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是一本由〔英国〕罗伯特·J.C.扬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谓的后殖民理论,实际上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而是依条理详细阐述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可以预测一些现象的结果。它包括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并置的且偶尔存在冲突或矛盾的视角。从最广的意义上讲,它涉及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专注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女性地位、发展、生态、社会公正性、社会主义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后殖民主义把自己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知识融入到了西方和非西方对于权力结构的研究之中。它致力于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在不同种族之间创造出一种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关系。
●书中的很多话有让人有幡然醒悟的感觉,作为第三世界的人,我们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被西方主义洗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西方,在极力塑造他美好的形象,可是对于东方来说,确实是一个灾难。
●后殖民主义还包含有正向与积极的一重解读,与女权主义、全球化和翻译并置看待,感觉视野开拓了许多。资料偏多一些,并不深入。(记一下三个人物:甘地、切·格瓦拉、弗兰兹·法农。)
●或许是先读过社会学那本了,这里面太多东西其实都是可以用社会学/经济学的眼光研究,后殖民理论只是更加诗意。
●作者声明要写得通俗,可这文风还是……他们真的不能好好写人话了么……后殖民主义果然危害很大啊
●翻译的不咋地~
●周末搞定
●真诚的后殖民主义思考者,都应该这样写作。对立面是霍米·巴巴。
●每一个西方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且先不论主义,本来写得就很有道理。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读后感(一):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不知道为何书名叫做《。。。。与世界格局》,事实上英文版的书名上只是POST-COLONIALISM.
不过作者零零碎碎的文字,散散落落的思想,还是洋洋洒洒的展示了一幅后殖民主义的印象派画面。
文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是本普及知识,开拓视野,又很快读完,很有成就感的好书。
赞一个。
冷战结束快三十年了,如果不去关注第三世界的人的生活,我们可能觉得世界一切美好。毕竟中国都全面小康了。
可是关注国际政治的人才知道,一直以来,西方和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压迫剥削从没停止过。
看得再远一点,就会发现第一世界对亚非拉的封锁和压迫剥削更是一如既往,甚至愈演愈烈。世界上依旧有许多难民和被剥削带着锁链的人。苏联解体,马克思所描绘的美丽世界变得遥不可及。
中国从艰苦卓绝的反帝反殖民斗争中解放出来,不能忘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要知道还有很多国家依旧过着后殖民的剥削生活。任何为帝国主义招魂的行为都应该被唾弃。在意识形态上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也许我们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请让自己保有这份善良的情怀。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读后感(三):一小个翻错的地方
6
原文:Postcolonial theory, so-called, is not in fact a theory in the scientific sense, that is a coherently elaborated set of principles that can predict the outcome of a given set of phenomena.
译文:所谓的后殖民理论,实际上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而是依条理详细阐述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可以预测一些现象的结果。
“that is”后面跟的那个从句是修饰“scientific sense”的,科学才能按照一些原则预测结果。所以译文把意思颠倒了。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读后感(四):关于此书的一点体会
初读此书,略感凌乱。随后多读几遍,恍然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从“弱者”的角度出发描绘后殖民时代的世界格局,只不过这里的弱者并不局限于某个村落或城镇,而是置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大格局之下,他们不再是缄默的个体,而是敢于通过音乐、著书、抗议等途径集体发声的群体,随之也产生了致力于改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平等现象的后殖民主义。也许,对于一些西方国家而言,后殖民主义就是对世界的颠覆,对此并不喜闻乐见,但是,对于被殖民的人而言,后殖民主义是对未来的憧憬,颠覆需要一个过程,其间或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但若有一些希望让难民不再因战火硝烟居无定所,不再让有色人种因肤色差别遭到歧视,不再让穷乡僻壤的穷苦群体因交通不便食不果腹,不再让同样生而为人的女性参与政治竞选......那也值得奋力一拼。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读后感(五):简短、浅显却又面面俱到的后殖民主义画像
这是一本适合入门读者的普及读物,可以让读者对后殖民主义关心什么、支持和反对什么有初步的认识。如序言所介绍,书中没有太多理论分析和术语,而更多的是对后殖民国家的反抗历史、文化现状和日常生活的描绘,所以中译本将书名定为“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原文为Postcolon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也算是突出了一下重点。
所谓后殖民国家,换成我们更熟悉的说法就是“第三世界”。中国也曾沦为“半殖民地”,一代目更是第三世界的精神导师,但是随着风云变色,此类政治话语逐渐淡出,第三世界人民不再被视为“亚非拉兄弟”,而是懒汉、愚氓、宗教狂。
从某些方面来说,今天的中国确实有资格自外于“第三世界”,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无法切身体会他们的困境,即便能够拒绝那些赤裸裸的歧视话语,也常常免不了将面纱、黑袍视为封闭愚昧和性别压迫的象征,或者认为抵制水坝、工厂是出于拒绝发展、安于落后的保守心态。本书也许有助于祛除一些这样的刻板印象。
从另外一些方面来看,中国仍然部分处于“后殖民状态”。有些人比较喜欢强调西方国家“掌控话语权”,这当然是事实,但如果把“文化霸权”视为大敌,那就应该认识到,它并不是只存在于“外部”,而是渗透到整个现代国家的地基之下,深入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之中。殖民者发明的意识形态被权犁机器用来稳固统治,被普罗大众用来嘲笑异类,如果不对此做出批判而沉溺于“文化复仇情绪”一味排外,那么殖民主义只会像恶龙一样不断借尸还魂。
以上感想并不完全是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只不过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要拿来比照自身。本书理论深度有限,但是好在广度足够,作者罗伯特·扬向来主张最广义的后殖民主义,无论你将会对哪一部分更感兴趣,都不妨从这本小册子开始。
本书英汉对照,翻译勉强能看,但是专业性太差,本来术语就不多还没翻译到位,比如直接与本书主题相关的metropolitan显然指“宗主国”,译文中却到处都是“大都市”,还是建议直接阅读原文,难度不高,甚至可以当考试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