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5 00:52: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100字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本由[美] 约翰·杜威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4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主义与教育》精选点评:

  ●必读,没啥好说的……

  ●教育学中的经典

  ●今天晚上又温习了一遍主要章节,并通过单章概要拉通了一遍全书。杜威在这部书里反复告诫,学校教育和书本教育随时都有退化为一种教条的危险,并最终演变为自身的反面,与原有的教育目的相冲突。这其实就开启了日后“隐性课程”等一系列概念的大门。杜威对民主的定义也太过出彩,至少我觉得五十年之内少有人能够再超越了。不必轻易批评老译本,王承绪先生这版绝对是目前最好的。

  ●这是绝对的教育学经典,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品读。 教育学的本质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在不停的生长。 我们一生都在教育,教育别人,教育自己,整个社会一起发展。 杜威的经典在现在经济基础还没有达到需要发展的程度和思想僵硬匮乏的现实确实是美好的乌托邦。

  ●不朽的教育经典

  ●作者现在民主社会和实用主义的角度阐述教育。有一定指导作用。尤其适合教育当局阅读。一般家长和教师可以吸纳为生活教育。培养民主自由的公民。

  ●前言说这部书属于匆忙之作…序又臭又长…翻译的太硬了 … 因为还是硬着头皮看了几页 因为看过《杜威家书》 坚信杜威先生的理论和语言没什么问题 都是翻译的锅 给低分是因为 :实用主义哲学本身并不晦涩 翻译的让人看不下去实在是罪过

  ●以前侧面接触杜威的时候没觉得他怎么好,读了他的书才觉得这人真的很了不起。提出了教育困境很可行的办法和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的办法,应该好好看看。

  ●“人文主义”的根本意思是指对人类的兴趣充满明智的感觉。社会的兴趣的最深刻的意义就是道德的兴趣,对人来说,社会兴趣必然是至高无上的。有关一个人的知识,关于他过去的知识,熟悉他的文献纪录,可能和积累有关物质的知识是同样专门的财富。人类忙于各种事务,有各种不同的途径,有的忙于赚钱,有的在实验室操作,获得熟练技能,或者积累大量有关语言方面的事情或文学作品的年表。除非这种活动能扩大生活的想象力,否则它就和儿童忙忙碌碌的工作在同一水平上。它有活动的形式而没有活动的精神。这样的活动容易成为守财奴式的积聚,积聚的人为他所有的东西感到骄傲,而不是为他在生活的事务中找到的意义而感到骄傲。任何学习要是增加对生活的价值的关心,任何学习要是产生对社会幸福更大的敏感性的推进社会幸福的更大的能力,就是具有人本的学习。参白

  ●教育学领域内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几乎所有现代性的教育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影子。阅读次数不下五遍。建议对照英文版进行阅读,杜威的英文表达也非常好。另:当时记得在序言部分,王承绪老先生似乎漏译了一段。。。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必读之书怎样读?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时,译文明白晓畅,所以读来很欢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发表),却是另一番感受——总感觉读着读着就需要回读。难道是之前没有读《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和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我们怎样思维》(1910)、《明日之学校》(1915)的缘故?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二):谢谢王先生,让我决心重新翻译一遍。。。

  首先声明,我承认Dewey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没有之一。

  然后,我承认中文版让我更快地抓住了大概,有些看原文似是而非的地方看一下译文也多了几分理解。

  最后我想说,我真的是控寄不住寄己想要重新翻译一遍啊摔!!!

  赶论文,有空补例子。或者等我先翻译完?嘿嘿。。

  写下来给自己点鞭策

  20171027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三):美国人说这书是大毒草——经济“脱实入虚”的根源

  他参与签署了“人道主义宣言”,反对传统宗教和道德的绝对性。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里,他用华而不实、含糊不清的散文体,贬低重视传统品质发展和教授硬知识的学校教育,代之以鼓励讲授“思考技巧”。他的观点极大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走向——特别是公立学校——帮助孕育了“柯林顿一代”。这应该是克林顿时代开始美国经济“脱实入虚”大放水的根源,从奥巴马时代后期到特朗普大喊“制造业回归”也算是一种反思和矫正。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四):重读杜威

  重读了杜威,感觉杜威真的是厉害。我认为读这本书不应该从第一章读起,应该从“为就业而教育”或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出发。杜威其实全文都在服务于他的“民主共同体”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共同体可以是来自于某种哲学或是理想主义的构想,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其实杜威本人是反对理想主义的,在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中,他就指出理想不能从设想中得出,而是基于事实,是对现有不同类型事实中合理性 的概括与抽取得来的。也就是说杜威的民主共同体是基于现实的。这里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关于美国早期的历史常识。杜威对于民主共同体的思想的来源离不开他的生活背景,杜威生在的时代,是一个手工业时代向工业化,农村向城市化,农民转为市民,大量的南欧、东欧(被称之为劣质移民,相对于早期有教养的英法等发达的西欧移民)涌入的时代。人都是有死性的,社会群体也一样的,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动时期,如何保证社会群体的续存呢?

  杜威的理解是一种现世主义的,他认为个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其实并不然的,所以他借助了经验的概念,来弥补个人与社会,各种二元的分离。个人认为这个处理其实并不好,经验既是过程又是目的,不仅是有违人的本性,也是违背事实的。个人与社会的分离,我认为只是我们处理分析的一种需要,就像社会分工一样,我们把个人与社会区分开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这种二元论是必要的,至于个人与社会是否对立,我认为要是强调对立性就不对了。

  总之,如果不纠缠在杜威这里为什么会以个人主义还是社会中心,这一问题,其实对于读这本书并没有那么枯燥,其实杜威,这个民主共同体,也可以用他的新个人主义来理解。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小结杜威

  杜威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家,他出生于美国弗蒙特州的一个平民家庭,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能够求学归功于住处离大学近以及学费不贵。二十出头刚毕业的杜威一头钻入中学执教,这段一线教师的经历对他后来创办中学意义重大。四年后,杜威的学术倾向让他前往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黑格尔哲学,并且在毕业之后留校教授哲学史。

  当时的霍普金斯大学受到德国赫尔巴特的影响很深,校长吉尔曼曾留学柏林大学,将德国大学的优秀传统比如研讨班、重视图书馆等带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在这所日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成长的杜威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奠定了他扎实的理论基础。

  杜威随后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在担任系主任的时期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改造等观念从而有了实践意义。在实验学校杜威提倡学生从做中学,开设了缝纫、园艺多门活动课程,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进步教育史上的明珠。

  后来芝加哥大学打算将杜威中学和帕克的昆西学校合并,杜威抗议离开,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哲学领域群星璀璨,大师云集,既有杜威这样的实践家,也有克伯屈这样的理论诠释者。

  在哥伦比亚大学,杜威接触了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其中冯友兰就是佼佼者。冯友兰成为了杜威家中的常客,杜威思想在他日后建设清华大学时起了一定作用。

  轰轰烈烈的进步主义运动,在1957年苏联为卫星上天后夭折了。杜威的思想受到全国上下的舆论怀疑,人们将苏联培养出优秀科学家而美国没有视作珍珠港事件那样的失败,最后归咎于教育的歧途。不仅如此,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也在顺势夹攻,杜威的思想逐渐沉寂。在六七十年代,杜威的成果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意识到当时教育上的许多探索杜威已经做过了,是一个先驱者。

  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外教育家对中国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杜威1919年来到中国讲学,胡适担任他的翻译,在全国掀起了杜氏教学的热潮,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调了个头,提出了“社会即学校”。虽然杜威的学说对师资要求高、知识不系统,但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打破了当时的藩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儿童被解放了出来,个人效率和社会效率的割裂被批判了。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确定情景,确定问题,找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法,实践。这个方法至今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杜威使得美国的教育从赫尔巴特主义转向杜威主义,其力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尔》并称教育学的三大经典。品读杜威,是教育学人不可缺失的素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