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恋无声》是一本由马家辉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成吧..
●读完了想到这评论的书目该是第几轮的感悟了,早已不鲜活了。又看了下书封写的“这本书,借电影开始,以爱情为题,说的其实是一个写作人的梦想与幻想." 想来那些评论也都是借别人的故事说自己的事,感受也是依旧鲜活。
●字不差,但是偏向绵软;善于在“繁花之上再造繁花”,但是偏偏对最核心的东西痒痒地拂过去了,读了很是不快意。不过关于张爱那一节,说道“真是辛苦你了,孩子”,张爱对人性的敏锐一定程度上是相对于她的年龄来说,似乎有理
●这本里,随笔的东西更多,电影的东西少了一些。但我总感觉这本书更接近他。因为最后那个小说。
●2008.06.24. 購於大埔文化書局 已售
●我因为这本书跑去找某人的诗……
●觉得有些肤浅
《爱恋无声》读后感(一):后来他有了一个姑娘
看 了,觉得很诺,是因为少有的粘糊,不过,那是一个晚熟的可爱的人的成长故事.其中有一些一点都不做作.很温情,很真实的一个香港人.后来他长大了,和一个"不在乎"的女人生了一个他至爱的姑娘.
这是我读马家辉的第二本书。
去三联书店,看到这两本马家辉的书,就买回来。
之前完全没有印象,只是偶然的,翻开,扫了几行,颇有趣,对我胃口。
身边有位小友生于香港,欧洲教育。翻我的购书袋,“香港人有什么文化可言?”
因为香港之丰富、之拥挤、之紧凑,写作者也许不大容易寻找大格局,却可以从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角度去看待同一样事情。这种经验对于我这样思路狭窄的人来说,具有莫大的启迪性。
有香港台湾两地的教育背景,又研究张爱玲和李敖,小细节和大情怀都兼备些,因此要更有趣点。
补充一下,其行文之间,还有点黄碧云的影子。
《爱恋无声》读后感(四):爱恋无声,文字传情。
上午課,拿本馬家輝,邊看舞蹈大賽邊讀。寫政治論文,昨天寫了五千多字,連政治題目也叫我寫的文縐縐。
書裏面最讓我動容的除了買菜的林青霞,還有蔡琴那句話,她說她爸爸教他,總有一天是要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的。多年以后,那個小女孩不曾想到,不僅她要一個人看電影,還要一個人看自己愛的人拍的電影,更要一個人看自己愛的卻已經離開自己的人拍的電影。
關了燈的教室,接著前面投影儀的光,看著看著,就好像沉了進去。
愛戀無聲。但有文字傳情。
馬家輝寫張愛玲,寫的細細碎碎。想起《小團圓》的美人遲暮,想起歲月靜好,想起那些模模糊糊的從前。
我離原來的我,越走越遠,老相片層層疊疊也回不到曾經。
《爱恋无声》读后感(五):你学不来的
你学不来的
出门带本书的习惯还是没有改。这次带的是马家辉的《目迷 耽美之爱恋无声》,他把影评写成了随笔,是写电影,也是写爱情的。身为张迷的他每每出去总要带本张的书,逢遇张迷总要说:呀,你也带了这本书。是不是觉得这话熟?因为听见过另一句话:呀,你也在这里!
合上书,看眼前闪过窗外的黑暗,偶尔有人家的灯光点缀。突然明白,世间女子都学尽了张的姿态: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谁不会说句:于千千万万人中不早也不迟偏偏遇见……仿佛贴了这标签,就是爱了。不同的是,张的姿态。她是小说家,她十几岁看透了别人五十岁才明白的。所以,学是学不来的,不如就放下,别把自己踩到尘埃里, 你不是世间唯一奇女子,他也是尘世里少见的风流才子(这个词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