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0-21 01:3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是一本由[美]珍妮特•兰斯伯里(Janet Lansbur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精选点评:

  ●大概只适用于土星巨蟹/白羊或配置比较弱的孩子。作者明确不推荐time-out隔离法教养孩子,可见育儿这件事也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_-要學會如何跟孩子說話。當面對他們的時候,不要模仿他們說話,要向對待同齡人的方法去說話,而且多說短句。再設立邊界的時候,盡量用肯定的句子,不要用否定的句子去告訴孩子。要滿足自己需求的時候,再合理引導孩子。

  ●解了我的困惑

  ●冷静温和,设定边界,执行。

  ●启发很大,生娃之前就能用上

  ●1,像领导管理下属那样,迅速而平静的予以反馈; 2,用第一人称直接交流; 3,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4,让孩子亲身体会到行为导致的后果; 5,允许甚至鼓励孩子哭闹; 6,温和的说到做到。

  ●不忽视父母自身的情绪,忍但不纵容,给予边际才是最好的爱。里面很多的方法和其他书中相同,无论是《孩子:挑战》,《How to talk so (little)kids will listen》,《PET》,《全脑教养》还是这本书,都是合理设定边界的前提下,认可情绪,而后创意地用合适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虽然有他们成长阶段性的挑战,甚至被认为是小原始人,但他们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懂事,关键还是看度,看方式方法吧。努力将这些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与沟通方式。

  ●即使面对孩子最阴暗的情绪依然能保持镇静与专注,对孩子们的幸福成长至关重要。

  ●里面提到的原则方法很有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备查书,后续遇到各种状况的时候再拿出来翻翻。做好父母也是一场修炼哇!PS:翻译得很拗口,读得我心塞,另外,书籍前后的逻辑比较乱,感觉是一堆文章的结集。

  ●为什么要给孩子设立边界? 如何给孩子设立边界? 如何让孩子遵守边界? 孩子在摸索中成长,如同我们在黑暗中驾驶汽车,边界给了我们方向,给孩子设立边界让孩子知道安全的范围,他们行动会更加的自由。自由不是没有规矩,而是合理的规矩。 同时孩子也是叛逆的,如何让孩子遵守这些限制? 在制定限制的时候最好让孩子参与进来,通过让他们感觉自己拥有掌握感来避免他们的抵触心理。同时作为大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而不是耍小聪明的去给孩子下套子,让他们同意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只会教会他们出尔反尔。 孩子会不断的挑战你的底线,这个过程孩子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让你怀疑眼前的小人是一个恶魔转世,作为父母你需要的是克制,理解孩子,温柔并且坚定的执行这些限制。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一):读后感

  为人父母才发现需要学习怎么样为人父母,有时候对于孩子大人,不吃饭,扔东西感到头痛,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更好的跟孩子沟通,这本书有很好的借鉴学习的意义。比如我以前都不知道婴儿也需要沟通的,比如说擦鼻涕这件事,孩子感冒了一直流鼻涕,不擦的感觉很脏,而每次擦都会把孩子的鼻子擦的红红的,所以孩子很抗拒,以前只会强力按住孩子擦鼻涕,或者趁他不注意擦,现在才知道可以提前沟通的,学到了希望以后我能多练习与孩子沟通,做个好妈妈。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二):边界和自由

  一本兼具理论和实践的育儿书籍,解答了一直困扰我的有关自由和边界的问题,非常值得一看。

  1、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意味着父母需以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对待另一个成人一样;但同时也要看到孩子与成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在亲子关系中成人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成为关系中的引领者,创造一个符合孩子发展阶段的自由和有边界的安全的探索环境。

  2、如今流行的育儿理念比较多地强调了给予孩子爱和自由,而轻忽了对照料者的关怀;而实际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只是让孩子从中获得爱的需要和满足,也意味着需从主体间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关系,需要关系双方,不管是孩子和照料者,都能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当照料者感到疲累、消耗,也许意味着需要在关系中建立更清晰、明确的界限。—— 而这样的视角也会极大地将照料者从内疚当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转向自己在关系中的体验,并据此来作相应的调整。

  3、本书针对的是2岁左右学步期的孩子,但我认为其中的建议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具有参考价值,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但因为能力发展不足而同时需要帮助的个体,如何依据他们的发展阶段,灵活地设立相适应的界限,又不妨碍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是每个照料者需要去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三):无边界,不自由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当拥有绝对自由的时候,其实意味着另一种程度的束缚和不自由。 请想象一下,如果你走在两山之间的吊桥上,周围如果是完全黑暗的,即使桥在宽阔平稳,你每迈出一步都会感觉到没有确定感,充满不清不楚的恐惧。而若是桥的两边有护栏呢?当护栏绳索为我们划出一个界限时,这座桥就瞬间变成我们在未知世界里的安全岛,守护着我们不被恐惧侵蚀。 学步期的孩子们才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惶恐不安、好奇警戒,他们也渴望去试探父母的力量、能力。父母在孩子学步期为他们设定的界限,就如同安全岛一样。它告诉孩子们,你的父母足够的强大,能够很好的守护你对未知世界的不安、躁动,能够容纳你想要挑战探索的心情,能够包容你急于独立确认自己边界的渴望,也能够在你可能要脱节的时候稳稳的守护好你。 因为学步期的孩子大脑发育不够完全,所以有很多时候,他们无法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情绪,他们可能会突然的哭闹、莫名的躁动、无端的大喊大叫。这可能是他们试图释放某种信号,告诉父母,我现在感觉很不好,虽然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对父母而言,面对孩子的这种躁动不安、大喊大叫、不停劝阻的情绪失控,他们很难不同样感觉到被一种失控的局面所冲击,进而感到愤怒、沮丧怀疑人生。 《有边界,才自由》这本书,很好的给了针对种种孩子失控情况的应对措施。应对不同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根本的原理万变不离其宗: 1、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与真诚。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非常反感的是有些大人“逗”小孩的语气、神情。他们会问“你爱爸爸还是妈妈”,“有了弟弟,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你跟我走吧,你爸妈不要你了”,“给阿姨/叔叔表演个节目”。当孩子如这些大人所愿的被吓哭、感到惊慌、表演了节目时,大人脸上总带着一种我感觉是恶意的满足感。而被逗弄的孩子,很少会认同这些“玩笑”,孩子们往往会感到愤怒、屈辱和敢怒不敢言。这种行为,你会对一个成年人去做吗?不会。那么从这一刻开始,请你用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对待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正常的说话,逻辑清晰的表达,平等的交流。 2、当明确了清晰的界限时,坚持下去。这里的坚持并非是要在孩子越界的时候声色俱厉的呵斥他们,而是要在孩子尝试越过界限时,用一种温和但不失坚定态度面对我们的孩子,告诉他应该要做的事情、被允许的事情以及不被允许的事情。如果孩子依然三番五次的挑战这条界限,请反思,是否你本人对界限就有怀疑?你的表达是否坚定? 3、用第一人称而不是第三人称同孩子对话。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对话的时候,喜欢用第三人称,比如“妈妈给宝宝那个水水好不好”、“宝宝这么做,妈妈会不高兴的”等等。而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会让孩子混淆,这里面到底指代的是什么?用直接了当的“我”和“你”来对话,可以帮孩子更清晰的明白这些指令。 4、让孩子清楚你的界限的同时,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制止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可能会生气、难过、愤怒、不安。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允许孩子有正常情绪的发泄。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要打人、乱摔东西时,轻轻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我不让你这么做。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不安,但你打我我会觉得疼。你可以试试拍打你房间里的枕头。”当我们一次次的温和坚定的陈述孩子的情绪阻止他们的行为时,他们会慢慢找到更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方式,也能更好的同自己的情绪相处。 5、无条件的爱。在有些糟糕且常见的养育方式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考得不好,我就不要你了”、“你怎么这么笨,你是我生的吗?”等等等等。这些言语表达也许是父母在气头上脱口而出的话,他们知道他们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而还小的孩子们呢?他们将会活在“如果我做的不好,我就会失去爱”、“如果我不够优秀,我就不值得被爱”的恐惧中。对这些孩子而言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而为了能够得到爱,他们会牺牲某部分的自我去迎合。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这样的成年人吗?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爱。我爱你,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礼赞。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四):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如何能够正确把握管教孩子的边界,让他们既能够自由的探索,又不会跨出允许范围之外,需要家长首先有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手段,通过身为资深教育专家的作者来给您一些详细的建议。

  除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介绍之外,还有很多具体的操作方式,这本书为您教育孩子提出切实的办法。

惩罚奖励孰轻孰重?

  在管教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会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来管教孩子,但是到底怎么惩罚才能让孩子既能记住又不讨厌父母?

  奖励多少才不算溺爱?

  面对孩子的哭闹和纠缠不休,父母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

  这些都是育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把握不好度,就会造成孩子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甚至他们故意做出不好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是能够给孩子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

  让孩子在信任父母的前提下能够更加自由的学习玩耍,在学龄前儿童的世界里,父母就是他们的神,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孩子的心,这个时候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是最有效的。

  想要不和孩子产生冲突,就要先理清自己的情绪和内心,因为这个时候的儿童虽然对生活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对人内心的敏感程度却是大人想象不到的。

婴儿是完整的人,是有感情的,有意识的,直觉敏锐的,喜欢说话的人,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索者,科学家,能够测试各种假设,解决各类问题,理解语言及抽象的观点。

  很多时候父母会用要求一个成年人的规则去要求孩子,但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控制根本没有到达那个地步,比如说,安静不说话坐在座位上,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需要父母开动脑筋,利用孩子现阶段的特点来迂回的让他们达到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直接的靠指责和羞辱来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很多时候儿童做出一些夸张的举动,只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孩子需要管教才能建立规矩,而管教的最佳时期,就是孩子的学步期。

  孩子在这个时期做出喊叫或者是不当的行为,其实都是在试探你的反应,只有通过家长的反应他们才能知道这个到底能不能做。

  所以面对孩子不合时宜的做法,父母先要压制怒气,平静的对待孩子的任何举动,如果他们做的是错的,只需要告诉孩子,“不可以,不能这样做”就够了,打骂不能解决问题。

学步期大脑和行为还没有联系到一起

  学步期的孩子大脑和行为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连接,他们不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所以表达感情的时候一些缺乏控制的行为,比如说扔东西,大喊大叫等等,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就是孩子在“无理取闹”,其实他们是在向家长诉说自己“有需求”。

  如果上一秒孩子还在好好的玩耍,下一秒突然变得行为恶劣起来,有可能是孩子饿了,渴了甚至是累了的表现,家长要学会询问孩子的想法,替他们说出来到底想要做什么。

  让孩子自己重复一次想要做的事情,这样鼓励孩子用更正确的方式表达,而不是大吵大闹。

  由于学步期的孩子在飞速成长,所以他们自己内心的情绪也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尽量和孩子说短句,放慢语速,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将否定的词语变为肯定。

  比如说想要让孩子停止打搅你在做的事情,可以和孩子说

  “妈妈忙完之后就和你玩,稍等一下可以吗?”

  而不是直接和孩子说“你不要和我说话,先去一边自己玩。”

  孩子虽然还没有形成自尊心的意识,但是依然不会喜欢被拒绝的感受,因此避免说“不要”,将拒绝变成鼓励正确的做法。这样能把孩子的负面感知变成正面感知。

  询问孩子意见的时候要多给他们选择题而不是决定题,比如说进入天穿什么衣服,要有选项,而不是直接抛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想,那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太大了。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正在传递强烈的信号

  对于学步期的孩子来说,可能讲道理并不一定管用,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还不足以应对长句子和逻辑分析,但是家长面对他们行为的态度却能够直接传递给孩子信号。所以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传达中立或者是是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责骂和感到失望的情绪。

  不管多大的孩子,都要建立尊重和信任。

我们的响应方式传递着强烈的信号,我们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是一种学习体验,而那正是我推荐你采用尊重的“人与人”交谈方法的原因。

  不要因为他们是幼儿就用儿童的语言方式去和孩子说话,去引领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孩子正在大吵大闹,你可以对他们说“你这样哭我不明白你想要什么,放低音量,好好和我说。

只有给孩子明确制定了界限,他们才能在范围内更加自由。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边界的划分权利,始终掌控在父母的手上。

  想要赢得孩子的配合,首先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比如说想让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可以事先告知孩子,并且不要随便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孩子这个年纪会对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感到很骄傲,所以可以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一些小事并且鼓励他们。

  这就代表了你承认了他做事情的价值,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认同的。

造成孩子不听指令的原因

  很多父母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孩子不听自己的话,首先要明白,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和关爱,他们通过反抗的方式来获取父母的注意。

  家长要先摆正自己对孩子的定位,不要将他们划分为不懂事的小屁孩,而是把他们当做一个正常人来看待。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要明确表示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要沉默或者是把孩子晾在一旁,这样只会让他们下次更加严重的重复做。

  孩子从懂事之后,就会一直想尝试掌握主动权,父母不能够任他们为所欲为,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很多事情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一直处于自由掌控的位置,会导致他们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可以给孩子选择,但是要在家长允许的范围之内的选项,这样即可以让孩子满足自己选择的愿望,又能达到家长的目的。

  不管孩子哭闹不停还是不听指令,父母都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

  用冷静的态度明确的和孩子表达出自己希望他们怎么做,而不是口头上的说教。愤怒,厌烦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孩子哭个不停其实还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果能在这个时候给与孩子安慰的话,温和的引领孩子说出此刻的感受,比一味的让孩子停止哭泣或者是将他们晾在一旁管用。

  通常学步期的孩子哭闹不停,主要还是生理需求,比如说渴了,饿了,想睡觉了,想回家了这些,他们内心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用哭闹的方式表达。

  父母要先给与积极的回应和关注,这样孩子就会停止哭闹。

  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比如说打人,踢人这样的暴力行径,家长先要做的就是先阻止,然后询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他们说不出来明确的原因,就和孩子定下规矩,可以用打的方式来发泄,但是不能打人。可以咬,但也不能伤害别人。

  毕竟孩子也在探索如何发泄内心的情绪,家长要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的方式,面对孩子的挑战,要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去应对,而不是孩子一着急,家长比他还着急,那只会让事情越来越乱。

  学步期儿童挑战界限,是为了发现关于他们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是怎样的,当他们挑战我们的界限时,要以坚定的但尊重孩子的方式来阻止他们,帮助他们弄懂他们的世界,让他们感到安全。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太严苛,因为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焦虑的就是父母,越焦虑就越会强迫孩子。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尽量保持中立,不管孩子吃多吃少,只要吃饭了就可以了,不能让他们始终如一的保持饭量,尤其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孩子食欲不稳定是很正常的。

错误的管教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很容易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惩罚,任何通过疼痛来让孩子记住的教育方式,都是错误的,因为疼痛带给孩子的是难以磨灭的童年创伤。

  体罚可能开始还能管用,但是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亲子关系出现隔阂,让家长与孩子之间再无信任可言。

  还有的家长喜欢用吼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觉得这样可以建立家长威严,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恐惧,其实温和的语言更能使孩子听得进去话,吼叫只会让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制造出一种对立的关系。

  不明确告诉孩子自己想做什么,有的家长觉得很多事情不用说,孩子自己就能明白,但其实这样拐弯抹角的说话并不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想法,明白和直接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手段,父母需要孩子直接说出来自己想要什么,孩子也需要父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对自己都做不到明确清晰的话,怎么能要求孩子清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呢。

  尊重不等于溺爱,很多家长将尊重和溺爱的概念弄混了,鼓励孩子是可以的,但是并不能盲目支持,可以给孩子自由选择和玩耍的权利,但是界限一定要父母明确下来,一旦超过就严格禁止。父母不愿意给孩子设限,是因为不想让孩子不开心,不愿意面对孩子哭闹的样子。可是如果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发展,身为父母自己也不会觉得开心。所以对孩子要说到做到,严格遵守规则,不妥协,不溺爱。

  1-3岁的孩子做出很多“挑战”的行为,其实都是独立自主性在萌发,家长不用太过于惊慌,担心孩子从此以后就会变成一个暴力狂或者是失去了控制权。如果能够用中立的态度,以及平和的心态去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做出正确的行为来表达,度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发现孩子还是原来那个可爱的小天使。

  希望每一位父母在面对学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的时候,都能更加从容一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