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上中下三册)》是一本由笑笑生著作,香港明亮书局出版的1979图书,本书定价:86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版本有说是60年代出版的,也有说是80年代的,版权信息上的电话是六位数。大字真本,也有说是足本的。以前没读过金瓶梅,简单翻看,应该不是足本的。内有三十多幅老版插图,这本书共三册,有函封,在怀远门旧书摊上50元淘的宝贝,书内页已泛黄,有书香,九成以上品相,用作收藏了。
●举世漆黑
●宿尽闲花万万千,不如回家伴妻眠。虽然枕上无情趣,睡到天明不要钱。
●这一套正版的多少钱
●好看的很。前世金瓶后石头,雅致化而后衰(金-石-花月痕等),似乎是艺术的普遍规律。
●没有红楼梦好
《金瓶梅(上中下三册)》读后感(一):还没看就推荐,是虚伪吧
相信香港书局的眼光。一直想看这套书,没机会,如今也难买到。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和《红楼梦》一样细致,耐琢磨。近来被炒得这么热火朝天,早不像往日被打入冷宫的景象,同样一部书,从未改变,它若有知,会说什么呢?!
《金瓶梅(上中下三册)》读后感(二):读完了
看完<金瓶梅>了,号"小红楼"是有它的道理的,比红楼要更容易理解点,主线单一些,人物少些,毕竟是县上的大户,于红楼描写的四大家族自然差的多,奇珍异兽绫罗绸缎自然也少些,所以看起来没红楼那么吃力。作者看似随性写写,笑谑人生,但其中确饱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任你欺行霸市,任你坚盗掳略,一时风光终将完蛋(这个完蛋是真完蛋,精尽人亡),色字头上一把刀,迟早剐了你。囫囵吞枣样的看完吧,建议小朋友别看,别学坏了,25周岁以下的朋友请在父母指导下阅读。
那妇人见西门庆来,昵笑不止,说道:“怪行货子!孟三儿输了,你不敢禁他,却来缠我!”将手中花撮成瓣儿,洒西门庆一身。
被西门庆走向前,双关抱住,按在湖山畔,就口吐丁香,舌融甜唾,戏谑做一处。
不防玉楼走到根前,叫道:“六姐,他大娘来家了。
两个口吐丁香,脸偎仙杏,李瓶儿把西门庆抱在怀里叫道:“我的亲哥!你既真心要娶我,可趁早些。
半夜叫上床,搂在被窝内。
两个口吐丁香,舌融甜唾。
正是:不能得与莺莺会,且把红娘去解馋。
妇人用手捏弄他那话儿,上边束着银托子,狰狞跳脑,又喜又怕。
两个口吐丁香,交搂在一处。
西门庆见他仰卧在被窝内,脱的精赤条条,恐怕冻着他,又取饼他的抹胸儿替他盖着胸膛上。
《金瓶梅(上中下三册)》读后感(四):读毕淫书,心中清爽
既然是金瓶梅,那并肩交股而坐,亲嘴唑舌,弄做一处,继而淫情四起,以下省略号的场景自然是必不可少。坦白说呢,满足了很大的猎奇心理,花园吃葡萄,天冷在床头的各种描写还着实让人赞叹几百年前的古人在这方面的想象力。
可是走过青春身体膨胀的阶段,略略体会过一些冷暖,这次读完崇祯词话本的金瓶梅,留下最多的却是感慨(邪恶的人们,这留下不是液体,谢谢)。
感慨的是真实的还原。书籍被禁,后代改编,人言相传,造成了对金瓶梅YD,艳奇的刻板印象,这要多多感谢冯唐,写了不二后,一次讲座提到,希望这本书在历史可以有个这样的排行榜:金瓶梅-肉蒲团-不二,然后大加赞扬了金瓶梅中写的“人情“。读完全书,里面人情、生活真是一等一的描写。
先说人情,西门庆的刻板形象是荒淫无度,整日淫人妻女,当然他的生活也有如此的部分,可是从王婆那句经典的“潘驴邓小闲”五大标准来分析,西门庆简直是好男人的典范。
潘安之美貌和驴大玩意儿,自不必多说,这是西门大官人看家本领之一。
要说邓通之钱财,他却不止是富二代,更是自己打点,家业从贩卖药材,发展到丝绸、盐,甚至一点房地产。往来经营,交往官员,往来朋友,虽说许多狐朋狗友,自己是很讲义气,但也不少权威。家里来了某位朋友,大约知道他要来做什么事,自己该怎么做,要说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以终为始。
小,那是心思之细腻,更是西门庆一大特点。有个细节故事,山东新来的巡抚,请他长官到西门庆府上吃饭,提到一句他在江淮找的鼎很好看,他的老板想要都没有,第二天他就悄悄把鼎寄给了巡抚。这是官员勾结上。心思细腻更在和他的各种女人打交道上。看出他们的性格,把握他们的爱好。这种用心,大概也是一种情深,情深不是专一,这种情深,才会对李瓶儿的死,那么念念不忘。
闲就毋庸赘言了,除了后来升官公事上一些增加的业务,每日基本就是各种社会活动。也是这种闲,得以让我这样的读者一睹当年的生活。从家庭装修,亭台楼阁、南北差异、避暑取暖;到休闲娱乐,打双陆、玩酒戏,到礼尚往来,送帖子、送酒肉、送丝绸、送银两;到社会商业,开饭店、跑江湖;到饭桌文化,调情、大骂、谈官场、谈生意。许许多多,都能看到今天中国人休闲的影子。
讲完他,当然得说说他们的女人们,潘金莲、李瓶儿、春梅,金瓶梅是她们三,也远不止他们,有修佛的吴大娘,有雪娥、玉楼,他们命途各不相同,颠沛流离、角色互换、丧命刀下。还有心急好利的妓女们,有巧言令色的红娘们,有各怀鬼胎的人家的老婆们。书中对比之下,人情冷暖、世事变迁,深入读者心。
还有很多可以说的东西,或许等我年近四十再读又有一番感受。
但这毕竟只是小说,权当总结吧。
《金瓶梅(上中下三册)》读后感(五):把酒话《金瓶》
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苦于读不到《金瓶梅》,读书馆永远是在借状态,前不久偶得香港明亮书局七九年版(中、下册),虽遗失了上册,但一路读读停停,只觉得可以把玩的东西真是不少,遂记录下来:
【眼纱】
读《金瓶梅》有好些不解之处,比如写西门庆“一日,骑马,带眼纱,在街上喝道而过”,初次看到以为西门庆害了眼疾,后来好几处都写他骑马带眼纱,有人说是当时的民俗,也就是说像今天潮男们带个魔术方巾之类的;有人说是为了防止别人认出,相当于歹徒的丝袜头套;还有人说证明了几百年前就有沙尘暴(+﹏+)此后第六十八回写文嫂儿带眼纱,可见眼纱并非只是西门庆这等身份的人专属;而后第六十九回写西门庆“月色朦胧,带着眼纱”,可见这眼纱并非是类似墨镜之类的防晒工具;第七十七回,西门庆踏雪访爱月,当日:天色阴晦,彤云密布,冷气袭人,将有作雪的模样,西门庆忽然想去郑爱月家中去,也是带眼纱骑马,可见眼纱这玩意儿大约是当时贴身体己的玩意儿,简直不分男女,不问时辰,皆可佩带。
【酥油泡螺】
《金瓶梅》里的美食也是不胜枚举,有一种点心叫做“酥油泡螺儿”,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据说是如甘露洒心、入口即化,但见:“上头纹溜,就像螺蛳一般,粉红纯白两样儿”,此物西门庆、应花子、温秀才都爱吃,《清稗类钞》有提到“鲍酪”:乾隆时,有以牛乳煮令百沸,点以青盐卤,使凝结成饼…不知道酥油泡螺是不是就是鲍酪。话说这点心李瓶儿生前非常拿手,后郑爱月做过一回,惹得西门庆“心酸了半日”,可见这并非是什么大众食品,做法不难但却有诀窍,如郑爱月说:“揀他不难,只要拿的着禁節就好。
【衣梅】
衣梅长得什么样?第六十七回有写:“一碟黑黑的团儿,用橘叶裹着。伯爵闻着喷鼻香,吃到口犹如饴蜜,细甜美味,不知甚物。”应花子不认得,猜了两回:糖肥皂和梅酥丸,都不对,被西门庆嗤笑一通:“我与你说罢,你做梦也梦不着,是昨日小价杭州船上捎来,名唤做衣梅。都是各样的药料,用蜜制炼过,滚在杨梅上,外用薄荷橘叶包裹,才有这般美味。每日清晨噙一枚在口内,生津补肺,去恶味,煞痰火,解酒尅食,比梅酥丸更妙。”此后西门庆还赠予郑爱月一些,生津止咳,都喜欢得不行。
【螃蟹】
《金瓶梅》里面也写吃螃蟹:第六十一回 西门庆乘醉夸豪富 李瓶儿带病宴重阳,也是重阳节吃螃蟹,吴大舅道:我空痴长了五十二岁,并不知螃蟹这般造作,委的好吃!可见螃蟹在当时已算是鲜美之物。《红楼梦》里大家吃螃蟹赏桂花,林黛玉身子弱只吃了点夹子肉,其余人倒是吃得痛快,虽说中国人吃螃蟹可以追溯到《周礼》,但不知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面积流行应季吃螃蟹,孟浩然写《过故人庄》的时候应该还没流行吧,不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吃螃蟹才对。
【鲥鱼】
鲥鱼之鲜美与河豚齐名,张爱玲人生三大恨事头一桩乃鲥鱼多刺,《金瓶梅》里面写到鲥鱼自然也正常,但是应花子吃鲥鱼时候的嘴脸不得不提:“你们哪里晓得,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道儿,吃到牙缝里剔出来都是香的,好容易!公道说,就是朝廷还没吃哩,不是哥这里,谁家有?”(第五十二回)此处一来可看出吃货应二花子非常识货,二来可看出西门庆家中的经济实力,富贾一方。
【御寒抗冻】
冬天没有空调油汀电热毯的古人怎么御寒抗冻?且看《金瓶梅》第六十八回,鸨子怕西门庆冷,又教郑春放下『暖簾』来,『火盆』内添上许多『獸炭』;鸨子叫月姐,让银姐坐,只怕冷,教丫头烧个『火笼』来,与银姐烤手儿,随即添换热茶上来;『火盆』还见于第七十八回:西门庆让大舅房内坐的,骑『火盆』安放桌儿,摆上菜儿来;第七十二回:西门庆就拉温秀才、应伯爵,到厢房内『暖炕』上来坐。(第七十五回,如意儿问西门庆:在炕上睡还是床上睡,可见炕和床本当时已有区分)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貂鼠暖耳”、羊绒鹤氅之类的保暖衣物。
另:读《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剧》孙述宇 摘抄
小说要到第二十回前后才好起来,从这里直到八十回前后,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但是西门庆死了,作者便好像泄了气,到潘金莲再死了,下面虽还有许多字数,但更没有劲了。
作者的特殊才能是写家常琐事,通过一般人乃至一般作家都瞧不在眼内的小事,他写下一大段人生,一大段在世界文学中都罕见的人生。
一个作家如果活力充沛,对世界与人生有强烈好奇,自自然然会对世人生出各种感情,包括关怀、同情、容忍、尊重等等。
《金瓶》尽管写社会上的罪恶,作者对人性的兴趣其实更大。
《金瓶梅》所以了不起,是作者嘲讽尽管嘲讽,但并不因之失去同情心,而且对人生始终有很尊重的态度。
这种懒惰与残忍都不是易摆脱的,试看《金瓶梅》所表现的宽容,在以后几百年的中国小说里再也找不到。
《金瓶梅》里的仆婢好像菲尔丁写出来那些,是实写的人物,没有美化过的。
写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一般人道听途说,以为这本书的特色是床第间事,不知床第是晚明文学的家常,死亡才是《金瓶》作者独特关心的事。
从文学史的观点看,潘金莲的家庭斗争是个里程碑。这差不多是中国文学上头一回拿妇女的精力作写作题材。
很年轻的人肯定不宜阅读,因为一则他们血气方刚,看到书中男女之事,不免有过激的反应,于是不能心平气和来读;二则这本书与真实人生一样琐碎,而年轻人对琐碎最难忍耐。到年纪稍长,血气下沉一些而耐心增长一些了,变渐能欣赏这本书。最先受到赏识的大概会是书中风趣之处;其次是书中的人与事是如何地真实与生动。
我们读毕《金瓶梅》的心境却是比较净化了的,怨愤不平固然没有,轻佻的优越感大抵也不会多,有的是那种看到了人生尽头的难过,而且多少有些好像什么话也不想说。