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艺术》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陕西师大出版的25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艺术》精选点评:
●相比那本专著,这本演讲集可读性高很多。各有侧重吧。
●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提到 4 个层次「天下-团体-家庭-个人」里,西方人关注个人和团体,中国人关注家庭和天下,后者的问题在于天下太大所以没什么归属感,个人太小又缺少责任感,整体上显得自私。倒是蛮有趣的一种观点。
●没读过其他的我就不介意这书是各种拼的
●字字珠玑 句句真诚 博大精深
●“真诚尽力的做一件事叫做奋斗,没有尽力而去掩饰叫做虚伪,没有尽力而去懒惰叫做无耻。”梁先生给青年人的很多平实的意见看似简单,却字字入骨。
●201室 1排2列 挑了几篇读
●人生之郑重 孩童之烂漫
●说句实在的,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儒家思想。拿后人的眼光来看,漱溟先生有很多认知相当深刻,但是有些东西却也相当稚嫩,也许在当时的人来看是确切的真理,只不过历史却无不戏剧,也确实证实证伪了一些事。
●只读了一部分章节,剩下的有些读不下去。一种坦诚的、关爱的气息一直在飘出来。如何治学,如何做人,如何思考。
●这就是我一直追寻的答案吧!谢谢梁老师。
《人生的艺术》读后感(一):人生至理
最初不知为什么,06年在网上买了《这个世界会好吗》。呵呵,也许当初也很怀疑这个世界会走向好的方向吧。一直放着没读,忙着读心理学、灵修方面的书籍,直到去年年底,突然翻出此书,故事不很感人,但每页上标的话语很是诱人,简直是用最平实的语言描述灵修中的境界。于是,大感兴趣。
这本书虽然有些枯燥,但句句都切中要害,让人耳目一新。对于这个世界很多现象,有了新的看法与态度,让人更能包容他人,更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应该坚持的东西。
读此书,可谓人生的一个转折!!!
《人生的艺术》读后感(二):高处不胜寒的中国人
在市图书馆无意中看到就决定借了。粗略看了个大概。人生的意义和艺术,中西文化差异,中国没有宗教,中西医差别,宗教的概念和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等。梁漱溟先生活了80多岁,很高寿。文风有点半古文半白话,感觉都是从20年代到解放前这段时期的作品,很有当时的历史特色。
书中几个观点:1,中国人早在2千多年前就发展到了高度理性,讲究依靠人内心的理性来做出选择。三思之类的~~西方是在理智方面发挥得比较彻底
2,内心强大的人不需要宗教。
3,中国文化一大成就,就是历经几千年不衰竭,没有借助外力保存,而且同化了很多周边的文化。
书中有一些晦涩的词汇,以及由于翻译造成的一些问题,读起来有点不顺畅。
部分章节内容重复,不知何故。
《人生的艺术》读后感(三):富二代谈人生
从此书行文风格及内容不难推断,作者乃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富二代。这种富二代旧称贵族,与现今之土豪有云泥之别。百度一下便知,梁公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系出元室梁王系。梁公有言:“和穷挣扎的一生,无论胜利或失败,都是惨”,这是谈人生艺术的基础,没有殷实的家底是不能放开来享受人生的。
概览目录,诸如烟、酒、茶、诗、字、画等等,皆是玩物。玩物到一定的层次,有了造诣,则成为艺术。比如抽烟,有“十三太保”这样的精致器具,烟油可用来谋杀小壁虎。再如喝酒,不能大醉,恰好微醺的趣味才令人无穷回味。人生的艺术就是玩物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如果幸运,则有一部分的时间可自由支配,有一部分的路途可以自己决定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人生的艺术是在这些闲暇的滋养下盛开的。闲来则玩物,这玩有两个意思,即是知行合一。知是去感知万物,比如时间,老年这等稍显虚无又真切之物。行是去体验快感,比如在不能亲吻的时候就唱歌。知行合一就是在亲吻的时候感受时间的流逝以及眼前人在岁月流淌中必须的衰败。则人生的艺术走了一大圈只能是乐在当下。
诗人对人生的体会是“来如流水,去如风”,整个不知所起,不由自主,不明所向。而这诗人住在隔壁,则从神圣变为笑话。足见,生活的艺术便是乐在当下。
《人生的艺术》读后感(四):向梁漱溟先生学习
写书评前,先简略介绍一下梁漱溟先生的生平。
梁漱溟7岁进了北京第一个洋学堂,后来多次转学。他学习比较差,最高学历是中学毕业。后来却年纪轻轻地走了被打教授。却不是因为梁先生天资聪颖。他从小体弱多病,脑子愚笨,6岁了甚至还不会系裤带。后来钻研佛学,儒学,致力于乡村教育。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编,选录了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著作,选编的不是很好,有比较多的思想重复。不过却也是反映了梁先生的思想精髓——人生问题和国家问题。
上编主要阐述的是梁先生对于人生问题的看法。一般以短篇为主,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论述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态度,如何生活等等。
下编主要阐述的是国家的问题,却也不是从高深处着笔,从虚无缥缈的地方着笔,也是从个人谈起,由小及大。
对于梁先生文中的一些观点,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1、梁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在于理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理智。中国的文化,大多是教你如何明理,即人世间的许多情理,例如父慈子孝,公平信实等。而西方人却讲求一切遵从科学依据,这也衍生了近代的科学。
2、然后梁先生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一是缺乏政治生活。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缺乏政治生活呢?从生活生产上来看,中国是以家庭为生活单位的,因此缺乏团体的概念,也缺乏国家的概念,政治与他来说,是很抽象的东西。而从思想上来看,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是宣扬着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士情理,这可以从中国社会结构看出。二是中国人缺乏团体。之前已经提到中国的生活是以家为单位的,因此团体的概念薄弱。这点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重视团体和个人,因为宗教的凝聚力把西方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团体,而又由于宗教长时期的强调团体压制个人导致西方人对于个人权益的强烈要求而衍生了西方特有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等,而这一切,又是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的显现。
3、教育问题。中国的教育着意教育本身,而西方的教育则着意科学。中国人是有术无学,即中国走艺术的路,玄学的路,可是缺乏科学。而西方则是有学有术。
4、中国的民族精神。可分为两类,一则向上之心强,一则想与之情厚。
总之这本书阐述的一些思想精髓是很值得一读的。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要读,家长要读,学生要读,青年要读……总之,中国人都要读一读这本书。
《人生的艺术》读后感(五):向梁漱溟老先生学习(恢复注销笔记)
写书评前,先简略介绍一下梁漱溟先生的生平。
梁漱溟7岁进了北京第一个洋学堂,后来多次转学。他学习比较差,最高学历是中学毕业。后来却年纪轻轻地走了被打教授。却不是因为梁先生天资聪颖。他从小体弱多病,脑子愚笨,6岁了甚至还不会系裤带。后来钻研佛学,儒学,致力于乡村教育。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编,选录了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著作,选编的不是很好,有比较多的思想重复。不过却也是反映了梁先生的思想精髓——人生问题和国家问题。
上编主要阐述的是梁先生对于人生问题的看法。一般以短篇为主,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论述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态度,如何生活等等。
下编主要阐述的是国家的问题,却也不是从高深处着笔,从虚无缥缈的地方着笔,也是从个人谈起,由小及大。
对于梁先生文中的一些观点,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1、梁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在于理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理智。中国的文化,大多是教你如何明理,即人世间的许多情理,例如父慈子孝,公平信实等。而西方人却讲求一切遵从科学依据,这也衍生了近代的科学。
2、然后梁先生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一是缺乏政治生活。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缺乏政治生活呢?从生活生产上来看,中国是以家庭为生活单位的,因此缺乏团体的概念,也缺乏国家的概念,政治与他来说,是很抽象的东西。而从思想上来看,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是宣扬着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士情理,这可以从中国社会结构看出。二是中国人缺乏团体。之前已经提到中国的生活是以家为单位的,因此团体的概念薄弱。这点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重视团体和个人,因为宗教的凝聚力把西方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团体,而又由于宗教长时期的强调团体压制个人导致西方人对于个人权益的强烈要求而衍生了西方特有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等,而这一切,又是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的显现。
3、教育问题。中国的教育着意教育本身,而西方的教育则着意科学。中国人是有术无学,即中国走艺术的路,玄学的路,可是缺乏科学。而西方则是有学有术。
4、中国的民族精神。可分为两类,一则向上之心强,一则想与之情厚。
总之这本书阐述的一些思想精髓是很值得一读的。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要读,家长要读,学生要读,青年要读……总之,中国人都要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