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比万历十五年显得更为艰难 一方面也是这浓浓的翻译腔在干扰读书的顺畅 而一方面也是这视野的确是大的 是不太符合很多历史的叙述习惯的 基本将大都人事的变动归结为制度上的无法突破。 总的来说也是能力的不足 在很多方面还是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想法。
●过于系统化
●购于2015.4月,读书笔记完成。 特别钦佩作者的大历史观。文章概要性的描述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发展和衰亡的脉络,通过和西方历史的对比,试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做出概括性的解释。从地理,气候变迁,人口因素,社会阶层,经济政治制度,军事优劣,人文哲学等各个角度来阐述。 从周朝时期中国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制度到当代的土地改革,寥寥几笔,让人对只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包括唐朝和以后的朝代的宏观分析,从而得出整个中国文化所面临的特点和局限性。
●和《万历》比起来,本书更能集中的体现作者恢弘的历史视野。但是从个人而言,较之于大历史观那种纵向的教科书式的叙述,我更喜欢横向的细微的角度,比如年鉴学派的作品。ps: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黄先生的书时,老是记不住,边看边忘,有一种入眼不入心的感觉……
●高一图书馆里的接了一个月稀里糊涂读完的= = 。怎么说呢…感谢它让我坚定了文科班吧 能在茫茫书海碰到这样的不容易 黄仁宇传真是碉堡啊!!!宏观的历史发展观怎么样都比费正清的有可读性吧。
●我终于读完了我还要看一遍!!
●1、黄著历史并不“大”,“大”要有更宏大的视角俯瞰之、串联之。2、其中有若干不准确之处,如序言中引用毛泽东之语,乃断章取义。关于隋末起义,和其他多数著作一样,过分强调了李世民的作用。等等。3、书中以现中国地图为底板,在此之上描摹古代地图,对比性强,很不错。
●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我很喜欢,至少是第三次读。Macro-history,介个词当是黄先生首创的。俺脚着非专业治史者,有必要知道杨贵妃是68kg么?有必要为一歌妓柳如是写80余万字么?俺是将历史当小说看,当年鉴看。如当科学看,等哆啦A梦时光机造出来再说吧,只是那时又有蝴蝶效应之虞。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不一样的历史
给人一种很开阔的视野看历史 特别是关于历史趋势的那个类似圆心的图 我们总在 历史的前进中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一种直觉 而非真正的历史 真正的历史重来都是曲折复杂而又不断向前发展的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二):精炼的大历史
前几天一个朋友让我推荐一本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新中国建立的简短的介绍中国历史的书,我便推荐了这本《中国大历史》。希望他看了之后,对中国历史为何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虽然之前我对中国历史还是有一定了解,但是,看完此本书,还是有茅塞顿开之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三):最大气的中国史
之前读中国史,如史记类长篇累牍,将相诸侯,大而全地囫囵吞枣,却总是无法入得其门道。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从宏观的大视野入手,勾勒出诸侯百家及中央帝国的建立,从黄土高原建都到纸贵京都再到北移燕山的变迁,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何产生不了西欧的民主气候,在这一条主线条上娓娓道来,大道至简,清晰易懂。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四):好书
不懂一点历史兴衰,谈政治理想文化变革,往往流于空谈。
黄仁宇先生50年代就已去了美国,他们这些人与大陆后来通过简体字运动等推进的白话文变革脱离联系,其语法系统虽仍是白话文,却与大陆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太一样了,读起来觉得奇怪,一点也不奇怪,非是作者语言功力不行,而是代表了白话文写作的另一条路数而已。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五):美式中文
不知道是我的阅读能力下降还是怎么了,这本书让我读的心力憔悴,譬如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在这相同的时间之内。。。难道就不能写成“同时”么。也许是作者在国外呆的时间久了,竟不能顺利的写中文,“之”字满篇皆是,唉。。。
不过这本书直接导致我买了另外一本《如何读一本书》,那是相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