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是一本由A.F.查尔默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之前看的《科学哲学十讲》中,看到很多都是引自这本书的。前六章基本上看明白了,讲了观察、实验、归纳理性、否证主义的内在逻辑、隐含假设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后面……看不懂,先让它去吧。
●开始重读,这版封面挫,翻译倒是比旧版通顺,于是我就怀疑他有些科学名词不到位……
●读
●年初戍边时读过,故地重游又读一遍,真是入门读物啊。PS:苦寒之地好读书
●文科生表示看不懂!
●波普尔的定义对于社会科学并不适用,我比较喜欢霍金的定义:科学是最大程度解释事实现象的假设
●跳出科学看科学,很多启发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一):什么是科学?
1 归纳主义 眼见为实 经验归纳的事实就是科学 (但事实不代表真相)
2 否证主义 可以校验是否正确的才是科学(但错了也许只是当时科学水平不够)
3 结构科学观 科学是围绕一个范式体系运作的(但太强调范式的重要性)
4 贝叶斯主义 科学不是绝对的东西 可以计算概率 对错都有可能(但无法拜托一开始的主观评价)
总之,维特根斯坦说过,你永远无法给游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总能找到反例。其实科学也一样~
否定实证主义(归纳逻辑)及否证主义的论证很精彩。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论,在我看来就像是以太,毫无用处,完全可以用奥卡姆剃刀给他刮的干干净净(什么都想说明,而又什么也讲不清)。无政府主义我很喜欢,但是作者有过度演绎无政府主义,甚至有些扭曲该理论的嫌疑(有太多矛盾的例子证明,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科学到底是什么)。不过不要紧,因为作者虽然拒绝,但本质上他也是无政府主义的同路人。作者的观点是:从哲学上来说明科学到底是什么是不可能的(有太多的矛盾的实力),科学无需哲学家的观点也能进行(内在含义就是,不可能也没必要)。贝叶斯主义更适合博弈而非科学,新实验主义过度关注实验而忽略了理论对实验的影响(比如参数的定义也是由理论决定的)。新实验主义倒是让我想起了海森堡,他是一个以严格数学意义来求得真理的人,认为一切物理定义是人后来加上去的,从数学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含义。
最后我看完此书的观点其实与作者差不多又有一些不同:可否定作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条件而存在的无政府主义。
实际上我认为,当你越关注细节,那你就越不能明白事实的真相。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三):不断感受、接触、总结和分析
1.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不断感受、接触、总结、分析,探索了许久。 2.归纳主义科学观:以事实为基础,符合事实就留下,不符合事实就抛弃,归纳事实总结成理论,就是科学。 3.反驳:人类认知有限、观察工具效力有限等等原因,观察出来的“事实”可能是错的。一旦“事实”错了,归纳总结后的“理论”自然也是错的。 4.否证主义科学观:能接受时间检验的,有可能证明是错的,即具有可证伪性的,就是科学。(反之,全知全能,什么情况都能解释,没有可证伪性的,是伪科学) 5.反驳:理论诞生之初是不完美的,人类认知认识有限,被质疑被否认的理论未必是错的。换句话说,没有撑住检验被证伪了也可能是正确理论,否认人家可能是你认识不够。 6.结构主义科学观:各种理论组成一套理论,一套理论得具有核心“范式”,所有研究在“范式”基础上进行,比如化学的核心“范式”是元素论。那么,有核心范式的就是科学。 7.反驳:科学家很难接受新范式。因为新范式面对的不是旧范式的问题,对事实的判断也完全不同于旧范式,新范式是一个崭新的东西。旧范式很难转移到新范式,达成科学进步。 8.贝叶斯主义科学观:一套科学理论不是一定对或一定错的,要看算法概率。最新科学发现等新证据越支持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是科学的概率就越高。 9.反驳:这是先有一个概率,然后调整。但是先有的那个概率是主观的,导出来的结果始终不客观不精准。 10.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还在探讨。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四):科学哲学的读书笔记
科学一开始便是哲学的分支,然后有了科学哲学。
广义的科学哲学研究其实可被视作围绕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其以科学本身为对象,研究包括科学内部本身的概念、方法、机制、合理性等,以及科学的历史进程和关于科学的社会研究等内容。
一 科学是什么?
(一)科学未必来源于事实。
经验主义指通过自身的经验主观地看世界;
实证主义指强调感觉经验,拒绝通过理性去思考科学,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定律。
1 事实并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观察者的。
首先,眼见未必为实:人的主观经验不仅取决于视网膜成像,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因此,与观察者最直接接触的是他的经验而不是视网膜成像;
其次,事实是经过观察陈述加工的。
2 观察渗透理论:事实并不总是先于理论。
查尔默斯指出,观察事实不仅要求接受感觉刺激,还要求观察者本身拥有合理的知识及知道如何应用它们。
所以没有哪个事实和理论是相互独立的,这就是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观察陈述有时会以观察者本身的知识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事实并不总是先于理论。
3 事实并非是构成科学知识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事实和知识都是可错的,需要接受校正的,科学知识及事实是相互依赖的。
4 观察是主动的公共的。
科学的观察是“有各种实践介入的观察”,减少了个人主观知觉的不确定性,使得知觉过于被动和不够全面的问题得以解决。很多科学论据的说服力,正是来自大量实际的和客观的检验,如此才使其主张得以持久。
如此这般,观察的真实性的力量在于其主张能够经得住一系列实践的、客观的检验。
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观察事实会绝对永远的正确下去。相反,正如前面提到的,构成一部分科学知识基础的观察结果,既是客观的,又是可错的。
科学哲学领悟的“客观”并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那种客观,而是指这种观测结果可以让公众直接地用客观程序来检验,但是这种客观有效性只是暂时的,因为这种观测结果是“可错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出现的新检验推翻它。
二 实验
科学缺乏可靠的观察基础,并非仅由于知觉的主观方面造成,为了验证认知的客观,需要实践介入,也即实验。
实验结果具有可错性,使得科学基础的可错性不单单来源于知觉主观缺陷,还有实验结果的可错性缺陷,也进一步指明了常识科学观的失败。
(一)避免理论和实验的循环论证
由于实验和理论均有可错性,要避免两者进入恶性循环的论证,我们首先要确保,预设的理论与正在接受检验的理论不是同一个理论。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实验结果虽然受到理论的渗透,但还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例如赫兹和汤姆逊的不同实验结果是源于实验设置的差异,而非持有理论的不同。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五):好难懂的一本书!
前面几章算是勉强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后面我基本完全看不懂了:)留待再思考几年再重新拿起这本书吧。
在现代,科学受到高度尊崇。因为“科学的特别之处是它从事实中推导出来,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意见。”但这句话只有在高度限定的条件下才能得到认可。具体而言,大多数人认为科学主要由下面三部分的特征,并且有一些XX主义的观点来对它们坐出佐证,但是它们都有很多的缺陷。
1.客观世界:科学必须建立在我们能够哦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意见或思辨想象之上。
1.1预设有一个单一的、独特的物理世界独立存在于观察者之外。
2.无偏观察:如果对世界进行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那么用这种方式确立的事实就构成科学的可靠的、客观的基础。
2.1经验主义(by 约翰.洛克 & 乔治.贝克莱 & 大卫.休谟):所有知识应该来源于观念,而观念是借助感觉植入心中。
2.1.1视觉经验不仅决定于他们视网膜上的映像,而且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
2.1.2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我们在各种境况看到什么是相对稳定的。我们看到什么对我们的心或脑的以来并非那么敏感,以致使交流和科学成为不可能。
2.1.3事实不是客体,而是一种陈述。这种陈述要求合适的概念图式以及如何应用它的知识。
2.2实证主义( by 奥古斯都.孔德):
2.2.1实验事实与理论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互联系。由于技术的改善和对境况理解、可以利用的知识的增进,可以大大的改变实验结果的相干性和解释。
2.2.2科学革命不仅是科学理论渐进的转换,而且也是可观察事实的转换!
2.2.3实验的结局应该依赖于世界的运转,而不是有关世界的理论观点。
3.可靠推理:如果将我们从这个事实基础推到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的推理是可靠的,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得到的知识本身是牢靠的建立的和客观的。
3.1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知识通过某种归纳推论从可观察事实推导出的立场。
3.1.1有许多科学知识都是不可观察的;
3.1.2许多科学定律采用了精确的形式,而任何观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3.1.3归纳原理不能得到辩护--逻辑(演绎)推论的辩护和经验的辩护;
3.2证伪主义(by 卡尔.波普尔Popper):科学是试探性的提出一组可证伪的假说(应该陈述清晰和精确),目的是为了准确的描述或解释世界或宇宙某些方面的行为。
3.2.1很多社会学、心理学、宗教的理论它们想说明一切,但是它们什么也没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