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29 04:28: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1000字

  《资本全球化》是一本由(美)巴里•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全球化》精选点评:

  ●5.0. 大大超出预期,好书,讲清楚了货币的历史!【但翻译已经不是用词不当了,而是连作者原意都搞反了,怪不得多次拿起都读不下去。拿了原文来读,原来....】

  ●这个翻译是在不怎么样。著名的白芝浩规则居然翻译成巴杰特规则。。其他地方的翻译也是佶屈聱牙,好难受。。哎。

  ●2019年4月读完,才发现2012年4月5日就标志想读。读书就像还债,跨度这么大,还有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

  ●货币的历史是贸易的历史,贸易的历史是汇率的历史,汇率的变动是国家管控、资本自由流动拉扯的历史!从复本位制到金本位制,到金本位制的反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钉住汇率制与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再到后来的浮动汇率制,再到后来干脆汇率政策目标被放弃,背后又是国家间的政治博弈,这是IPE不同于经济学的地方吧,它关注经济后果背后的政治逻辑。

  ●梳理了货币体系发展的历史,描绘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些时候过于武断和偏颇,但如果仅关注事实部分,知识增量仍然极高。

  ●问题不在于采用何种本位货币,而在如何确保发行主体的信用,以及铸币权是否滥用和受到约束。从这点看,重建金本位必然破产。

  ●经典

  ●从金本位到钉住汇率到浮动汇率,促进各国货币体系变化的力量,是各国间不断加强的贸易和资本联系以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变化。从保持货币的稳定,到利用货币政策去实现社会经济目标例如扩大出口和充分就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资本管制难度加大,政府最终会提高金融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度,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本书梳理了很多历史事件和现象,但是对事件和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发展还是探究不足,不过作为通史作一般入门还是足够了。

  ●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说,但是清清楚楚告诉你国家做决策的原因。

  ●对货币经济学最初的兴趣,始于当年六七年前还在读化学时,替经院同学上的一堂国际金融课。同学有事翘课但碍于老师要点名,麻烦我在老师点名时到教室答个到。那堂课很多地方没听懂,但觉得非常有意思,对比之下,那些无趣的化学课完全被秒杀。后来转学经济学后,所学的货币经济学非常浅,由于自己一直没有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所有对这方面并没有继续深入的学习,幸好现在对关于货币的兴趣不减当年,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Barry Eichengree是经院leminwu老师推荐的macro-econ方向的大牛教授,他的几本书是最近这两个月的reading-list里的重要内容。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一):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中鉴往知来

  作为一部国际货币体系简史,本书篇幅不算大,但“浓度”很高,啃下来不容易!从英国主导下的金本位制,到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该体系解体后,全球化时代美元霸权体系,中间发生了太多的国际事件,国际货币体系要求的稳定性和国际各国发展不平衡性之间,维持汇率稳定的制度安排与各国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之间,主要货币发行国与外围国家利益需求之间,存在诸多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任何制度设计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由市场决定的自由浮动、可兑换的国际汇率制度是大方向,这一趋势不会逆转。 美元的霸权地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逆转,这与美国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的一流水平是分不开的,这种优势绝不是从天而降、自然发生的,而且经历各种危机考验历练出来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味指责美元霸权,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只见人家吃肉,没见人家挨打!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家不会自动让位不说,咱们自己的斤两恐怕也还远远不够吧!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二):旧世界和新世界货币围观

  最近围观新世界很懵,就学习了下旧世界货币史 对Karl Polanyi这派思路的简化理解:金本位就是在放任自由主义的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民主社会的政策环境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存在冲突,而embedded liberalism下政府干预货币政策、妥协汇率目标也是为了保护经济体少受市场波动的负面影响,以赢得选票/取得社会正当性

  于是对新世界描绘的虚拟币蓝图产生了小白问题: 1. 能够免受监管(然而NSA从2013年就监测比特币)和不受监管的货币更好是两件事

  2. 虚拟币可以在法币受限时提供一个选择,但资本自由流动的世界未必更好(利于经济体内更多人),作为什么用途和多大规模是有利的? 3. 旧世界不能被一夜取代的情况下,虚拟币要成为主流货币并和法币之间稳定兑换,就多少面临和旧世界政策制定者合作的问题,一个去中心化的体系可以支持多少?去中心化是去到哪个层面呢?

  搜索了下,币圈喊bitcoin-standard新世界口号的多,关心旧世界为啥那么复杂和Karl Polanyi和没几个… 倒是搜出LSE一个经济社会学教授写了篇: ‘One cannot help but think of Polanyi here, who argued the only way of realizing the “stark utopia” (Polanyi1957) of the self-adjusting market was through the support of a strong interventionist state. He wittily describes this system as planned laissez-faire capitalism: “There was nothing natural about laissez-faire, free markets could never have come into being merely by allowing things to take their course... laissez-faire itself was enforced by the state”. Much the same could be said of the idea of Bitcoin as a monetary space that has built-in scarcity: it is a techno-utopia thatmustbe embedded within a set of social practices that are sustained by strong beliefs. One could also compare the “socially necessary fiction” of Bitcoin’s finite supply to the fictions that arguably sustain the idea of monetary policy as something largely technical,notpolitical, and of central banks as institutions operating independently of government (Ingham, 2004).’

  http://eprints.lse.ac.uk/69229/1/Dodd_The%20social%20life%20of%20Bitcoin_author_2017%20LSERO.pdf

  继续围观学习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三):黄金英镑和黄金美元之后,是黄金RMB?

  这本书主要讲了1850年——2000年的150年左右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主权国家货币权力斗争的更迭史,而植根于国际货币体系变化背后的本源其实是各国的经济和权力发展以及国际政策策略变化(听起来像废话)——而这种策略又是在 进击谋求主导权(最近150年主要是 美国和英国,夹杂着德国和法国的偶尔影响权力角逐) 和 回撤寻求最大程度的自保 型中达到平衡的。 第0部分:1850年以前,以及1850-1914年部分国家:复本位制

  本书对1850年的货币历史没怎么描述,但实际把他区分出来会更容易理解。以贵金属为流通货币的年代(人类的大部分历史),实际上人类在经过了一些自然选择之后,很自然地都选择了金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虽然也出现铜币之类的辅币。在金银为流通货币的时代,实际上因为黄金的重量更大以及开采难度更高 和 储量更少的原因,主要是以白银作为日常交易和流通的货币,而黄金则作为大宗交易的流通货币。以金银二者(也可以是其他的如黄金和铜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货币体系称之为“复本位制”货币体系。 第一部分: 1850-1914年: 金本位制; 从新大陆的发现导致了全球贸易的开始,对于货币来说更重要的是美洲大量的金银涌入了欧洲,造成了欧洲的货币供给大涨,从而引发了价格革命。传统的货币史学家认为是因为美洲大量白银的开采导致供给过剩,从而影响了货币供给和价格,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转向了单一的以黄金为锚定的基础。但本书的作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巧合,他认为金本位制的诞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英国偶然采用了金本位制,而随着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贸易地位从而导致了世界各国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 的含义是相对于国家把黄金作为”储备货币“,而依靠主权国家的信用印发”信用货币“,但这个信用货币可以自由顺畅地兑换成黄金,并且在印发新的信用货币时严格规定货币的发行量要在黄金储备量的一定比例之内(通常是不超过储备量的40%)的一种货币制度。1694年,英格兰银行建立,是全世界第一个央行,并且采用了金本位制,标志着金本位制的诞生。 在整个19世纪,因为英国的殖民地扩张和工业革命的成功,导致了2方面的结果:1、英国殖民地被强制要求以英镑作为流通货币和殖民地外汇储备,而英镑和黄金挂钩自由兑换,这就是金本位制第一阵营的诞生的原因;(英国借此在国内由英格兰银行不断的流入黄金,向殖民地印英镑,并且向他们实现商品和资本输出,从而不但是黄金大量流入英国,也实现了英镑的强势国际货币地位);2、一些和英国产生国际贸易的非英国殖民地国家,为了和英国能顺畅地进行国际贸易,也被迫采用了金本位制。 其中,德意志在这个期间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了和英国的贸易,在国际上大规模抛售白银换取黄金,从而也变成了金本位国家。 在此期间仍然有很多国家是 金银为主要货币的复本位国家,而美国在此期间也是金本位国家。只有比较特殊的中国在此时是银本位国家。 在此期间,在传统金本位的体质下,英镑在世界经济中起着支配作用。意味着,英镑与黄金挂钩,其他英国殖民地与英镑挂钩。而其他的金本位国家虽然是自己的信用货币和黄金挂钩,但因为基于对英镑的信用信任,也会在外汇储备和国际贸易中大量的采用英镑作为清算方式。 第二部分:1914-1936年:金汇兑制 这个期间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最重要的2件事主要是:1、美国的崛起导致美元的崛起(美元也是金本位制);2、一战的爆发,导致各个国家为了战争储备,也来不及再坚持金本位制来储备黄金,从而大规模发国债和印纸币,从而使各国信用货币脱钩黄金,不再采用金本位制。 这个过程中,因为美国的经济崛起,导致了巨额的贸易逆差,从而大量的黄金流入美国。而美国在1907年成立了美联储来管理美元,从而帮助了美元国际化。 一战的发生,导致各国开始为了应付战争大规模地印纸钞,欧洲黄金大量地涌入美国,以换取军火和其他战争物资。而英镑因为也受一战的影响,英镑兑黄金的价格不断波动。各国为了要印纸钞,纷纷宣布不再自由兑换黄金,这样既能暂时狂印纸钞,又能限制民间黄金流出国内。这时候美国在不断地给这些国家贷款和输出物资,导致其他货币开始一定程度的盯住美元,以稳定汇率。实际上在一战期间,就是美元和黄金挂钩,而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 在这个期间,英镑还没有完全衰弱,所以实际上国际上有2种强势的锚定货币,即美元和英镑。但英镑已经相对处于弱势和日暮西山。 在一战结束后,各个国家为了消除战争期间超发货币引发的通货膨胀,又纷纷宣布货币贬值和黄金挂钩,从而又部分国家复金本位制。 这个期间实际上底层还是金本位制,但和传统的金本位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黄金不再作为唯一的央行储备金,英镑和美元也可以作为储备。而英国和美国的央行则完全以黄金持有为储备,所以被定名为新金本位制 或者 金汇兑制。 第三部分:1936-1971年:黄金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二战期间,英镑已经随着英国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的衰弱完全瓦解。并且在二战期间只有美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美国通过战时的《租借法案》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完成了向欧洲的美元资本和债务输出,从而加速了欧洲各国对于美元体系的依赖。在此期间,英国也尝试做最后的挣扎成立”英镑集团“;法国也为了维护法郎的尊严,要继续维持法郎自由兑换黄金和黄金挂钩。但随着美国战后的国际地位提升和欧洲复兴计划的资本和债务输出,各国只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和挂钩货币。1944年还签订了协议,规定和条文化了这种”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的体系,是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在此期间成为国际交易中各国所认可的”清偿手段“、外汇储备和实事上的”国际货币“。 1971年因为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美元不稳定和各国开始对美元失去信息。欧洲纷纷抛售美金兑换黄金,导致美国的黄金大量地流入欧洲,使美国在面临了一段时间的黄金外流的情况下,强行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不让欧洲国家用美金换黄金。1973年,因为美元贬值,欧洲再次抛售美金,而纷纷宣布取消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而自己与黄金挂钩,转而实行浮动汇率。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又崩溃瓦解了。

  第四部分: 1971年至今

  经济大国如美国和日本选择了浮动汇率,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试图建立固定货币的钉住利率,比如钉住美元,同时实行资本管制。欧洲国家选择了集体货币相互钉住的汇率,并且资本管制,建立了货币联盟,创建了欧元,以消除汇率波动的风险。

  补充一句读后感: 力量决定话语权!

  一带一路,强势输出货币和商品。DECP挂钩**,其他主权币挂钩DECP,RMB/DECP重走英镑和美元之路。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四):《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史》读书报告

  巴里•埃森格林的《资本全球化》一书最早出版于1998年,后又加入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形成等新内容,在2008年出版了第二版。这本书详细梳理了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演变机制,时间上囊括了1850年—2000年后的150多年的历史。此书对于我们认识国际经济的运作机制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有重要意义。本书最初的手稿用于在鲁汶大学的讲座,可能因通俗性的考虑以及试图呈现更多历史细节,本书没有呈现复杂的经济学计算,因此没有多少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人也可以读懂。

  本书的章节基本按照时间线索安排,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介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沿革。第一阶段是1870年—1914年。1870年英国最先兴起的金本位制逐步被大多数国家接受,而在这之前,由于网络外部性效应,复本位制是更多国家的选择(在19世纪存在了大约50年)。而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新要素(铸币技术完善;大英帝国扩展;法国赔款让德国建立新金本位币马克造成的扩散效应)以及网络外部性效应带来的国家间协调,使得金本位制不断扩展。

  第二阶段是一战到二战之间,基本实行较大幅度的汇率管控。战时各国开始禁止黄进出口并管控外汇,黄金在战争中被用来购置战争物资。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为了防止货币投机行为和通过恢复黄金兑换来约束政府,各国意图恢复金本位制,1927年达到了高峰。战争的消耗使得欧洲各国比美国有高得多的通货膨胀,这使得黄金流向美国,西欧各国黄金储备严重下降,而金本位制恢复国际收支账户平衡的调节机制并没有发挥作用,金本位制逐渐瓦解。到1932年,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金本位制国家、英镑区国家和德国为首的外汇管制国家三部分。由于金本位制不利于刺激国内经济,罗斯福上台后美国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各国逐渐形成了有管理的浮动(managed floating)汇率制。

  第三阶段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时期基本实行钉住汇率制。二战后,综合代表美国立场的怀特方案(钉住汇率制)和代表英国立场的凯恩斯方案(可调整汇率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可调整钉住汇率制”,试图建立恢复开放的多边贸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制的差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调整钉住汇率(消除国际赤字)、允许管制国际资本流动(在1959年恢复经常账户可兑换性后失效)、创立IMF监督各国经济政策并为风险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但这三个机制并没有达到起初政策设想的目标。黄金价格的上涨给布雷顿森林体系造成了压力,相继发生了英镑和美元保卫战。但到1973年,各国抛售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第四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向浮动汇率制转变。这一阶段,国际货币流动大幅增加,资本/货币的管制效果变弱,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的难度越来越大,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的变体,分别为:美日等货币优势国家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应对美元的不断贬值);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货币劣势国家实行的固定汇率制(控制高通胀);欧洲各国实行的蛇形浮动体系乃至发展成“局部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因担心汇率问题的承诺降低竞争力而考虑激进加速一体化进程)。

  第五阶段是1997年以后的十年。资本流动性空前的增强使得维持汇率稳定变得异常困难,更大的汇率弹性被接受。而各国央行不再将汇率作为政策目标,而将通胀作为主要目标。欧洲发达国家转向硬钉住,新兴国家倾向更富弹性的汇率政策,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出口导向型国家仍实施资本管制。美国的优势是生产和出口流动性金融资产,中国的优势是生产和出口制造业产品,双方形成了“金融共同依赖症”,这表明全球失衡明显依赖于美国与中国的利益相容。而另一方面,欧元区的建立与扩张,使欧元成为一种与美元形成竞争的储备货币。

  全书在描画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历史的同时,对该体系演变的内在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可总结为以下四种机制:第一,全球资本流动性程度的加深导致资本管控难度的不断上升,从而使得汇率管制越来越不符合时宜。第二,资本流动、政治民主和可调整钉住汇率三者之间的张力,塑造了各国的汇率政策偏好。资本流动带来的投机性问题需要汇率管控机制,政治民主使得决策者更优先选择国内政策目标而更不易实行固定汇率,而可调整钉住汇率要求决策者更多服从对外政策目标。第三,自我实现的预言与信任问题。由于信息流通加快并越发通畅,投资者提前预防危机的嗅觉加强,而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又基于信任,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政策效果很有可能与政策制定最初的目标相反。第四,网络外部性有利于缓解集体行动的困境,这在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欧元区形成上都有很强的体现。

  读完此书联系现实,不禁让人思考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以及人民币的地位问题。按照此书的基本逻辑,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会走向欧元和美元共同竞争的格局,然而,近些年的欧洲政治发展可能与这一预测不符。此外,作者看到了中美之间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全球失衡正在走向不稳定,中国的高储蓄率发展不可持续性、美国担心制造业生产衰落,都预示了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中美贸易战完全符合这种逻辑。另外,通过这一百五十年的国际金融体系发展史可以发现,除了客观实力,一种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他国的信任有紧密关系,而人民币要成为有影响力的储蓄货币,中国首先要赢得他国对其金融制度的信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