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全球化》是一本由巴里·艾肯格林著作,32.00元出版的2009-8图书,本书定价:27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全球化》精选点评:
●历史上的各种货币体系的成因及其动态发展。可以看到,欧元必将溃败
●比阴谋论调的某些东西好多了。
●无感
●20191207:二刷。感觉一刷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还有些自以为是的点评,惭愧。
●比弗里德曼更好的货币演化史。
●翻译的一般,略显生涩,但好在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朦朦胧胧懂了一些,还需再读。
●常翻常新,值得读五遍的书籍,好书!
●货币安排内生于历史之中。与此同时,货币政策总是在进展中,而没有简单的回归。经济关系的政治化,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使得货币政策安排更加复杂。
●货币安排的经济史,可以看看
●当初费了好大劲儿才读完 居然忘记写读书后记了 磕下来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一):非常好的历史书
此书我看了2遍,写的非常流畅, 翻译的也好。
思路严谨, 论点明确。
再配合陈雨露先生的那本金融史, 也算是很娱乐的看历史。
推荐2本书, 都看看。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二):1850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史
市面上少见的讲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史的书,至少我没再找到别的。作者更多是作为政治经济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来写这本书,因此作者在书中大量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而读者则未必认同这些观点。另外,作者对金本位不感冒,声称英国采用金本位纯属偶然,对此,我无法认同。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三):一本不错的小册子
对现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介绍的还算详细,一本不错的小册子。
当初看2020中国金融战略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关汇率机制历史方面基本都引用了这本书。
当然要想深入了解汇率历史的,这本书是帮不了你什么忙了。
推荐一读。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四):札记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五):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资本全球化》一书大致勾勒了过去一个半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期内,国际资本流动的时间轨迹呈现U型特征:一战前,各国缺乏对国际金融交易的控制,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广泛地实施起了资本管制;随后的30年里,资本管制逐渐放松,并在20世纪末和进入新世纪以来达到新的资本流动高潮。然而,汇率制度的时间轨迹却大致呈线性发展:从19世纪中期的金本位固定汇率逐步向浮动汇率转变,中间先后经历布雷顿森林体系(钉住浮动)、蛇形浮动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主流观点认为,在二战后的25年里,由于对金融资本流动的限制,钉住汇率是有效的;随着资本流动的增加,转向浮动汇率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但艾肯格林指出,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的变动不相一致,对主流解释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历史告诉我们,资本流动不能够对从钉住汇率向浮动汇率的转变提供充分的解释。事实上,艾肯格林认为,维持钉住汇率的关键在于承诺的可信性,即政府不会以牺牲汇率稳定换取其他目标。与19世纪不同,在20世纪,随着普选权的推广和工会和议会工党的发展壮大,政府承受着让汇率稳定从属于如充分就业等其他目标的压力。据此,艾肯格林引出了这段历史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即“不可能的三角”问题(虽然他并未明确提出)。
艾肯格林引导我们得出的第二个启示是,货币安排是内生于历史之中的,并会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而显示出路径依赖的特征。英国于18世纪偶然地采取了金本位,实际上设定了国际货币体系后来的发展轨迹:工业化使已经实行了金本位的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和其他国家融资的主要来源;德国贸易的相当部分是在伦敦以英镑定值的信贷融资的,因此,以黄金来衡量,其价值就是稳定的,当德国这个欧洲第二位的工业领导者也在1871年效法英国的时候,黄金的吸引力就进一步增强了。困难重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存续至1971年才瓦解,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
回顾这段货币体系发展史,第三个启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霸权稳定论的观点,特别是当我们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不稳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缺少一个提供稳定货币体系、充当最后贷款人和说服各国协调政策的领导者时,各国以邻为壑的政策无疑会将世界引向更深的危机之中。新的全球失衡正在发生,尽管矛盾重重,但欧洲聚焦内部的合作仍在继续,至少是始作俑者之一的美国能否约束自身并承担起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责任依然存疑,中国应该如何作为?回顾历史,一国货币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基于自身实力密切相关,也离不开他国的信心和信任,那么,人民币该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