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证史》是一本由[英] 彼得·伯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像证史》精选点评:
●9分。对于分析方法的思考大于对图像证史的思考~还有众多理念在图像证史里的融合。语言平实,实例丰富。极佳~
●一群涂满西红柿酱的演员,匍匐在地,纹丝不动,一个摄像师拍了一张照片,取名《大屠杀》。这,是图像证史的无可奈何!图像证史,更加直观,但直观的表象有可能隐藏着某种“不单纯”的动机!文字证史,也一样!文字,可以被篡改,图像也一样!经典好书!
●同一门课的作业,有的同学发了c刊,而我的自己都看不下去,哭liao(跟本书无关只是我最近沉迷搞竞只看了这一本书,联想一下真是不学无术有不学无术的下场……最可气的是主队还一直输
●“上帝啊,一切都在细节中!”
●告知图像的价值和使用时容易碰到的陷阱
●图像何以成为历史研究的合理性依据,而非欺骗性的展演,本书提供的一些看法具有思考意味。
●一本历史学与艺术史学的必读书
●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入迷了
●可以读的导论,非常Burke的风格,趋势问题派系串起来,可惜图片还是稍微少了一点,有时候光看图片介绍没图有些茫然,指出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学生如何避雷
●结构清晰,叙事晓畅,举重若轻,领袖像和儿童史部分比较出彩。但整体还是一股教案味,深度不够。
《图像证史》读后感(一):闲评
的确是本好书,但也有许多令我失望之处:
1.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其关心的不是“艺术”(art),而是“图像”(image)——这一度使我对本书抱有过高的期待——但显然,本书主要关注的仍然是作为艺术作品的各种图像。对许多实用器物上的纹样、图式关注较少。
2. 密切相关地,本书在时代上明显偏重近现代,对中世纪之前的历史缺乏公允的关注度。
3. 本书兼顾了史学理论与实践,这是十分难得的(尤其对于国内学界而言),但是这种结合不够系统、也不够密切,而且总是浅尝辄止(当然这受限于篇幅)。作者在导论中曾说“本书的主要内容关于如何将图像当作历史证据来使用。”就回答“如何”而言,显然有两方面的需要,即:1)提供理论方法上的说明;2)提供具体实践的范例。最好的方案当然是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后,再给出典型的实践范例。但遗憾的是,本书从结构上来说完全偏向了后者一边,以至于,即便是关于理论的讨论,也仅仅是范例性,而非系统性的。
4. 就理论性最强的第二章和第十章而言,最重要的问题都是语焉不详。其次,对不同理论的解释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个案研究中,给人一种走马观花、各说各话的感觉,缺乏恰当的问题来聚焦讨论。但对我个人而言,第二章对图像志和瓦尔堡学派的介绍最令人耳目一新、最具启发。
5. 就具体研究而言,新意迭出,但由于我对相关史料不熟悉,难以评价。最为有趣的“他者”一章,作者似乎对《山海经》中对“刑天”的记载一无所知,而将其图像判定为17世纪的史料(或“遗迹”traces,区别于resources),并怀疑其受到西方无头族的影响。虽然由于作者在这里仍然是蜻蜓点水式的语焉不详,因而无法确定无疑地看出他的错误,但是他对刑天画像的相关文献记载是否知晓的确是很令人怀疑的,这显然不是一个处理图像材料正确的做法。
《图像证史》读后感(二):图像证史
随着新史学的发展,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史料存在迫切的需求,因而史料范围的扩大顺理成章,我们再不能以狭义的文字证据来定义史料。彼得伯克在本书开篇就阐述了该书的写作主旨,即“如何将不同的图像作为历史证据来使用”。同时他不止于此,在鼓励图像作为历史证据使用的尝试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从图像研究的方法论来看,作者首先简单概述了图像学的研究范式,并且指出了其存在“过于依靠直觉”的缺陷,以及其对图像的解读缺乏社会的维度,在对图像意义寻求的过程中忽视了这种意义是相对谁而言,难免导致意义的破碎化,难以构建出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论证。随后作者尝试性指出之后发展的路向:采取心理分析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艺术的社会史研究方法,这三种方式在研究框架上并非不存在自身的缺陷,因此作者在最后也谨慎地提出存在第三条路的可能性。但总之,后面的三种分析方法可以为原先图像分析提供新的研究程序,带来不同的解读。
在本书中,作者对于图像的分析并非简单笼统的带过,而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这种分类取决于不同图像在不同背景中对于当时的人所产生的意义不同。在对图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首先对制作者与被观察者进行考察。二者有时在特定时间与地点存在着共谋,完成所谓的“表演”从而误导历史学家,同时也存在着制作者对被观察者的“凝视”。这种凝视一般是制作者与其他文化相遇时所发生的,通常会将他者同化作为自我的反映或者将其文化建构成与自己文化相对立的。这种凝视虽然使得画像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但是它们却完整记录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遇时观察者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有助于我们思考二者之间的界限是如何建立的,制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陌生世界的。
总体而言,作者的目的基本完成了,在篇幅不大的书中尽可能涉猎有关图像的各方面内容,但由此可能会导致内容过于琐碎,不够深。因此不妨将这本书看作是图像研究的入门导读,对于其中感兴趣的可以再找相关书籍进行深入解读。
总结:
1.图像作为观念而存在,人们如何看待世界;作为事实而存在,场景的可视化。
2.图像脱离背景不是误解就是无解。
《图像证史》读后感(三):《图像证史》杂感
以可见的图像为引,细细道来图像史的脉络,令图像得以拨云见雾般凸显历史痕迹。作者从始至终,从未保有对图像的绝对信任,结尾处边以“图像不能让我们直接进入社会世界、图像的证词需要放在‘证词’中、系列图像更为可信、注意微小而有重大意义的细节”(p269)等四个方面提出恳切的提醒。虽然是一本简短的文化史读物,但却时刻贯穿着文学、艺术、社会生活、政治、历史等多个维度,从而以全面而立体的展现出图像的力量。 阅读本书后,不免有些许的杂感,不成片段,只能是七宝楼台,但也不妨道出一二。 首先,作者将多种理论融汇一体,洋洋大观。在导论中的“可见与不可见”(p4)便援引法国文论家马里翁的《可见者的交错》中的“可见与不可见”,指出大多研究者偏向于文本而非图像的大致原因“前电视时代的人,不适应视觉文化维度”。而后有本雅明《可技术复制的艺术时代》中“光环”,艺术作品经过机器复制后,凋谢了其光环,但作者并未一味附和,援引“就像大批复制的摄影照片只能增加电影明星的魅力”(p15)。此后,作者沿着图像-历史这一维度进行探寻,对风景、圣象、风景画与城市画、广告等多个角度,提出“图像是政治战争的继续”、“如何将国王形象适合现代性观念”、“城市画出现的‘打扫’作用”、“中西书房的比照”、“社会景观”、“空间的边际”、“儿童妇女农民形象视角”、“他者与同者”,进而以图像叙事来结合福柯、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论,并以接受理论来探寻微妙之处。 其二,进行图像考证时,需注意图像套式的存在,考量历史事实情况、文本叙述、艺术家创造动机等全方位角度。在这里,为了避免所谓地想当然地相信,不如只是将图像作为参考依据。而相信,不仅仅是我们相信图像,也是创作者相信被表现者是否可能代表更大的整体(p162)。或许,我们可以回到文学理论中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图像证史不亦是适用吗? 其三,对于文化史阅读的感触。文化本就是逸散开来的东西,那么在阅读时,如何让看似零散而平淡的细节成为我们汲取的研究范式,并将这一散乱的阅读观感得以凝固提升?我想这将是一个很庞杂的问题,即将文化的无限性束缚在阅读的闸门之中。对于图像的阅读,绝不能仅仅以琐碎的图像分析阐释为目的,而应该以系统的理论为追求,但在阅读殆尽而,不免发现阅读的散乱状态正对应着图像史的驳杂性。图像交叠着历史叙述的多种可能,而我们恰恰缺乏对于西方艺术史脉络和历史状态的统合认知。
《图像证史》读后感(四):图像证史
作者介绍:他的专长是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对于史学史及历史理论和方法也有不少论著。
导论: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将图像当作历史证据来使用。
写作目的:
1.鼓励此种证据的使用
2.向此种证据的潜在使用者告知某些可能存在的陷阱
存在问题
1.图像证史的历史:研究书面档案缺乏或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时期,某些其他领域
The Cave Paintings of the Lascaux Cave2.对图像的考证不够发达。有些图像提供可靠的证据,有些不能。
举例
Eugène Delacroix - Two Seated WomenEugène Delacroix - Women of Algiers3.纪实艺术的虚假(带有目的):照片和肖像
Timothy O'Sullivan - A Harvest of Death human beings所记录的并不是社会现实,而是对社会的想象,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特殊的表演。
反思:
1.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图像可以提供有关社会现实某些侧面的证据,而这类证据在文本中往往被忽视。
2.写实的艺术作品并不像它表面上那样写实,而是往往缺乏现实,它不仅没有反映社会事实,反而对它进行了歪曲。因此,历史学家如果不考虑各方(画家/摄影师/赞助者),就有可能被严重误导。
3.歪曲现实的过程本身也成为许多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为如心态、意识形态和特质等提供了证据。从过去的表象中发现的歪曲,恰恰可以用来证明过去的观察角度和“凝视”。
图像志与图像学
图像制作者所关注的是他们自己问题,他们有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做出解释就是人们所知道的“图像志”。
瓦尔堡学派:
潘诺夫斯基:归纳研究图像的方法
他把对图像的解释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
前图像志的描述:主要关注绘画的自然意义,并由可识别出来的物品和时间构成
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志分析:主要关注“常规意义”
图像学的阐释:关注“本质意义”,“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这个层次为文化史学家提供了有用的证据
批判:
1.被指责为过于强调直觉,带有过多的猜测。
2.缺少社会的维度,忽视图像的社会背景
3.它的实践者对图像的多样性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
4.过于强调字面的解释,过分重视以逻辑为中心,图像阐释思想,内容高于形式,把人文主义大师置于实践的画家和雕塑家之上。(图像传达信息又唤起情感)
5.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表达了时代精神,被批判
贡布里希:主张特定时代的文化是同质的,是不明智的。
举例
以风景画为例,看清图像志的优缺点。风景本身是图像,风景画是图像的图像
如果风景画家想给观众审美愉悦而不是为了交流信息,就无法用图像志解释
莫奈就否定风景画中有什么意义,他仅关注观众视觉的感受
Monet - Impression, SunriseTakaka night and day by Colin McCahon但另一方面一些风景画也能表现出民族主义,政治和掠夺等象征
比如麦克卡洪做的塔卡卡黑夜与白天 有意无意的抹去了原始居民,似乎要表达一种处女地的概念,这样一来白人移民的地位便取得了合法性
总的来说,图像志的解释方法忽略了图像的多样性,更不用说图像有可能帮助回答的历史问题本身也具有多样性
态度暧昧 历史学家需要图像学,也必须超越图像学,他们需要使用更加系统的方式去实践图像学。最后两章
集中讨论宗教、权力、物质文化、社会景观、事件等不同领域
举例:统治者个人形象
在西方传统中,将统治者表现为英雄或超人
奥古斯都皇帝像罗马皇帝马克尔·奥利略骑马像统治者做骑马状的雕像意在把统治术比作骑术,宣告统治权威
以上例子都取自个人统治王朝的时代,信奉国王统治是依据君权神授,也就是信奉统治者高于法律的理论
当政治制度改变之后这类图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Napoleon in His Study例如路易大卫所做的拿破仑在书房里
体现了掌权者的新面貌,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政府官员,图中蜡烛未熄灭,时钟是四点一刻,说明一大早就在办公桌旁
这幅画提供了表现统治者的榜样和套式
Louis XVIII in his cabinetResche-tnikov - Stalin in his office墨索里尼在理齐昂海边慢跑适应民主时代的另一个形式就是表现领导人的阳刚气质、青春活力和体育竞技能力
农民访问列宁舒尔平 - 祖国的早晨画像处理的手段在展现领导人形象上非常重要
让广阔天空作为背景,显得更加高大,更有英雄气概
Lenin al the Tribune有时领袖还被表现成圣徒的样子
列宁在讲台上 被表现为一个圣徒
塑造这些形象有时被称作专制主义的艺术,也携带着着许多的历史信息。
超越图像学
心理分析学
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图像有意识表达的意义上
注重无意识在图像和文本创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问题
1.心理分析学家的研究对象是活着的个人,而历史学家无法让死去的艺术家符合并倾听他们曾经做过的自由联想
2.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化与社会,所关注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愿望。
心理分析学的研究方法既是必要的,又是无法成立的。它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人们确实把他们无意识的幻想投射到图像中。但是,按照正常的学术标准,又无法证明研究过去的这种方法有多大的合理性,因为关键的证据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图像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推测的成分。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
1.每一个文本或每一幅图像都可以看作一个符号系统。这种关注会把注意力从有关的作品引向它可能想表达的外部现实,从而偏离了它的社会背景或图像学家所声称需要加以解码或解释的元素。
2.应当把这个符号系统视为更大的整体的一个亚系统。
结果
1.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对对立和颠倒的敏感性。
2.经常关注某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之间的联系
艺术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女权主义
揭露和抨击男性凝视
观众如何对图像做出反应/如何接受艺术作品的历史
结论
1.图像不能让我们直接进入社会的世界,却可以让我们得知同时代的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历史学家不应当忘记图像的制作者在表现这个世界时有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将它理想化,另一种是对它进行讽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把典型者的表象与异常者的画像区别开来
2.图像提供的证词需要放在“背景”中进行考察,更准确的说,需要放在一系列多元的背景下考察
3.无论历史学家关注的是所以保留下来的、观赏者在某个特点的地点或时间能见到的所有图像。系列图像所提供的证词总会比单个图像提供的证词更为可信。
4.无论是用图像证史还是用文本证史,历史学家都需要解读字里行间的内容,注意到微小而有重大意义的细节,包括具有重大意义的缺失,并把它们当作线索,以便寻找图像制作者并不知道他们已经知道了信息,或寻找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那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