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谈诗论艺》是一本由[阿根廷]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1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讲获益匪浅,大概是因为最看的懂…关于翻译的那一讲也很好。因为翻译的原因去图书馆好容易找到了本英国文学选读,就用我这低空掠过四六级的水平啃啃吧…
●非常非常的美妙~~~
●生长环境不同,造就的读书储备不同,就是文化的差异吧。近几日晨昏读这本,有难得的收获。不是哥一个朋友说过,我要写一本诗薄薄的诗集,名字是《我的一生》。在没读这本之前,我有些迷惑,不知道具体怎么来写……今年,我写了四十首了,而它们凭什么资质入选《我的一生》?我不是很清楚。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明晰些了。善与恶,美与丑,正直与扭曲的搏斗,流在我们血液中的对故事的传奇性的热爱,而我尤其偏爱传奇。如何从我的经历中用诗的资质,寻觅捕捉住,并再现这种传奇,如何让它经由我,有一个微小生命的独特的特质,又可以轻快地以蝴蝶的轻盈,落入有限的几个人的心底?关于时间性,这本书也给我启迪,在年龄上忘记自己,年龄对于文学创作是最俗的套子,重要的是创造物的生命,要将最深沉的思索献给它,要将自身供奉于它面前,只为了一句诗。
●对于不懂其他语言,看的完全是中文翻译版本的人来说,好像没有什么评价的立场。
●鹤发童言。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读后感(一):书呆子
就如一只苍蝇 如果他在室内可以过冬
如果在室外 必死
所以你也知道他说诗的环境
故事
除此之外
什么都无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读后感(二):重读博尔赫斯的诗歌(西川)
无人是一个人,乌有之乡是一个地方
一个无人在乌有之乡写下这些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读后感(三):诗之谜
“诗与语言都不只是沟通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激情,一种喜悦——当理解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认为我真的了解这几个字,不过却感受到内心起了一些变化。这不是知识上的变化,而是发生在我整个人身上的变化,发生在我的血肉之躯的变化。”
都是闪闪发亮的句子,像夏日的水珠,坦诚晶莹。
我读出了超越文学意义的道理,生活无处不相通吧。
当喜爱痴狂某种事物,痛苦也能成为享受。
这或许就是诗人的秘密。
它本身就是一本能让人发生变化的小册子,不仅仅是知识上的。
而后,我在单向街的沙发上睡着了,梦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读后感(四):虚构
读了虚构集以后觉得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短小又狡黠,认为这是超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时间空间能力的体现。于是做了一系列的《虚构集》插图,在做的过程中我认为我是尽自己的所能去阐释了我对于其作品的理解,(尽管他在其谈话录中说他的作品不需要任何的阐释),我的目的是训练一个思维的联想和转换能力,而这一系列作品完成之后,却觉得无比空洞。
这是虚构的,虚构得只是捕风捉影地采劼大量相关元素,再以一个看似华丽的结构重组。这并不打动我。虽然谈不上虚荣,无法查证道德哪一方面是否确实,却是真真的“虚构”,连我都丢却了。
“我认为我真正关心的是打动的是一个人。说不定那个人就是我自己〃。这可以是一个文学作品,乃至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或者于我目前而言是最认可的一种方式。但又难免流于过分忠于“自我意识〃,陷入一种胡搅蛮缠或是自鸣得意中。
真正的美是让自己享受的,如诗一般,忘掉自己,忘掉观者,只管沉醉其中。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读后感(五):为博尔赫斯而作
向十二种隐喻致敬
大地的森林
有如玻璃海 仿佛水晶 ①
由眼睛组成的活物②
离开圣经 置身
大地森林
乱花繁星 渐入人迷③ 喃喃自语
太多眼睛太多星星
太多眼睛太多星星
玫瑰玫瑰 你在那颗星星④
我在川上曰 庄生晓梦迷蝴蝶⑤
运作中的庞大机器
步入一支牙签
对视钢铁般沉睡的死亡⑥
核爆迸出的火花
点燃了学过的课本
仿佛整条连新路都起火燃烧
就仿佛是整座广州城都起火燃烧一样⑦
① 《圣经 · 启示录》4∶6-4∶8
② 切斯特顿《第二个童年》 我不活到老得看不见壮阔夜色升空/天边有一片比世界还大的云/还有一个有眼睛组成的怪兽
③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④ 安托万·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⑤ 《论语》子在川上曰;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出自《庄子 · 齐物论》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⑥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愿你有个阴惨的梦,而他的是钢铁般的睡眠(Dire dreams to thee,and iron sleep,he bears)
⑦ 参阅《贝奧武甫》《费尼斯堡残篇》
6.30 -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