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作为中国问题》是一本由吴飞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精选点评:
●浪费时间
●解决中国自杀问题的根本途径——教育
●《浮生取义》的小序
●典型的 给点阳光你就灿烂 逻辑// 惊讶于作者竟然把一些显然冒现代精神之大不韪的论断拈来作为理所当然毋庸证明的命题/ 武断的结论 //性质接近田野调查报告 没有什么可读性/作者既然以学者身份自居 在发表文章的时候难道企图从小说中得出社会学结论吗
●只是小册子,更深入的还是看作者其它的吧。以自杀切入中西古今和现代性问题。西方基督教视自杀为对救赎的绝望,与不信、无爱(信望爱)一起并列为莫大罪恶,罗马书8-24中使徒保罗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中国并无宗教牵制,虽屈原、伯夷叔齐也是自杀者,但《韩诗外传》中仍视他们为磏仁,低于圣仁、智仁、德仁。现代政治与经济联姻,家庭解放社会解放后对人心的忽视,个体更大的自由也意味着更大的无助,更无所措手足,“农家女”妇女健康小组的意义便在于此。继承了宋明以来的乡约组织和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平民教育的思路,与地方政治机构合作,以娱乐活动教化互助为依托,是改造人心的政治,在此基础上重建乡土中国——“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生民立命”与“为万世开太平”从来紧密相连。
●爆发力
●涂尔干模型的失效应该只是部分情况吧 对于农村自杀未遂 中国式家庭自杀而言 妇女地位与独立人格 赌气的怨与爱 个体幸福和政治文化 医院、警局的法律责任 中西方文化中的善恶的同一 但关于“存在感”的不同一(这一点有感触 让我如何跟你解释存在 费力不讨好) 余华《活着》的重新解读
●:D669.9/6810
●豆瓣评分真对啊。其实前半段还不错,越往后越……农家女那部分里面的统计数据很让我有吐槽欲。(另外,三五年以前帮农家女书屋做过事情现在才知道这居然是管自杀的真神奇啊)最后的余华的活着的读后感也有点奇怪……但是还是有些学到的新想法的!
●回答了…甘阳为什么喜欢他的问题。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后感(一):这是中国的问题 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
六篇文章 一个短集 通俗又集中地剖析了中西方对自杀的观点 挺有条理! 不过对一个没有明显宗教信仰的文明来说,只是抛出了一个题目 却无解! 可能东方文明对自杀死亡的态度总是暧昧的!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后感(二):期待吴老师的新书
虽然是机缘巧合进入研究自杀问题的研究,但还是非常佩服吴老师。 当今不知还有多少学者可以这样认真严谨的研究一个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课题。感谢吴老师。希望朋友们都读一下,一定会对生命有新的理解。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后感(三):荒漠的绿洲
本来不想起个这么矫情的名字,算了,只有这个比较贴切了。自杀只是个表象,深层次的原因,也无法用一本书给说清楚。不过这本书的作用,已经达到了,就是重视这个问题,至于要怎么解决,只有在荒漠中慢慢寻找绿洲了,或者本身寻找这一行动就已经够用一辈子了,至于找到没找到,那就谁也管不了了。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后感(四):对余华那部分不感冒
其他都很BY。特别是参考在现代性中国情景里怎样可以跟现实对话的部分,非正面干预的渗透,浸润。礼乐教化不是面子工程,是实在作用于人的具体工作(艺术)。重建乡土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更像是“青春作伴好还乡”。特别有意思的是,作者似乎乐观的“认同”中国始终会消化西方现代文明,用几百年,就像“消化了佛教思想”一样。里面的工作方式也很值得参考。书的封面根本没必要这么阴森。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后感(五):社会与生命的思考
二〇〇二年的时候,看到资料显示日本是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地区,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自杀人口中大部分是24-28岁的男性;
后来,突然看到资料说中国每年自杀人数多达30万,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深感震惊,于是找了本书读读;
此书前部分从哲学角度入手,有些不好懂,但后面较为通俗,引发思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人生,思考"命运"与"命"的意义。
值得一读!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