,需要家长的帮助,这是我们和孩子培养良好关系和打磨育儿技能的绝佳时期。《有边界,才自由》的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我们以不让孩子羞耻的方式管教好他。

用科学有效的方式管教孩子,帮助他们建立界限

1、构建可预测的环境和切合实际的期望。

孩子在学步期之前,活动的环境通常就是在家里,作为家长就需要为孩子安排规律的日常生活。当他们习惯了固有的生活方式之后,就可以预测到,家长希望自己的行为是怎样的,就不会出现太多的出格行为。

但如果不可避免地要带孩子出门办事,那么就不要期待孩子一直中规中矩不失控,毕竟陌生环境即便是对成人来讲都会不适应,何况孩子呢。

2、别害怕孩子的行为不当,不只你的孩子如此。

比如你的孩子经常胡乱打人,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谁,或是对谁有敌意。这其实是他们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你只需要平静地制止这种行为即可。

你要让他们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帮助他建立这种界限。就好像我们无意中触犯了公司的某些规定、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失误,这不代表我们是坏人。

3、快速但平静地响应孩子。

责备、带有情绪化的回应、惩罚、责骂等,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而且无法告知孩子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成人也一样,不是不能忍受他人的责骂,而是你要明确地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责骂我,对吧?

4、用第一人称交流。

孩子需要直接的交流,才能够更快建立界限。所以平时如果你经常和孩子说“妈妈不希望你……”之类的话,那么最好改成“我不希望你……”。用第一人称说话的时候,孩子会更能感受到界限的严肃和认真。

5、不要用隔离的方式控制孩子行为或是作为惩罚。

作者举了个例子,如果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了不端行为,那通常表示他累了、缺乏控制,需要离开此地。这时候直接带孩子上车回家,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正确和尊重的方式,即便是孩子正在踢打和哭闹。

如果我们强行禁止孩子的哭闹行为,或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把他们关进“小黑屋”,孩子的行为也许会停止,但需求未被满足,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同时,孩子的行为也许会走向失控,因为会形成靠外界来控制自己行为的模式。

6、惩罚要和出格行为相关。

当孩子出现一些出格或不当行为时,家长给出的惩罚要和行为相关,孩子才会容易服从管教。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把食物扔得到处都是,那么针对他的惩罚就是不能继续吃饭了,只能等下次用餐再吃。

如果孩子不愿意穿衣服,那么原定去公园的计划就取消。这样的惩罚,会让孩子觉得公平,而不是父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只能任人摆布的感觉。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接受因为迟到而被合理扣掉的工资,但却无法接受因为迟到而被禁止吃午饭。这就像条件反射的建立一样,刺激和反应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才更容易形成你想要的反射结果。

7、不要因为哭闹而管教孩子。

孩子在被大人做出一些规定、限制的时候,多少会对这些界限产生情绪,他们也要表达愤怒、困惑、疲倦,表达的方式也许是扔一扔玩具,也许是哭闹,这时候要允许他们适当发泄。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理解,人都会有攻击性,这是人发展的动力。当攻击性无法向外释放的时候,就会转向自身,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因为愤怒无处宣泄,无法合理表达攻击性,最后情绪失控。

所以,不要一味地因为哭闹而管教孩子,那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很不利。

8、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将收回我们的感情作为一种管教形式,会让孩子以为我们的爱与支持是有条件的,而有条件的爱将由于他短时间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而消失。

如果孩子可以听话,你就会夸奖;如果他们成绩不错,就可以得到你的奖励……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有些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只能依附于父母,去听话和顺从。

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条件的爱就成为了他们的枷锁,他们会活在别人设立的框架中,满足别人的需求,进而模糊掉界限。

当他们有一天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时,愧疚、自责就会席卷全身,无力感来临,情绪出问题。

9、永远不要打屁股。

这对父母来说的确有点难,我身边不只一个人和我说过,孩子有时候的失控真是不打不行。

但在《有界限,才自由》的作者看来,打屁股是其他暴力行为的预示信号。她还引用了研究结论:一些最确切的证据证明,孩子在短期内对打屁股行为的反应,可能在更长时间内表现得更加激烈。在参与研究的近2500名小孩中,3岁前更加频繁地被父母打屁股的孩子,到5岁时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具侵略性。

那么,家长如果真的要用打屁股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话,还是慎重一些吧。孩子会模仿大人的处事方式,当家长经常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孩子就会误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当有一天他靠拳头没有成功时,认知也会被打乱,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总结

爱孩子,不意味着时时刻刻都让他高兴,并且一味地避免和他对着干。一味避免和对着干,都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毕竟在孩子的世界里,非黑即白的观念还是占主导的。当他们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们要让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他们才会真正形成自己清晰的边界。

孩子值得我们采用直接而坦诚的反应,以便他们可以将是非观念内化于心,形成真诚的自律,这是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所需要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