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是一本由[美]杰西·詹姆斯·加勒特(Jesse James Garret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79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精选点评:
●这确实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去做产品设计的书,而是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不管产品是什么有多么复杂,用户体验要素都是一致的,要将整体要素背后想法付诸实践,不仅仅需要时间和资源,更需要心态。从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由下而上设计,设计方法、用户体验究竟该如何入手?在了解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之前,应该先读这本薄薄的宝典,虽然老,但整体的概念模型和设计原则依然可以应用到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之中
●此书已经过时了
●值得反复阅读
●很好读的一本书,全书都在阐述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框架,分为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以及表现层,比如战略层中提到了商业目标以及用户需求,其实这就是产品研发与运营之间的羁绊,另外可以和一些其他的书籍摻着读比如kano模型、信息架构有不一样的收获!
●1.如果你已经是一个资深PM,无需看这本书。如果你才刚入门,这本书可以帮你梳理产品开发流程。 2.一本讲用户体验的书,页面中有大量的留白,让书的体积大了很多,价格也贵了很多(07年25,11年39,19年79元)。
●和上一版没什么大的变化,这本书的内容也已经是9年前的了
●字少,但结构清楚,信息精炼,给没有编程经验的人了解网站设计的可能性。领会精神。
●挺一般的,适合入门的读,没有更深入的地方了。
●1、厂家决定产品的数量,用户决定产品的销量。 2、协调的产品是一个整体,失调的产品是多个碎片。 用户体验要素,作者以清晰的思路将想法划分,层次分明。产品以体验为中心,要围绕用户而设计。
●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五个层次,工具类产品,信息类产品两个维度,保持一致性,人物角色方法,场景方法,视觉辞典工具等。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读后感(一):产品体系化思考思维
是一本从体系化的角度回答:产品为什么而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书
主要四点:
1.用户体验的范围:接触 和 使用。
2.何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在开发产品的每一个步骤中,都要把用户纳入考虑范围。
3.主体结构:
引自:知乎(一图胜千言)
认知 -> 理解 -> 记忆 -> 默写 -> 应用。
4.最后,关乎马拉松和短跑的故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用户体验要素优化的事情是个持续的、长期的、不断的过程。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读后感(二):分层解决用户体验问题的思考路径
什么是用户体验?不必分神就可以调节音量的汽车音响、操作简单的收银机(移动支付就特别简单)、带插入角度提示的加油卡槽、按下有阻力感+提示音(灯)的咖啡机、不容易被猫踩到的闹钟(随意调整顺序的iphone闹钟关闭按钮,体验非常赞),都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不停留于产品功能,而是在解决用户问题的同时,能够带来舒适感。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感到成就感与自尊;坏的用户体验,让用户挫败、自我怀疑。
战略层,要弄清楚用户需求与产品目标,从而对买卖双方有利。产品目标要详略得当,并能帮助公司树立品牌形象,同时具备可检验的成功标准。用户需求可以通过用户细分(人口统计学vs消费心态分布)确定。在确定目标用户后,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等手段做用户调研。
范围层,是围绕战略确定要实现的产品功能与实现的优先序。在这个阶段,要聚焦于战略,实现mvp版的产品需求。在跟用户确定需求时,可能面对清晰的需求、叶公好龙式的需求、无法想到的需求。需求可能来自用户、竞品、跨领域的启发。
结构层,本质上是用户访问产品的自动机,设计目标是让用户舒服,使用时符合直觉。为了达到这样的设计标准,可以借助于概念模型(如购物车之于电商,是好的概念模型;杂志之于信息网站,不是好的概念模型)。
框架层,在结构层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种交互位置。这些交互操作,需要符合习惯,以期让用户凭直觉就可以完成。文档可以落实为线框图。
表现层,是在框架基础上,满足用户的感官体验(如苹果笔记本的银色设计)。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读后感(三):用户体验要素
创建成功的用户体验,必须同时考虑五个层面的全部因素。
战略层:
1. 产品目标:明确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商业目标、品牌识别等。
2. 用户需求:明确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通过用户细分定义产品使用者不同角色来帮助并分析他们的各种需求。
范围层:
1. 功能需求/内容需求:确定满足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的全部功能需求或内容需求。
2. 定义需求:人物角色(persona)在什么场景(scensrio)如何完成用户需求。
3. 辨别伪需求:用户遇到困难往往直接提出他们想到的解决方案,但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或者仅仅治标不治本,需要通过探讨用户真实遇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执行用户提出的方案。
4. 确定需求优先级:收集潜在需求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排列出哪些功能应该包含到项目中。需要根据战略目标确定需求范围和需求优先级。
结构层:
1. 交互设计:关注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用户行为。
2. 信息架构:关注“如何将信息呈现给用户”。
3. 架构图:视觉化地呈现网站的结构。
框架层:
1. 界面设计:可交互元素的布局。如按钮、输入框等界面控件的设计。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东西”,而“不重要的东西”不应该被注意到。
2. 导航设计:引导用户移动元素的安排。清晰地告诉用户“他们在哪儿”以及“他们能去哪儿”。
3. 信息设计:传达给用户信息要素的排布。以“反映用户的思路,支持用户实现任务和目标”的方式来分类和排列信息元素。
4. 线框图:页面布局是将信息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放置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有内在凝聚力的架构。线框图是对页面布局的描述,也就是一个页面中所有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结合到一起的最直观描述。
表现层:
1. 感知设计:决定我们的设计最后要如何被用户的感觉器官感受到。
2. 对比: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界面中的关键部分,帮助用户理解页面导航元素之间的关系。
3. 一致性:保持产品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一致性。
4. 配色方案和排版:传递品牌识别,遵从对比和一致性原则。
5. 视觉模型:从已选定的组件中建立起来的、一个最终的可视化产品。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读后感(四):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
基于web的用户体验要素,跨行业读者一样是受用的。先来看作为全书基础框架的五个层次(如下图),从下而上,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概念到完成。今天无论是要设计一个工业化产品、建造一个建筑、设计一间客房,还是一个在线产品,逻辑上来说都是相通的。
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作为一个非互联网专业出身的选手,对于书本当中出现的一些专业词汇又或者工具,在理解上略有些吃力。建议可以听一下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对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引用,便于理解。以下结合梁宁老师的课程内容和本书,具体说说五个层次。
1、战略层一定是作为最核心的存在,产品在不少企业中都是命门,做一款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目标是什么,用户需求是什么,如何让产品价值(商业价值)与用户需求(用户价值)共同实现,这就是战略层需要去达成的。
2、范围层则是根据企业的能力和资源去决定“我们做哪些,不去做哪些”。难点往往是不去做哪些,参与决策者的各种设想,竞争对手的装备战,都让在决定不做什么这件事情上决策难度增加。而决定要去做的,就是需要给用户一种稳稳的确定性,今天我打开这个app,登陆这个web确定的、能够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同时,产品的每一个版本都是为了下一个版本铺路,当下不做的不代表未来不做,能力和资源决定了实现的范围,以及何时去实现。
3、结构层不仅仅是简单的框架图,它承接着从下两个层级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需求表达为现实的必经之路,是核心。信息架构是无法复制的,必须深度思考,符合满足产品价值和用户需求的表达,无法复制或抄袭。框架层和感知层建立在一个被充分表达的结构层之上。需要从功能型(任务流)和内容型(信息流)两种产品类型来看,关注“用户如何认知任务/信息的过程“,确保给用户的信息合理并具有意义。“用户体验地图”和“服务设计蓝图”,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层面去更好的进行决策。
4、框架层定义了产品的角色,作为视觉设计的第一步,通常使用线框图进行展示。它框定每个页面需要有多少元素,它们的链接关系、调用规则分别是什么。你打开任何一个网页,你在感知层感知到的一切内容、功能,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被框定的。
5、感知层是将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产生一个感知呈现设计,完成其他四个层的所有目标和用户的感官感受。毫无疑问,第一印象博眼球很重要,就像第一次约会我们也是喜欢看到帅哥美女的。但是如果没有确定性的用户体验被满足,又或者不稳定的响应速度,我们是否还会选择这个产品呢?
以下为全书的脑图,内容上做了少部分的重新组织。
DF版本:https://kdocs.cn/l/spzhv4GU8?f=130 [文档] 读书脑图《用户体验要素》.p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